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雾化吹风机及静电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172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雾化吹风机及静电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射出热风或冷风来进行头发的烘干或整形的吹风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喷射静电雾化了的薄雾而能够进行毛发的护理的静电雾化吹风机以及一种静电雾化液体而生成薄雾的静电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从以前开始,已知有通过给毛细管等供水体施加高电压,使微细的雾状水(以下称薄雾)飞散的静电雾化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将该静电雾化技术应用于吹风机上,通过将薄雾喷射在毛发上,而提高毛发的水份保持性,从而获得使头发整顺或增加亮泽的效果。
但是,例如,JP特开2002-15114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的静电雾化吹风机,因将静电雾化装置设置在吹风机主体的外侧,而无法将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从吹风机主体中喷射出的气流中,从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薄雾均匀地喷雾到毛发上。因此,毛发的护理等所需的时间变长,而具有发生使局部毛发过干燥的情况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生成静电雾化了的薄雾的静电雾化装置中,例如,如JP特开2004-85185号公报所记载,通过在雾化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使雾化电极前端的水受到由高电压产生的强大能量而引起重复裂变的瑞利裂变,而生成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活性种的纳米级尺寸的薄雾。利用该薄雾也可以进行室内空气、室内墙壁面等上的附着物的除臭。
为了高效率地散射生成的薄雾,静电雾化装置内设置具有送风装置的空气流路,并在该空气流路上配设雾化电极与对置电极,让生成的薄雾随空气流飞散。此时,为了防止雾化电极前端部的液体直接暴露于空气流路中的空气流中而被蒸发,必须将雾化电极与对置电极放置在静电雾化用壳体内。还有,因为在雾化电极前端生成的静电雾化薄雾根据静电力向对置电极方向移动,故用于将薄雾喷出到静电雾化用壳体外的喷出口被设置在对置电极的附近。
可是,只凭将静电雾化壳体设置在空气流路内,薄雾也不会从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喷出口高效率地喷出来,而薄雾会滞留在静电雾化壳体内,或由静电力被对置电极所吸收掉。另外,如果为了增加薄雾的喷射量而增加被静电雾化的液体的量,则液体及电的消耗量增多,同时作为副产物的臭氧的发生量也会增多。更进一步,若设置飞散薄雾用的喷头,则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与成本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雾化吹风机,其将由静电雾化装置产生的静电雾化了的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从吹风机主体喷射出的气流中,而能够将薄雾均匀地喷雾到毛发上,从而,能够缩短毛发的护理等所需的时间。另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从收纳了静电雾化电极与对置电极的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喷出口高效率地喷出薄雾。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静电雾化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与喷出口的主体部分;设置在前述主体部的内部,并从前述空气吸入口向前述主体部内部吸入空气,在前述主体部的内部产生气流,并从前述空气喷出口喷出气流的送风装置;加热由前述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加热装置;至少具有储存液体的容器、对由前述容器供给的液体进行静电雾化而产生薄雾的薄雾发生装置、喷射前述薄雾的薄雾喷射口的静电雾化装置;前述薄雾喷射口被设置在由前述送风装置发生的气流的流路中,从前述薄雾喷射口喷射出的薄雾分散在从前述空气喷出口喷出的气流中。
根据这样的结构,薄雾喷射口被设置于在主体部的内部产生的气流的流路中,而从薄雾喷射口喷射出的薄雾分散在从空气喷出口喷出的气流中,因此,与静电雾化装置设置在吹风机主体外侧的以往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相比,能够将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从吹风机主体部分喷出的气流中。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薄雾均匀地喷雾到毛发上,从而,可以缩短毛发的护理等所需的时间,或者可以防止发生局部毛发过于干燥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提供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对毛发表面赋予护理的效果并对毛发赋予光泽滋润的静电雾化吹风机。
在上述静电雾化吹风机中,最好是,前述薄雾喷射口,在由前述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方向上,被设置在与前述空气喷出口大致同一个面上,而前述空气喷出口上设置异物侵入防止构件,前述静电雾化装置的前述薄雾喷射口被保持在前述异物侵入防止构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异物侵入防止构件设置在空气喷出口,因此可以防止因异物侵入到主体内部而发生的触电或着火等。另外,薄雾喷射口被设置在与空气喷出口的大致同一个面上,并静电雾化装置的薄雾喷射口被异物侵入防止构件所保持,因此从空气喷出口喷出的气流中产生由静电雾化装置引起的气穴,从而通过在气穴产生的负压,从薄雾喷射口喷射出的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气流中。进一步,在薄雾喷射口没有设置异物侵入防止构件的场合,不会减少因异物侵入防止构件带电引起的向薄雾发生装置的对置电极前端的电场集中,因此薄雾的粒子直径也不会变大,也不会减少发生的薄雾的数量。因此,可以防止毛发表面的护理效果变差。
还有,在上述静电雾化吹风机中,最好在前述薄雾喷射口上进一步设置实施了带电防止处理的带电防止构件。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将静电雾化装置设置在多个位置上等、有必要将异物侵入防止构件设置在薄雾喷射口的场合,通过在其表面上涂布带电防止材料或进行接地,而对异物侵入防止构件进行带电防止处理,从而防止向薄雾发生装置的对置电极侧前端的电场集中的减少。因此,可以获得与上述场合同样的效果。
更进一步,在前述静电雾化吹风机中,最好是,由前述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导入到前述静电雾化装置,而通过导入的空气使前述薄雾喷射出来。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由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导入到静电雾化装置中,而通过被导入的空气使薄雾喷射出来,因此,能够将由静电雾化装置产生的薄雾高效率地压出,并能防止薄雾在对置电极附近消失,而使从薄雾喷射口喷射的薄雾分散在从空气喷出口喷出的气流中。
进一步,在上述静电雾化吹风机中,被导入到前述静电雾化装置中的气流,最好是由前述加热装置加热前的气流。根据这样的结构,作为将会导入到静电雾化装置中的气流,采用由加热装置加热以前的气流,故可防止因加热装置的热量引起的液体膨胀所导致的液体的泄漏,同时可以防止薄雾的蒸发。其结构,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薄雾均匀地喷雾到毛发上,故能够高效率地给毛发表面赋予护理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包括
形成空气流路的空气流路壳体;设置在前述空气流路壳体内并产生气流的送风装置;设置在前述空气流路壳体内部的前述送风装置的下游侧的静电雾化用壳体;设置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并用于在其前端对液体进行静电雾化而生成薄雾的针状或棒状的雾化电极;给前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设置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中,并与前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对置电极;将高电压施加在前述雾化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的电压施加部;形成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前述对置电极附近,并用于将在雾化电极的前端部生成且通过静电力而向对置电极方向移动的薄雾,从静电雾化用壳体喷出的喷出口;其特征在于使前述雾化电极从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前述空气流路的上游侧的内壁面向着下游侧突出,同时在前述雾化电极的下游侧配置对置电极,使向静电雾化用壳体内部的气流的导入口,在前述空气流路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形成在从与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内侧壁的前述上游侧的内壁面的大致相同部位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或其上游的部位的区域,在使前述雾化电极突出的前述上游侧的内壁面上,设置了其孔径越靠下游侧越小的锥形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设置了用来向静电雾化装置内部导入气流的导入口,故在静电雾化装置的内部形成了气流,而在雾化电极的前端部生成的薄雾,不会被对置电极所吸收,从喷出口高效率地喷射出。其结果,能够增加从静电雾化装置的薄雾的散射量。特别是,使导入口,在空气流路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形成在从与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内侧壁的前述上游侧的内壁面大致相同的部位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或其上游的部位的区域,因此能够防止在雾化电极的前端部附近发生乱流。其结果,能够降低气流通过静电雾化用壳体时的压力损失。更进一步,在静电雾化用壳体的上游侧的内壁面上设置了其孔径越到下游侧越小的锥形部,因此可将从导入口导入到静电雾化装置内部的气流的方向圆滑地变更为静电雾化壳体的轴向,从而可以防止在雾化电极的突出基部附近发生乱流。
在上述静电雾化装置中,最好是,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壁部分的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全周上大致等间隔地形成多个导入口,将前述导入口的形状制作成至少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为2~10mm的长方形。根据这样的结构,使空气从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外周向着中心对称地吸入,而能够使在下游侧的空气的流动变得均匀。
还有,在上述静电雾化装置中,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最好是设置具有位于与前述雾化电极同轴的部分且直径为3~10mm的喷出口的、用于防止触电或漏电的异物侵入防止构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由于插入手指或金属片等异物而被触电或漏电,同时可以消除插入异物而使空气的流动紊乱的现象。其结果高效率地喷出薄雾变得可能。
更进一步,在上述静电雾化装置中,最好是,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导入口的外面侧,设置用来将流过前述空气流路的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的导入导向部。根据这样的结构,流过空气流路的气流的流量少的场合,也能够将更多的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从而可以确保薄雾的喷出量。
更进一步,在上述静电雾化装置中,最好是,将喷出口形成在与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中的气流的下游侧端部的雾化电极同轴的部分,从静电雾化用壳体内的导入口的下游侧的部位到喷出口的区域设置其直径越靠近喷出口侧越小的锥形导向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抑制因空气碰在静电雾化用壳体的下游侧的壁面部中没有形成喷出口的部分而发生乱流。
更进一步,在上述静电雾化装置中,最好是设置由毛细管现象将液体输送到前述雾化电极的内经2mm以下的输送部。根据这样的结构,从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导入口导入气流时,气流不易被输送部挡住,而能够更均匀地将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中。
更进一步,在上述静电雾化装置中,最好是,在空气流路的送风装置的下游侧设置加热装置,而使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的气流在加热装置的上游侧分支。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防止加热过的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而停留的现象,从而能够防止雾化电极前端部附近的液体或静电雾化了的薄雾被蒸发。其结果,能够确保薄雾的喷出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盒体(カ一トリツジ)的其他构成例子的剖视图。
图4是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另外一个构成例子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又一个构成例子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另外又一个构成例子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由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喷出的热风、冷风以及静电雾化了的薄雾的流路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另外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的又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中、在静电雾化用壳体中设置导入口以及锥形部时的空气流动的解析结果的矢量图。
图15是表示在静电雾化用壳体中没有设置导入口以及锥形部时的空气流动的解析结果的矢量图。
图16是表示对经过静电雾化用壳体的空气的流速的由喷出口喷出的薄雾的粒子直径和其个数变化的曲线图。
图17是表示经过静电雾化用壳体的空气的流速与由喷出口喷出的薄雾的个数关系的曲线图。
图18A是表示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中设置了异物侵入防止构件的静电雾化用壳体的立体图;图18B是其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另外一个构成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具有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空气清洁器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具有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吹风机的构成的平面剖视图。
图22A是表示在如图21所示的吹风机中设置了静电雾化装置的附近的侧面的空气流动解析结果的矢量图;图22B表示在其正面的空气流动解析结果的矢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1的结构的剖视图。
静电雾化吹风机1(以下,简称“吹风机1”)由主体部10、相对于主体部10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手柄部20等构成。在主体部10的内部、且与手柄部20的分支部分附近,设置有由马达及风扇等构成的送风部(送风装置)4。还有,在主体部10的后端(图中左端),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3,并为了安全而设置了不让手指或异物等进入的格子。在主体部10的内部、且相对送风部4的气流的下游侧,设置有由加热器等构成的加热部(加热装置)5及后述的静电雾化装置6。空气喷出口14上也为了安全而设置了不让手指或异物等进入的格子。这样,通过在空气吸入口13以及空气喷出口14设置格子等异物侵入防止构件,能够防止由于插入异物而产生的触电以及着火等事故。
另外,在手柄部20,设置有用来进行送风的开/关、冷风与热风的切换、热风的强弱的切换的滑动开关21、用来切换薄雾的喷射的开/关的按压式开关22。通过开启滑动开关21,送风部4的风扇旋转,从而从空气吸入部13空气被吸入到送风部4中。若选择热风,则由送风部4吸入,在主体部10的内部产生的气流被送出到加热部5侧,其一部分或全部经过加热部5时被加热器加热,从而变成热风,从空气喷出口14喷出。还有,通过开启按压式开关22,当薄雾喷射被选择时,从静电雾化装置6进一步喷射出薄雾,而高效率地分散在从空气喷出口14喷出的气流中,从而吹附在使用者的毛发等上。
静电雾化装置6由具有用来生成静电雾化了的薄雾的中心电极65及对置电极66的电极部(薄雾发生装置)60、储存水等液体63的容器61、用来将液体63从容器61供给到电极部的管子等液体供给管64、用来在中心电极65与对置电极66之间施加规定电压的高电压发生电路67等构成。电极部60通过绝热部件50与加热部5隔离,并贯通加热部5的大致中心部的方式被设置。这样,通过绝热部件50抑制由于加热部5的热量引起的电极部60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防止由电极部60生成的薄雾蒸发。薄雾喷射口70,在由送风部4产生的气流方向上,被设置在垂直于气流方向且与空气喷出口14的大致同一面(同一个位置)上,而且位于空气喷出口14的开口部的大致中央位置。而且,薄雾喷射口70并不一定要设置在与空气喷出口14的大致同一个面上,比其位置稍微向上游侧靠或向下游侧靠均可。
容器61相对于主体部10可以进行自由装卸。主体部10上设置了用来安装容器61的容器安装部11及其盖12。液体供给部64以连接容器安装部11的底座与电极部60的中心电极65之间的方式设置。另外,容器61中设置了用来将液体63注入到容器61内的液体注入口62及用来将容器61内的液体63供给到液体供给管64的液体喷出口68。
为了不让手指或异物进入到电极部60的内部,在薄雾喷射口70设置了格子等异物侵入防止构件。但,若在薄雾喷射口70上设置异物侵入防止构件,则异物侵入防止构件带电,减弱向施加高电压的对置电极66侧的电场集中,薄雾粒子直径变大,从而生成的薄雾数量减少。因此,不易获得通过将薄雾喷射到毛发上而提高毛发的水份保持性、从而给发质整顺感与光泽的效果。于是,为了不让设置在薄雾喷射口70上的异物侵入防止构件带电,实施带电防止对策。具体地,在设置在薄雾喷射口70上的格子的表面,涂布例如硅酮系、有机硼系、高分子树脂系等带电防止材料。或则是,将格子本身接地也可。或者,对对置电极66,施加比施加在中心电极65上的电压充分低的电压也可。
另一方面,在薄雾喷射口70上不设置格子等异物侵入防止构件,而为了不让手指或异物从薄雾喷射口70进入,在薄雾喷射口70的一部分或全部上设置将开口部间隙变窄到3~7mm程度的部位也可。而且,为了将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来自空气喷出口14的送风中,薄雾喷射口70最好是突出在空气喷出口14的下游部侧,但位于与空气喷出口14的同一面或上游部侧也可。
静电雾化装置6的容器61,为了防止因热量引起的液体63的膨胀以及伴随于此的液体63的泄漏,最好是设置在不易受到加热部5的热量的影响的部位,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所示,设置在比加热部5更靠空气流路的上游侧的位置。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即使不是比加热部5更靠空气流路的上游侧,也可以将容器61设置在由绝热材料隔离的部位上。或则,使容器61本身由绝热材料构成也可。这些场合,容器61也可以设置在加热部5的周围或加热部5的内部、与加热部5相比靠空气流路的下游侧的位置。
为了使向容器61的液体的补充变得简单,如图1所示,在吹风机1的主体部10的上部设置容器安装部11,可以使容器61装卸自如。当容器61可以自由装卸时,容器安装部11并不局限于图示位置上,设置在主体部10的下部或侧部等也可。但是,容器61并非一定要可自由装卸,而将容器61固定在主体部10上也可。此时,为了易于向容器61补充液体63,最好是在主体部10的上部、下部、或侧部等面向外部的部位上设置容器61的液体注入口62。进一步,容器61也可以设置在不面向主体部10外部的位置上,此时,设置连接容器61的液体注入口62与设置在主体部10的外周部分的液体注入口的液体流入路径即可。更进一步,不管容器61的位置,在容器61本身或流体流入路径的一部分,设置用来防止液体63泄漏的盖或防逆阀也可。还有,在用来从容器61向电极部60供给液体63的液体供给管64或连接上述容器61与主体部10外周部分的流体流入路径上,并用毛毡等也可。
更进一步,吹风机1因在各式各样的角度上被使用,故为了防止容器61的脱落,在容器安装部11的盖12上设置锁定机构也可。或则,在容器安装部11中设置用来固定容器61的互锁机构也可。另外,在容器安装部11上设置由橡胶等密封垫(パツキン)构成的压入部,并将容器61压入到该压入部来进行固定也可。而且,省略盖12,将容器61直接可自由装卸地设置在主体部10的外周部分的场合也相同。
更进一步,省略容器61,能够以连接主体部10的外周部分与电极部60的液体流入路径取代容器61来使用。此时,作为中心电极65,通过采用如陶瓷、毛毡、金属的网状构造的多孔体,将中心电极65作为储存液体的储液部的一部分来使用。
由高电压发生电路67对电极部60的中心电极65施加电压,除了经过电线等直接向中心电极65施加电压的方法以外,可以想到通过容器61内部的液体63或液体供给管64内部的液体而施加电压等方法。对置电极66上会施加比产生在高电压发生电路67上并施加在中心电极65的电压充分低的电压,但施加高电压发生电路67的低电压侧的电压也可,此外,直接施加被输入到吹风机1中的商用电源的电压,或者将商用电源的电压进一步变压而进行施加也可。
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吹风机1的结构的剖视图。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电极部60与容器61进行一体化,同时相对主体部10可以自由装卸。
如图2所示,将电极部60与容器61进行一体化,而形成相对主体部10能够自由装卸的盒体7。更进一步,在盒体7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安装有实施了带电防止处理的薄雾喷射口70。中心电极65以贯通电极部60与容器61之间的隔壁的方式被设置,故可以省略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液体供给管64以及液体流入路径。另一方面,为了由高电压发生电路67对中心电极65施加电压,同时给对置电极66施加所规定的电压,设置了导体69A及69B。作为导体69A及69B,可以采用如板簧电极那样的接触式端子或插入式端子等。进一步,高电压发生电路67也可以自由装卸。此时,作为高电压发生电路67的1次侧的输入端子,同样可以采用接触式或插入式的端子等。
如上所述,由于将电极部60、容器61及薄雾喷射口70作为盒体7而进行一体化,且可以相对吹风机1的主体部10自由装卸,因此,可以简单地向容器61充填液体63,同时可以容易地除去附着在薄雾喷射口70的灰尘等。更进一步,经长时间使用,在电极部60的中心电极65等可能会析出钙等,但也可以简单地除去该析出的钙等。
图3所示的是盒体7的其他构成例。在图2所示的构成例中,将液体注入口62设置在容器61的后端部上,但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是将液体注入口62设置在容器61的侧面。盒体7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考虑到制造的方便性等,最好是采用大致圆形或大致长方形。如图2所示的构成例为盒体7的截面采用大致圆形的场合,而如图3所示的构成例为盒体7的截面采用大致长方形的场合。
图4是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吹风机1的主体部10的主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电极部60被设置在主体部10的主视时的大致中央位置。特别地,电极部60、容器61及薄雾喷射口70作为盒体7而被一体化、而相对吹风机1的主体部10能够自由装卸的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空气喷出口14的格子做成能够拆卸或开闭的结构,可以做到简单地装卸盒体7。或则,将空气喷出口14的格子设置在比盒体7的薄雾喷射口70更靠气流的上游侧,从而同样可以做到简单地装卸盒体7。
另外,如图5所示的吹风机1的主体部10的上部、或下部及侧部等,在面向主体部10的外周部的位置上设置盒体7也可。此时,可以从主体部10的上部、下部或侧部等装卸盒体7。进步,如第1实施方式,将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固定在主体部10上,只让容器61能够自由装卸也可。或则,将容器61也固定在主体部10上,在主体部10的外周面上设置液体注入口62也可。
图6及图7所示的是分别将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包括盒体7的场合)设置在2个位置及3个位置上的构成例。此时,最好是,将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以相同角度配置,使其均匀地分散在从吹风机1所喷出的气流中。但是,在从容器61的液体的供给或从高电压发生电路67的电压的施加等结构上,也可以考虑邻接2个以上的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此时,采用共同的对置电极66的结构也可。还有,根据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的数量而设置多个容器61也可,但将液体从一个容器61通过多个液体供给管64供给到电极部60的结构也可采用。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吹风机1的结构的剖视图。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由送风部4发生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绝热构件50的内侧,故在不被加热部5加热的情况下被通过。因此,如图9所示,变成热风的内侧是冷风、再往其内侧是生成静电雾化了的薄雾的结构。这样,通过使没有被加热部5加热的冷风经过电极部60的外侧,防止因热风的温度上升而液体膨胀所导致的内部的液体从液体供给管64泄漏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防止由电极部60生成的薄雾被蒸发。
更进一步,在电极部60设置狭缝等,也可以使通过绝热构件50内侧的冷风的一部分被吸入到电极部60内的方式构成。在后者的场合,进一步通过被吸入到电极部60内部的气流,在电极部60生成的薄雾从薄雾喷射口70被押出到外部。其结果,在电极部60生成的薄雾不会在对置电极66附近消失,而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从吹风机1的主体部10的空气喷出口14喷出的气流中。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吹风机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是涉及带刷子的吹风机。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带刷子的吹风机1的结构的剖视图。带刷子的吹风机1,安装有相对于设有送风部4及加热部5的主体部30可自由装卸的刷子部40作为附件。静电雾化装置6被设置在刷部40的内部,以便由绝热构件50隔离热量。还有,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被设置在刷子41的大致中央部分。
而且,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的位置,并非限定于刷子部40的大致中央部分,如刷子部40的前端部或根部等,只要是由绝热构件50隔离开的部位,则可以设置在刷子部40内部的各种部位。另外,关于电极部60及薄雾喷射口70的数量,也可以设置在例如刷子部40的前端和根部的两处等多个部位上。
如图11所示的构成例,在刷子部40内部的大致中央设置筒状的绝热构件50,而在绝热构件50内部设置有静电雾化装置6。另外,在与主体部30的加热部5对置的位置上也设置了筒状的绝热构件50,使由送风部4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经过绝热构件50的内侧,而使其不被加热部5加热而通过。然后,将由主体部30喷出的冷风导入到刷子部40内部的绝热构件的内侧。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同样,通过由经过绝热构件50内侧的气流发生在薄雾喷射口70附近的负压,在电极部60生成的薄雾从薄雾喷射口70吸出到外部。另外,在电极部60上设置狭缝等,以使通过绝热构件50内侧的冷风的一部分被吸入到电极部60的内部的方式构成。此时,进一步通过被吸入到电极部60内部的气流,在电极部60生成的薄雾从薄雾喷射口70被押出到外部。其结果,从薄雾喷射口70喷射到外部的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从刷子41之间喷出的气流中。
如图12所示的构成例中,在与主体部30的加热部5对置的位置上设置筒状的绝热构件50,而在绝热构件50的内部设置了静电雾化装置6。另外,刷子部40具有设置在刷子41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薄雾喷射口70、连接主体部30侧的绝热构件50的喷出部与薄雾喷射口70的大致J字状的绝热构件51。而且,最好是给绝热构件51涂布带电防止材料或将绝热构件51接地等,由此抑制其带电。根据这样的结构,因静电雾化装置6被设置在主体部30侧,故即使是作为附件而采用各式各样的形状的刷子部40,都能够喷出将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其中的气流。
其次,参考

关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0。图13所示的是第5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0的基本结构。
形成静电雾化装置100的空气流路103的空气流路壳体130,例如为大致圆筒状,在其一端部形成了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31,同时在另一端部形成了喷出空气的喷出口132。从吸入口131到喷出口132的空间会成为空气流路103。而且,空气流路壳体130的形状并非限定于大致圆筒状,还有,静电雾化装置100的外壳罩直接兼作为空气流路壳体130也可。
在空气流路103的上游侧、即吸入口131的近旁,配设有由送风风扇141及马达等驱动部142构成的送风装置104,从吸入口131将外部的空气吸入到空气流路壳体130内部,同时也可以从喷出口132喷出空气。还有,在空气流路103中,在送风装置104的下游侧,配设有静电雾化部101。
静电雾化部101由雾化电极111、液体供给部112、对置电极113、电压施加部114等构成,而雾化电极111与对置电极113被收纳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中。而且,如图13所示,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上游侧,也可以将液体供给部112的容器112a和电压施加部114设置成一体。或者,如图19所示,将容器112a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分别设置也可。
静电雾化用壳体102为大致圆筒状,而其内部形成了成为空气的流路的空间120。在该空间120中还收纳有雾化电极111和对置电极113。还有,静电雾化用壳体102配置在空气流路壳体130的内部,使其圆筒的轴向与空气流路103内的气流方向一致。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空间120中,在空气流路103的上游侧的内壁面123上,设置有其直径越到下游越小的锥形部125。该锥形部125为大致圆锥形状,而空气流路103内的气流的下游侧端部为顶部。雾化电极111以从锥形部125顶部向着气流的下游侧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在气流方向上的锥形部125的长度,最好是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上游侧的内壁面125开始的雾化电极111的突出长度的80%以下。据此,可以抑制影响向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的电场集中而不易产生放电的现象。或则,将锥形部125由不易带电的材料、即带电的薄雾M不易附着的材料形成时,锥形部125的长度可以是雾化电极111的突出长度的80%以上。
雾化电极111是针状或棒状,其全体是由多孔材料形成,或形成有液体L的输送路径。据此,根据毛细管现象,可以将液体L从容器112a供给到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上。然后,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对液体L进行静电雾化而生成薄雾M。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的下游侧配设有对置电极113。
对置电极113是大致圆环状,由例如搀入碳等导电材料的合成树脂或如SUS那样的金属形成。在如图13所示的构成例中,对置电极113本身就成为大致圆筒状的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下游侧的壁部,同时对置电极113的中央孔就成为来自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空间120的薄雾M的喷出口122。喷出口122的内径最好是3~10mm程度。据此,手指或金属片等的异物不易被插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而可以防止触电或漏电。更进一步,不会由于插入异物而使气流紊乱,而能够将薄雾M高效率地喷出。
向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空间120的空气的导入口121,在大致圆筒状的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侧壁部124的圆周方向上,成一定角度地形成在多个位置上。空气流路103的气流方向上的导入口121的位置在从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空间120上游侧的内壁面123(锥形部125的基端部)大致同一个部位,到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或其上游的部位的范围内。更具体地,1个边的边长为2~10mm程度的长方形导入口121,在大致圆筒状的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侧壁部124上,以180°的间隔2个、120°的间隔3个、90°的间隔4个、72°的间隔5个…等形式形成。
液体供给部112由储存液体L的容器112a、从容器112a向雾化电极111输送液体L的输送部112b等构成。如图13所示,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气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或侧方(图13中为上游侧),将液体供给部112的容器112a设置成一体也可。或则,如图19所示,将容器112a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分别设置也可。图13中的符号112c指的是用来向容器112a内注入液体L的插入口的盖。
还有,如图13所示的例子的场合,将雾化电极111很长地形成在容器112a侧,且其同时具有作为液体L的输送部112b的功能与原来的雾化电极的功能。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的例子的场合,为了通过毛细管现象将液体L输送到雾化电极111上,将具有内径为2mm以下的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输送部112b与雾化电极111分别设置。据此,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导入口121导入在空气流路103中流动的空气时,基本上不存在影响气流而停流的现象,而能够更加均匀地将空气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
作为液体供给部112,若液体L为水,则并非一定要设置容器112a,而只要能够将空气中的水份附着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上即可。例如,利用吸湿剂或珀尔帖元件等冷却装置,将水份结露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上也可以。此时,向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的水的输送能力,与从容器112a供给水时相比减弱,因此有必要使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不位于气流中。
电压施加部114是用来将高电压施加在雾化电极111与对置电极1113之间的,如图13及图19所示,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上游侧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设置成一体也可以,或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分别设置也可以。
其次,说明该静电雾化装置100的动作。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假设正处于从液体供给部112可以供给液体L的状态。该状态下,将对置电极113接地,同时由电压施加部114将数kV的高电压施加到雾化电极111与对置电极113之间,则雾化电极111前端部111a上的水通过很强的电场受到强大的能量而引起重复裂变的瑞利裂变,而生成具有高度反应性活性种的纳米级尺寸的薄雾(静电雾化薄雾)M。形成的电场方向从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指向对置电极113。还有,薄雾M在被静电雾化时带电,故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生成的薄雾M,因受到电场的静电力而向不同极性的对置电极113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空气是通过送风装置104从空气流路壳体130的吸入口131吸入,而流动在空气流路3中。该气流的一部分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导入口121被吸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中。从导入口121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气流,向着垂直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中心轴的方向流动,但通过形成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上游侧的内壁面123上的锥形部125,向着平行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中心轴的方向改变其方向。还有,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生成的薄雾M,通过向对置电极113方向作用的静电力与气流,如图示箭头A所示,高效率地从喷出口122喷出。
其次,将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中设置导入口121及锥形部125时的空气流动的解析结果表示在图14中。作为比较的例子,将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中没有设置导入口121及锥形部125时的空气流动的解析结果表示在图15中。如图15所示,没有设置导入口121及锥形部125的场合,空气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喷出口122逆流,而空气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的附近也逆流。对于此,如图14所示,设置导入口121及锥形部125的场合,从导入口121导入的气流被锥形部125改变方向,而直接从喷出口122喷出。因此可知,不会发生气流逆流等现象,而气流高效率地从喷出口122喷出。
其次,图16中表示来自送风装置104的气流通过静电雾化部101(或静电雾化用壳体102)时的气流的各个流速的、从喷出口122喷出的薄雾M的粒子直径与被喷出的数量的关系。另外,图17中表示来自送风装置104的气流通过静电雾化部101(或静电雾化用壳体102)时的气流的流速与从喷出口122喷出的薄雾M的数量的关系。检测时利用DMA(微分型粒子直径检测装置),检测了被喷出的薄雾M的直径及数量。
从图17可知,通过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气流的流速到4(m/s)为止,从喷出口122喷出的薄雾M的数量在增加。这是因为气流的流速到4(m/s)为止,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上生成的薄雾M没有高效率地被喷出,而随着气流流速的增加,薄雾M变得能够高效率地被喷出。还有,若气流的流速变成4(m/s)以上,则薄雾M的数量没有上升,这是因为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上生成的薄雾M的几乎全部正在高效率地喷出。
这样,通过设置向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空气的导入口121,可将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故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上生成的薄雾M从喷出口122高效率地喷出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外部。其结果,可以增加由静电雾化装置100的薄雾M的散射量。另外,使导入口121,在空气流路103的流动方向上,形成在从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侧壁部124的内壁面123大致同一个部位到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或其上游侧的部位的一段区域内,故可以防止在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附近发生乱流,其结果,能够降低气流通过静电雾化用壳体102时的压力损失。更进一步,因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内壁面123上,设置了其直径越到下游越小的锥形部125,故能够将从导入口121向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侧导入的气流的方向,圆滑地转换成平行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轴向且流过空气流路103的气流的下游侧的方向。其结果,能够防止在雾化电极111的突出根部附近发生乱流。
另外,在该静电雾化装置100中,沿着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大致圆筒状的侧壁部124的外周,大致等间距地形成多个导入口121,且将导入口121的形状做成至少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轴向长度为2~10mm的长方形,由此,能够通过锥形部125,将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外周向着其中心轴流入的气流方向,转换成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轴向。
还有,如图18A及18B所示,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喷出口122上,设置用来防止手指或金属片等异物被插入的异物侵入防止构件126也可。异物侵入防止构件126被固定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上,例如,形成有多个比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喷出口122直径更小(例如,直径为3~10mm程度)的开口。或者,作为异物侵入防止构件126,在喷出口122上设置格子构件(没有图示)也可。在该场合,格子构件是由硅酮系、有机硼系、高分子树脂系等不易带电的材料形成也可。或者,最好是,将格子构件接地或将比由电压施加部114的施加电压充分低的电压施加在格子构件上,从而抑制格子构件带电。进一步,为了不挡住气流,同时要确保其强度,格子的宽度最好为例如1~2mm。通过设置异物侵入防止构件126,防止手指或金属片等异物被进入而触电或漏电,同时不会发生由于异物的插入而使气流的流动变得紊乱等现象,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喷出薄雾M。
在上述图13中所示的例子中,对置电极113兼作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空间120的下游侧的内部面,还有其中央孔兼作喷出口122。但是,如图18A及18B所示,当进一步设置异物侵入防止构件126的场合,最好是,将异物侵入防止构件126的喷出口122与对置电极113的中央孔形成为例如大致8mm程度的大致相同的大小,或稍微不同的大小。另外,如图13所示,将导入口121形成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侧壁部124的场合,从导入口121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气流,因集中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中央部而流动,故最好是缩小喷出口122的开口面积。另一方面,在将导入口121形成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上游侧的内壁面123上的场合(没有图示),因从导入口121导入的气流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扩散,故最好是将喷出口122的开口面积尽量开大。
其次,对如图19种所示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在如图19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100中,在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外面的导入口121附近,设置有用于将流过空气流路103的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导入导向部127。导入导向部127从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外周面的导入口121的下游侧端部开始倾斜,使其越靠上游越向外侧突出。据此,即使是流过空气流路103的气流的流量少的场合,也能够将更多量的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从而可以确保薄雾M的喷出量。
还有,从比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的导入口121更靠气流的下游侧的部位到喷出口122的一段领域内,设置了其直径越靠近喷出口122侧越小的锥形导向部128。由此,在与导入口122相比更靠下游侧的部分,可以抑制空气碰在没有形成静电雾化用壳体102的壁而部的喷出口122的部分而发生乱流的现象。
还有,作为具有上述静电雾化装置100的产品,除了上述的吹风机以外,还可以举例空气清洁器等。
图20所示的是具有静电雾化装置的空气清洁器200。如图20所示,空气清洁器200的外壳罩成为空气流路壳体130,通过配设在空气流路103中的送风装置104将空气从吸入口131吸入到空气流路103内。在空气流路103的送风装置104的上游侧,配设了由过滤器261等构成的空气清洁部206。还有,在空气流路103的送风装置104的下游侧,设置了静电雾化部101。然后,从静电雾化部101的喷出口122喷出的薄雾M,从空气清洁器200的喷出口232被喷出。通过该薄雾M,进行对室内的空气及室内壁面等的附着物的消臭。
图21所示的是具有静电雾化装置100的吹风机1另外一个构成例。该吹风机1的场合,外壳罩也成为空气流路壳体130,由配设在空气流路103的上游侧的送风装置104将空气从吸入口131吸入到空气流路103内。空气流路103在途中分支为流向静电雾化装置100的空气流路103与流向加热装置105的空气流路103’。还有,在各自的流路上设置了静电雾化装置100与加热装置105,而在这些装置的下游侧,空气流路103与103’重新合流,并从喷出口132喷出搀入薄雾M的热风。
此时,让导入到静雾化用壳体102内的气流在加热装置105的上游侧分支,因此被加热后的气流不会导入静电雾化用壳体102内,而能够防止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的液体L或静电雾化了的薄雾M被蒸发。其结果,能够防止薄雾M喷出量的减少。将此时气流的解析结果表示在图22A、图22B中。据此可知,气流不向雾化电极111的前端部111a逆流。
本申请是以日本国专利申请2004-280498及2005-22167为基础的,其内容,通过参考上述专利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最终応合并到本申请发明中。
另外,本申请所述发明,通过参考

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记载,但具有该领域的一般知识的人很清楚,对其还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或变形。因此,这样的变更或变形并没有超脱本申请发明的范围,而应该解释成包含在本申请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静电雾化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与空气喷出口的主体部;设置在前述主体部的内部,并从前述空气吸入口向前述主体部的内部吸入空气,在前述主体部的内部产生气流,并从前述空气喷出口喷出气流的送风装置;加热通过前述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加热装置;至少具有储存液体的容器、静电雾化由前述容器供给的液体而产生薄雾的薄雾产生装置、喷射前述薄雾的薄雾喷射口的静电雾化装置;前述薄雾喷射口被设置在由前述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的流路中,从前述薄雾喷射口喷射的薄雾被分散在从前述空气喷出口喷出的气流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雾化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前述薄雾喷射口,在由前述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方向,设置在与前述空气喷出口的大致同一面上,在前述空气喷出口设置异物侵入防止构件,前述静电雾化装置的前述薄雾喷射口部保持在前述异物侵入防止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雾化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薄雾喷射口进一步设有实施了带电防止处理的异物侵入防止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雾化吹风机,其特征在于由前述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被导入到前述静电雾化装置中,通过被导入的空气,使前述薄雾喷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雾化吹风机,其特征在于被导入到前述静电雾化装置中的气流是被前述加热装置加热之前的气流。
6.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包括形成空气流路的空气流路壳体;设置在前述空气流路壳体内,并产生气流的送风装置;设置在前述空气流路壳体内的前述送风装置的下游侧的静电雾化用壳体;设置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并用于在其前端将液体静电雾化而生成薄雾的针状或棒状的雾化电极;给前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设置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并以与前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相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的对置电极;将高电压施加在前述雾化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的电压施加部;形成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前述对置电极附近,并用于将在前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生成且通过静电力向前述对置电极方向移动的薄雾,从静电雾化用壳体喷出的喷出口;其特征在于使前述雾化电极从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前述空气流路的上游侧的内壁面向着下游侧突出,同时在前述雾化电极的下游侧配置对置电极,在前述空气流路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将向静电雾化用壳体内的气流的导入口形成在从与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内侧壁的前述上游侧的内壁面大致相同的部位到雾化电极的前端部或其上游的部位的区域,在使前述雾化电极突出的前述上游侧的内壁面上,设置了越靠气流的下游侧其直径越小的锥形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侧壁部的与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全周上,大致等间距地形成多个导入口,前述导入口的形状为至少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为2~10mm的长方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了用来防止触电及漏电的异物侵入防止构件,该异物侵入防止构件具有位于与前述雾化电极同轴的部分且直径为3~10mm的喷出口。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导入口的外面侧,设置了用于将流过前述空气流路的气流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的导入导向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前述静电雾化用壳体的气流的下游侧端部的雾化电极同轴的部分,形成喷出口,在从静电雾化用壳体内的导入口的下游侧部位到喷出口的区域,设置有越靠近喷出口侧其直径越小的锥形导向部。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了通过毛细管现象向前述雾化电极输送液体的内径小于等于2mm的输送部。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流路的送风装置的下游侧设置加热装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游侧,将被导入到静电雾化用壳体内的气流加以分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雾化吹风机及静电雾化装置,使由静电雾化装置(6)生成的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从吹风机(1)的主体部(10)喷出的气流中,能将薄雾均匀地喷雾到毛发上,从而缩短毛发的护理等所需时间。将构成静电雾化装置(6)的容器(61)能够自由装卸地设置在主体部(10)的外周部附近,同时将生成薄雾的电极部(60)设置在吸入到主体部(10)内部的气流的流路中,使其通过绝热构件(50)与加热部(5)的热量隔离。进一步,将喷射薄雾的薄雾喷射口(70)配置在与主体部(10)的空气喷出口(14)的大致同一面且其大致中心位置。从薄雾喷射口(70)喷射的薄雾高效率地分散在由空气喷出口(14)喷出的气流中。
文档编号B05B5/025GK1754482SQ20051010645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7日
发明者松井康训, 今堀修, 秋定昭辅, 三原史生, 须川晃秀, 平井利久, 中川贵司, 河井幸三, 儿玉尚史, 山口友宏, 高岛清, 片山弘典, 渡边纯一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