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偏氟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81875发布日期:2018-07-20 20:1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薄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偏氟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偏氟乙烯薄膜(pvdf)是一种ch2-cf2结构单元构成兼具氟树脂和通用树脂特性的功能膜。pvdf薄膜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紫外老化、耐辐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除此之外,pvdf膜还具有压电性,介电性和热释电等效应,是氟材料中产量第二的高需求产品。聚偏氟乙烯薄膜在太阳能电池、户外建筑、医药包装、过滤净化、防辐耐腐和电子产品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以及力学强度等性能较差,这是在制备时由于添加其他物质会薄膜变脆、易吸水,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发生降解、黄变等,促使材料性能恶化。因此,目前高性能的pvdf薄膜都需要进口,且大多数pvdf膜还是采用传统的吹塑,流延和压模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制备,无法满足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日益增长的材料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越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及力学强度,同时具有高透明度、厚度均匀的聚偏氟乙烯薄膜;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该聚偏氟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聚偏氟乙烯薄膜,按重量份数包括如下原料:聚偏氟乙烯90-95份、辅料3-6份、无机填料5-7份、防黄剂2-4份、聚异丁烯3-5份、甲基硅酸钠1-3份、微晶石蜡2-4份、三氯乙烯5-7份、顺丁烯二酸酐5-9份及紫外线吸收剂6-9份。

本发明通过在原料中添加聚异丁烯、甲基硅酸钠及微晶石蜡,该三种物质的加入能够与辅料相调和,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候性及韧性,且还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水性及气体阻隔性,有效解决了因加入辅料导致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综合性能较差的问题;同时,本发明还添加三氯乙烯及顺丁烯二酸酐,两者的加入能够有效防止辅料与聚偏氟乙烯两者之间相容,进而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韧性等力学性能;此外,还加入防黄剂及紫外吸收剂,提高了聚偏氟乙烯薄膜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等性能,进而提高了聚偏氟乙烯薄膜的力学性能。优选的,聚偏氟乙烯92-93份,辅料4-6份、无机填料6-7份、防黄剂2-3份、聚异丁烯4-5份、甲基硅酸钠1-2份、微晶石蜡2-3份、三氯乙烯6-7份、顺丁烯二酸酐6-8份及紫外线吸收剂7-9份。

进一步说,本发明采用的辅料可为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丙烯;无机填料可为碳酸钙、滑石粉、二氧化硅或氧化钙;防黄剂可为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或1,6-六亚甲基-双(n,n-二甲基氨基脲);紫外线吸收剂可为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或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

本发明制备聚偏氟乙烯薄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数将聚偏氟乙烯、辅料、无机填料、聚异丁烯、甲基硅酸钠、三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混合搅拌后,加入防黄剂及紫外线吸收剂混匀、铸片,随后将该铸片预热后,先进行纵向拉伸,再进行横向拉伸,制备得到聚偏氟乙烯薄膜。

更进一步说,铸片预热是在80~100℃条件下预热5~10min。拉伸时,纵向拉伸的拉伸比为2~5,拉伸速度为90~110℃。横向拉伸的拉伸比为3~8,拉伸速度为100~150℃。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优点为:该聚偏氟乙烯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防水性,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性能;在制备该聚偏氟乙烯薄膜时通过采用双轴拉伸工艺,使得薄膜内部的碳氟结构单元规整性提高,透明度和力学性能增高,厚度均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原料及含量:聚偏氟乙烯92份,聚乙烯5份、碳酸钙6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3份、聚异丁烯4份、甲基硅酸钠1份、微晶石蜡3份、三氯乙烯6份、顺丁烯二酸酐7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8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偏氟乙烯、聚乙烯、碳酸钙、聚异丁烯、甲基硅酸钠、微晶石蜡、三氯乙烯及顺丁烯二酸酐混合后加入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混合均匀后送至搅拌机以900rpm速度搅拌20min;

(2)将上述混合均匀后的原料以200kg/h的速度送至挤出机熔融,熔融温度为180℃,随后经100目过滤,计量反馈后以20r/min速度流出模头,并以20m/min速度进行铸片;

(3)将上述制得的铸片在90℃条件下预热8min,进入双拉箱体,先在拉伸比为3、100℃条件下进行纵向拉伸,然后再在拉伸比为5、120℃条件下进行横向拉伸,最后将双轴拉伸后的pvdf薄膜冷却至30℃后,以30m/min牵引收卷,即可。

本发明所采用的原料均购自市售。

实施例2

原料及含量:聚偏氟乙烯93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4份、滑石粉6份、1,6-六亚甲基-双(n,n-二甲基氨基脲)2份、聚异丁烯5份、甲基硅酸钠1份、微晶石蜡3份、三氯乙烯7份、顺丁烯二酸酐6份及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9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滑石粉、聚异丁烯、甲基硅酸钠、微晶石蜡、三氯乙烯及顺丁烯二酸酐混合后加入1,6-六亚甲基-双(n,n-二甲基氨基脲)及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混合均匀后送至搅拌机以800rpm速度搅拌30min;

(2)将上述混合均匀后的原料以100kg/h的速度送至挤出机熔融,熔融温度为180℃,随后经100目过滤,计量反馈后以10r/min速度流出模头,并以10m/min速度进行铸片;

(3)将上述制得的铸片在80℃条件下预热10min,进入双拉箱体,先在拉伸比为2、110℃条件下进行纵向拉伸,然后再在拉伸比为3、150℃条件下进行横向拉伸,最后将双轴拉伸后的pvdf薄膜冷却至30℃后,以30m/min牵引收卷,即可。

实施例3

原料及含量:聚偏氟乙烯93份,聚丙烯6份、二氧化硅7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3份、聚异丁烯4份、甲基硅酸钠2份、微晶石蜡2份、三氯乙烯6份、顺丁烯二酸酐8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7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偏氟乙烯、聚丙烯、二氧化硅、聚异丁烯、甲基硅酸钠、微晶石蜡、三氯乙烯及顺丁烯二酸酐混合后加入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混合均匀后送至搅拌机以1000rpm速度搅拌10min;

(2)将上述混合均匀后的原料以300kg/h的速度送至挤出机熔融,熔融温度为180℃,随后经100目过滤,计量反馈后以30r/min速度流出模头,并以30m/min速度进行铸片;

(3)将上述制得的铸片在100℃条件下预热5min,进入双拉箱体,先在拉伸比为5、90℃条件下进行纵向拉伸,然后再在拉伸比为8、100℃条件下进行横向拉伸,最后将双轴拉伸后的pvdf薄膜冷却至30℃后,以30m/min牵引收卷,即可。

实施例4

原料及含量:聚偏氟乙烯90份,聚丙烯6份、氧化钙5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2份、聚异丁烯5份、甲基硅酸钠1份、微晶石蜡2份、三氯乙烯7份、顺丁烯二酸酐5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9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偏氟乙烯、聚丙烯、氧化钙、聚异丁烯、甲基硅酸钠、微晶石蜡、三氯乙烯及顺丁烯二酸酐混合后加入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混合均匀后送至搅拌机以1000rpm速度搅拌10min;

(2)将上述混合均匀后的原料以300kg/h的速度送至挤出机熔融,熔融温度为180℃,随后经100目过滤,计量反馈后以30r/min速度流出模头,并以30m/min速度进行铸片;

(3)将上述制得的铸片在100℃条件下预热5min,进入双拉箱体,先在拉伸比为5、90℃条件下进行纵向拉伸,然后再在拉伸比为8、100℃条件下进行横向拉伸,最后将双轴拉伸后的pvdf薄膜冷却至30℃后,以30m/min牵引收卷,即可。

实施例5

原料及含量:聚偏氟乙烯95份,聚丙烯3份、氧化钙7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4份、聚异丁烯3份、甲基硅酸钠3份、微晶石蜡4份、三氯乙烯5份、顺丁烯二酸酐9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6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偏氟乙烯、聚丙烯、氧化钙、聚异丁烯、甲基硅酸钠、微晶石蜡、三氯乙烯及顺丁烯二酸酐混合后加入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混合均匀后送至搅拌机以1000rpm速度搅拌10min;

(2)将上述混合均匀后的原料以300kg/h的速度送至挤出机熔融,熔融温度为180℃,随后经100目过滤,计量反馈后以30r/min速度流出模头,并以30m/min速度进行铸片;

(3)将上述制得的铸片在100℃条件下预热5min,进入双拉箱体,先在拉伸比为5、90℃条件下进行纵向拉伸,然后再在拉伸比为8、100℃条件下进行横向拉伸,最后将双轴拉伸后的pvdf薄膜冷却至30℃后,以30m/min牵引收卷,即可。

将上述实施例1-5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进行性能检测,获得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5性能检测结果

通过表1可知,本发明的聚偏氟乙烯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防水性,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明度和力学性能。

对比例1

基本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原料中不含有甲基硅酸钠,具体原料成分为:聚偏氟乙烯92份,聚乙烯5份、碳酸钙6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3份、聚异丁烯4份、微晶石蜡4份、三氯乙烯6份、顺丁烯二酸酐7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8份。

将该对比例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进行性能检测,获得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及对比例1的性能检测结果

通过表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防水性,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明度和力学性能;而在原料中不加入甲基硅酸钠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的韧性、透明度及气体阻隔性较差,这是由于加入甲基硅酸钠,其能够与聚异丁烯及微晶石蜡作用,进一步与辅料相调和,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候性及韧性,且还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水性及气体阻隔性,有效解决了因加入辅料导致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综合性能较差的问题。

对比例2

基本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原料中不含有聚异丁烯,具体原料成分为:聚偏氟乙烯92份,聚乙烯5份、碳酸钙6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3份、甲基硅酸钠3份、微晶石蜡4份、三氯乙烯6份、顺丁烯二酸酐7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8份。

将该对比例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进行性能检测,获得的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实施例1及对比例1的性能检测结果

通过表3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防水性,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明度和力学性能;而在原料中不加入聚异丁烯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的韧性、透明度及气体阻隔性较差,这是由于加入聚异丁烯,其能够与甲基硅酸钠及微晶石蜡作用,进一步与辅料相调和,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候性及韧性,且还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水性及气体阻隔性,有效解决了因加入辅料导致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综合性能较差的问题。

对比例3

基本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原料中不含有微晶石蜡,具体原料成分为:聚偏氟乙烯92份,聚乙烯5份、碳酸钙6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3份、聚异丁烯5份、甲基硅酸钠3份、三氯乙烯6份、顺丁烯二酸酐7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8份。

将该对比例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进行性能检测,获得的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实施例1及对比例1的性能检测结果

通过表4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防水性,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明度和力学性能;而在原料中不加入微晶石蜡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的韧性、透明度及气体阻隔性较差,这是由于加入微晶石蜡,其能够与甲基硅酸钠及聚异丁烯作用,进一步与辅料相调和,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候性及韧性,且还能够有效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耐水性及气体阻隔性,有效解决了因加入辅料导致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综合性能较差的问题。

对比例4

基本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原料中不含有三氯乙烯,具体原料成分为:聚偏氟乙烯92份,聚乙烯5份、碳酸钙6份、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3份、聚异丁烯4份、甲基硅酸钠1份、微晶石蜡3份、顺丁烯二酸酐8份及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8份。

将该对比例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进行性能检测,获得的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实施例1及对比例1的性能检测结果

通过表5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防水性,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明度和力学性能;而在原料中不加入三氯乙烯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的韧性较差,拉伸强度下降,容易断裂,这是由于加入三氯乙烯,其能够与顺丁烯二酸酐作用,进而有效防止辅料与聚偏氟乙烯两者之间相容,提高聚偏氟乙烯薄膜的韧性等力学性能。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聚偏氟乙烯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候性、气体阻隔性、防水性,且短期遭受太阳光照射后不易发生降解、黄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性能、透明度和高力学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