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活化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转连续式活化炉的领域。
背景技术:
活化炉是一种生产活性碳的炉体,传统的活性炭工艺采用的是先炭化、后活化的二步法,其中炭化需要用闷烧炉,烧出炭化料,然后用手耙炉或者其他如斯列普炉,多段炉、沸腾炉等进行活化,需要2个生产过程,生产周期长,效率低。对应项目研发的炭化活化一步法工艺,传统的设备不符合新工艺的需求,目前普遍使用活化炉进行制备,基本上有两种:
一是采用日本特许公开昭45-005646活性炭制造法活化炉,炉体不能旋转,因此导致高达100-200mm炭粒层会堆积在炉腔底部,活化介质从炭粒层表面吹过,炭粒层内部几乎没有活化介质,生产效率低下,活性炭的收得率仅有20%。
另一种是我国自热式连续制备生物质粉状活性炭法火化炉,其结构与日本特许公开昭45-005646活性炭制造法活化炉基本相同,炉体也不能旋转,依靠在引风机从炉头到炉尾部沿轴向的抽力和由旋风炉炉壁上一排进气管斜向进入的活化混合气体的共同作用下,生物质粉状炭化料在炉内形成旋风状态,呈旋转流态化自炉头向炉尾运动,这种结构的活化炉往往由于过快、过量的风量造成炭化料大量烧损,活性炭收得率只有16-18%。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转连续式活化炉,其不但有效地解决之前的活化炉活化效果差,产量低,能耗大的问题,还可解决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回转连续式活化炉,其中,其包括回转炉炉体,所述回转炉炉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回转炉炉体的右端设置为炉头,所述炉头的一端设置有开关,所述回转炉炉体的左端设置为炉尾,所述炉尾的右侧设置有前鱼鳞片密封装置,所述炉头的左端设置有后鱼鳞片密封装置,所述后鱼鳞片密封装置与所述前鱼鳞片密封装置之间设置有流动干燥区与活化功能区。
所述活化功能区内设置有布风系统以及布汽系统,在所述布风系统的左端设置有紫铜环,所述紫铜环环绕于所述回转炉炉体的外侧,所述布汽系统的一侧还设置有传电组合件,所述布风系统上设置有布风接管以及布风调节阀,所述布汽系统上设置有布汽接管以及布汽调节阀,在所述回转炉炉体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微型时序控制仪。
所述回转连续式活化炉,其中,所述流动干燥区内设置有大齿轮,所述大齿轮连接于所述回转炉炉体的外侧,所述大齿轮上还设置有减速机,所述减速机通过电线还连接有发动机。
所述回转连续式活化炉,其中,所述回转炉炉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托轮,所述托轮上设置有轮带,所述轮带环绕于所述回转炉炉体的外侧。
所述回转连续式活化炉,其中,所述回转炉炉体上设置有四个托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回转连续式活化炉,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活化效果,增加产量,降低能耗,同时还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实现机器换人的目的,节省了人力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回转连续式活化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连续式活化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连续式活化炉,图1为本实用新型回转连续式活化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包括回转炉炉体1,所述回转炉炉体1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回转炉炉体1的右端设置为炉头2,所述炉头的一端设置有开关3,所述回转炉炉体1的左端设置为炉尾4,所述炉尾4的右侧设置有前鱼鳞片密封装置5,所述炉头2的左端设置有后鱼鳞片密封装置6,所述后鱼鳞片密封装置6与所述前鱼鳞片密封装置5之间设置有流动干燥区与活化功能区。
所述活化功能区内设置有布风系统7以及布汽系统8,在所述布风系统7的左端的左端都设置有紫铜环9,所述紫铜环9环绕于所述回转炉炉体1的外侧,所述布汽系统8的一侧还设置有传电组合件19,所述布风系统7上设置有布风接管10以及布风调节阀11,所述布汽系统8上设置有布汽接管12以及布汽调节阀13,在所述回转炉炉体1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微型时序控制仪14。
所述流动干燥区内设置有大齿轮15,所述大齿轮15连接于所述回转炉炉体1的外侧,所述大齿轮15上还设置有减速机16,所述减速机16通过电线还连接有发动机17。
更进一步的,所述回转炉炉体1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托轮18,所述托轮18上设置有轮带,所述轮带环绕于所述回转炉炉体1的外侧。
更进一步的,所述回转炉炉体上设置有四个托轮。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