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3800发布日期:2019-03-30 08:1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酵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则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第四大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物质的独特性,不仅在于能贮存太阳能,还是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其中,沼气就是常见的一种生物质新能源。

沼气发酵又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有机物质,如人畜家禽粪便、秸秆、杂草等,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混合气体的过程。其中可燃性气体称为沼气;发酵后形成的褐色明亮的液体,称为沼液;剩余的固形物质,称为沼渣。沼气可直接燃烧,供人们烹饪、取暖等,还可以进行燃烧发电。沼液含有各类氯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生长素、糖类、核酸及抗生素等,可用于浸种、叶面喷肥、拌营养土及保花保果剂、无土栽培母液、种养花卉等;沼渣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微量营养元素、多种氨基酸、酶类和有益微生物等,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的作用。沼渣还含有氮、磷、钾等元素,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然而市面上常见的发酵装置,都需要设置加热装置以满足沼气发酵的发酵温度条件,增加了发酵装置的能耗。而且这些发酵装置都是设置旋转的搅拌轴,这种搅拌轴不能对发酵罐内上层和下层的有机物质进行充分的混合,从而导致发酵不充分,沼气产量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包括沼气罐、沼液罐和沼渣罐,所述的沼液罐套在沼渣罐的外侧,所述的沼气罐套在沼液罐的外侧,所述的沼渣罐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的通孔,所述的沼渣罐与沼液罐通过所述的通孔相连通,所述的沼液罐与沼气罐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的沼液罐与沼气罐通过所述的连接管相连通;

所述的沼渣罐包括搅拌轴和第一气缸,所述的搅拌轴位于沼渣罐内,且搅拌轴的一端贯穿沼渣罐的顶壁与第一气缸的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的搅拌轴上设有若干的安装槽,所述的安装槽内均设有叶片,所述的叶片与搅拌轴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安装槽包括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的第一安装槽分别位于搅拌轴的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安装槽分别位于搅拌轴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沼渣罐的顶部还设有若干的加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加料口处均设有匀料板和第二气缸,所述的匀料板位于所述的沼渣罐内,所述的第二气缸位于沼渣罐的外侧,所述的匀料板与第二气缸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位于加料口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匀料板的顶部为圆锥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沼气罐与沼液罐的罐体之间形成沼气腔。

进一步的,所述的沼液罐与沼渣罐的罐体之间形成沼液腔。

进一步的,所述的沼气罐上设有排气管,所述的排气管与所述的沼气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沼液罐的底部设有排液管,所述的排液管与所述的沼液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沼渣罐的底部设有排渣管,所述的排渣管与沼渣罐相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将沼气罐套设在沼液罐的外侧,形成沼气腔,不仅能存储沼气,还能利用沼气的温度对沼液罐起到保温的作用,不需要额外的加热装置,具有节能和环保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沼渣罐的侧壁设有若干的通孔,能够在发酵反应进行时,保证沼液与沼渣混合,并在发酵完成后,使沼液能够与沼渣快速分离,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沼渣罐内设有上下移动的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可以上下摆动的叶片,从而保证沼渣罐内上层与下层的有机物质能够充分混合,使发酵反应更充分,提高沼气的产量。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在加料口处设有圆锥面的匀料板,所述的匀料板能够扩大物料的洒落范围,而且匀料板能够在第二气缸的带动下将加料口覆盖密封,起到密封盖的作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搅拌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搅拌轴下移时叶片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搅拌轴上移时叶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沼渣罐的的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沼气罐;11、沼气腔;12、排气管;2、沼液罐;21、连接管;211、单向阀;22、沼液腔;23、排液管;3、沼渣罐;31、通孔;32、加料口;33、排渣管;4、搅拌轴;41、第一安装槽;42、第二安装槽;43、叶片;5、第一气缸;6、匀料板;7、第二气缸;8、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发酵装置,包括沼气罐1、沼液罐2和沼渣罐3,所述的沼液罐2套在沼渣罐3的外侧,所述的沼气罐1套在沼液罐2的外侧,所述的沼渣罐3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的通孔31,所述的沼渣罐3与沼液罐2通过所述的通孔31相连通,所述的沼液罐2与沼气罐1之间设有连接管21,所述的沼液罐2与沼气罐1通过所述的连接管21相连通;所述的连接管21上设有单向阀211,保证沼气不会回流。所述的沼渣罐3的侧壁设有若干的通孔31,能够在发酵反应进行时,保证沼液与沼渣混合,并在发酵完成后,使沼液能够与沼渣快速分离,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将沼气罐1套设在沼液罐2的外侧,形成沼气腔11,不仅能存储沼气,还能利用沼气的温度对沼液罐2起到保温的作用,不需要额外的加热装置,具有节能和环保的效果。

所述的沼渣罐3包括搅拌轴4和第一气缸5,所述的搅拌轴4位于沼渣罐3内,且搅拌轴4的一端贯穿沼渣罐3的顶壁与第一气缸5的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的搅拌轴4上设有若干的安装槽,所述的安装槽内均设有叶片43,所述的叶片43与搅拌轴4铰接。所述的叶片43的一端与搅拌轴4铰接,从而使叶片43可以上下摆动,从而保证沼渣罐3内上层与下层的有机物质能够充分混合,使发酵反应更充分,提高沼气的产量。

所述的安装槽包括第一安装槽41和第二安装槽42,所述的第一安装槽41分别位于搅拌轴4的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安装槽42分别位于搅拌轴4的前后两侧。所述的叶片43均匀的环绕在搅拌轴4的周围,从而使搅拌轴4可以满足多角度的搅拌,使有机物质混合更均匀。

所述的沼渣罐3的顶部还设有若干的加料口32。

所述的加料口32处均设有匀料板6和第二气缸7,所述的匀料板6位于所述的沼渣罐3内,所述的第二气缸7位于沼渣罐3的外侧,所述的匀料板6与第二气缸7之间设有连接杆8,所述的连接杆8位于加料口32内。

所述的匀料板6的顶部为圆锥面结构。因此,所述的匀料板6能够扩大物料的洒落范围,而且匀料板6能够在第二气缸7的带动下将加料口32覆盖密封,起到密封盖的作用。

所述的沼气罐1与沼液罐2的罐体之间形成沼气腔11。

所述的沼液罐2与沼渣罐3的罐体之间形成沼液腔22。

所述的沼气罐1上设有排气管12,所述的排气管12与所述的沼气腔11相连通。所述的排气管12用来输出沼气供人们使用。

所述的沼液罐2的底部设有排液管23,所述的排液管23与所述的沼液腔22相连通。所述的排液管23用来将发酵完成后的沼液排出,可用于浸种、叶面喷肥、拌营养土及保花保果剂、无土栽培母液、种养花卉等。

所述的沼渣罐3的底部设有排渣管33,所述的排渣管33与沼渣罐3相连通。所述的排渣管33用来将剩余的沼渣排出,可作有机肥使用。

使用时,启动第二气缸7伸出伸缩杆,将匀料板6伸向沼渣罐3内,从而将要进行发酵的有机物质(如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由加料口32加入沼渣罐3,加料完成后,再次启动第二气缸7缩回伸缩杆,使匀料板6将加料口32密封,开始发酵反应。当需要搅拌时,启动第一气缸5,不断的伸出和缩回伸缩杆,从而带动搅拌轴4和叶片43不断的上下摆动,使上层和下层的有机物质充分混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