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专用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87618发布日期:2018-06-02 05:4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盐碱地复合菌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地专用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盐碱土面积很大,类型复杂。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差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更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

随着沿海滩涂的不断开发,对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充分利用滨海滩涂土地,人们采取了开沟降水排盐,淡水灌注压盐,设置淋层防渗隔盐等多种方法进行排盐降碱改良,以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返盐”目的。但由于盐碱地土板结、贫瘠,肥力低下且土壤pH值较高,不利于植物生长。

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培育耐盐植物品种或开发利用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资源以改良盐渍土。因此开发适用于盐碱环境的复合菌肥是有效的保证了通过生物途径使植物充分适应盐渍环境。是近年来国内外盐渍土改良的新方向。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碱地专用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通过将菌种扩接至培养基上,在培养箱中培养成熟,得菌种发酵液,再将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发酵基质中,发酵烘干得固体菌种;采用此方法制备嗜热细菌、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嗜碱菌和嗜盐菌菌种并将它们按比例混合、粉碎,得复合菌粉。将复合菌粉、有机肥和添加剂按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该菌肥施用后可以极大的改善土壤状况,提高作物产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盐碱地专用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包括:

A:复合菌粉制备

a.将菌种扩接至新鲜的试管牛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上;于35-40℃培养箱中4-6天培养成熟,得菌种发酵液;

b.发酵液菌数≥15亿/ml时,将步骤a制得的菌种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发酵基质中,发酵4-6天并低温烘干得固体菌种;接种量为体积比5-7%;

采用所述a、b步骤分别制备嗜热细菌、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嗜碱菌和嗜盐菌;并将它们按照质量比20~40:30~50:15~35:5~10:5~10的比例混合、粉碎,得复合菌粉;所述复合菌粉的水分≤30%;

B:有机肥制备

将鸡粪、羊粪和牛粪按重量比3:5:3混合,得混合粪;将作物秸秆粉碎成5-8厘米段,再与混合粪以3:7比例混匀并建堆;加入发酵剂并加水至50%发酵;待堆内温度升至60℃进行翻堆,直至温度不再上升;

所述作物秸秆包括:棉花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大豆秸秆、花生秸秆或水稻秸秆;

C:添加剂制备

将尿素、重过磷酸钙磷肥以及KCl按1:1:1的比例混合并加水调节含水量至35%;

D: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45~60:15~40:15~25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堆积成1m*1m*20m长条形自然发酵;温度升至60-65℃后翻开,降至常温后粉碎过筛、造粒得复合菌肥。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55:35:15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50:30:20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60:15:25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45:40:15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所述A步骤中所述固体发酵基质为,酒糟、醋糟、麦麸质量比为3~5:4~6:1~3,120℃灭菌30min。

所述B步骤所述建堆的堆宽2.2m,堆高1.4m。

所述B步骤所述发酵剂每毫升含有嗜热链球菌1.3-1.7×109个、地衣芽孢杆菌0.3-0.5×108IU、纤维素酶0.1-0.2×106IU、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3-4×105IU、细黄链霉菌1.5-2×105IU、枯草芽孢杆菌3-4×106IU。

所述施用方法为:将复合菌肥均匀撒施在地表,接着进行1-2次交叉旋耕,旋耕深度12-15厘米,旋耕后灌溉。

所述复合菌肥进行盐碱地施用实验,施用结果为:黄瓜亩产增加超过10%,葡萄亩产增加超过5%,花生亩产增加超过8%,水溶性盐下降超过30%,PH值下降超过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碱地专用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通过将菌种扩接至培养基上,在培养箱中培养成熟,得菌种发酵液,再将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发酵基质中,发酵烘干得固体菌种;采用此方法制备嗜热细菌、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嗜碱菌和嗜盐菌菌种并将它们按比例混合、粉碎,得复合菌粉。将复合菌粉、有机肥和添加剂按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该菌肥施用后可以极大的改善土壤状况,提高作物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专用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复合菌粉制备

a.将菌种扩接至新鲜的试管牛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上;于35-40℃培养箱中4-6天培养成熟,得菌种发酵液;

b.发酵液菌数≥15亿/ml时,将步骤a制得的菌种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发酵基质中,发酵4-6天并低温烘干得固体菌种;接种量为体积比5-7%;

采用所述a、b步骤分别制备嗜热细菌、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嗜碱菌和嗜盐菌;并将它们按照质量比20~40:30~50:15~35:5~10:5~10的比例混合、粉碎,得复合菌粉;所述复合菌粉的水分≤30%;

B:有机肥制备

将鸡粪、羊粪和牛粪按重量比3:5:3混合,得混合粪;将作物秸秆粉碎成5-8厘米段,再与混合粪以3:7比例混匀并建堆;加入发酵剂并加水至50%发酵;待堆内温度升至60℃进行翻堆,直至温度不再上升;

所述作物秸秆包括:棉花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大豆秸秆、花生秸秆或水稻秸秆;

C:添加剂制备

将尿素、重过磷酸钙磷肥以及KCl按1:1:1的比例混合并加水调节含水量至35%;

D: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45~60:15~40:15~25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堆积成1m*1m*20m长条形自然发酵;温度升至60-65℃后翻开,降至常温后粉碎过筛、造粒得复合菌肥;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A步骤中所述菌种均采用试管斜面保藏法;保藏于0-4℃冰箱。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A步骤中所述固体发酵基质为,酒糟、醋糟、麦麸质量比为3~5:4~6:1~3,120℃灭菌30min;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B步骤所述建堆的堆宽2.2m,堆高1.4m。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B步骤所述发酵剂每毫升含有嗜热链球菌1.3-1.7×109个、地衣芽孢杆菌0.3-0.5×108IU、纤维素酶0.1-0.2×106IU、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3-4×105IU、细黄链霉菌1.5-2×105IU、枯草芽孢杆菌3-4×106IU;

本发明的施用方法为:将复合菌肥均匀撒施在地表,接着进行1-2次交叉旋耕,旋耕深度12-15厘米,旋耕后灌溉。

为获取制作方法的最佳实施方式,发明人采用不同的实施例进行了盐碱地黄瓜、葡萄和花生种植施用实验,所用施用方法同上。施用结果见表1;以下实施例仅列出与上述步骤中不同的部分,相同内容不再列出。

实施例一: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55:35:15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将上述复合菌肥用于盐碱地施用实验,施用效果为:黄瓜亩产增加17%,葡萄亩产增加8%,花生亩产增加12%,水溶性盐下降33.1%,PH值下降1.31。

实施例二: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50:30:20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将上述复合菌肥用于盐碱地施用实验,施用效果为:黄瓜亩产增加19%,葡萄亩产增加9%,花生亩产增加13%,水溶性盐下降34.3%,PH值下降0.89。

实施例三: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60:15:25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将上述复合菌肥用于盐碱地施用实验,施用效果为:黄瓜亩产增加15%,葡萄亩产增加8.5%,花生亩产增加11%,水溶性盐下降31.9%,PH值下降1.01。

实施例四:

所述D步骤,将所述复合菌粉、有机肥以及添加剂按重量比45:40:15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

将上述复合菌肥用于盐碱地施用实验,施用效果为:黄瓜亩产增加18%,葡萄亩产增加9.5%,花生亩产增加11%,水溶性盐下降33.6%,PH值下降0.94。

其它实施例的执行过程不再赘述,表1是上述各实施例和其它未示出部分实施例的数据。通过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制备的复合菌肥进行盐碱地施用实验,施用结果为:黄瓜亩产增加超过10%,葡萄亩产增加超过5%,花生亩产增加超过8%,水溶性盐下降超过30%,PH值下降超过0.8。

表1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碱地专用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通过将菌种扩接至培养基上,在培养箱中培养成熟,得菌种发酵液,再将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发酵基质中,发酵烘干得固体菌种;采用此方法制备嗜热细菌、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嗜碱菌和嗜盐菌菌种并将它们按比例混合、粉碎,得复合菌粉。将复合菌粉、有机肥和添加剂按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粉碎、造粒得复合菌肥;该菌肥施用后可以极大的改善土壤状况,提高作物产量。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