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筒类工件的打磨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0860阅读:9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筒类工件的打磨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圆筒类工件的打磨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特别是加工厂,为了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产量,大量的运用到自动化技术。但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工序,比如圆筒类工件的外面表面打磨抛光,为了保持其圆度和圆锥度,需要将其装夹在机床上,使工件转动起来,才能对其进行加工,大批量加工时需要反复的进行装夹,工人的劳动量仍然会很大,产量无法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筒类工件的打磨抛光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筒类工件的打磨抛光设备,包括支撑板、驱动装置、定位装置以及打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支撑板上方的承载台,以及设于支撑板下方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承载台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承载台转动,定位装置包括架设在承载台上的龙门架,以及设于龙门架顶部下方的压块,压块可相对于承载台作升降运动,打磨装置包括一活动板,活动板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板上,活动板的另一端与支撑板滑动配合,活动板上安装有砂带,打磨装置还包括设于支撑板下方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活动板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活动板绕其与支撑板的铰接处旋转,活动板通过旋转能够带动砂带接近或者远离承载台。

进一步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一转台,转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上,第一电机通过联轴器与转台连接;转台上设有四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连接柱,承载台固定在四个连接柱的顶部。

进一步的,承载台的中心处竖立有橡胶柱。

进一步的,龙门架的两侧内壁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导轨,两个第一导轨之间设有与二者滑动配合的升降板,升降板水平设置,龙门架的顶部安装有倒立设置的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伸缩杆竖直向下穿过龙门架的顶部后连接在升降板的顶部,所述压块安装在升降板下方。

进一步的,升降板的下方安装有倒立设置的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缸身下端面安装有导向块,第二气缸的伸缩杆上安装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上端两侧分别固定有一个竖直向上延伸的导杆,导杆活动插接在导向块上,所述压块安装在连接块的下端面。

进一步的,连接块的下端面安装有轴座,压块嵌入轴座内部的轴承内;压块为橡胶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活动板上安装有滑台,活动板的下方设有驱动所述滑台作直线移动的第三气缸,活动板上安装有对滑台进行导向的两根第二导轨;滑台上靠近驱动装置的位置安装有第一转轮,滑台上远离驱动装置的位置安装有第二转轮,活动板上位于其与支撑板的铰接处上方安装有第三转轮,所述砂带套装在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上。

进一步的,活动板上位于滑台的旁侧安装有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的伸缩杆伸缩方向与滑台的运动方向相同,第四气缸位于砂带所围绕的区域内部,第四气缸的输出杆端部安装有张紧轮,张紧轮通过第四气缸的驱动能够抵触在砂带的内表面。

进一步的,活动板上位于滑台旁并与第四气缸相对立的一侧安装有快速夹具,快速夹具的活动端安装有压带轮,压带轮通过快速夹具的带动能够将砂带抵设在第一转轮上。

进一步的,活动板与支撑板滑动配合的一端下方安装有球轮,球轮搭载在支撑板上。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圆筒类工件的打磨抛光设备,加工时,圆筒类工件能够倒扣在承载台上,通过承载台上方的压块下移,对工件进行定位,定位后,通过第二电机驱动支撑板旋转,带动砂带接近承载台,砂带抵设在工件的外表面上后,通过第一电机驱动承载台旋转,带动工件与砂带摩擦,实现打磨抛光;相较于现有技术,定位时更加快捷,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驱动装置和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打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打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打磨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打磨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支撑板1,驱动装置2,承载台2a,第一电机2b,转台2c,连接柱2c1,橡胶柱2d,定位装置3,龙门架3a,压块3b,第一导轨3c,升降板3d,第一气缸3e,第二气缸3f,连接块3f1,导杆3f2,导向块3g,轴座3h,打磨装置4,活动板4a,砂带4b,第二电机4c,滑台4d,第三气缸4e,第二导轨4f,第一转轮4g,第二转轮4h,第三转轮4i,第四气缸4j,张紧轮4j1,快速夹具4k,压带轮4k1,球轮4m。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圆筒类工件的打磨抛光设备,包括支撑板1、驱动装置2、定位装置3以及打磨装置4,驱动装置2包括设于支撑板1上方的承载台2a,以及设于支撑板1下方的第一电机2b,第一电机2b与承载台2a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承载台2a转动,定位装置3包括架设在承载台2a上的龙门架3a,以及设于龙门架3a顶部下方的压块3b,压块3b可相对于承载台2a作升降运动,打磨装置4包括一活动板4a,活动板4a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板1上,活动板4a的另一端与支撑板1滑动配合,活动板4a上安装有砂带4b,打磨装置4还包括设于支撑板1下方的第二电机4c,第二电机4c与活动板4a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活动板4a绕其与支撑板1的铰接处旋转,活动板4a通过旋转能够带动砂带4b接近或者远离承载台2a。

工作原理:圆筒类工件能够倒扣在承载台2a上,通过承载台2a上方的压块3b下移,对工件进行定位,定位后,通过第二电机4c驱动支撑板1旋转,带动砂带4b接近承载台2a,砂带4b抵设在工件的外表面上后,通过第一电机2b驱动承载台2a旋转,带动工件与砂带4b摩擦,实现打磨抛光。

驱动装置2还包括一转台2c,转台2c转动连接在支撑板1上,第一电机2b通过联轴器与转台2c连接;转台2c上设有四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连接柱2c1,承载台2a固定在四个连接柱2c1的顶部;工件可倒扣在承载台2a上,工件的下端抵触在转台2c上,工件的内表面能够贴合在转台2c的外表面,以此使工件的固定更加稳固。

承载台2a的中心处竖立有橡胶柱2d,橡胶柱2d能够增加与工件的摩擦力,以防止打磨时,工件打滑。

龙门架3a的两侧内壁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导轨3c,两个第一导轨3c之间设有与二者滑动配合的升降板3d,升降板3d水平设置,龙门架3a的顶部安装有倒立设置的第一气缸3e,第一气缸3e的伸缩杆竖直向下穿过龙门架3a的顶部后连接在升降板3d的顶部,所述压块3b安装在升降板3d下方,第一气缸3e驱动升降板3d沿两个第一导轨3c作升降运动,升降板3d带动压块3b升降。

升降板3d的下方安装有倒立设置的第二气缸3f,第二气缸3f的缸身下端面安装有导向块3g,第二气缸3f的伸缩杆上安装有连接块3f1,连接块3f1的上端两侧分别固定有一个竖直向上延伸的导杆3f2,导杆3f2活动插接在导向块3g上,所述压块3b安装在连接块3f1的下端面;龙门架3a的高度在设计时,为了实现方便将工件倒扣在承载台2a上的目的,龙门架3a的高度相对很高,因此为了避免单个的第一气缸3e在行程末端,压紧力不够,所以在升降板3d的下方加装所述第二气缸3f,第二气缸3f驱动连接块3f1沿导杆3f2下降,带动压块3b将工件压紧在承载台2a上。

连接块3f1的下端面安装有轴座3h,压块3b嵌入轴座3h内部的轴承内;压块3b为橡胶材质制成;工件转动时,为了避免圆筒类工件的底面与压块3b造成摩擦,压块3b本身可依靠轴座3h内部的轴承与工件同步转动,并且为了增加压块3b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力,压块3b用橡胶材质制成。

活动板4a上安装有滑台4d,活动板4a的下方设有驱动所述滑台4d作直线移动的第三气缸4e,活动板4a上安装有对滑台4d进行导向的两根第二导轨4f;滑台4d上靠近驱动装置2的位置安装有第一转轮4g,滑台4d上远离驱动装置2的位置安装有第二转轮4h,活动板4a上位于其与支撑板1的铰接处上方安装有第三转轮4i,所述砂带4b套装在第一转轮4g、第二转轮4h和第三转轮4i上。

活动板4a转动,带动砂带4b与承载台2a上的工件接近,由第三气缸4e驱动滑台4d沿两根第二导轨4f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轮4g和第二转轮4h移动,使砂带4b与工件的外表面抵触,对工件进行打磨;砂带4b通过第一转轮4g、第二转轮4h和第三转轮4i,本身可以在打磨时通过与工件的摩擦力,进行移动,从而将整个砂带4b利用上,避免砂带4b不会移动,导致单个部位长时间工作后,表面的颗粒被磨光,失去打磨效果。

活动板4a上位于滑台4d的旁侧安装有第四气缸4j,第四气缸4j的伸缩杆伸缩方向与滑台4d的运动方向相同,第四气缸4j位于砂带4b所围绕的区域内部,第四气缸4j的输出杆端部安装有张紧轮4j1,张紧轮4j1通过第四气缸4j的驱动能够抵触在砂带4b的内表面,将第一转轮4g到张紧轮4j1之间的一段砂带4b绷紧,由绷紧的该段砂带4b对工件打磨。

活动板4a上位于滑台4d旁并与第四气缸4j相对立的一侧安装有快速夹具4k,快速夹具4k的活动端安装有压带轮4k1,压带轮4k1通过快速夹具4k的带动能够将砂带4b抵设在第一转轮4g上,以避免砂带4b跑偏。

活动板4a与支撑板1滑动配合的一端下方安装有球轮4m,球轮4m搭载在支撑板1上,球轮4m与支撑板1滚动配合,以减少摩擦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