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462348发布日期:2020-12-29 12:4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无环或碳环化合物的有机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液体洗涤剂由于其制造过程节约能源,使用简单方便且温和刺激性小等优点,已逐渐取代洗衣粉和洗衣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洗涤产品。随着近几年液洗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液体洗涤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低泡易漂洗和浓缩化是液体洗涤剂发展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

异构醇聚醚硫酸钠具有高去污能力、低泡、水溶性好和无凝胶区等上述优点,非常适用于生产易漂洗超浓缩洗衣液,通常聚醚磺化采用间歇性的釜式反应生产,这种生产方法存在效率低、副产物多、产品品质差等问题,阻碍了异构醇聚醚硫酸钠的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利用先进的管式反应器,解决了异构十三醇聚醚釜式磺化效率低、副产物多、产品品质差等问题,实现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生产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钠具有优异的去污能力、良好的低泡和水溶性等优异性能,生产方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含有不同eo数和po数的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空气混合气体按摩尔比1:(0.4~0.9)进入多管式磺化系统,在冷却水温度为35-70℃下反应生成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

b、把生成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同时与液碱和工艺水加入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中处理;

c、最后经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处理后的产物通过脱气系统处理,得到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产品;

其中,所述步骤b中的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包括固定座、固定设于固定座上的固定环、设于固定环上的放料桶、设于放料桶下端的中和装置、用于驱动中和装置运行的驱动装置,所述放料桶包括等距环形分布且一端固定设于固定环上的多个第一轴、套设于固定环外侧且固定设于第一轴另一端上的外桶体、固定设于外桶体底端的弧形底板、位于外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一内桶体、位于第一内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二内桶体、位于外桶体和第一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一环形盖、位于第一内桶体和第二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二环形盖、转动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三环形盖、贯穿固定设于第一环形盖上的第一进料管、贯穿固定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二进料管、贯穿固定设于第三环形盖上的第三进料管;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第三进料管进入外桶体与第一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第一内桶体与第二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及第二内桶体内,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从放料桶下端喷出,通过中和装置对三者进行中和处理,通过驱动装置对中和装置进行驱动;本发明利用先进的管式反应器,解决了异构十三醇聚醚釜式磺化效率低、副产物多、产品品质差等问题,实现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生产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钠具有优异的去污能力、良好的低泡和水溶性等优异性能,生产方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第三进料管进入外桶体与第一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第一内桶体与第二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及第二内桶体内,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从放料桶下端喷出,再通过中和装置对喷出的三者物料进行中和处理,在空中完成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堵塞中和装置出口,实现可连续化生产,通过驱动装置对中和装置进行驱动。

所述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的摩尔比为1:(0.4~0.9),so3/空气混合气体中so3的气体浓度为2.5%-4%;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

所述多管式磺化系统由多根长度6m的不锈钢管组成,so3/空气混合气体在管内的停留时间小于0.15s;磺化效率高、副产物少、产品品质高。

所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温度为50-75℃,真空度为-0.060mpa~-0.090mpa。

所述中和装置包括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弧形底板上的多个第一出料口和多个第二出料口及多个第三出料口、两端分别转动设于第三环形盖和弧形底板中间处的第二轴、固定套设于第二轴底端的第一锥形体、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上的第一凸部、转动套设于外桶体上的罩壳、固定设于罩壳上的第二锥形体、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上的第二凸部;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从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液碱从多个第二出料口喷出,工艺水从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通过弧形底板设置使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交叉对冲,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锥形体正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一凸部进行公转,同时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锥形体反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二凸部进行公转,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的工艺水转动,通过转动的第二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本发明通过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从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液碱从多个第二出料口喷出,工艺水从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通过弧形底板设置使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交叉对冲,使三者能够在空中进行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粘附在装置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锥形体正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一凸部进行公转,同时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锥形体反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二凸部进行公转,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的工艺水转动,通过转动的第二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通过上述能够提高三者对冲的效果,即提高了中和的效果,通过第一凸部设置能够提高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工艺水转动的效果,同理通过第二凸部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的效果,通过对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设置能够使二者分流效果提高,同时提高二者的均匀性,使中和的更为均匀且快速,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速度一致且方向相反,减少对液碱的影响,使液碱中和过程中均匀的位于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中间,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设置还能够降低物料粘附在二者上。

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与多个第二出料口交错设置,多个第二出料口与多个第三出料口、交错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多个第三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出料口倾斜方向与第三出料口倾斜方向相反;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二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三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一出料口倾斜设置再次提高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的转动,与第二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便于第二锥形体带动其转动,通过第三出料口倾斜设置,与第一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再次提高了工艺水的转动,提高了中和过程中对冲,三者能够同时接触,提高其中和后产物的流动性,使中和效果大大的提高。

所述中和装置包括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下端的第三锥形体、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固定套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延长板、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延长板上的多个第三凸部、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下端的第四锥形体、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固定套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延长板、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延长板上的多个第四凸部;第一锥形体转动带动第三锥形体转动,工艺水经过转动的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导流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第二锥形体转动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经过转动的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最终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液碱及工艺水三者中和;本发明通过第一锥形体转动带动第三锥形体转动,工艺水经过转动的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导流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第二锥形体转动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经过转动的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再次提高了三者的中和的效果,使三者能够均匀的效率中和,通过第一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工艺水离心运动的力,通过第二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离心运动的力,再通过第三凸部设置使工艺水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通过第四凸部设置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次提高的三者的中和效果,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下端固定设于罩壳上端处的齿环、设于齿环上的第一环形槽、等距环形分布设于齿环上的多个第一齿槽及第二齿槽、转动设于固定环上的驱动轴、固定套设于驱动轴上且与第一齿槽啮合的第一齿轮、固定套设于第二轴上端的第二齿轮、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的多个第三齿槽、分别转动套设于第一轴上且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的多个第三齿轮、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固定环上且位于第一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一滚珠、设于外桶体上的第二环形槽、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且位于第二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二滚珠;通过驱动轴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啮合,从而使齿环转动,通过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从而齿环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齿环转动方向与第二齿轮转动方向相反,所述齿环固定设于罩壳上,从而带动罩壳转动,最终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轴转动,最总带动第一锥形体和第三锥形体转动;本发明通过驱动轴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啮合,从而使齿环转动,通过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从而齿环转动过程中使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使齿环转动方向与第二齿轮转动方向相反,所述齿环固定设于罩壳上,从而带动罩壳转动,最终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轴转动,最总带动第一锥形体和第三锥形体转动,使第一锥形体转速与第二锥形体转速一致且方向相反;通过多个第一滚珠设置使齿环转动过程中其能够位于第一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齿环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齿环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通过多个第二滚珠设置使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第二滚珠能够位于第二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第二齿轮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即使第三齿轮更好的与齿环上的第二齿槽和第二齿轮上的第三齿槽啮合,提高传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动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利用先进的管式反应器,解决了异构十三醇聚醚釜式磺化效率低、副产物多、产品品质差等问题,实现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生产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钠具有优异的去污能力、良好的低泡和水溶性等优异性能,生产方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中和汽提循环系统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的b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的b-b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的c处放大图。

图8为图3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含有不同eo数和po数的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空气混合气体按摩尔比1:(0.4~0.9)进入多管式磺化系统,在冷却水温度为35-70℃下反应生成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

b、把生成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同时与液碱和工艺水加入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中处理;

c、最后经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处理后的产物通过脱气系统处理,得到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产品;

异构十三醇聚醚(po数m为1,eo数n为3)与so3空气混合气体(气浓为2.5%)按照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的摩尔比1:0.85进入多管式磺化系统中反应生成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磺化冷却水温控制为50℃,得到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与液碱、工艺水进入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反应生成十三醇聚醚硫酸钠,中和汽提循环系统温度为55℃,真空度为-0.080mpa。

上述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的结构式如下:

其中r为烷基链,po数为m=1-3,eo数为n=3-9。

如图1-8所示,所述步骤b中的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包括固定座1、固定设于固定座上的固定环2、设于固定环上的放料桶3、设于放料桶下端的中和装置4、用于驱动中和装置运行的驱动装置5,所述放料桶3包括等距环形分布且一端固定设于固定环上的多个第一轴31、套设于固定环外侧且固定设于第一轴另一端上的外桶体32、固定设于外桶体底端的弧形底板33、位于外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一内桶体34、位于第一内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二内桶体35、位于外桶体和第一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一环形盖36、位于第一内桶体和第二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二环形盖37、转动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三环形盖38、贯穿固定设于第一环形盖上的第一进料管39、贯穿固定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二进料管310、贯穿固定设于第三环形盖上的第三进料管311;利用先进的管式反应器,解决了异构十三醇聚醚釜式磺化效率低、副产物多、产品品质差等问题,实现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生产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钠具有优异的去污能力、良好的低泡和水溶性等优异性能,生产方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第三进料管进入外桶体与第一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第一内桶体与第二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及第二内桶体内,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从放料桶下端喷出,再通过中和装置对喷出的三者物料进行中和处理,在空中完成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堵塞中和装置出口,实现可连续化生产,通过驱动装置对中和装置进行驱动。

所述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的摩尔比为1:(0.4~0.9),so3/空气混合气体中so3的气体浓度为2.5%-4%;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

所述多管式磺化系统由多根长度6m的不锈钢管组成,so3/空气混合气体在管内的停留时间小于0.15s;磺化效率高、副产物少、产品品质高。

所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温度为50-75℃,真空度为-0.060mpa~-0.090mpa。

所述中和装置4包括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弧形底板上的多个第一出料口41和多个第二出料口42及多个第三出料口43、两端分别转动设于第三环形盖和弧形底板中间处的第二轴44、固定套设于第二轴底端的第一锥形体45、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上的第一凸部46、转动套设于外桶体上的罩壳47、固定设于罩壳上的第二锥形体48、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上的第二凸部49;通过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从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液碱从多个第二出料口喷出,工艺水从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通过弧形底板设置使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交叉对冲,使三者能够在空中进行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粘附在装置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锥形体正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一凸部进行公转,同时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锥形体反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二凸部进行公转,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的工艺水转动,通过转动的第二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通过上述能够提高三者对冲的效果,即提高了中和的效果,通过第一凸部设置能够提高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工艺水转动的效果,同理通过第二凸部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的效果,通过对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设置能够使二者分流效果提高,同时提高二者的均匀性,使中和的更为均匀且快速,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速度一致且方向相反,减少对液碱的影响,使液碱中和过程中均匀的位于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中间,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设置还能够降低物料粘附在二者上。

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41与多个第二出料口42交错设置,多个第二出料口42与多个第三出料口43、交错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多个第三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出料口倾斜方向与第三出料口倾斜方向相反;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二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三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一出料口倾斜设置再次提高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的转动,与第二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便于第二锥形体带动其转动,通过第三出料口倾斜设置,与第一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再次提高了工艺水的转动,提高了中和过程中对冲,三者能够同时接触,提高其中和后产物的流动性,使中和效果大大的提高。

所述中和装置4包括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下端的第三锥形体410、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411、固定套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延长板412、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延长板上的多个第三凸部413、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下端的第四锥形体414、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415、固定套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延长板416、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延长板上的多个第四凸部417;通过第一锥形体转动带动第三锥形体转动,工艺水经过转动的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导流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第二锥形体转动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经过转动的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再次提高了三者的中和的效果,使三者能够均匀的效率中和,通过第一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工艺水离心运动的力,通过第二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离心运动的力,再通过第三凸部设置使工艺水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通过第四凸部设置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次提高的三者的中和效果,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

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下端固定设于罩壳上端处的齿环51、设于齿环上的第一环形槽52、等距环形分布设于齿环上的多个第一齿槽53及第二齿槽54、转动设于固定环上的驱动轴55、固定套设于驱动轴上且与第一齿槽啮合的第一齿轮56、固定套设于第二轴上端的第二齿轮57、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的多个第三齿槽58、分别转动套设于第一轴上且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的多个第三齿轮59、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固定环上且位于第一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一滚珠510、设于外桶体上的第二环形槽511、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且位于第二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二滚珠512;通过驱动轴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啮合,从而使齿环转动,通过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从而齿环转动过程中使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使齿环转动方向与第二齿轮转动方向相反,所述齿环固定设于罩壳上,从而带动罩壳转动,最终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轴转动,最总带动第一锥形体和第三锥形体转动,使第一锥形体转速与第二锥形体转速一致且方向相反;通过多个第一滚珠设置使齿环转动过程中其能够位于第一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齿环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齿环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通过多个第二滚珠设置使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第二滚珠能够位于第二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第二齿轮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即使第三齿轮更好的与齿环上的第二齿槽和第二齿轮上的第三齿槽啮合,提高传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动性。

实施例2:

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含有不同eo数和po数的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空气混合气体按摩尔比1:(0.4~0.9)进入多管式磺化系统,在冷却水温度为35-70℃下反应生成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

b、把生成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同时与液碱和工艺水加入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中处理;

c、最后经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处理后的产物通过脱气系统处理,得到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产品;

异构十三醇聚醚(po数m为2,eo数n为6)与so3空气混合气体(气浓为2.5%)按照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的摩尔比1:0.72进入多管式磺化系统中反应生成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磺化冷却水温控制为55℃,得到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与液碱、工艺水进入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反应生成十三醇聚醚硫酸钠,中和汽提循环系统温度为50℃,真空度为-0.085mpa。

如图1-8所示,所述步骤b中的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包括固定座1、固定设于固定座上的固定环2、设于固定环上的放料桶3、设于放料桶下端的中和装置4、用于驱动中和装置运行的驱动装置5,所述放料桶3包括等距环形分布且一端固定设于固定环上的多个第一轴31、套设于固定环外侧且固定设于第一轴另一端上的外桶体32、固定设于外桶体底端的弧形底板33、位于外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一内桶体34、位于第一内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二内桶体35、位于外桶体和第一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一环形盖36、位于第一内桶体和第二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二环形盖37、转动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三环形盖38、贯穿固定设于第一环形盖上的第一进料管39、贯穿固定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二进料管310、贯穿固定设于第三环形盖上的第三进料管311;利用先进的管式反应器,解决了异构十三醇聚醚釜式磺化效率低、副产物多、产品品质差等问题,实现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生产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钠具有优异的去污能力、良好的低泡和水溶性等优异性能,生产方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第三进料管进入外桶体与第一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第一内桶体与第二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及第二内桶体内,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从放料桶下端喷出,再通过中和装置对喷出的三者物料进行中和处理,在空中完成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堵塞中和装置出口,实现可连续化生产,通过驱动装置对中和装置进行驱动。

所述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的摩尔比为1:(0.4-:0.9),so3/空气混合气体中so3的气体浓度为2.5%-4%;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

所述多管式磺化系统由多根长度6m的不锈钢管组成,so3/空气混合气体在管内的停留时间小于0.15s;磺化效率高、副产物少、产品品质高。

所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温度为50-75℃,真空度为-0.060mpa~-0.090mpa。

所述中和装置4包括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弧形底板上的多个第一出料口41和多个第二出料口42及多个第三出料口43、两端分别转动设于第三环形盖和弧形底板中间处的第二轴44、固定套设于第二轴底端的第一锥形体45、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上的第一凸部46、转动套设于外桶体上的罩壳47、固定设于罩壳上的第二锥形体48、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上的第二凸部49;通过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从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液碱从多个第二出料口喷出,工艺水从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通过弧形底板设置使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交叉对冲,使三者能够在空中进行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粘附在装置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锥形体正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一凸部进行公转,同时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锥形体反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二凸部进行公转,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的工艺水转动,通过转动的第二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通过上述能够提高三者对冲的效果,即提高了中和的效果,通过第一凸部设置能够提高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工艺水转动的效果,同理通过第二凸部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的效果,通过对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设置能够使二者分流效果提高,同时提高二者的均匀性,使中和的更为均匀且快速,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速度一致且方向相反,减少对液碱的影响,使液碱中和过程中均匀的位于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中间,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设置还能够降低物料粘附在二者上。

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41与多个第二出料口42交错设置,多个第二出料口42与多个第三出料口43、交错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多个第三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出料口倾斜方向与第三出料口倾斜方向相反;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二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三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一出料口倾斜设置再次提高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的转动,与第二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便于第二锥形体带动其转动,通过第三出料口倾斜设置,与第一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再次提高了工艺水的转动,提高了中和过程中对冲,三者能够同时接触,提高其中和后产物的流动性,使中和效果大大的提高。

所述中和装置4包括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下端的第三锥形体410、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411、固定套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延长板412、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延长板上的多个第三凸部413、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下端的第四锥形体414、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415、固定套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延长板416、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延长板上的多个第四凸部417;通过第一锥形体转动带动第三锥形体转动,工艺水经过转动的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导流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第二锥形体转动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经过转动的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再次提高了三者的中和的效果,使三者能够均匀的效率中和,通过第一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工艺水离心运动的力,通过第二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离心运动的力,再通过第三凸部设置使工艺水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通过第四凸部设置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次提高的三者的中和效果,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

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下端固定设于罩壳上端处的齿环51、设于齿环上的第一环形槽52、等距环形分布设于齿环上的多个第一齿槽53及第二齿槽54、转动设于固定环上的驱动轴55、固定套设于驱动轴上且与第一齿槽啮合的第一齿轮56、固定套设于第二轴上端的第二齿轮57、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的多个第三齿槽58、分别转动套设于第一轴上且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的多个第三齿轮59、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固定环上且位于第一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一滚珠510、设于外桶体上的第二环形槽511、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且位于第二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二滚珠512;通过驱动轴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啮合,从而使齿环转动,通过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从而齿环转动过程中使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使齿环转动方向与第二齿轮转动方向相反,所述齿环固定设于罩壳上,从而带动罩壳转动,最终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轴转动,最总带动第一锥形体和第三锥形体转动,使第一锥形体转速与第二锥形体转速一致且方向相反;通过多个第一滚珠设置使齿环转动过程中其能够位于第一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齿环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齿环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通过多个第二滚珠设置使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第二滚珠能够位于第二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第二齿轮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即使第三齿轮更好的与齿环上的第二齿槽和第二齿轮上的第三齿槽啮合,提高传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动性。

实施例3:

一种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含有不同eo数和po数的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空气混合气体按摩尔比1:(0.4~0.9)进入多管式磺化系统,在冷却水温度为35-70℃下反应生成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

b、把生成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同时与液碱和工艺水加入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中处理;

c、最后经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处理后的产物通过脱气系统处理,得到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产品;

异构十三醇聚醚(po数m为3,eo数n为9)与so3空气混合气体(气浓为2.0%)按照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的摩尔比1:0.5进入多管式磺化系统中反应生成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磺化冷却水温控制为65℃,得到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与液碱、工艺水进入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反应生成十三醇聚醚硫酸钠,中和汽提循环系统温度为50℃,真空度为-0.085mpa。

如图1-8所示,所述步骤b中的中和汽提循环系统包括固定座1、固定设于固定座上的固定环2、设于固定环上的放料桶3、设于放料桶下端的中和装置4、用于驱动中和装置运行的驱动装置5,所述放料桶3包括等距环形分布且一端固定设于固定环上的多个第一轴31、套设于固定环外侧且固定设于第一轴另一端上的外桶体32、固定设于外桶体底端的弧形底板33、位于外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一内桶体34、位于第一内桶体内且固定设于弧形底板上的第二内桶体35、位于外桶体和第一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一环形盖36、位于第一内桶体和第二内桶体中间且分别转动设于二者上的第二环形盖37、转动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三环形盖38、贯穿固定设于第一环形盖上的第一进料管39、贯穿固定设于第二环形盖上的第二进料管310、贯穿固定设于第三环形盖上的第三进料管311;利用先进的管式反应器,解决了异构十三醇聚醚釜式磺化效率低、副产物多、产品品质差等问题,实现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盐的连续化生产,生产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钠具有优异的去污能力、良好的低泡和水溶性等优异性能,生产方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第三进料管进入外桶体与第一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第一内桶体与第二内桶体围设成的腔室内及第二内桶体内,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分别从放料桶下端喷出,再通过中和装置对喷出的三者物料进行中和处理,在空中完成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堵塞中和装置出口,实现可连续化生产,通过驱动装置对中和装置进行驱动。

所述异构十三醇聚醚和so3的摩尔比为1:(0.4-:0.9),so3/空气混合气体中so3的气体浓度为2.5%-4%;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少、可连续化生产等优势。

所述多管式磺化系统由多根长度6m的不锈钢管组成,so3/空气混合气体在管内的停留时间小于0.15s;磺化效率高、副产物少、产品品质高。

所述中和汽提循环系统温度为50-75℃,真空度为-0.060mpa~-0.090mpa。

所述中和装置4包括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弧形底板上的多个第一出料口41和多个第二出料口42及多个第三出料口43、两端分别转动设于第三环形盖和弧形底板中间处的第二轴44、固定套设于第二轴底端的第一锥形体45、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上的第一凸部46、转动套设于外桶体上的罩壳47、固定设于罩壳上的第二锥形体48、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上的第二凸部49;通过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从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液碱从多个第二出料口喷出,工艺水从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通过弧形底板设置使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和液碱及工艺水交叉对冲,使三者能够在空中进行中和,避免中和后的产物粘附在装置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锥形体正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一凸部进行公转,同时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锥形体反向转动,带动其上的多个第二凸部进行公转,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三出料口喷出的工艺水转动,通过转动的第二锥形体带动多个第一出料口喷出的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通过上述能够提高三者对冲的效果,即提高了中和的效果,通过第一凸部设置能够提高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带动工艺水转动的效果,同理通过第二凸部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的效果,通过对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设置能够使二者分流效果提高,同时提高二者的均匀性,使中和的更为均匀且快速,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转动速度一致且方向相反,减少对液碱的影响,使液碱中和过程中均匀的位于工艺水和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中间,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通过转动的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设置还能够降低物料粘附在二者上。

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41与多个第二出料口42交错设置,多个第二出料口42与多个第三出料口43、交错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多个第三出料口朝一个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出料口倾斜方向与第三出料口倾斜方向相反;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二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二出料口与第三出料口交错设置能够提高二者中和的均匀性,通过第一出料口倾斜设置再次提高了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的转动,与第二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便于第二锥形体带动其转动,通过第三出料口倾斜设置,与第一锥形体转动方向相同,再次提高了工艺水的转动,提高了中和过程中对冲,三者能够同时接触,提高其中和后产物的流动性,使中和效果大大的提高。

所述中和装置4包括固定设于第一锥形体下端的第三锥形体410、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411、固定套设于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延长板412、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一延长板上的多个第三凸部413、固定设于第二锥形体下端的第四锥形体414、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415、固定套设于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延长板416、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第二延长板上的多个第四凸部417;通过第一锥形体转动带动第三锥形体转动,工艺水经过转动的第三锥形体上的第一弧面导流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第二锥形体转动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经过转动的第四锥形体上的第二弧面做离心运动向液碱方向移动,再次提高了三者的中和的效果,使三者能够均匀的效率中和,通过第一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工艺水离心运动的力,通过第二延长板设置能够提高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离心运动的力,再通过第三凸部设置使工艺水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通过第四凸部设置使异构十三醇聚醚硫酸酯呈波浪轨迹做离心运动,再次提高的三者的中和效果,使三者快速均匀的中和。

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下端固定设于罩壳上端处的齿环51、设于齿环上的第一环形槽52、等距环形分布设于齿环上的多个第一齿槽53及第二齿槽54、转动设于固定环上的驱动轴55、固定套设于驱动轴上且与第一齿槽啮合的第一齿轮56、固定套设于第二轴上端的第二齿轮57、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的多个第三齿槽58、分别转动套设于第一轴上且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的多个第三齿轮59、等距环形分布设于固定环上且位于第一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一滚珠510、设于外桶体上的第二环形槽511、等距环形分布设于第二齿轮上且位于第二环形槽内的多个第二滚珠512;通过驱动轴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啮合,从而使齿环转动,通过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二齿槽和第三齿槽啮合,从而齿环转动过程中使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使齿环转动方向与第二齿轮转动方向相反,所述齿环固定设于罩壳上,从而带动罩壳转动,最终带动第四锥形体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轴转动,最总带动第一锥形体和第三锥形体转动,使第一锥形体转速与第二锥形体转速一致且方向相反;通过多个第一滚珠设置使齿环转动过程中其能够位于第一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齿环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齿环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通过多个第二滚珠设置使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第二滚珠能够位于第二环形槽内滚动,提高了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第二齿轮更好的与第三齿轮啮合,即使第三齿轮更好的与齿环上的第二齿槽和第二齿轮上的第三齿槽啮合,提高传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