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镀万用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2463发布日期:2020-09-25 18:14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镀万用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镀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线镀万用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很多加工工艺中,需要在金属板如(铝板、铜板上)镀锡条,在电镀之前首先需要在金属板(铝板、铜板)上涂抹上锡条。现有的在金属板(铝板、铜板)涂抹锡条的方法一般是使用线镀轮在金属板(铝板、铜板)上涂抹锡条。

参照图1、图2,一种线镀轮,包括圆柱形的连接管1,连接管1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环形的凹槽11,凹槽11内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矩形的通孔111,多个通孔111沿凹槽11内的底面均匀分布,通孔111使连接管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连接管1的两端均连接有通锡管2,两根通锡管2分别与连接管1的两端转动连接,连接管1的上方设置有金属板3,金属板3的下表面与连接管1接触,金属板3在外部驱动的作用下不断的通过连接管1,两根通锡管2不断的向连接管1内灌注锡液,连接管1内的锡液通过凹槽11内的通孔111进入到凹槽11内,金属板3通过连接管1的时候凹槽11内的锡液会沾附到金属板3上,连接管1底部设置有矩形的回收箱4,从凹槽11内流出的多余锡液会下流到回收箱4内进行再次利用。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金属板3在通过线镀轮的时候,线镀轮上缺少必要的限位装置,使得金属板3在经过线镀轮的时候可能出现跑偏,进而使得线镀轮涂在金属板3上的锡条可能存在不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镀万用轮,其具有在金属板经过线镀轮的时候可以对金属板进行限位,使得线镀轮涂抹在金属板上的锡条不会弯曲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线镀万用轮,包括圆柱形的连接管,连接管上开设有环形的凹槽,凹槽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通孔,连接管上套设有用于对金属板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分别位于凹槽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金属板运动到线镀轮上方的时候,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可以对金属板的运动进行限制,防止金属板的位置发生跑偏,进而使得线镀轮涂抹在金属板上的锡条不会跑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与连接管之间设置有调节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矩形的滑移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的距离可以进行调节,使得线镀轮可以适应更多宽度的金属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管外周面上凹槽的两侧边沿均开设有阶梯槽,阶梯槽内固接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金属板通过线镀轮的时候,橡胶垫富有弹性,使得金属板与橡胶垫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尽可能保证凹槽内的锡液在与金属板接触后不会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凹槽在金属板上产生锡条的工整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移组件包括多个截面为t形的第一滑槽和多个截面为t形的第二滑槽,多个第一滑槽与第一限位环位于凹槽的同一侧,多个第一滑槽内均滑移连接有截面为t形的且与第一滑槽适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限位环与第一滑块之间穿设有第一固定螺栓,第一限位环和第一滑块均与第一固定螺栓螺纹连接,第一滑块的上表面比连接管的外周面低;

多个所述第二滑槽与第二限位环位于凹槽的一侧,多个第二滑槽内滑移连接有截面为t形且与第二滑槽适配的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限位环与第二滑块之间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第二限位环和第二滑块均与第二固定螺栓之间螺纹连接,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底面的弧度与连接管相适配,第二滑块的上表面比连接管的外周面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金属板通过线镀轮的时候,调节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的距离,使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分别与金属板的两侧接触,然后通过旋拧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二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使第一限位环和第一滑块之间间距缩小,此时第一限位环和第一滑块之间存在夹紧力夹紧连接管,进而将第一限位环的位置固定,第二固定螺栓使第二限位环和第二滑块之间的间距缩小,第二限位环和第二滑块之间的存在夹紧力夹紧连接管,进而将第二限位环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延伸至连接管一端的端面上且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滑槽的一端延伸至连接管另一端的端面上且与外部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将第一滑块从第一滑槽内穿出,同时方便第二滑块从第二滑槽内滑出,进而方便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移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滑槽和两个第二滑槽,两个第一滑槽与第一限位环位于凹槽的同一侧,第一滑槽内滑移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槽朝向凹槽一端的端面与第一滑块之间固接有第一连接弹簧,连接管上第一滑槽所在一端的端面上穿设有两个第一固定螺栓,两个第一固定螺栓分别穿设进两个第一滑槽内,两个第一固定螺栓分别顶紧两个第一滑块。

两个第二滑槽与第二限位环位于凹槽的同一侧,第二滑槽内滑移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滑槽朝向凹槽一端的端面与第二滑块之间固接有第二连接弹簧,连接管上第二滑槽所在一端的端面上穿设有两个第二固定螺栓,两个第二固定螺栓分别穿设进两个第二滑槽内,两个第二固定螺栓分别顶紧两个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底面的弧度与连接管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金属板通过线镀轮的时候,通过旋拧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二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顶触着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第二固定螺栓顶触着第二滑块在第一滑槽内滑动,进而可以调节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的距离,使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分别与金属板的两侧接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截面均设置为t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以及第二滑槽与第二滑块之间的配合更加的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金属板运动到线镀轮上方的时候,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可以对金属板的运动进行限制,防止金属板的位置发生跑偏,进而使得线镀轮涂抹在金属板上的锡条不会跑偏;

2.在金属板通过线镀轮的时候,调节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的距离,使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分别与金属板的两侧接触,然后通过旋拧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二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使第一限位环和第一滑块之间间距缩小,此时第一限位环和第一滑块之间存在夹紧力夹紧连接管,进而将第一限位环的位置固定,第二固定螺栓使第二限位环和第二滑块之间的间距缩小,第二限位环和第二滑块之间的存在夹紧力夹紧连接管,进而将第二限位环固定;

3.在金属板通过线镀轮的时候,通过旋拧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二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顶触着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第二固定螺栓顶触着第二滑块在第一滑槽内滑动,进而可以调节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的距离,使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分别与金属板的两侧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线镀轮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线镀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一中线镀轮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一中线镀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二中线镀轮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二中线镀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管;11、凹槽;111、通孔;112、阶梯槽;1121、橡胶垫;2、通锡管;3、金属板;4、回收箱;5、第一限位环;6、第二限位环;7、滑移组件;71、第一滑槽;72、第二滑槽;73、第一滑块;74、第二滑块;75、第一固定螺栓;76、第二固定螺栓;77、第一连接弹簧;78、第二连接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线镀万用轮,包括圆柱形的连接管1,连接管1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环形的凹槽11,凹槽11内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矩形的通孔111,多个通孔111沿凹槽11内的底面均匀分布,通孔111使连接管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连接管1的两端均连接有通锡管2,两根通锡管2分别与连接管1的两端转动连接,连接管1的上方设置有金属板3,金属板3的下表面与连接管1接触,金属板3在外部驱动的作用下不断的通过连接管1,两根通锡管2不断的向连接管1内灌注锡液,连接管1内的锡液通过凹槽11内的通孔111进入到凹槽11内,金属板3通过连接管1的时候凹槽11内的锡液会沾附到金属板3上,连接管1底部设置有矩形的回收箱4,从凹槽11内流出的多余锡液会下流到回收箱4内进行再次利用。连接管1的外周面上套设有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凹槽11位于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之间,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与连接管1之间均设置有滑移组件7。通过滑移组件7可以实现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之间距离的变化,进而使线镀轮可以满足不同宽度金属板3的使用。

连接管1外周面上凹槽11的两侧边沿均开设有阶梯槽112,阶梯槽112内固接有橡胶垫1121,橡胶垫1121的上表面与连接管1的外周面平齐,在金属板3通过线镀轮的时候,橡胶垫1121富有弹性,使得金属板3与橡胶垫1121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尽可能保证凹槽11内的锡液在与金属板3接触后不会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凹槽11在金属板3上产生锡条的工整性。

实施例一

参照图4、图5,滑移组件7包括两个t形的第一滑槽71和两个t形的第二滑槽72,两个第一滑槽71开设在凹槽11的同一侧,并且两个第一滑槽71在连接管1上对称分布,第一限位环5与两个第一滑槽71位于凹槽11的同一侧,第一滑槽71内滑移连接有弧形且截面为t形的第一滑块73,第一滑块73的底面的弧度与连接管1的弧度相适配,第一滑块73朝向第一限位环5的侧壁上开设螺纹孔,第一限位环5与两个第一滑块73上的螺纹孔之间均穿设有第一固定螺栓75,第一固定螺栓75分别与第一限位环5和第一滑块73螺纹连接,第一滑块73远离第一滑槽71底面的侧壁比连接管1的外周面低,当第一固定螺栓75使得第一滑块73与第一限位环5之间存在夹紧力时,第一限位环5的内周面与第一滑块73背离第一滑槽71底面的侧壁之间存在间距。第一滑块73上的螺纹孔保证有充足的余量来使第一固定螺栓75旋转。

两个第二滑槽72开设在凹槽11的另一侧,并且两个第二滑槽72在连接管1上对称分布,第二限位环6与两个第二滑槽72位于凹槽11的同一侧,第二滑槽72内滑移连接有弧形且且截面为t形的第二滑块74,第二滑块74的底面与连接管1的弧度相适配,第二滑块74朝向第二限位环6的侧壁上开设螺纹孔。第二限位环6与两个第二滑块74上的螺纹孔之间均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76,第二固定螺栓76分别与第二限位环6和第二滑块74螺纹连接,第二滑块74远离第二滑槽72底面的侧壁比连接管1的外周面低,当第二固定螺栓76使得第二滑块74与第二限位环6之间存在夹紧力时,第二限位环6的内周面与第二滑块74背离第二滑槽72地面的侧壁之间存在间距,且第二滑块74上螺纹孔保证有充足的余量供第二固定螺栓76旋转。

第一滑槽71一端延伸至连接管1远离第二滑槽72一端的端面且与外部相通,第二滑槽72的一端延伸至连接管1远离第一滑槽71一端的端面且与外部相通。在第一限位环5、第二限位环6、第一滑块73和第二滑块74需要更换的时候,可以方便将第一限位环5沿第一滑槽71取下,将第二限位环6沿第二滑槽72取下。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金属板3通过线镀轮的时候,调节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之间的距离,使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分别与金属板3的两侧接触,然后通过旋拧第一固定螺栓75和第二固定螺栓76,第一固定螺栓75使第一限位环5和第一滑块73之间间距缩小,此时第一限位环5和第一滑块73之间存在夹紧力夹紧连接管1,进而将第一限位环5的位置固定,第二固定螺栓76使第二限位环6和第二滑块74之间的间距缩小,第二限位环6和第二滑块74之间的存在夹紧力夹紧连接管1,进而将第二限位环6固定。金属板3的下表面与线镀轮接触,线镀轮内的锡液会沾附到金属板3的上表面,金属板3不断的在外力的驱动下向前运动,金属板3带动连接管1旋转,在连接管1旋转的过程中连接管1上的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限制金属板3的运动,避免金属板3跑偏。

实施例二

参照图7、图8,滑移组件7包括滑移组件7包括两个第一滑槽71和两个第二滑槽72,第一滑槽71和第二滑槽72均沿连接管1的长度方向布设。两个第一滑槽71开设在凹槽11的同一侧,并且两个第一滑槽71在连接管1上对称分布,第一限位环5与两个第一滑槽71位于凹槽11的同一侧,第一滑槽71内滑移连接有的第一滑块73,第一滑块73底面的弧度与连接管1的弧度相适配,第一滑块73的上表面与第一限位环5的内周面固接,第一滑槽71靠近凹槽11一端的端面与第一滑块73之间固接有第一连接弹簧77,第一连接弹簧77在松弛的状态下时,第一滑块73位于第一滑槽71远离凹槽11的一端。连接管1上第一滑槽71所在一端的端面上穿设有两个第一固定螺栓75,两个第一固定螺栓75分别穿设进两个第一滑槽71内,第一固定螺栓75顶紧第一滑块73。

并且两个第二滑槽72在连接管1上对称分布,第二限位环6与两个第二滑槽72位于凹槽11的同一侧,第二滑槽72内滑移连接有第二滑块74,第二滑块74的底面与连接管1的弧形相适配,第二滑块74的上表面与第二限位环6的内周面固接,第二滑槽72靠近凹槽11一端的端面与第二滑块74之间固接有第二连接弹簧78,第二连接弹簧78在松弛的状态下时,第二滑块74位于第二滑槽72远离凹槽11的一端。连接管1上第二滑槽72所在一端的端面上穿设有两个第二固定螺栓76,两个第二固定螺栓76分别穿设进两个第二滑槽72内,第一固定螺栓75顶紧第二滑块74。

第一滑槽71、第一滑块73、第二滑槽72和第二滑块74均设置为为截面为t形。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金属板3通过线镀轮的时候,通过旋拧第一固定螺栓75和第二固定螺栓76,第一固定螺栓75顶触着第一滑块73在第一滑槽71内滑动,第二固定螺栓76顶触着第二滑块74在第一滑槽71内滑动,进而可以调节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之间的距离,使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分别与金属板3的两侧接触。金属板3的下表面与线镀轮接触,线镀轮内的锡液会沾附到金属板3的上表面,金属板3不断的在外力的驱动下向前运动,金属板3带动连接管1旋转,在连接管1旋转的过程中连接管1上的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6限制金属板3的运动,避免金属板3跑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