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肿瘤细胞捕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7655发布日期:2018-06-30 09:0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肿瘤细胞捕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肿瘤细胞捕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虽然在医疗领域已有对血液循环肿瘤进行细胞捕捉的器材,并将其捕捉到肿瘤细胞用于下游分析,但是,一方面,捕捉到的肿瘤细胞仍有疏漏,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从现有的肿瘤细胞捕捉装置将捕捉物洗脱出来比较困难,同时在洗脱捕捉物时容易损伤或损伤部分捕捉物,无法给下一步的肿瘤细胞检测提供客观真实的检测物。显然,亟需一种能最大限度捕捉血液中的肿瘤细胞用于检测,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的体内肿瘤细胞情况,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意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肿瘤细胞捕捉装置,能够最大限度截取血液中的肿瘤细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肿瘤细胞捕捉装置,包括

密闭容器,其内部成形有容置腔室,该密闭容器布置有入血口以及出血口

位于所述容置腔室的截留单元,该截留单元包括至少一层过滤膜层,各所述过滤膜层布置有多个的截留微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过滤膜层的边缘与所述密闭容器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闭容器内具有与各所述过滤膜层连接的连接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入血口连接有中空筒状的入口连接端,所述出血口连接有中空筒状的出口连接端。通过在该捕捉装置设置入口连接端和出口连接端,使得该捕捉装置可与导管连接,并应用到各种血液导管通路上,另外,该捕捉装置具有拆卸简单方便、易于更换等特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膜层至少三层,包括第一膜层、第二膜层以及第三膜层,各所述过滤膜层之间布置有过渡的间隙空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膜层的截留微孔孔径为45μm至80μm所述第二膜层的截留微孔孔径为25μm至50μm,所述第三膜层的截留微孔孔径为10μm至35μ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闭容器呈饼状,各所述过滤膜层均呈平面状,各所述过滤膜层朝向出血口的一侧布置有网状结构的支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闭容器包括第一压盖和与该第一压盖密封连接的第二压盖,所述第一压盖的外侧壁具有径向向外伸出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压盖的内侧壁具有径向向内伸出的卡合配合部。更进一步的,各所述连接部为圆环状的卡圈,各所述卡圈上下两端面均布置有压触在相应过滤膜层或密闭容器内侧端面的密封圈。通过采用该结构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捕捉装置的制作效率,先将各过滤膜层安装在第一压盖内,然后盖上第二压盖,第二压盖通过其上的卡合部配合部卡咬住第一压盖上的卡合部,并通过各卡圈上的密封圈,形成内部所述的容置腔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密闭容器呈筒状,所述密闭容器的上端面内侧和下端面内侧均布置有多个依次增大的环形凸缘,所述密闭容器上端面的环形凸缘和下端面相应的环形凸缘组成所述连接部,各所述过滤膜层均呈筒状,各所述过滤膜层一端嵌入在所述密闭容器上端面的环形凸缘内,另一端嵌入在所述密闭容器下端面相应的环形凸缘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膜层、第二膜层以及第三膜层由外而内依次布置在所述密闭容器内,所述入血口处布置有导流通道至所述第一膜层的外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计内装有至少一层过滤膜层的密闭容器,并通过过滤膜层上的截留微孔将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截留,为后续的检测提供可靠的、客观真实的数据检测来源物,同时通过反向冲洗该捕捉装置,洗脱出捕捉物,并且该捕捉装置拆卸简单方便、易于更换,可与导管连接,应用到各种血液导管通路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

参照图1,一种肿瘤细胞捕捉装置,包括密闭容器1和截留单元,密闭容器1内部成形有容置腔室,截留单元位于容置腔室,截留单元包括至少一层过滤膜层,各过滤膜层密布多个的截留微孔。本实施方式的密闭容器1呈饼状,各过滤膜层均呈平面状,并优选为三层,分别为第一膜层4、第二膜层5以及第三膜层6,各过滤膜层之间布置有过渡的间隙空间,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过渡的间隙空间为圆饼状,各过滤膜层朝向出血口的一侧布置有网状结构的支架7,其中有两个支架7位于两过滤膜层之间的间隙空间,另一个支架7位于第三膜层6与密闭容器1内壁之间,在血液流经前一个过滤膜层后,经过间隙空间,再流经下一个过滤膜层,可以防止两层过滤膜层叠合后容易出现堵塞的情况,经过间隙空间的过渡,使血液可以均匀到达各过滤膜层上的截留微孔。同时,第一膜层4的截留微孔孔径为45μm至80μm,第二膜层5的截留微孔孔径为25μm至50μm,第三膜层6的截留微孔孔径为10μm至35μ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4的截留微孔孔径优选为60μm,第二膜层5的截留微孔孔径优选为41μm,第三膜层6的截留微孔孔径优选为30μm,各过滤膜层的边缘与密闭容器1的内壁密封连接,密闭容器1内具有与各过滤膜层连接的连接部8。

同时密闭容器1布置有入血口以及出血口,入血口连接有中空筒状的入口连接端2,出血口连接有中空筒状的出口连接端3。血液经入血口进入本发明的捕捉装置,依次流经第一膜层4、第二膜层5以及第三膜层6后经出血口流出。通过三次过滤膜层,能最大限度捕捉到血液中的肿瘤细胞,通过反向冲洗该捕捉装置,洗脱出捕捉物,为后续的检测提供可靠的、客观真实的数据检测来源物,并且该捕捉装置拆卸简单方便、易于更换,可与导管连接,并应用到到各种血液导管通路上。

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密闭容器1包括第一压盖11和与该第一压盖11密封连接的第二压盖12,第一压盖11的外侧壁具有径向向外伸出的卡合部,第二压盖12的内侧壁具有径向向内伸出的卡合配合部。更进一步的,各连接部8为圆环状的卡圈,各卡圈上下两端面均布置有压触在相应过滤膜层或密闭容器内侧端面的密封圈。先将各过滤膜层安装在第一压盖11内,然后盖上第二压盖12,第二压盖12通过其上的卡合部配合部卡咬住第一压盖11上的卡合部,并通过各卡圈上的密封圈,形成内部的所述容置腔室。

图2出示了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密闭容器1均呈筒状,密闭容器1的上端面内侧和下端面内侧均布置有多个依次增大的环形凸缘,密闭容器1上端面的环形凸缘和下端面相应的环形凸缘组成连接部8,过滤膜层呈筒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各过滤膜层之间过渡的间隙空间呈中空筒状,各过滤膜层一端嵌入在密闭容器1上端面的环形凸缘内,另一端嵌入在密闭容器1下端面相应的环形凸缘内。第一膜层4、第二膜层5以及第三膜层6由外而内依次布置在密闭容器1内,即各过滤膜层的有效截留面积不同,同时,入血口处布置有导流通道9至第一膜层4的外侧。血液是经入血口进入捕捉装置,然后通过导流通道9流向第一膜层4的外侧,在呈筒状的密闭容器1内部的具体流向,是从外往里流向出血口,即依次流经图2中的第一膜层4、第二膜层5以及第三膜层6,在流经前一个过滤膜层后,经过呈中空筒状的间隙空间,再流经下一个过滤膜层,可以有效避免过滤膜层堵塞的情况。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4的截留微孔孔径优选为70μm,第二膜层5的截留微孔孔径优选为50μm,第三膜层6的截留微孔孔径优选为30μm。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