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4993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防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正常土壤含锰量在 20~10000ppm之间,平均值为1000ppm左右。在岩石风化为土壤的过程中,锰既不因土壤淋溶而损失,也不会大量富集。例如玄武岩转化为土壤时,锰含量从每公斤岩石含1200毫克变为1300毫克。有人估算:对于未经耕作也未受污染的土壤,岩石风化每年输入每平方米土壤的锰为26毫克;降雨和降尘输入土壤的锰为0.8毫克,从土壤输往生物同从腐烂的枯枝叶输入土壤的锰,数量相当,为400毫克;淋溶从土壤输出约 2毫克;对于有中等污染而又耕作过的土壤来说,岩石风化输入的锰,数量不变,降水和降尘输入的锰增为20毫克,通过肥料输入的锰为5毫克,从土壤输往作物的锰为 5~60毫克。受锰污染的土壤主要是酸性土壤,可使某些植物发生锰中毒。

全世界每年平均排放锰1500万吨、铅500万吨、铜340万吨、镍100万吨、汞1.5万吨,锰其实才是排放量最大的重金属,锰污染问题必须重视。

在国内已申请的相关专利中,专利《一种锰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生态浮 岛》(申请号:201420270246.6,公开日:2014-11-12)公开了一种三角形的种植植物的浮岛,通过其中种植的锰富集植物吸收治理水体中的锰,但植物能耐受的锰浓度较低,过高的锰浓度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另外该专利所述浮岛体积固定,不能扩散治理范围,当浮岛内植物将锰富集饱合后将不能对水体进行进一步的治理,治理不够彻底;专利《一种修复锰污染土壤的方法》(申请号:201110121298.8,公开日:2011-11-16)公开了一种通过Mn2+筛选纯化后的菌株,但其所培养的菌株并非嗜酸性菌株,而Mn污染的土壤必然是酸性土壤(Mn离子仅在酸性土壤中溶解度大),因此该专利没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适应酸性环境、能自然繁殖、能不断扩大治理范围、能适应高锰环境并治理彻底的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由保藏液和和保藏在保藏液中的目标微生物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藏液为加入了葡萄糖的液体石蜡,葡萄糖浓度为15-25g/kg;所述目标微生物为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再采用含浓度范围为5g/kg -35g/kg Mn2+的固体MRS培养基至少两次筛选并纯化后的嗜酸化能异养菌。

上述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的制造方法,制造过程包括接种微生物、筛选及纯化目标微生物、培养目标微生物、制取和保藏目标微生物制剂等四个步骤,其中:

1)所述接种微生物具体为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其上生长的微生物,并将其通过接种环移植入筛选及纯化培养基上;

2)所述筛选及纯化目标微生物具体步骤包括:

①初次筛选及纯化,在加入浓度范围为5g/kg -15g/kg的Mn2+的固体MRS培养基上划分四个区后在初始区植入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的微生物,保持温度35℃-40℃,培养至在第四区即目标区内发现五株以上的预筛目标微生物;

②终次筛选及纯化,在加入浓度范围为15g/kg -35g/kg的Mn2+的固体MRS培养基上划分四个区后在初始区接种步骤①获得的初筛目标微生物,保持温度35℃-40℃,培养至在第四区即目标区内发现目标微生物,该目标微生物即为所需的嗜酸化能异养菌。

3)所述培养目标微生物具体为:在标准固体MRS培养基上接种嗜酸化能异养菌,保持温度35℃-40℃,时间1-2天,获得多株嗜酸化能异养菌菌株。

4)所述制取和保藏目标微生物制剂具体步骤为:

①在液体MRS培养基内移植嗜酸化能异养菌,保持温度35℃-40℃,时间18h-24h;

②在培养基表面注入121.3℃灭菌后保存在常温下的液体石蜡,该液体石蜡中注入了浓度为15-25g/kg的葡萄糖,即制得所需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保藏液,将获得的保藏液垂直放置在常温下,将其中不少于1L的保藏液作为保藏的目标微生物留待下次使用,其它部分的保藏液作为微生物制剂用于土壤治理;

③所需微生物制剂按步骤①所述方式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活化复苏后方可用于土壤治理,投放量按土壤面积为10 L/亩-20 L/亩。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的微生物本身对Mn离子的耐受能力就强,加之选用的酸性培养基及高锰环境的筛选及纯化使最终获得的目标微生物能在高锰环境下生存并快速繁殖,达到长效治理和不断扩大范围治理的目的;由于MRS本身为呈酸性的有机质培养基,因此筛选出的目标微生物必是嗜酸化能异养微生物,这类微生物能适应酸性环境,并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由保藏液和和保藏在保藏液中的目标微生物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藏液为加入了葡萄糖的液体石蜡,葡萄糖浓度为15-25g/kg;所述目标微生物为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再采用含浓度范围为5g/kg -35g/kg Mn2+的固体MRS培养基至少两次筛选并纯化后的嗜酸化能异养菌。

上述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的制造方法,制造过程包括接种微生物、筛选及纯化目标微生物、培养目标微生物、制取和保藏目标微生物制剂等四个步骤,其中:

1)所述接种微生物具体为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其上生长的微生物,并将其通过接种环移植入筛选及纯化培养基上;

2)所述筛选及纯化目标微生物具体步骤包括:

①初次筛选及纯化,在加入浓度范围为5g/kg -15g/kg的Mn2+的固体MRS培养基上划分四个区后在初始区植入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的微生物,保持温度35℃-40℃,培养至在第四区即目标区内发现五株以上的预筛目标微生物;

②终次筛选及纯化,在加入浓度范围为15g/kg -35g/kg的Mn2+的固体MRS培养基上划分四个区后在初始区接种步骤①获得的初筛目标微生物,保持温度35℃-40℃,培养至在第四区即目标区内发现目标微生物,该目标微生物即为所需的嗜酸化能异养菌。

3)所述培养目标微生物具体为:在标准固体MRS培养基上接种嗜酸化能异养菌,保持温度35℃-40℃,时间1-2天,获得多株嗜酸化能异养菌菌株。

4)所述制取和保藏目标微生物制剂具体步骤为:

①在液体MRS培养基内移植嗜酸化能异养菌,保持温度35℃-40℃,时间18h-24h;

②在培养基表面注入121.3℃灭菌后保存在常温下的液体石蜡,该液体石蜡中注入了浓度为15-25g/kg的葡萄糖,即制得所需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保藏液,将获得的保藏液垂直放置在常温下,将其中不少于1L的保藏液作为保藏的目标微生物留待下次使用,其它部分的保藏液作为微生物制剂用于土壤治理;

③所需微生物制剂按步骤①所述方式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活化复苏后方可用于土壤治理,投放量按土壤面积为10 L/亩-20 L/亩。

本实施例在实验水体里进行实地效果验证,情况如下:取湖南省株洲市某重金属污染土壤作为实验土壤,对土壤内的Mn进行5次测量后取平均值,Mn含量以重量计为23.75mg/kg;按本实施例实施方式实施后一周,再以同样方式进行检测,结果为Mn含量以重量计为8.63mg/kg;按本实施例实施方式实施后两周,再以同样方式进行检测,结果为Mn含量以重量计为4.63mg/kg。

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土壤中Mn含量的临界值为7mg/kg,当浓度大于临界值时将对大部分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本发明的治理酸性土壤锰污染的微生物制剂治理土壤的工作原理为:

从海底锰结核上提取的微生物本身对Mn离子的耐受能力就强,加之选用的酸性培养基及高锰环境的筛选及纯化使最终获得的目标微生物能在高锰环境下生存并快速繁殖,达到长效治理和不断扩大范围治理的目的;由于MRS本身为呈酸性的有机质培养基,因此筛选出的目标微生物必是嗜酸化能异养微生物,这类微生物能适应酸性环境,并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度。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被锰污染的富水、温润地域或洼地,尤其适用于被锰污染的水稻种植区域。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仅为了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