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

文档序号:3693395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领域,特别涉及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硅氧烷由于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绝缘性,强疏水性,低表面能,生理惰性等优点,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聚酯作为一种基础的,环境友好的材料,也是人们的研究热点(Griffith,L.G.;Naughton,G.Science 2002,295,1009;Gross,R.A.;Kalra,B.Science 2002,297,803)。如果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将会得到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聚硅氧烷可以提高聚酯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聚酯可以提高聚硅氧烷的强度和其与其它高分子材料的相溶性。
缩聚法合成聚酯一般采用酸或碱作为催化剂,反应条件比较苛刻,例如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Ellwood,P.Chem.Eng.1967,74,98)。这样的反应条件虽然有利于缩聚反应,但是很难避免副反应的发生,而且由于高温下的热降解,很难得到高分子量的产物(Carothers,W.H.;Dorough,G.L.J.Am.Chem.Soc.1996,61,4560;Takiyama,E.;Niikura,I.;Htano,Y.JapanPatent 189823,1992)。另外,当反应体系中有硅氧烷存在的话,催化剂酸或碱很容易打断硅氧键,使硅氧烷重排成不同分子量的链单元和环体,无法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已用于多种有机合成反应(Bornscheuer,U.T.;Yamane,T.Enzymol.Microb.Technol.1994,16,864;Partali,V.;Kvittingen,L.;Sliwka,H.R.;Anthonsen,T.Angew.Chem.,Int.Ed.Engl.1996,35,329)。酶催化酯化反应早有文献报道,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inns,F.;Roberts,S.M.;Taylor,A.;Williams,C.F.J.Chem.Soc.Perkin Trans.1 1993,899;Kobayashi,S.;Uyama,H.;Namekawa,S.Polymer degradable and Stability 1998,195;Mahapatro,A.;Kalra,B.;Kumar,A.;Gross,R.A.Biomacromolecules 2003,4,544)。本发明人设计用酶催化的方法,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缩聚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文献报道过1,3-二羧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与单官能的α,β-乙基葡萄糖苷的酶催化反应(Sahoo,B.;Brandstadt,K.F.;Lane,T.H.;Gross,R.A.Polymer Preprints 2003,44(2),617),但是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酶催化合成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产物收率高等优点。
本发明的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是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酶为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以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的方式,采用减压除水或油水分离器除水,通过缩聚反应而制得,其结构为 其中n=0~100,m=2~10,x=1~50。
本发明的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的(1).50~60℃下,将六甲基二硅氮烷(MMN)滴加到烯丙醇中(MMN∶烯丙醇的摩尔比是3∶5),反应3~8小时后分馏,得到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POTMS),产率81~90%。
(2).将1,3-二氢—四甲基二硅氧烷(MMH)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MMH∶D4的摩尔比是1∶1~25)在搅拌下加入适量浓硫酸,室温搅拌2~10小时后加入水,继续搅拌8~15小时后,用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加热减压抽除小分子,得到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产率80~90%。
(3).在步骤(1)得到的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中加入催化量的H2PtCl6,在80~100℃下滴入步骤(2)得到的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的摩尔比是2.5∶1),并于110~130℃继续反应6~15小时后,用活性炭脱色,再加入无水甲醇搅拌5~10小时,抽除小分子后得到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产率85~96%。
(4).将步骤(3)得到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与二酸按摩尔比1∶1的比例混合,或在溶剂中混合,然后升温使反应物全熔,再降至反应温度20~100℃,加入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单体质量5~15%的Novozyme-435酶(丹麦Novozymes公司产品)催化剂,在20~100℃下采用本体或溶液聚合反应,用真空减压的方法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停反应,加入氯仿,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氯仿,或滤液减压蒸除氯仿和溶剂后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率90~96%;或将步骤(3)得到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与二酸按摩尔比1∶1的比例混合,加入溶剂,然后升温使反应物全熔,再降至反应温度20~100℃,加入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单体质量5~15%的Novozyme-435酶(丹麦Novozymes公司产品)催化剂,在20~100℃下采用溶液聚合,在回流状态下反应,用油水分离器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停反应,加入氯仿,过滤,滤液旋蒸除去溶剂和氯仿后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率90~96%。
所述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所含硅氧链节数可以是1~100。
所述的二酸是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11-十一二酸或1,12-十二二酸等。
所述的溶剂是苯醚、丁醚、甲苯、苯、正己烷、庚烷、辛烷、环己烷或石油醚等。
本发明所合成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结构采用1H-NMR、13C-NMR和29Si-NMR进行表征,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
本发明所提供的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产物收率高等优点。


图1.本发明实施例1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1)的1H-NMR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1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1)的13C-NMR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1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1)的29Si-NMR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1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1H-NMR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1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13C-NMR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1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29Si-NMR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在1000mL三口瓶中,加入340mL烯丙醇,50℃下滴加635mL六甲基二硅氮烷(MMN),滴加完毕继续反应4小时后,将混合物分馏,收集99~100℃的馏分,得到的无色透明液体即为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POTMS),产率81.2%。
在250mL三口瓶中,加入33.67g1,3-二氢—四甲基二硅氧烷(MMH)和74.18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搅拌下加入2.5mL浓硫酸,室温搅拌6小时后加入10mL水,继续搅拌12小时后,用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在80℃下用水泵减压1.5小时抽除小分子,得到的无色透明液体即为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A1),产率82.2%。
在250mL三口瓶中,加入33.75gMMH和148.63g D4,搅拌下加入5mL浓硫酸,室温搅拌6小时后加入25mL水,继续搅拌12小时后,用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在80℃下用水泵减压1.5小时抽除小分子,得到的无色透明液体即为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A2),产率88.4%。
A1n=4A2n=8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恒压滴液漏斗的250mL三口瓶中加入68.84gPOTMS和0.71gH2PtCl6的异丙醇溶液,90℃下滴入87.80gA1,滴加完毕后再于120℃继续反应10小时,用活性炭脱色,转入1000mL烧瓶中,加入600mL无水甲醇,室温下搅拌6小时后,旋蒸除去小分子,得到的无色透明液体即为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1),产率87.8%。
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恒压滴液漏斗的500mL三口瓶中加入73.37gPOTMS和0.73gH2PtCl6的异丙醇溶液,90℃下滴入159.65gA2,滴加完毕后再于120℃继续反应10小时,用活性炭脱色,转入1000mL烧瓶中,加入600mL无水甲醇,室温下搅拌6小时后,旋蒸除去小分子,得到的无色透明液体即为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2),产率95.1%。
B1n=4B2n=8在50mL三口瓶中加入5mmol B1、5mmol己二酸,升温至固体全熔,再降温至90℃搅拌反应6小时,加入0.4g Novozyme-435(室温、2mmHg下干燥24小时),体系在90℃减压条件下(2mmHg)继续反应,用真空减压的方法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加入30mL氯仿,搅拌20分钟后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氯仿,得到的淡黄色粘稠液体即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品,产率为93.2%,产物的数均分子量是6491。
采用同样的方法在70℃和50℃反应,产物的产率分别是92.6%、94.5%,数均分子量分别是8324、9268。
实施例2按实施例1的方法得到B1。
在50mL三口瓶中加入5mmol B1、5mmol丁二酸,升温至固体全熔后,再降温至90℃反应6小时,加入0.4g Novozyme-435(室温、2mmHg下干燥24小时),体系在90℃减压条件下(2mmHg)继续反应,用真空减压的方法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加入30mL氯仿,搅拌20分钟后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氯仿,得到的淡黄色粘稠液体即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品,产率均91.7%,产物的数均分子量是6016。
采用辛二酸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产物的产率为94.2%,数均分子量是6882。
实施例3按实施例1的方法得到B1。
在50mL三口瓶中加入5mmol B1、5mmol己二酸和8mL苯醚,升温至固体全熔,再降温至90℃搅拌反应6小时,加入0.4g Novozyme-435(室温、2mmHg下干燥24小时),体系在90℃减压条件下(10mmHg)继续反应,用真空减压的方法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加入30mL氯仿,搅拌20分钟后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溶剂和氯仿,得到的淡黄色粘稠液体即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品,产率91.4%,产物的数均分子量是3029。
实施例4按实施例1的方法得到B1。
在100mL三口瓶装上带回流冷凝管的油水分离器,加入10mmol B1、10mmol己二酸,升温至固体全熔后,再降温至90℃反应6小时,加入0.8gNovozyme-435(室温、2mmHg下干燥24小时)和70mL正己烷,然后体系在80~100℃回流温度下反应,并不时用油水分离器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加入30mL氯仿,搅拌20分钟后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溶剂和氯仿,得到的淡黄色粘稠液体即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品,产率93.4%,产物的数均分子量是7161。
实施例5按实施例1的方法得到B2。
在50mL三口瓶中加入5mmol B2、5mmol己二酸,升温至固体全熔后,再降温至90℃反应6小时,加入0.4g Novozyme-435(室温、2mmHg下干燥24小时),然后体系在90℃减压条件下(2mmHg)继续反应,用真空减压的方法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加入30mL氯仿,搅拌20分钟后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氯仿,得到的淡黄色粘稠液体即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品,产率94.3%,产物的数均分子量是13681。
权利要求
1.一种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是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Novozyme-435酶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0~100℃下,以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的方式,采用减压除水或油水分离器除水,通过缩聚反应而制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采用减压除水的本体或溶液聚合是将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与二酸按摩尔比1∶1的比例混合,或在溶剂中混合,然后升温使反应物全熔,再降至反应温度20~100℃,加入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单体质量5~15%的Novozyme-435酶催化剂,在20~100℃下反应,用减压的方法除去副产物水;反应完成后,加入氯仿,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氯仿,或滤液减压蒸除氯仿和溶剂后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采用油水分离器除水的溶液聚合是将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与二酸按摩尔比1∶1的比例混合,然后升温使反应物全熔,再降至反应温度20~100℃,加入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单体质量5~15%的Novozyme-435酶催化剂,再加入溶剂,在20~100℃下采用溶液聚合,在回流状态下反应,用油水分离器除去副产物水;反应完成后,加入氯仿,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溶剂和氯仿后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所含硅氧链节数是1~100。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二酸是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11-十一二酸或1,12-十二二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溶剂是苯醚或丁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溶剂是甲苯、苯、正己烷、庚烷、辛烷、环己烷或石油醚。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结构为 其中n=0~100,m=2~10,x=1~5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领域,特别涉及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是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Novozyme-435(丹麦Novozymes公司产品)酶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0~100℃下,以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的方式通过缩聚反应而制得。本发明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产物收率高等优点。
文档编号C08G77/445GK101033296SQ20061005876
公开日200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6日
发明者郭丽, 张志杰, 谢择民, 朱阳平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