一种便携式磨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825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磨样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磨样装置领域,尤其适用于便携式磨样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在光谱检测中,需要对样品进行打磨处理,以便于后续检测,打磨处理一般都采用磨样装置进行,一般的磨样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设备笨重,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磨样装置,其结构简单,便于运输,保证磨样效果的同时成本低。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磨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部开口,所述外壳上部开口内侧两端对称设置有l形搁置台,所述l形搁置台上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正面开有扇形通槽、两侧安装有拉手,所述外壳内底部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上竖向安装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套装有磨砂轮,所述磨砂轮上表面粘贴有磨砂纸,所述输出轴上对应所述磨砂轮上下端安装有配合的定位块,所述上盖反面中间开有尺寸大于所述磨砂轮的凹槽,所述上盖盖合时所述输出轴顶部与所述凹槽面之间留有间隙。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扇形通槽的圆心角为90°到120°;

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后,用于磨样的驱动马达、磨砂轮均安装于外壳内部,且通过上盖盖合,扇形通槽露出磨砂轮一部分,驱动马达工作带动磨砂轮转动,将样品放置于磨砂轮上即可实现打磨,完成磨样操作,上盖方面凹槽的设置使得磨砂轮能够尽量离上盖位置近一点,样品伸入扇形通槽的部分减少,保证磨样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磨样装置结构简单、便于运输、携带方便,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其中:1-外壳、2-l形搁置台、3-上盖、4-扇形通槽、5-拉手、6-底座、7-驱动马达、8-输出轴、9-磨砂轮、10-定位块、11-凹槽、12-螺杆座、13-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便携式磨样装置,其包括外壳1,外壳1上部开口,外壳上部开口内侧两端对称设置有l形搁置台2,l形搁置台2上设置有上盖3,上盖3正面中间靠右位置开有扇形通槽4、两侧对称安装有拉手5,外壳1内底部安装有底座6,底座6上竖向安装有驱动马达7,驱动马达7的输出轴8上套装有磨砂轮9,磨砂轮9上表面粘贴有磨砂纸,输出轴8上对应磨砂轮9上下端安装有配合的定位块10,定位块10可以通过横向锁紧销与输出轴8固定,保证磨砂轮9不会上下晃动,影响磨样效果,上盖3反面中间开有尺寸大于磨砂轮的凹槽11,上盖3盖合时输出轴8顶部与凹槽11之间留有间隙,保证有5mm到10mm的距离即可,扇形通槽4的圆心角为90°到120°,保证磨样的样品都可以方便放入进行操作;外壳1顶部对称安装有四个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安装有外壳1顶部的螺杆座12和横向贯穿螺杆座的螺杆13,螺杆13底部位置高于上盖3盖合时顶部平面或者螺杆13底部位置与上盖3盖合时顶部平面对应,最好是高出2-3mm这样距离,既可以保证螺杆13限定上盖3位置,又使得螺杆13与上盖3之间不会产生摩擦划痕。

以上仅是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磨样装置,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部开口,所述外壳上部开口内侧两端对称设置有L形搁置台,所述L形搁置台上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正面开有扇形通槽、两侧安装有拉手,所述外壳内底部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上竖向安装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套装有磨砂轮,所述磨砂轮上表面粘贴有磨砂纸,所述输出轴上对应所述磨砂轮上下端安装有配合的定位块,所述上盖反面中间开有尺寸大于所述磨砂轮的凹槽,所述上盖盖合时所述输出轴顶部与所述凹槽面之间留有间隙。

技术研发人员:祁凌;李余生;罗峰;徐冬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5.02
技术公布日:2017.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