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镁基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53479发布日期:2022-09-27 21:52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镁基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甲基咪唑(7-methylimidazole,7-mid)中的一种,所述的烷基咔唑包括但不限于1,8-二甲基咔唑(1,8-dimethylacarbazole,1,8-dmnc)或1-乙基咔唑(1-ethylcarbazole,1-nec)中的一种;所述的富氢态的氢化烷基吲哚包括但不限于h
8-2-mid或h
8-7-mid中的一种,所述的富氢态的氢化烷基咔唑包括但不限于h
12-1,8-dmnc或h
12-1-nec中的一种。
24.2)在惰性气氛中,将富氢态的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氢化镁(mgh2)、双-(1,5-环辛二烯)镍(ni(cod)2)按照摩尔比(4~9):1:(0.002~0.005)混合,再加入这些物质总质量1~2.5 wt%的催化剂载体(al2o3或活性炭ac),再将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用磁子搅拌混合均匀,之后一直保持搅拌状态,然后抽真空并检漏之后加热到75~85 ℃,保温1~3 h,降温即获得含有纳米ni@载体催化剂的lohc-mgh2储氢材料。
25.对所制备的含有纳米ni@载体催化剂的lohc-mgh2储氢材料进行吸放氢性能测试,测试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测试方法如下:将制备的lohc-mgh2储氢材料置于高压反应釜中,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130~20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得到放氢曲线。不再产氢之后,降温至100~180 ℃,温度稳定后充入8~10 mpa h2,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变化得到吸氢曲线。不再吸氢后冷却至室温,再抽真空,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130~20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如此反复,从而测得循环吸放氢性能。
26.实施例11)在高压反应釜中,选用商业ru/al2o3催化剂催化2-甲基咪唑(2-mid)加氢得到富氢态的h
8-2-mid,并通过离心分离提纯。
27.2)在惰性气氛中,将富氢态的h
8-2-mid、mgh2、ni(cod)2按照4:1:0.005的摩尔比混合,即富氢态的h
8-2-mid为5.57 g,mgh2为0.26 g,ni(cod)2为0.014 g,再加入这些物质总质量2.5 wt%的纳米γ-al2o3,再将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用磁子搅拌混合均匀,之后一直保持搅拌状态,然后抽真空并检漏之后加热到80 ℃,保温2 h,降温得到含有纳米ni@al2o3催化剂的h
8-2-mid-mgh2储氢材料。
28.对实施例1所制备的储氢材料进行吸放氢性能测试:选取实施例1制得的含有纳米ni@al2o3催化剂的h
8-2-mid-mgh2储氢材料0.12g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15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得到放氢曲线。放氢6 h后,降温至120 ℃,温度稳定后充入10 mpa h2,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变化得到吸氢曲线。吸氢6 h后冷却至室温,抽真空,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15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放氢6 h。如此反复,从而测得循环吸放氢性能。其中第一次吸氢开始记录循环,测试了100次吸放氢循环,吸放氢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第一个循环的储氢量高达6.05 wt%,而如果h
8-2-mid和mgh2单独吸放氢的话理论吸氢量仅有5.87 wt%,说明可能的吸放氢反应过程为:+ 18 h2(理论储氢量6.2 wt%)。
29.图2的结果证明该储氢系统能够在150 ℃以下实现储氢量超过6.0 wt%的循环吸放氢,且循环超过100次储氢量仍然超过5.0 wt%,这在镁基储氢材料中都是首次实现的。
30.另外再制备了一份含有纳米ni@al2o3催化剂的h
8-2-mid-mgh2储氢材料,然后于
150 ℃放氢完全,得到的放氢产物选用熔点测试仪进行熔点测试,结果显示:本实施例制得的h
8-2-mid-mgh2储氢材料的放氢产物的熔点为80~85 ℃。图3为本实施例制得的h
8-2-mid-mgh2储氢材料的放氢产物的1h nmr谱图(氘代氯仿为溶剂,tms是内标四甲基硅烷的信号,chcl3是溶剂残留峰的信号,不带撇的是2-甲基吲哚上氢的信号,带撇的是2-甲基吲哚镁上氢的信号,其中ar-h和ar-h'表示苯环上的氢,=ch-和=ch'-表示五元环3号位置上的氢,-ch3和-ch3'表示五元环2号位置的甲基上的氢,n-h表示五元环n原子上的氢),核磁共振的结果(如图3)显示:确实有两套吲哚环上氢的化学信号,而n-h键的信号只有一个。以上结果再次证明了吸放氢反应是按照上面的方程式进行的,而储氢材料在吸放氢过程中主体呈液态,符合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的一般定义,确实首次制备出了液态的镁基储氢材料。
31.实施例21)在高压反应釜中,选用商业ru/al2o3催化剂催化7-甲基咪唑(7-mid)加氢得到富氢态的h
8-7-mid,并通过离心分离提纯。
32.2)在惰性气氛中,将富氢态的h
8-7-mid、mgh2、ni(cod)2按照9:1:0.005的摩尔比混合,即富氢态的h
8-7-mid为12.53 g,mgh2为0.26 g:ni(cod)2为0.014 g,再加入这些物质总质量2.5 wt%的活性炭ac,再将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用磁子搅拌混合均匀,之后一直保持搅拌状态,然后抽真空并检漏之后加热到80 ℃,保温2 h,降温得到含有纳米ni@ac催化剂的h
8-7-mid-mgh2储氢材料。
33.对实施例2所制备的储氢材料进行吸放氢性能测试:选取实施例2制得的纳米ni@ac催化剂的h
8-7-mid-mgh2储氢材料0.12g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13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得到放氢曲线。放氢6 h后,降温至100 ℃,温度稳定后充入10 mpa h2,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变化得到吸氢曲线。吸氢6 h后冷却至室温。测得的吸放氢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看循环储氢量高达5.8 wt%,可能的吸放氢反应过程为:+ 38 h2(理论储氢量6.0 wt%)。
34.实施例31)在高压反应釜中,选用商业ru/al2o3催化剂催化1,8-二甲基咔唑(1,8-dmnc)加氢得到富氢态的h
12-1,8-dmnc,并通过离心分离提纯。
35.2)在惰性气氛中,将h
12-1,8-dmnc、mgh2、ni(cod)2按照4:1:0.002的摩尔比混合,即富氢态的h
12-1,8-dmnc为8.29 g,mgh2为0.26 g,ni(cod)2为0.0055 g,再加入这些物质总质量1 wt%的活性炭ac,再将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用磁子搅拌混合均匀,之后一直保持搅拌状态,然后抽真空并检漏之后加热到80 ℃,保温2 h,降温得到含有纳米ni@ac催化剂的h
12-1,8-dmnc-mgh2储氢材料。
36.对实施例3所制备的储氢材料进行吸放氢性能测试:选取实施例3制得的含有纳米ni@ac催化剂的h
12-1,8-dmnc-mgh2储氢材料0.12g,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20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得到放氢曲线。放氢6 h后,降温至180 ℃,温度稳定后充入8 mpa h2,
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变化得到吸氢曲线。吸氢6 h后冷却至室温。测得的吸放氢曲线如图5所示,可以看循环储氢量高达6.0 wt%,可能的吸放氢反应过程为:+ 26 h2(理论储氢量6.1 wt%)。
37.实施例41)在高压反应釜中,选用商业ru/al2o3催化剂催化1-乙基咔唑(1-nec)加氢得到富氢态的h
12-1-nec,并通过离心分离提纯。
38.2)在惰性气氛中,将h
12-1-nec、mgh2、ni(cod)2按照4:1: 0.002的摩尔比(8.29 g:0.26 g:0.0055 g)混合,再加入这些物质总质量1 wt%的纳米γ-al2o3(0.08 g),再将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用磁子搅拌混合均匀,之后一直保持搅拌状态,然后抽真空并检漏之后加热到80 ℃,保温2 h,降温得到含有纳米ni@al2o3催化剂(1.5 wt%)的h
12-1-nec-mgh2储氢材料。
39.将该材料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20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得到放氢曲线。放氢6 h后,降温至180 ℃,温度稳定后充入9 mpa h2,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变化得到吸氢曲线。吸氢6 h后冷却至室温。测得的循环储氢量为5.9 wt%,可能的吸放氢反应过程为:+ + 26 h2(理论储氢量6.1 wt%)。
40.对比例11)在高压反应釜中,用商业ru/al2o3催化剂催化2-mid加氢得到富氢态的h
8-2-mid,并通过离心分离提纯。
41.2)在惰性气氛中,将h
8-2-mid、mgh2按照4:1的摩尔比(5.57 g:0.26 g)混合,再将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用磁子搅拌混合均匀,之后一直保持搅拌状态,然后抽真空并检漏,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15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得到放氢曲线。放氢6 h后,降温至120 ℃,温度稳定后充入10 mpa h2,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变化得到吸氢曲线。吸氢6 h后冷却至室温。测得的放氢量仅有0.6 wt%,而基本没有吸氢,说明可能的放氢反应过程为:+ 2 h2。
42.以上结果说明该体系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碳碳双键不能进行吸放氢,mg-n键也不能被还原。
43.对比例21)在高压反应釜中用商业ru/al2o3催化剂催化2-mid加氢得到富氢态的h
8-2-mid,并通过离心分离提纯。
44.2)在惰性气氛中,将h
8-2-mid、ni(cod)2按照4:0.005的摩尔比(5.57 g:0.014 g)混合,再加入这些物质总质量2.5 wt%的纳米γ-al2o3(0.14 g),再将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用磁子搅拌混合均匀,之后一直保持搅拌状态,然后抽真空并检漏之后加热到80 ℃,保温2 h,降温得到含有纳米ni@al2o3催化剂(2.0 wt%)的h
8-2-mid储氢材料。
45.将该材料置于高压反应釜中,然后通入0.1 mpa h2,随即升温至150 ℃,用带有单向阀的质量流量计测量产生的气体情况得到放氢曲线。放氢6 h后,降温至120 ℃,温度稳定后充入10 mpa h2,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变化得到吸氢曲线。吸氢6 h后冷却至室温。测试结果显示基本没有放氢也没有吸氢,以上结果说明:单独的h
8-2-mid在150 ℃时基本不能放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