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不锈钢丝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质不锈钢丝抛光结构。
背景技术:
不锈钢丝又称不锈钢线,用不锈钢为原材料制作的各类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丝质产品,原产地美国、荷兰、日本,截面一般呈圆形或扁形。在加工不锈钢丝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不锈钢的光洁度,一般会利用抛光装置来对不锈钢丝的表面进行抛光,多采用筒状的磨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质不锈钢丝抛光结构,主要针对轻质的不锈钢丝抛光而设计,将本发明的抛光结构固定在工作台上配合磨具使用,可以对不锈钢丝进行很好的抛光,使不锈钢丝抛光过程更加方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轻质不锈钢丝抛光结构,结构整体采用模具压铸的方式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型主体底座,所述主体底座的形状为不规则结构,所述主体底座的正前方为装配基准面,所述主体底座的中部位置设有第一装配支角和第二装配支角,所述第一装配支角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之间通过两个加固筋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装配支角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的主体结构相近,所述第一装配支角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的一侧超出所述装配基准面,所述第一装配支角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的顶部为均圆弧形结构,所述圆弧形结构的中心位置设有磨筒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支角的外侧从后向前依次设有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一支撑筋、第二支撑筋和第三支撑筋,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三支撑筋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支撑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筋的厚度,所述第二装配支角的外侧从后向前依次设有倾斜方向相同的第四支撑筋、第五支撑筋和第六支撑筋,所述第四支撑筋和所述第六支撑筋的厚度相同,所述第四支撑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五支撑筋的厚度,所述第一支撑筋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四支撑筋的倾斜方向相对,所述第二支撑筋的高度与所述第五支撑筋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筋、所述第二支撑筋和所述第三支撑筋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筋、所述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三支撑筋、所述第四支撑筋、所述第五支撑筋和所述第六支撑筋均设有相同角度和方向的拔模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体积小,固定在操作台上占用空间更小,配合磨具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对不锈钢丝的抛光操作,在一个工作台上可以同时设置多个结构,能够大大提高生产线上轻质不锈钢丝抛光的工作效率,并且操作更加方便,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仰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底座,2、装配基准面,3、第一装配支角,4、第二装配支角,5、磨筒装配孔,6、加固筋,7、第一支撑筋,8、第二支撑筋,9、第三支撑筋,10、第四支撑筋,11、第五支撑筋,12、第六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轻质不锈钢丝抛光结构,它与传统的不锈钢丝抛光结构相比具有质量轻体积小的特点,在使用时更加方便。传统的不锈钢丝抛光结构体积庞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空间比较多,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使用起来不方便。本发明的不锈钢丝抛光结构可以直接固定在操作台上或其它生产设备上,将磨筒直接装配在不锈钢丝抛光结构中即可,还可以直接固定在不锈钢丝生产设备的出口位置处,这样钢丝在加工出来后可以直接通过本发明的不锈钢丝抛光结构,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抛光,效率更高,更便捷。它的结构整体采用模具压铸的方式一体成型,包括平板型主体底座1,所述主体底座1的形状为不规则结构,不规则结构可以减少对空间的浪费,更合理的固定在所需的位置上。所述主体底座1的正前方为装配基准面2,在固定时以装配基准面2为参考,固定位置更准确,可使不锈钢丝抛光效果更好。所述主体底座1的中部位置设有第一装配支角3和第二装配支角4,这两个支角用来支撑起磨筒。所述第一装配支角3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4之间通过两个加固筋6连接在一起,使它的结构强度更高,使用时更加可靠。所述第一装配支角3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4的主体结构相近,所述第一装配支角3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4的一侧超出所述装配基准面2,这样在将不锈钢丝通过磨筒进行抛光时才更容易操作。所述第一装配支角3和所述第二装配支角4的顶部为均圆弧形结构,所述圆弧形结构的中心位置设有磨筒装配孔5,磨筒装配在装配孔5上,在后期需要更换时也比较方便。所述第一装配支角3的外侧从后向前依次设有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一支撑筋7、第二支撑筋8和第三支撑筋9,所述第一支撑筋7和所述第三支撑筋9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支撑筋7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筋8的厚度,通过设计预测和实际实验相结合,这样设计加强结构可以使零件在质量较轻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同时零件的使用寿命也能达到更好的要求。所述第二装配支角4的外侧从后向前依次设有倾斜方向相同的第四支撑筋10、第五支撑筋11和第六支撑筋12,所述第四支撑筋10和所述第六支撑筋12的厚度相同,所述第四支撑筋1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五支撑筋11的厚度,所述第一支撑筋7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四支撑筋10的倾斜方向相对,使整体零件的结构强度更好。所述第二支撑筋8的高度与所述第五支撑筋11的高度相同,通过这些支撑筋的设计,使零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同时零件的强度更好,零件的质量更轻,更加方便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筋7、所述第二支撑筋8和所述第三支撑筋9的高度相同,在生产过程中零件更容易成型,这时零件的合格率最高,综合成本更合理。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筋7、所述第二支撑筋8、所述第三支撑筋9、所述第四支撑筋10、所述第五支撑筋11和所述第六支撑筋12均设有相同角度和方向的拔模角,在零件成型后更容易脱模,在加工过程中更方便。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或替换,这些改进或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