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用于验证脊肌萎缩症的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2259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一株用于验证脊肌萎缩症的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药生物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株用于验证脊肌萎缩症的永生淋巴细胞株。



背景技术:

脊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1]。该病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smn1)纯合缺失或复合杂合突变(杂合缺失伴点突变)所致。基因诊断是sma疾病临床确诊的主要依据。然而,目前sma基因诊断主要针对smn1基因纯合缺失患儿,仍有很大比例的点突变患儿尚未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2-5]。

smn1基因全长27kb,包含9个外显子(1,2a,2b,3~8),该基因存在与其高度同源的smn2基因,前者为sma疾病的致病基因,后者则为疾病表型的修饰基因[6-8]。上述两个基因在全部基因组上仅存在5个核苷酸差异位点,其中2个位点位于外显子区(e7和e8各一个)。在sma的实际临床基因诊断过程中,鉴于两个基因高度同源,直接基于基因组水平进行扩增测序来明确点突变来源是smn1或smn2较为困难。目前,国内外大多数smn1点突变基因诊断是基于cdna水平,利用rt-克隆技术结合测序分析鉴别点突变是否发生于smn1基因[9-14]。

申请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smn1基因点突变的研究,先后确定smn1点突变15种,发现除了常见的错义突变和移码突变外,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terminationcodon,ptc)的smn1点突变也有6种,约占sma点突变人群的70%(36/50),其中,p.ser8lysfs*23、p.leu228*为中国sma的常见突变[5-8]。

而多项研究表明,含有ptc的转录产物,将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而产生无生物活性甚至毒害性截短蛋白。而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mrnadecay,nmd)作用机制是机体内的一种翻译依赖性质控机制,可选择性地迅速降解含有ptc的mrna(ptc+mrna),避免产生对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有害的截短蛋白。

申请人发现相比错义突变(p.arg2gly),上述携带ptc的突变在rt-克隆实验中全长smn1基因mrna转录本的阳性克隆比例极低,降低了点突变基因诊断效率,为临床基因确诊带来了很大困难,有必要对点突变的临床基因诊断策略进行优化。对携带上述突变的患儿外周血进行全长smn1基因转录本的检测,结果提示其smn1mrna转录水平显著下降[10,13]。这提示我们,smn1基因无义/移码突变极可能通过nmd机制下调含ptc的全长smn1mrna转录,进而引起含全长转录本的阳性克隆比例降低,这就是造成这类点突变基因诊断困难的根本原因。

noensie和diet最早将nmd应用于肿瘤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策略,即通过抑制nmd来鉴定突变基因(geneidentificationbynmdinhibition,gini),首先用药物或者sirna来抑制nmd,然后通过微阵列技术比较基因表达状况的改变,表达上调的基因即可能为发生无义突变的抑癌基因[15]。这一研究策略也提示我们,在sma无义/移码突变的基因诊断过程中,通过加入常用的抑制nmd机制的药物(如放线菌酮和嘌呤霉素)或使用rnai的技术特异性的抑制相关nmd基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ptc+型mrna的稳定性,提高含ptc的全长smn1转录本的表达,使得nmd相关突变的基因诊断中全长smn1转录本阳性克隆比例上调,进而提高这类点突变基因诊断的效率,以达到优化smn1点突变临床基因诊断策略的目的。

本发明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smn1基因常见突变p.ser8lysfs*23和p.leu228*为研究对象,利用nmd药物抑制试验和nmd关键因子(upf1)敲减实验明确其smn1mrna降解是否通过nmd调控所致;同时,将抑制nmd机制的药物应用于此类sma点突变患儿的临床基因诊断中,观察其对sma点突变诊断效率的影响,进而优化smn1基因点突变的基因诊断策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首先涉及一株来源于脊肌萎缩症患者的永生淋巴细胞株iop28,所述的细胞株2017年11月7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hinageneralmicrobiologicalculturecollectioncenter,cgmcc),编号cgmccno.14734,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分类命名:人永生化淋巴细胞株。

所述的细胞株iop28的培养方法为:

培养基为:rpmi1640完全培养基(10%胎牛血清+90%rpmi1640培养基、青霉素、链霉素);培养条件为:37℃、5%co2的无菌培养箱。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细胞株iop28在制备检测smn1基因突变的试剂盒中的应用。

所述的smn1基因突变包括但不限于包括如下smn1基因的如下突变:p.ser8lysfs*23、p.glu14*、p.gln15*、p.val19glyfs*21、p.leu228*、p.ile249tyrfs*16、p.tyr272trpfs*35、p.gly279glufs*5等无义突变或移码突变。

所述的试剂盒中还包括:

(1)抑制nmd机制的药物或干扰rna;

(2)mrna提取试剂及反转录试剂;

(3)检测目标突变所需的引物、探针和必要的试剂。

所述的抑制nmd机制为upf1基因介导的nmd机制;

所述的抑制nmd机制的药物为放线菌酮或嘌呤霉素。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细胞株iop28在筛选或制备抗脊肌萎缩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iop28细胞株的形态学观察。

图2、iop28细胞株smn基因外显子1的sanger测序结果,备注:下划线处提示为起始密码子处,箭头所示为c.22位插入碱基a。

图3、iop28细胞株的mlpa拷贝数结果。

图4、iop28细胞株的smn1基因rt-pcr克隆测序结果。

图5、iop28细胞株中smn1的mrna的表达量和smn1蛋白的表达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建立永生淋巴细胞株(immortalizedblymphoblastoidcells):

1、永生淋巴细胞株原代建系方法:

(1)取p.ser8lysfs*23点突变患儿以及单拷贝携带者5~10ml肝素抗凝血;

(2)加入2ml无血清1640培养液,混匀,沿管壁小心加在4m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

(3)2500r/min离心30min,将白细胞层轻轻吸出后移入另一试管中;

(4)加入10ml无血清1640培养液洗涤3次,然后将洗涤后的白细胞用2mlrpmi1640完全培养基(10%胎牛血清+90%rpmi1640培养基+青、链霉素)重悬;

(5)加入1.3mlebv悬液和0.4ml环胞霉素a(cysa,sigma),充分混匀后等量移入2个10ml培养瓶内,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

(6)培养7天左右镜下观察,此后每周两次半量换液;约2周后转瓶,继续培养、换液和传代;

(7)至细胞数达到(4~6)x109/ml时,转化后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呈球状,胞质丰富,呈明显的团状或簇状增生(见图1),标志转化成功。

(8)取传代2周后的子代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挑取核型完整的单克隆细胞进行进一步扩增培养,得到能够稳定传代的iop28细胞系,做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工作。

2、smn基因外显子1的sanger测序结果:

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抽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应用苯酚一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以:

smn-e1f(5'-gggcggcggaagtcgtca-3')和

smn-e1r(5'-tgatgctgtcccgaggct-3')为上下游引物进行扩增,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患儿的iop28细胞系在smn基因外显子1的c.22处存在c.22dupa突变(见图2),由于基因组测序同时混有smn1和smn2基因组序列,因此需要后续mlpa结合克隆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发生于smn1基因,而非smn2基因。

3、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检测:

应用mlpap060试剂盒(salsamlpakitp060,mrc—holland)进行smn1基因与smn2基因的拷贝数分析,所得数据采用coffalysermlpadat9.0软件进行分析,比值为0.7~1.3时基因拷贝数为2;比值为0.3~0.7时基因拷贝数为1;比值为0时,基因拷贝数为0,即纯合缺失。结果提示患儿smn1和smn2拷贝数分别为1和3(见图3)。

4、rt-pcr点突变克隆测序验证:

以iop28总rna为模板,应用反转录试剂盒(invitrogen,美国)逆转录合成互补dna(cdna)第1条链。利用smn575和541cl120特异引物扩增包含smn基因e1~e8以及部分3’非翻译区的片段,扩增产物经电泳分离切胶纯化后克隆人pgem-t载体(promega,美国),连接产物转化dh5a感受态细胞。根据smnl和smn2cdna外显子7的差异位点,利用pcr—rflp技术筛选smnl和smn2克隆子各5个,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提示iop28细胞系的smn1基因处存在c.22dupa突变(见图4),。

实施例2、在iop28细胞株中验证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

使用salsamlpakit(p021-a2;rc-holland,amsterdam,thenetherlands),对构建成功的iop28细胞系的smn1和smn2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op28细胞系smn1和smn2的拷贝数与其外周血中的拷贝数一致。在smn基因的sanger测序后,我们确认了iop28细胞系中存在smn突变体(c.22dupa)。并且iop28细胞系中并未检测到其他新smn基因突变体。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与非nmd突变阴性对照(c.830a>g)个体的细胞系和正常对照的细胞系相比,携带c.22dupa突变的iop28细胞系的fl-smn1转录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如图5)。同时,与正常对照相比,c.22dupa的iop28细胞系的smn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如图5)。

以上实验说明所述的iop28细胞系中,在nmd机制的作用下,受提前终止密码子型smn1点突变的影响,smn1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都有所降低。

实施例3、抑制nmd机制后对iop28细胞系的smn1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影响

为进一步验证目标细胞系iop28确实携带了正确的smn1突变信息,对多次复苏且稳定传代的目标细胞系进行了反向验证,

5%co2,37℃条件下,目标淋巴细胞系在含有胎牛血清、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在1.5ml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放线菌酮和嘌呤霉素至终浓度为100μg/ml和300ug/ml,继续培养5.5个小时。分析了两种药物对细胞内smn1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放线菌酮和嘌呤霉素处理后,sc35基因和smn1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量都有显著增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不用作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序列表

<110>首都儿科研究所

<120>一株用于验证脊肌萎缩症的永生淋巴细胞株

<160>2

<170>siposequencelisting1.0

<210>1

<211>18

<212>dna

<213>人工序列("人工序列")

<400>1

gggcggcggaagtcgtca18

<210>2

<211>18

<212>dna

<213>人工序列("人工序列")

<400>2

tgatgctgtcccgaggct18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