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光机循环工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3912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抛光机循环工作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研磨加工设备,大多为古典式加工设备,早期主要是采用铸铁机身和单一动力摩擦盘传动式的研磨抛光机,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抛光机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改进,采用V形带或同步带传动,使研磨机的加工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研磨抛光机在工作时,其研磨抛光部件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使处于加工面的冷却液大部分被甩出,由于工件加工环境为开放式环境,被甩出的冷却液向四周飞溅,部分冷却液会滴落到设备的其它部件上,这些冷却液或多或少地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的污染或者腐蚀,这一方面加大了设备的保养费用,另一方面使冷却液回收率非常低,冷却液的消耗增加,部分企业在进行研磨抛光时,不得不降低磨具的旋转速度,以降低冷却液的消耗量,但此举却降低了设备的加工效率。

研磨抛光属于精密加工,对冷却液的温度和洁净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实际生产中,对于洁净度都比较重视,但对冷却液的温度其重视程度都比较低,一般都采用自然冷却方式,对加工过程中排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但在气温比较高时,冷却液往往达不到规定要求,另外,在设备刚开始加工时,冷却液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尤其在冬季,气温较低,低温的冷却液对工件的加工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之前抛光机采用的是水+抛光液,且是人工倾倒。

因此,对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抛光机循环工作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抛光机循环工作装置,大大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结构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抛光机循环工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液输送装置、抛光机和承接箱,所述油液输送装置与第一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抛光机的上部相通,所述抛光机的左下部设置有出油管口,所述出油管口与承接箱的上部相通,所述承接箱的左侧边通过第二管道与油液输送装置连接,所述承接箱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四个第一支撑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脚之间连接有第一横杆,所述抛光机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包括三个第二支撑脚,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脚之间连接有第二横杆。

优选的,所述油液输送装置的下部设置有第三支撑框架。

优选的,所述油液输送装置包括基座、油泵和油箱,所述油泵和油箱均安装在基座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支撑面板和第三支撑脚,所述支撑面板的安装在第三支撑脚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脚设置有四个。

优选的,所述支撑面板的四角边分别安装在四个所述第三支撑脚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采用油作为研磨液,且实现了自循环工作系统,油,由管道输入进抛光机,再流入承接箱,再通过管道和输送装置和管道输送至抛光机,如此反复,用油进行抛光可以避免产品中含有水分,避免了易生锈的问题,同时该装置的增加大大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结构简单,便于拆装,生产方便,可降低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所示,一种抛光机循环工作装置,包括油液输送装置1、抛光机3和承接箱2,所述油液输送装置1与第一管道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道7的另一端与抛光机3的上部相通,所述抛光机3的左下部设置有出油管口8,所述出油管口8与承接箱2的上部相通,所述承接箱2的左侧边通过第二管道11与油液输送装置1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油液输送装置1包括基座、油泵和油箱,所述油泵和油箱均安装在基座上,所述承接箱2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5,所述第一支撑框架5包括四个第一支撑脚9,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脚9之间连接有第一横杆10,所述抛光机3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框架4,所述第二支撑框架4包括三个第二支撑脚12,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脚12之间连接有第二横杆13。

进一步的,所述油液输送装置1的下部设置有第三支撑框架6,所述第一支撑框架6包括支撑面板15和四个支撑脚14,所述支撑面板15的四角边分别安装在四个第三支撑脚14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由于采用油作为研磨液,且实现了自循环工作系统,油,由管道输入进抛光机,再流入承接箱,再通过管道和输送装置和管道输送至抛光机,如此反复,用油进行抛光可以避免产品中含有水分,避免了易生锈的问题,同时该装置的增加大大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结构简单,便于拆装,生产方便,可降低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