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光粉收尘设备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92315发布日期:2020-04-14 20:1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抛光粉收尘设备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抛光粉收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抛光粉收尘设备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抛光粉通常由氧化铈、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锆、氧化铬等组份组成,不同的材料的硬度不同,在水中的化学性质也不同,因此使用场合各不相同,抛光粉在生产收料时需要进行收尘提高抛光粉质量。

现有的抛光粉出料装置在使用时,出料管在进行卸料时,由于抛光粉颗粒直径不同,小颗粒抛光粉或者粉尘会飘在收集袋内部顶端,不方便收集且立即卸掉收集袋时会弥漫在空中,如果静置后再卸掉收集袋会降低抛光粉的产品质量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抛光粉收尘设备出料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抛光粉收尘设备出料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抛光粉出料装置在使用时,出料管在进行卸料时,由于抛光粉颗粒直径不同,小颗粒抛光粉或者粉尘会飘在收集袋内部顶端,不方便收集且立即卸掉收集袋时会弥漫在空中,如果静置后再卸掉收集袋会降低抛光粉的产品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抛光粉收尘设备出料装置,包括出料装置主体以及出料装置主体一侧通过连接管连接的旋风分离罐,所述出料装置主体的表面底部安装固定有检修窗,所述出料装置主体的底端连接固定有第一出料钢管,所述第一出料钢管的底端连接套设有收集袋,所述第一出料钢管的内部开设有出料孔,所述第一出料钢管的底端设置有吸尘机构,所述吸尘机构包括三通管接头、第一收尘软管、环形空心钢管、环形凹槽、环形空腔、进尘孔和出尘孔,所述三通管接头一端安装固定在检修窗的表面并与出料装置主体的内部连通,所述三通管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收尘软管,所述第一收尘软管的表面安装有控制阀,所述第一收尘软管的底端与环形空心钢管上表面连接并与环形空腔的内部连通,所述环形空腔开设在环形空心钢管的内部,所述环形空心钢管安装固定在第一出料钢管的底端,所述环形凹槽开设在环形空心钢管的外表面,所述进尘孔等间隔开设在环形空心钢管的下表面并与环形空腔的内部连通,所述出尘孔开设在环形空腔的内表面顶部并与第一收尘软管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收尘软管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机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盖、螺纹管接头、活动孔、限位凸起和密封垫圈,所述连接盖通过活动孔套设在第一收尘软管的底端,所述螺纹管接头安装固定在环形空心钢管的上表面并与出尘孔的内部连通,所述限位凸起安装固定在第一收尘软管的表面底部并位于连接盖的内部,所述密封垫圈安装套设在第一收尘软管的底端并放置在螺纹管接头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旋风分离罐的底端安装固定有第二出料钢管,所述第二出料钢管的结构与第一出料钢管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出料钢管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收尘软管,所述第二收尘软管的结构与第一收尘软管相同,所述第二收尘软管的顶端与三通管接头连接连通。

优选的,所述旋风分离罐的顶端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的内部连接有进料管。

优选的,所述出料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底部对称安装固定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底端设置有固定板。

优选的,所述旋风分离罐的表面连接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端固定在出料装置主体底端的支撑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料钢管和第二出料钢管的表面均对称安装固定有卸料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实用新型通过开设的进尘孔把收集袋内部漂浮颗粒经过第一收尘软管重新吸入出料装置主体的内部,解决了细小颗粒抛光粉飘在收集袋内部如果静置后再卸掉收集袋会降低抛光粉的产品质量的问题,使颗粒分离更加彻底和均匀,提高了抛光粉产品质量,且达到了提高收集袋收集高质量抛光粉的效果,并增加出料装置主体的出料速度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2)该实用新型的连接盖与螺纹管接头通过螺纹旋合固定,方便第一收尘软管底端快速连接固定在环形空心钢管的上表面,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第一收尘软管与环形空心钢管连接速度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且当第一收尘软管损坏时可方便快速拆卸更换,间接的提高了出料装置主体整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区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出料钢管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的b区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盖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出料装置主体;2、检修窗;3、三通管接头;4、第一收尘软管;5、第一出料钢管;6、收集袋;7、第二收尘软管;8、第二出料钢管;9、旋风分离罐;10、进料口;11、出料孔;12、环形空心钢管;13、环形凹槽;14、环形空腔;15、进尘孔;16、出尘孔;17、连接盖;18、螺纹管接头;19、活动孔;20、限位凸起;21、密封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抛光粉收尘设备出料装置,包括出料装置主体1以及出料装置主体1一侧通过连接管连接的旋风分离罐9,出料装置主体1的表面底部安装固定有检修窗2,出料装置主体1的底端连接固定有第一出料钢管5,第一出料钢管5的底端连接套设有收集袋6,第一出料钢管5的内部开设有出料孔11,第一出料钢管5的底端设置有吸尘机构,吸尘机构包括三通管接头3、第一收尘软管4、环形空心钢管12、环形凹槽13、环形空腔14、进尘孔15和出尘孔16,三通管接头3一端安装固定在检修窗2的表面并与出料装置主体1的内部连通,三通管接头3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收尘软管4,第一收尘软管4的表面安装有控制阀,第一收尘软管4的底端与环形空心钢管12上表面连接并与环形空腔14的内部连通,环形空腔14开设在环形空心钢管12的内部,环形空心钢管12安装固定在第一出料钢管5的底端,环形凹槽13开设在环形空心钢管12的外表面,便于收集袋6顶端通过绳索绑扎在环形空心钢管12的外表面,并表面收集袋6内部漏气,进尘孔15等间隔开设在环形空心钢管12的下表面并与环形空腔14的内部连通,出尘孔16开设在环形空腔14的内表面顶部并与第一收尘软管4内部连通,通过第一收尘软管4内部的负压,把漂浮在收集袋6内部的细小颗粒通过进尘孔15吸附在环形空腔14内部,随后再经过出尘孔16吸入第一收尘软管4内部并重新进入出料装置主体1的内部,避免了细小颗粒在收集袋6内部漂浮,方便收集袋6装满后即可拆卸更换,通过开设的进尘孔15把收集袋6内部漂浮颗粒经过第一收尘软管4重新吸入出料装置主体1的内部,解决了细小颗粒抛光粉飘在收集袋6内部如果静置后再卸掉收集袋6会降低抛光粉的产品质量的问题,提高了抛光粉产品质量,且达到了提高收集袋6收集高质量抛光粉的效果,并增加出料装置主体1的出料速度并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一收尘软管4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机构。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盖17、螺纹管接头18、活动孔19、限位凸起20和密封垫圈21,连接盖17通过活动孔19套设在第一收尘软管4的底端,螺纹管接头18安装固定在环形空心钢管12的上表面并与出尘孔16的内部连通,限位凸起20安装固定在第一收尘软管4的表面底部并位于连接盖17的内部,密封垫圈21安装套设在第一收尘软管4的底端并放置在螺纹管接头18的内部,有助于增加第一收尘软管4与螺纹管接头18连接的密封性,且连接盖17与螺纹管接头18通过螺纹旋合固定,方便第一收尘软管4底端快速连接固定在环形空心钢管12的上表面,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第一收尘软管4与环形空心钢管12连接速度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且当第一收尘软管4损坏时可方便快速拆卸更换,间接的提高了出料装置主体1整体的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旋风分离罐9的底端安装固定有第二出料钢管8,第二出料钢管8的结构与第一出料钢管5的结构相同,第二出料钢管8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收尘软管7,第二收尘软管7的结构与第一收尘软管4相同,第二收尘软管7的顶端与三通管接头3连接连通,便于旋风分离罐9进行初次对物料收尘。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旋风分离罐9的顶端开设有进料口10,进料口10的内部连接有进料管,便于抛光粉进入旋风分离罐9的内部进行初次除尘。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出料装置主体1的外表面底部对称安装固定有支撑腿,支撑腿底端设置有固定板,便于支撑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地面,防止出料装置主体1在地面滑动。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旋风分离罐9的表面连接固定有支撑架,支撑架一端固定在出料装置主体1底端的支撑腿上,便于旋风分离罐9安装固定在出料装置主体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出料钢管5和第二出料钢管8的表面均对称安装固定有卸料阀,便于第一出料钢管5和第二出料钢管8分别控制出料装置主体1和旋风分离罐9内部物料流出和停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把密封垫圈21套设在第一收尘软管4的底端,再把第一收尘软管4的底端插入螺纹管接头18的内部,随后顺时针旋转连接盖17使连接盖17与螺纹管接头18通过螺纹旋合固定,然后把收集袋6套在环形空心钢管12的表面并通过绳索绑扎固定,随后开启第一出料钢管5表面的卸料阀,使出料装置主体1的内部的物料通过出料孔11落入收集袋6的内部,然后通过通过第一收尘软管4内部的负压,把漂浮在收集袋6内部的细小颗粒通过进尘孔15吸附在环形空腔14内部,随后再经过出尘孔16吸入第一收尘软管4内部并重新进入出料装置主体1的内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