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5006发布日期:2020-03-13 06:0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



背景技术:

市面上有不少的用于车床上的自带回转动力的专用砂带磨头(如cn200410026653“双磨头高效镜面抛光装置及其镜面抛光的工艺方法”),这个磨头可以像车刀一样安装于刀台上,从而实现“车床变磨床”的功能,这样工件在一次装夹后,可以在粗车、半精车、精车等车削工步后,接着实施精密磨削或研抛工步,从而可以带来诸多优势:①避免二次装夹误差,提高加工精度,②减轻劳动强度和劳动量,③节约磨床设备成本和占地空间,④减少辅助时间和工件转运时间,提高整体效率。这些磨头主要用于工件较短或工件刚性较好的场合,而对于刚性较差的细长杆件类工件(杆件、管件),这类装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因为磨头施加于工件上的法向力和切切向力会使得工件弯曲,从而获得的圆柱度误差较大而超差,或造成工件弯曲的永久塑性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其能够适合于刚性较差的细长工件的磨抛加工,避免细长工件在加工中出现弯曲,提高加工精度,且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型号的工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包括跟磨架和磨抛装置,磨抛装置用于磨抛加工细长工件,跟磨架用于给细长工件提供一个支撑力,跟磨架包括第一施压张缩杆、第二施压张缩杆、压紧装置、弹性支撑装置、可调支架以及底座,可调支架安装于底座,第一施压张缩杆与第二施压张缩杆均铰接于可调支架,第一施压张缩杆与第二施压张缩杆之间形成一个夹角,弹性支撑装置用于支撑第一施压张缩杆和第二施压张缩杆,压紧装置对第一施压张缩杆和第二施压张缩杆的施力方向与弹性支撑装置相反。

进一步,可调支架为长度方向沿横向设置的可调支架,压紧装置包括压紧装置本体和压紧推力装置,压紧推力装置作用于压紧装置本体,压紧装置本体的中间设有通孔,压紧装置本体套接于可调支架,压紧装置本体设有第一施压部和第二施压部,第一施压部抵接于第一施压张缩杆,第二施压部抵接于第二施压张缩杆。

进一步,压紧装置本体、第一施压部和第二施压部为环状一体结构的压紧套筒。

进一步,可调支架与底座的相对位置可调,底座设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连接可调支架与底座。

进一步,固定装置为紧固螺钉,紧固螺钉穿过底座抵接于可调支架。

进一步,压紧推力装置包括设置于底座的压紧调节螺栓孔和穿过压紧调节螺栓孔的压紧调节螺栓,压紧调节螺栓的一端抵接于压紧装置本体。

进一步,弹性支撑装置为薄片弹簧,薄片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施压张缩杆,薄片弹簧的另外一端固接于第二施压张缩杆。

进一步,第一施压张缩杆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转动装置,第二施压张缩杆也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转动装置,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与细长工件抵接。

进一步,第一施压张缩杆的一端设有第一轴承,第二施压张缩杆的一端设有第二轴承,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均分别与细长工件抵接。

进一步,磨抛装置包括接触轮、张紧轮、驱动轮和砂带,砂带绕在接触轮、驱动轮和张紧轮外侧,驱动轮与驱动装置连接,接触轮处的砂带与细长工件接触。

总的说来,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第一施压张缩杆与第二施压张缩杆之间的角度可以调节,当细长工件的直径不同时,只需要调整第一施压张缩杆与第二施压张缩杆之间的角度即可适应不同直径的细长工件,且弹性支撑装置与压紧装置相配合,也便于调整跟磨架与细长工件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大小,防止发生压力、摩擦力过大细长工件被卡住的问题发生,且细长工件一次装夹实现车削粗加工和磨削精加工,减少二次装夹的时间、劳动量并避免重复定位误差,实施方便简单,装夹和调整操作容易,装置成本低廉,磨抛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另外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的跟磨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包括有:

1-底座、2-可调支架、3-紧固螺钉、4-细长工件、5-砂带、6-三角形支架、7-驱动轮、9-三角皮带、10-电动机、11-张紧轮、15-接触轮、16-矩形键、18-承力板、19-张紧调节螺钉、20-张紧轴套、21-张紧轮轴、23-三角带轮、24-驱动轮轴、25-接触轮轴、26-压紧调节螺栓、27-锁紧螺母、28-压紧套筒、29-第一施压张缩杆、30-第一轴承、31-第二轴承、35-第二施压张缩杆、36-薄片弹簧、37-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专用磨抛装置,包括跟磨架和磨抛装置,磨抛装置用于磨抛加工细长工件4,跟磨架用于给细长工件4提供一个支撑力,跟磨架包括第一施压张缩杆29、第二施压张缩杆35、压紧装置、弹性支撑装置、可调支架2以及底座1,可调支架2安装于底座1,第一施压张缩杆29与第二施压张缩杆35均铰接于可调支架2,第一施压张缩杆29与第二施压张缩杆35之间形成一个夹角,弹性支撑装置用于支撑第一施压张缩杆29和第二施压张缩杆35,压紧装置对第一施压张缩杆29和第二施压张缩杆35的施力方向与弹性支撑装置相反。带跟磨架的细长工件4专用磨抛装置第一施压张缩杆29与第二施压张缩杆35之间的角度可以调节,当细长工件4的直径不同时,只需要调整第一施压张缩杆29与第二施压张缩杆35之间的角度即可适应不同直径的细长工件4,且弹性支撑装置与压紧装置相配合,也便于调整跟磨架与细长工件4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大小,防止发生压力、摩擦力过大细长工件4被卡住的问题发生,且细长工件4一次装夹实现车削粗加工和磨削精加工,减少二次装夹的时间、劳动量并避免重复定位误差,实施方便简单,装夹和调整操作容易,装置成本低廉,磨抛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可调支架2为长度方向沿横向设置的可调支架2,压紧装置包括压紧装置本体和压紧推力装置,压紧推力装置作用于压紧装置本体,压紧装置本体的中间设有通孔,压紧装置本体套接于可调支架2,压紧装置本体设有第一施压部和第二施压部,第一施压部抵接于第一施压张缩杆29,第二施压部抵接于第二施压张缩杆35。

压紧装置本体、第一施压部和第二施压部为环状一体结构的压紧套筒28。压紧套筒28套住第一施压张缩杆29和第二施压张缩杆35,不论压紧套筒28如何转动都可以对第一施压张缩杆29和第二施压张缩杆35施加压力,可靠性更好。

可调支架2与底座1的相对位置可调,底座1设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连接可调支架2与底座1。

固定装置为紧固螺钉3,紧固螺钉3穿过底座1抵接于可调支架2。

压紧推力装置包括设置于底座1的压紧调节螺栓孔和穿过压紧调节螺栓孔的压紧调节螺栓26,压紧调节螺栓26的一端抵接于压紧装置本体。

弹性支撑装置为薄片弹簧36,薄片弹簧36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施压张缩杆29,薄片弹簧36的另外一端固接于第二施压张缩杆35。

第一施压张缩杆29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转动装置,第二施压张缩杆35也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转动装置,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与细长工件4抵接。

第一施压张缩杆29的一端设有第一轴承30,第二施压张缩杆35的一端设有第二轴承31,第一轴承30与第二轴承31均分别与细长工件4抵接。

磨抛装置包括接触轮15、张紧轮11、驱动轮7和砂带5,砂带5绕在接触轮15、驱动轮7和张紧轮11外侧,驱动轮7与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为电机10,接触轮15处的砂带5与细长工件4接触。

具体的见图3是专门设计的跟磨架结构图,采用滚动接触方式代替简易型的滑动接触。压紧套筒28内孔与可调支架2间隙配合,拧紧压紧调节螺栓26,配合锁紧螺母27,压紧套筒28向工件4方向移动,从而压紧第一施压张缩杆29、第二施压张缩杆35,薄片弹簧36也被压缩,薄片弹簧36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施压张缩杆29、第二施压张缩杆35的内侧面。第一施压张缩杆29、第二施压张缩杆35可绕转轴37旋转,另一端通过第一轴承30和第二轴承31把压紧力传至工件,对工件表面施加压紧力。

结合图1和图2,砂带5至接触轮轴25构成砂带磨头。动力和运动传递路线如下:电动机10的运动和动力通过三角皮带9传给三角带轮23和驱动轮轴24,再通过矩形键16传递给驱动轮7。拧动张紧调节螺钉19,拉动张紧轴套20,使得张紧轮轴21外移,可以将砂带5张紧。在砂带5张紧的情况下驱动轮7通过砂带5传动给空套的接触轮15和空套的张紧轮11,从而保证砂带5良好的运行,对工件表面实施磨抛工作。由砂带5、接触轮15、张紧轮11和驱动轮7构成的砂带磨头呈现三角形布置,接触轮15、张紧轮11和驱动轮7安装于三角形支架6,使得磨头结构紧凑,即砂带5周长较长而整体的空间尺寸较小。

三角形支架6和电动机10都是通过螺栓与底座1稳固连接。三角带轮23和驱动轮7与驱动轮轴24靠矩形键16和螺母连接,驱动轮轴24通过轴承实现与三角形支架6的连接。接触轮15与接触轮轴25,张紧轮11与张紧轮轴21都是通过轴承实现空套连接。接触轮轴25靠螺母与三角形支架6实现固定连接。张紧轮轴21也是靠螺母与三角形支架6实现固定连接,但是在放松螺母时,可以通过承力板18、张紧调节螺钉19、张紧轴套20来移动调节其轴心线位置达到对砂带5实现张紧的目的,对两个张紧调节螺钉19不同的调节还可以实现砂带5跑偏的纠正调节,在张紧和跑偏都调节完毕后,最后拧紧螺母。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