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搭接式进浇口防冲蚀拉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2530发布日期:2018-08-21 17:39阅读:9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铸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搭接式进浇口防冲蚀拉模结构。



背景技术:

压铸是一种精密的铸造方法,其是利用高压强制将金属熔液压入形状复杂的金属模内的一种精密铸造法。压铸区别于其它铸造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高压和高速。经由压铸而铸成的压铸件之尺寸公差小,表面精度高,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压铸件不需再车削加工即可装配应用,有螺纹的零件亦可直接铸出。

压铸生产应用广泛,从一般的照相机件、打字机件、电子计算器件及装饰品等小零件,以及汽车、机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复杂零件大多是利用压铸制造的。

压铸模是压铸生产主要要素之一,结构正确合理与流道系统设计合理的模具是压铸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并在保证铸件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说,金属液的充型时间极短,金属液的比压和流速很高,这对压铸模来说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再加上激冷激热的交变应力的冲击作用,都对模具的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 , 因为金属液以高速充填型腔,通常在10—50 米/秒,有的还可超过 80 米/秒,(通过内浇口导入型腔的线速度—内浇口速度),因此金属液的充型时间极短,约 0.01—0.2 秒(须视铸件的大小而不同)内即可填满型腔。熔融的合金液温度非常高,锌合金为400°以上,铝合金达到了650°-700°,导致模具在生产时温度非常高,如锌合金要求模具温度必须达到 150°-200°,铝合金和铜合金的模具温度更高,达到了 300°-400°。这些都是导致模具冲蚀的原因。在压铸模具中,将金属液引入到型腔的通道叫做浇注结构,它对金属液的流动方向、排气条件、模具的热分布、压力的传递、充填的时间的长短和金属液通过内浇口处的速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和调节作用。如果浇注结构设计不合理,再好的模具钢材,再好的热处理技术、再好的模具加工,做出来的模具在使用时都会因浇注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模具型腔冲蚀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模具使用寿命。

目前,现有的压铸模具进浇口作为最常见产品侧面进浇,模具进浇口因面临高温、高速、高压环境,对应产品位极易出现拉模、冲蚀缺陷,影响外观及模具寿命,且进浇口残留对后续打磨造成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搭接式进浇口防冲蚀拉模结构,由于设置缓冲结构,可以引导金属液在充填过程中的流向,改善产品成型状况,同时增加模具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搭接式进浇口防冲蚀拉模结构,包括上模坯和下模坯,所述上模坯和所述下模坯均具有主流道和模仁,所述主流道连通有导向流道,所述导向流道与所述模仁的连接处设置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为三角形凹槽或弧形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缓冲结构与所述导向流道的数量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模坯和下模坯,所述上模坯和所述下模坯均具有主流道和模仁,所述主流道连通有导向流道,所述导向流道与所述模仁的连接处设置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为三角形凹槽或弧形凹槽。由于缓冲结构的设置,改变进浇口的截面积,减少压铸注射速度及压力,减少对模仁型腔的冲蚀拉模,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模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金属液体填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2所示,一种搭接式进浇口防冲蚀拉模结构,包括上模坯1和下模坯2,上模坯1和下模坯2均具有主流道3和模仁4,主流道3连通有导向流道5,导向流道5与模仁4的连接处设置有缓冲结构6,缓冲结构6设置为三角形凹槽或弧形凹槽,根据不同缓冲速度还可以将缓冲结构6设置为其他形状。缓冲结构6可以使得填充溶液不会直接对准模仁4侧壁撞击填充,先填充至缓冲结构6处降低填充速度后才均匀进入型腔内。

优选地,缓冲结构6与导向流道5的数量相匹配,从而避免每个导向流道5的冲蚀拉模现象的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进浇口7采用CNC方式去除,要求CNC加工后经过喷砂或者研磨后去做表面处理(电泳或电镀),这样能掩盖住CNC加工痕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缓冲结构6,并利用产品8顶部加工位,将进浇口7直接搭接在产品8加工面上,同时将进浇口7上抬增加缓冲,使得金属液直接冲击产品8侧壁,同时增加了内浇口截面积,有效的降低了内浇口速度,从而实现减缓模具冲蚀及拉模的不良现象。

具体实例,在机顶盒TV4及TV4K主体中采用压铸模具结构中实现以此进浇方案满足顾客品质要求,采用上述结构的压铸模具进行生产,模具试模确认生产良率明显提升,进浇口内壁附近冲蚀、拉模不良率由25%下降到5%,模具寿命提升20%,同时避免了人工打磨因素造成的不良。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