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抛光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4993发布日期:2019-03-15 19:0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抛光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抛光轮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复合式抛光轮。



背景技术:

如图10所示为已知的抛光轮,其主要由一轮座91及复数个抛光材92所构成,轮座91概呈圆饼状,并在轮座91的外缘开设有复数个间隔设置的凹槽93,该各凹槽93内装设有该各抛光材92,且该各抛光材92分别具有一延伸至该各凹槽外部的工作段94,并将抛光轮装设于一传动轴,通过传动轴的高速转动并配合该各工作段94,即可在一物体上进行抛光作业。然而,此种抛光轮通过延伸至该各凹槽93外部的工作段94在物体表面高速移动以进行抛光作业。

但是,此种已知抛光轮在实际使用上,呈外凸片状的抛光材92因侧向支撑差,所以在进行抛光作业时易受工件阻挡而产生内凹变形,导致其抛光效果变差,且呈外凸片状的抛光材92也容易在该各凹槽93的槽口交接处断裂,因而普遍具有使用寿命不佳的问题;再者,此种抛光轮仅通过单一抛光材进行抛光作业,导致其也仅具有一种抛光特性,而无法达成多重抛光需求。

有鉴于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即为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首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抛光轮,其具有不会受工件阻挡而产生内凹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形,而可有效延长抛光轮使用寿命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抛光轮,其具有多重抛光特性的功效。

为达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抛光轮,包含有:

一第一抛光材,呈轮状且具有一工作面,并在该第一抛光材的工作面上凹设有复数个呈间隔排列设置的装设槽,且该各装设槽分别具有一与该工作面相接的开口端,以及一与该开口端相反的嵌合端;

复数个第二抛光材,分别具有一头端以及一与该头端相反的抛光端,该各第二抛光材分别以其头端对应组设于该各装设槽的嵌合端中,且该各第二抛光材的抛光端分别朝该各开口端的方向延伸至与该第一抛光材的工作面齐平。

较佳地,其中,该工作面由该第一抛光材的外环周面所构成,该各装设槽在其嵌合端与开口端之间具有一较该嵌合端与该开口端狭窄的夹掣段,且该各装设槽分别以该第一抛光材的中心为圆心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

较佳地,该第一抛光材的中心处开设有一圆孔,并在该圆孔内设有一呈圆环状的轮座。

较佳地,该工作面由该第一抛光材的外环周面所构成;该各装设槽在其嵌合端与开口端之间具有一较该嵌合端与该开口端狭窄的夹掣段,且该第一抛光材的中心处开设有一圆孔,该各装设槽沿该圆孔外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

较佳地,在该圆孔内设有一呈圆环状的轮座。

较佳地,该工作面由该第一抛光材的其中一轴向端面所构成,该各装设槽在其嵌合端与开口端之间具有一较该嵌合端与该开口端狭窄的夹掣段,且该各装设槽分别以该第一抛光材的中心为圆心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

较佳地,该第一抛光材的中心处开设有一圆孔,并在该第一抛光材的另一轴向端面上设有一与该另一轴向端面的形状相对应的轮盘。

较佳地,该工作面由该第一抛光材的其中一轴向端面所构成;该各装设槽在其嵌合端与开口端之间具有一较该嵌合端与该开口端狭窄的夹掣段,且该第一抛光材的中心处开设有一圆孔,该各装设槽分别沿该圆孔外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

较佳地,在该第一抛光材的另一轴向端面上设有一与该另一轴向端面的形状相对应的轮盘。

较佳地,该第一抛光材与该各第二抛光材分别具有不同的硬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抛光轮,其具有不会受工件阻挡而产生内凹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形,而可有效延长抛光轮使用寿命的功效;并且具有多重抛光特性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已知抛光轮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轮座;21:第一抛光材;22:装设槽;23:开口端;24:嵌合端;25:工作面;26:夹掣段;28:圆孔;31:第二抛光材;32:头端;33:抛光端;41:轮盘;91:轮座;92:抛光材;93:凹槽;94:工作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5,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较佳实施例,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此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式抛光轮,其主要由一第一抛光材21以及复数个第二抛光材31所构成,其中:

第一抛光材21呈轮状,且在第一抛光材21的中心处开设有一圆孔28,并在圆孔28内设有一呈圆环状的轮座11,且轮座11可组设于一传动轴(图中未示)上,并可通过传动轴同步带动第一抛光材21进行高速转动;第一抛光材21具有一其外环周面所构成的工作面25,且在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上凹设有复数个装设槽22,该各装设槽22分别以第一抛光材21的中心为圆心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如图3所示),该各装设槽22并分别具有一与工作面25相接的开口端23,以及一与开口端23相反的嵌合端24,且该各装设槽22在其嵌合端24与开口端23之间具有一较该嵌合端24与该开口端23狭窄的夹掣段26。

该各第二抛光材31分别呈长片状,且由一种或一种以上且与第一抛光材21具有不同抛光特性的材料所制成,并以其中心对称凹折而形成一对应嵌合端24的头端32以及一与头端32相反的抛光端33,该各第二抛光材31分别以其头端32对应设置于该各装设槽22的嵌合端24中,并通过该各装设槽22的夹掣段26将该各第二抛光材31夹掣固定,再利用粘合或钉合方式使其头端32可更加稳固定位于装设槽22的嵌合端24中,且该各第二抛光材31的抛光端33分别朝该各开口端23的方向延伸至与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齐平。

较佳地,第一抛光材21与第二抛光材31可由发泡材料、橡胶、弹性树脂等材料所制成,而第二抛光材31则可由布、纸、皮革、刷毛、砂布等材料所制成,且第一抛光材21与第二抛光材31分别具有不同的硬度(抛光系数)。

通过上述结构所组成的第一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仅需将抛光轮以其轮座11组设于一传动轴上,即可通过传动轴同步带动抛光轮高速转动,令抛光轮可以其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第二抛光材31的抛光端33同时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

经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当使用者通过由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第二抛光材31的抛光端33进行抛光作业时,通过第一抛光材21与第二抛光材31两者分别具有不同性质的抛光特性,即可达到多重抛光特性的功效;再者,该各第二抛光材31的抛光端33分别与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齐平,进而即可以该各装设槽22的内缘提供该各第二抛光材31侧向支撑力,使本实用新型在抛光作业时,第一抛光材21与第二抛光材31不会有受工件阻挡而产生内凹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形,而可有效延长抛光轮的使用寿命。

另如图4、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此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以前述第一实施例为基础,但差异在于:第一抛光材21也具有圆孔28,且在圆孔28内装设有轮座11,第一抛光材21具有一其外环周面所构成的工作面25,工作面25也凹设有该各装设槽22,该各装设槽22并分别沿圆孔28外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如图5所示),该各第二抛光材31分别以其头端32对应设置于该各装设槽22的嵌合端24中,并以该各装设槽22的夹掣段26夹掣固定该各第二抛光材31,且该各第二抛光材31的抛光端33分别朝该各开口端的方向延伸至与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齐平。

通过上述结构所组成的第二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同样可通过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第二抛光材31同时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并藉此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实施例同样可达到多重抛光特性的功效,以及通过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该各抛光端33彼此齐平,使本实用新型在抛光作业时,第一抛光材21与第二抛光材31不会有受工件阻挡而产生内凹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形,而可有效延长抛光轮的使用寿命。

如图6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一种以第一实施例为基础的抛光轮,其主要由一第一抛光材21以及复数个第二抛光材31所构成,其中:

图6、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第一抛光材21呈轮状,并具有一由轴向端面所构成的工作面25,且在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上凹设有复数个装设槽22,该各装设槽22分别以第一抛光材21的中心为圆心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如图7所示),并分别具有一与工作面25相接的开口端23,以及一与开口端23相反的嵌合端24,且该各装设槽22在其嵌合端24与开口端23之间具有一较该嵌合端24与该开口端23狭窄的夹掣段26,在第一抛光材21的中心处开设有一圆孔28,并在第一抛光材21的另一轴向端面上设有一与另一轴向端面的形状相对应的轮盘41,且轮盘41可组设于一传动轴(图中未示)上,并可通过传动轴同步带第一抛光材21进行高速转动。

该各第二抛光材31分别呈长片状,且由一种或一种以上且与第一抛光材21具有不同抛光特性的材料所制成,并以其中心对称凹折而形成一对应嵌合端24的头端32以及一与头端32相反的抛光端33,该各第二抛光材31分别以其头端32对应设置于该各装设槽22的嵌合端24中,并通过该各装设槽22的夹掣段26将该各第二抛光材31夹掣固定,且该各第二抛光材31的抛光端33分别朝该各开口端23的方向延伸至与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齐平。

通过上述结构所组成的第三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同样可通过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第二抛光材31同时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并藉此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实施例同样可达到多重抛光特性的功效,以及通过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该各抛光端33彼此齐平,使本实用新型在抛光作业时,第一抛光材21与第二抛光材31不会有受工件阻挡而产生内凹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形,而可有效延长抛光轮的使用寿命。

抛光端抛光端另如图8、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此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以前述第三实施例为基础,但差异在于:第一抛光材21在其中心处也具有圆孔28,第一抛光材21具有一由其轴向端面所构成的工作面25,工作面25也凹设有该各装设槽22,该各装设槽22并分别沿圆孔28外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而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如图9所示),该各第二抛光材31分别以其头端32对应设置于该各装设槽22的嵌合端24中,并以该各装设槽22的夹掣段26夹掣固定该各第二抛光材31,且该各第二抛光材31的抛光端33分别朝该各开口端的方向延伸至与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齐平。

通过上述结构所组成的第四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同样可通过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第二抛光材31同时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并藉此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四实施例同样可达到多重抛光特性的功效,以及通过第一抛光材21的工作面25与该各抛光端33彼此齐平,使本实用新型在抛光作业时,第一抛光材21与第二抛光材31不会有受工件阻挡而产生内凹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形,而可有效延长抛光轮的使用寿命。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的揭示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举凡等效元件的置换仍应隶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综上所述,当可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明了本实用新型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因此依法提出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