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丸机铸件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3878发布日期:2018-10-02 19:16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丸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抛丸机铸件吊架。



背景技术:

抛丸机,是一种利用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清理或强化铸件表面的铸造设备。抛丸机能同时对铸件进行落砂﹑除芯和清理,一般将铸件直接挂在抛丸机的吊链上进行抛打,由于抛丸机内只设置了一个挂钩,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工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效率,同时强度一般,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挂铸件时快捷省力、强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的抛丸机铸件吊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抛丸机铸件吊架,包括中心柱和方形的底盘框架,所述中心柱的顶端设有吊环,所述中心柱自下到上依次套设有第一限位块、圆柱形的套环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与中心柱一体式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呈圆柱形,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侧面均匀设有第一弧形圈,所述套环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柱;

所述底盘框架水平放置,所述底盘框架包括左框架和右框架,所述左框架与所述右框架通过U字形的连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左框架包括左横杆和与左横杆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的左竖杆,两个所述左竖杆的中部通过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上表面均匀间隔设有第二弧形圈,所述右框架包括右横杆和与右横杆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的右竖杆,两个所述右竖杆的中部通过第二横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均匀间隔设有第三弧形圈;

所述第一弧形圈和第二弧形圈通过链条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圈和第三弧形圈通过链条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柱的底端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底盘框架的下表面均匀间隔设有挂钩。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固定柱之间连接有挂杆,所述挂杆的中部设有挂钩。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所述第三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左竖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左竖杆和第三横杆构成三角形,所述第四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右竖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右竖杆和第四横杆构成三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的下表面连接有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吊环与所述中心柱一体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限制圆柱形的套环的上下移动,套环与底盘框架通过固定柱连接,当将铸件挂在底盘框架的挂钩上时,可以转动套环人固定不动的进行挂铸件,快捷省力;当进行抛丸时,随着抛丸力度增加,套环产生旋转,带动固定柱进而带动底盘框架旋转,从而铸件旋转,使得铸件的每个表面得到处理,表面粗糙度均匀,第一弧形圈和第二弧形圈、第三弧形圈通过链条进行连接,可以使得底盘框架强度和稳定性更高,左框架和右框架转动连接,不使用吊架时,可以将左框架和右框架向上转动进行折叠,节省放置空间。本实用新型的吊架挂铸件时快捷省力、挂的铸件量多、强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具体实施方式的抛丸机铸件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中心柱;11、第一限位块;111、第一弧形圈;12、套环;

121、固定柱;13、第二限位块;2、底盘框架;21、左框架;211、左横杆;212、左竖杆;213、第一横杆;214、第二弧形圈;215、第三横杆;22、右框架;23、连接部;24、链条;3、吊环;4、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设置可旋转的套环,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限制套环的上下移动,第一弧形圈和第二弧形圈、第三弧形圈通过链条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吊架强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抛丸机铸件吊架,包括中心柱1和方形的底盘框架2,所述中心柱1的顶端设有吊环3,所述中心柱1自下到上依次套设有第一限位块11、圆柱形的套环12和第二限位块13,所述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3与中心柱1一体式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11呈圆柱形,所述第一限位块11的侧面均匀设有第一弧形圈111,所述套环12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柱121;

所述底盘框架2水平放置,所述底盘框架2包括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所述左框架21与所述右框架22通过U字形的连接部23转动连接;

所述左框架21包括左横杆211和与左横杆21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的左竖杆212,两个所述左竖杆212的中部通过第一横杆213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13的上表面均匀间隔设有第二弧形圈214,所述右框架22包括右横杆和与右横杆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的右竖杆,两个所述右竖杆的中部通过第二横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均匀间隔设有第三弧形圈;

所述第一弧形圈111和第二弧形圈214通过链条24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圈111和第三弧形圈通过链条24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柱121的底端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23上,所述底盘框架2的下表面均匀间隔设有挂钩4。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吊环3挂在抛丸机的挂钩4上,将铸件挂在本实用新型的底盘框架2的挂钩4上。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3限制圆柱形的套环12的上下移动,套环12与底盘框架2通过固定柱121连接,当将铸件挂在底盘框架2的挂钩4上时,可以转动套环12人固定不动的进行挂铸件,快捷省力;当进行抛丸时,随着抛丸力度增加,套环12产生旋转,带动固定柱121进而带动底盘框架2旋转,从而铸件旋转,使得铸件的每个表面得到处理,表面粗糙度均匀,第一弧形圈111和第二弧形圈214、第三弧形圈通过链条24进行连接,可以使得底盘框架2强度和稳定性更高,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转动连接,不使用吊架时,可以将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向上转动进行折叠,节省放置空间。本实用新型的吊架挂铸件时快捷省力、挂的铸件量多、强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固定柱121之间连接有挂杆,所述挂杆的中部设有挂钩4。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挂杆的挂钩4上可以再挂一个抛物件铸件吊架,可以增加铸件个数,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横杆215和第四横杆,所述第三横杆21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左竖杆212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13、左竖杆212和第三横杆215构成三角形,所述第四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右竖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右竖杆和第四横杆构成三角形。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第一横杆213、左竖杆212和第三横杆215构成三角形,第二横杆、右竖杆和第四横杆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结构稳定,可以进一步提高底盘框架2的稳定性和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横杆215和第四横杆的下表面连接有挂钩4。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三横杆215和第四横杆的下表面连接有多个挂钩4,可以放置多个铸件,放置铸件时,应保持左右框架22受力均衡,防止底盘框架2摇晃。

进一步的,所述吊环3与所述中心柱1一体式连接。

实施例一

一种抛丸机铸件吊架,包括中心柱1和方形的底盘框架2,所述中心柱1的顶端设有吊环3,所述中心柱1自下到上依次套设有第一限位块11、圆柱形的套环12和第二限位块13,所述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3与中心柱1一体式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11呈圆柱形,所述第一限位块11的侧面均匀设有第一弧形圈111,所述套环12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柱121;

所述底盘框架2水平放置,所述底盘框架2包括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所述左框架21与所述右框架22通过U字形的连接部23转动连接;

所述左框架21包括左横杆211和与左横杆21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的左竖杆212,两个所述左竖杆212的中部通过第一横杆213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13的上表面均匀间隔设有第二弧形圈214,所述右框架22包括右横杆和与右横杆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的右竖杆,两个所述右竖杆的中部通过第二横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均匀间隔设有第三弧形圈;

所述第一弧形圈111和第二弧形圈214通过链条24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圈111和第三弧形圈通过链条24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柱121的底端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23上,所述底盘框架2的下表面均匀间隔设有挂钩4。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固定柱121之间连接有挂杆,所述挂杆的中部设有挂钩4。还包括第三横杆215和第四横杆,所述第三横杆21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左竖杆212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13、左竖杆212和第三横杆215构成三角形,所述第四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右竖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右竖杆和第四横杆构成三角形。所述第三横杆215和第四横杆的下表面连接有挂钩4。所述吊环3与所述中心柱1一体式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丸机铸件吊架,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限制圆柱形的套环的上下移动,套环与底盘框架通过固定柱连接,当将铸件挂在底盘框架的挂钩上时,可以转动套环人固定不动的进行挂铸件,快捷省力;当进行抛丸时,随着抛丸力度增加,套环产生旋转,带动固定柱进而带动底盘框架旋转,从而铸件旋转,使得铸件的每个表面得到处理,表面粗糙度均匀,第一弧形圈和第二弧形圈、第三弧形圈通过链条进行连接,可以使得底盘框架强度和稳定性更高,左框架和右框架转动连接,不使用吊架时,可以将左框架和右框架向上转动进行折叠,节省放置空间。本实用新型的吊架挂铸件时快捷省力、挂的铸件量多、强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

挂杆的挂钩上可以再挂一个抛物件铸件吊架,可以增加铸件个数,提高工作效率。将第一横杆、左竖杆和第三横杆构成三角形,第二横杆、右竖杆和第四横杆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结构稳定,可以进一步提高底盘框架的稳定性和强度。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的下表面连接有多个挂钩,可以放置多个铸件,放置铸件时,应保持左右框架受力均衡,防止底盘框架摇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