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03237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半结晶的热塑性聚酯,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候性和耐化学品性,优异的电气性能,低的吸水性和良好的制品外观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汽车、机械设备、电子电气制造业中,如接插件、变压器、熔断器外壳、开关、继电器、节能灯、线圈骨架、电机外壳等,这些行业对燃烧、安全性有严格的要求。此外,随着应用性能的扩展,PBT材料在电子电工、集成电路包装、电磁波屏蔽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纯PBT不能满足以上行业对阻燃性、导电性和抗热氧老化性能的要求,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PBT进行相应的改性以提高其使用性能。近年来,我国电子电器工业发展迅速,其产品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现有产品技术中,着重在于解决导电PBT材料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平衡,但对于提升材料的抗热氧老化性能的研究极少,此类兼具导电特性且抗热氧老化的PBT复合材料可进一步满足多行业对导电PBT工程塑料的需求,开发相关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技术实现要素: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良导电和阻燃性能的PBT复合材料,同时该复合材料具备极其优异的耐热氧老化性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优良导电和阻燃性能的PBT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45~65份的PBT树脂、20~30份的导电剂、15~20份的阻燃剂、3~5份的阻燃协效剂和0.3~0.8份的抗氧剂。进一步地,所述PBT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45份的PBT树脂、30份的导电剂、19.8份的阻燃剂、4.8份的阻燃协效剂和0.4份的抗氧剂。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剂由黄铜纤维、碳纤维、碳纳米管按1: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为短纤维,纤维直径为6μm,长度为6mm。导电剂采用低速搅拌机混合均匀,搅拌工艺为:40转/分钟,搅拌时长1分钟。进一步地,所述阻燃剂是2,4,6-三溴苯氧基封端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进一步地,所述阻燃协效剂由锑酸钠和氢氧化铝按2~4: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优选的质量比为3:1。阻燃协效剂采用高速搅拌机混合均匀,搅拌工艺为:250转/分钟,搅拌时长2分钟。进一步地,所述抗氧剂由N,N’-1,6-亚己基二[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丙酰胺]和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按1:2~4的质量比混合而成;优选的质量比为1:3。抗氧剂采用低速搅拌机混合均匀,搅拌工艺为:60转/分钟,搅拌时长3分钟。一种制备上述的PBT复合材料的方法,具体是:将PBT树脂、阻燃协效剂、抗氧剂混合均匀,从主喂料口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导电剂和阻燃剂分别从两个侧喂料系统加入挤出机中,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研究黄铜纤维、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的协同作用,复合材料中的导电剂采用纤维直径为6μm,长度为6mm的碳纤维与黄铜纤维、碳纳米管按一定的质量比例制成的混合物,经双螺杆共混挤出所制成的复合材料,微观上可形成连续的导电网络结构,通过调整导电剂的添加比例,复合材料可具备十分突出的导电性能。2.本发明以2,4,6三溴苯氧基封端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为阻燃剂,采用锑酸钠和氢氧化铝按一定质量比例的混合物作为阻燃协效剂,此阻燃体系的搭配,可在不影响导电性能的前提下保障复合材料的优异阻燃特性,还可提高PBT复合物的熔融流动性和热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本发明通过抗氧剂的优选,确保了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热老氧化性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碳纤维为短纤维,纤维直径为6μm,长度为6mm。实施例1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配方组成为:原料重量份PBT树脂60导电剂20阻燃剂16阻燃协效剂3.3抗氧剂0.7导电剂由黄铜纤维、碳纤维、碳纳米管按1: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阻燃剂是2,4,6-三溴苯氧基封端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阻燃协效剂由锑酸钠和氢氧化铝按2: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抗氧剂由N,N’-1,6-亚己基二[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丙酰胺]和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按1:4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导电剂采用低速搅拌机混合均匀,搅拌工艺为:40转/分钟,搅拌时长1分钟;阻燃协效剂采用高速搅拌机混合均匀,搅拌工艺为:250转/分钟,搅拌时长2分钟;抗氧剂采用低速搅拌机混合均匀,搅拌工艺为:60转/分钟,搅拌时长3分钟。通过熔融挤出来制备,具体是:将PBT树脂、阻燃协效剂、抗氧剂采用低速搅拌机混合均匀,从主喂料口加入双螺杆挤出机,阻燃剂和导电剂分别通过两个侧喂料系统置入双螺杆挤出机,所有原料经过熔融挤出造粒即可。双螺杆挤出机各加温区温度设定分别为:一区205~210℃,二区210~225℃,三区210~230℃,四区215~235℃,五区210~230℃,六区210~220℃,七区210~215℃,八区210~225℃,机头220~230℃。实施例2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配方组成为:原料重量份PBT树脂52.5导电剂25阻燃剂18阻燃协效剂4抗氧剂0.5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导电剂由黄铜纤维、碳纤维、碳纳米管按1: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阻燃剂是2,4,6-三溴苯氧基封端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阻燃协效剂由锑酸钠和氢氧化铝按4: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抗氧剂由N,N’-1,6-亚己基二[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丙酰胺]和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按1: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实施例3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配方组成为:原料重量份PBT树脂45导电剂30阻燃剂19.8阻燃协效剂4.8抗氧剂0.4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导电剂由黄铜纤维、碳纤维、碳纳米管按1: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阻燃剂是2,4,6-三溴苯氧基封端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阻燃协效剂由锑酸钠和氢氧化铝按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抗氧剂由N,N’-1,6-亚己基二[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丙酰胺]和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按1: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实施例4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配方组成为:原料重量份PBT树脂64.5导电剂24阻燃剂15.2阻燃协效剂3抗氧剂0.3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导电剂由黄铜纤维、碳纤维、碳纳米管按1: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阻燃剂是2,4,6-三溴苯氧基封端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阻燃协效剂由锑酸钠和氢氧化铝按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抗氧剂由N,N’-1,6-亚己基二[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丙酰胺]和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按1: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实施例5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配方组成为:原料重量份PBT树脂51导电剂21阻燃剂17.5阻燃协效剂4.6抗氧剂0.8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导电剂由黄铜纤维、碳纤维、碳纳米管按1: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阻燃剂是2,4,6-三溴苯氧基封端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阻燃协效剂由锑酸钠和氢氧化铝按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抗氧剂由N,N’-1,6-亚己基二[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丙酰胺]和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按1: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对比例1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配方组成为:原料重量份PBT树脂45导电剂30阻燃剂19.8阻燃协效剂4.8抗氧剂0.4导电剂为碳纤维,其余组分不变,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2一种抗热氧老化阻燃导电PBT复合材料,配方组成为:原料重量份PBT树脂60导电剂20阻燃剂16阻燃协效剂3.3抗氧剂0.7阻燃剂为溴化聚苯乙烯,阻燃协效剂为锑酸钠,抗氧剂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和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由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如表1所示: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项目测试标准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实施例2实施例3拉伸强度(MPa)ASTMD6381028379108119弯曲强度(MPa)ASTMD790155144142178202弯曲模量(MPa)ASTMD790880077827444935011800缺口冲击强度(J/M)ASTMD256525516502583663阻燃性(1.6mm)UL94V0V0V0V0V0表面电阻率(Ω)IEC600933.6×1035.7×1058.3×1056.4×1022.8×102将采用本发明制备的测试样品在150℃/500小时的热烘箱中进行老化处理后,进行机械性能和电性能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表2实施例和对比例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测试项目测试标准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实施例2实施例3拉伸强度(MPa)ASTMD6381128588117128弯曲强度(MPa)ASTMD790171151152192211弯曲模量(MPa)ASTMD790892579987924928010062缺口冲击强度(J/M)ASTMD256412402388466512阻燃性(1.6mm)UL94V0V1V1V0V0表面电阻率(Ω)IEC600938.6×1039.3×1054.2×1057.6×1025.1×102由表1和表2可知,本发明的PBT复合材料具备优良的导电和阻燃特性、机械性能,同时兼具优异的抗热氧老化性能,其中实施例3具有最优异的综合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