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844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婴儿推车使用的支撑构造,其具有可以调整支撑位置的功能,以便与不同尺寸之汽车安全座椅匹配。
对育有婴儿的家长而言,携带婴儿外出时使用婴儿推车,可免除背负或抱婴儿的不便,但是当外出的旅程较远必需乘坐汽车时,婴儿推车便成了阻碍,反而不如使用汽车安全座椅合适,因此发展出许多汽车安全座椅与婴儿推车相互转换的设计,如美国第4,822,064号、第4,768,795号、第4,921,261号及第5,499,831号专利案等等,其中如美国第4,768,795号专利案所揭露之设计,其婴儿推车之座椅可移除,并可当成汽车安全座椅使用,但是这个汽车安全座椅必须要有特别的设计才得以提供于婴儿推车及汽车上使用的功能。
又如美国第4,822,064号专利案所揭露之设计,即将框架和轮子贴附于汽车安全座椅便可将汽车安全座椅改变为婴儿推车,但是这种设计会增加汽车安全座椅的重量,因此在将座椅搬上汽车时,非常费力,且将其当成推车使用时,会使轮子沾染灰尘或泥泞,因此将其转换成安全座椅并放置于汽车中使用时,会防碍汽车的清洁。
又如美国第4,921,261号专利案所揭露之设计,该同样可将婴儿推车转换为婴儿安全座椅,但其转换操作复杂,因此对使用者而言并不实用,特别是在气候恶劣时,更难以使用。
又如美国第5,499,831号专利案所揭露之设计,其婴儿推车为可折叠式,包括有前脚管、后脚管及扶手管,且前脚管和后脚管的适当位置处皆连接一支撑管,当汽车安全座椅安置于婴儿推车时,两支撑管便用以支撑汽车安全座椅,将汽车安全座椅自婴儿推车移开后,汽车安全座椅便可于汽车上使用,且可将推车折叠并收置以供下次使用,但是此种设计的两支撑杆间的距离固定,所以对已经购买汽车安全座椅之消费者而言,其安全座椅底部之耦合处间距离并不一定能够和婴儿推车的支撑杆间距离相配合,因此此种设计仍有不便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使婴儿推车足以与不同尺寸之汽车安全座椅相匹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装设于一至少包括前脚管、后脚管、扶手管及支撑管,且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并与一汽车安全座椅底部的一耦合口耦合及一接触端接触,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构造包括一第一支撑件,固设于该婴儿推车之扶手管,可与该汽车安全座椅底部的该接触端接触;一第一旋转盘与一第二旋转盘,分别枢设于该婴儿推车之支撑管的相对两侧,并绕着同一轴心旋转;以及一第二支撑件,为一杆状,可与该汽车安全座椅底部的该耦合口耦合,其两端分别枢设于该第一旋转盘与该第二旋转盘之相对应的位置,可随着该第一旋转盘与该第二旋转盘的转动,改变第二支撑件与该第一支撑件彼此间之相对距离。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第一旋转盘与一第二旋转盘,分别枢设于该婴儿推车之支撑管的相对两侧,并绕着同一轴心旋转,因此可改变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以与不同尺寸之汽车安全座椅相匹配。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1图为本实用新型婴儿推车车架展开之立体图;第2图为本实用新型婴儿推车车架收折之侧视图;第3A、3B图为本实用新型关节之动作示意图;第4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旋转盘之构造图;第5A、5B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旋转盘之动作示意图;第6图为本实用新型之使用例图;第7图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第8图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第9图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支撑件另一实施例构造图。
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应用于婴儿推车10,藉由调整支撑构造20之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3的相对距离,以与不同尺寸的汽车安全座椅30相匹配。
如「第1图」所示,婴儿推车10包括有前脚管11、后脚管12、供使用者扶推之扶手管13、用以支撑部分座椅重量之支撑管14、轮子15及关节16。
前脚管11和后脚管12的一端枢设有轮子15,扶手管13接近两末端的位置处具有滑块131、狭长型穿孔132和连结于滑块131的插销133(如「第3A、3B图」所示),支撑管14用以支撑部分汽车安全座椅30和婴儿之重量(如「第6图」所示),而关节16则是设置于婴儿推车10之侧缘,并包括有两个彼此枢接之套合座161、162,其中套合座161系与后脚管12和扶手管13枢接,而套合座162则是与前脚管11枢接,滑块131可以在扶手管13的内部沿着轴向方向滑动,插销133的轴向两端分别穿过穿孔132,并且由滑块131的带动而在穿孔132的两端移动,常态时滑块131被一个一端连结在扶手管13末端的弹簧135所牵引,而带动插销133移至穿孔132的末端时,即可使插销133的轴向两端嵌扣于套合座162之缺口1621,以限制两套合座161、162的相对枢转(如「第3A图」所示),此时的扶手管13与前脚管11无法折收。反之,当使用者拉动一端连结于滑块131的绳索134时,将带动滑块131及插销133位移至穿孔132的另一端而离开缺口1621(如「第3B图」所示),因而使前脚管11和后脚管12得以折合收置(如「第2图」所示)。
支撑结构20包括有第一支撑件21、第一旋转盘22、第二旋转盘22’和第二支撑件23。
第一支撑件21为一杆状,包含有位于婴儿推车10之相对两侧的突出柱211,用以将第一支撑件21固设于婴儿推车10扶手管13一端之套合座161,且第一支撑件21可与汽车安全座椅30底部的接触端31接触,用以支撑汽车安全座椅30。
第一旋转盘22与第二旋转盘22’,则分别枢设于婴儿推车10之支撑管14一端的相对两侧,并可绕着同一轴心旋转,两者的构造完全相同(如「第4图」所示),均包括有转盘座221、活动转盘222及离合器223。
转盘座221,藉由其一端固设于婴儿推车10,例如藉由一套管2210套于支撑管14的末端,并具有设置于转盘座221轴心位置之按钮2211。
活动转盘222,同轴枢接于转盘座221,并可绕着转盘座221的轴心转动,第二支撑件23的两端则连接于此活动转盘222的一偏心位置。
离合器223包括有设于转盘座221之内的第一耦合穴2231、设于活动转盘222的第二耦合穴2232、耦合键2233及弹性元件,其中第一耦合穴2231,固设于转盘座221,且面向活动转盘222,与按钮2211同轴(图中未示),第二耦合穴2232,固设于活动转盘222,且面向转盘座221,其形状与第一耦合穴2231对称,并与按钮2211同轴,耦合键2233可于按钮2211的轴向移动,在常态的耦合位置时,耦合键22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耦合穴2231与第二耦合穴2232耦合(如「第5A图」所示),在释放位置时,耦合键2233可被按钮2211完全推入第二耦合穴2232,而与第二耦合穴2232分离(如「第5B图」所示),弹性元件则为一压缩弹簧2234设于耦合键2233背向按钮2211的背侧,藉由弹力将耦合键2233常态维持在耦合位置。
第二支撑件23,为一杆状,可与汽车安全座椅30底部的耦合口32耦合,用以支撑汽车安全座椅30(如「第6图」所示),其两端分别枢设于第一旋转盘22与第二旋转盘22’的相同偏心位置(也就是第二支撑件23两端皆枢设于与第一、二旋转盘22、22’之轴心相同距离之处),可随着第一旋转盘22与第二旋转盘22’的转动,改变第二支撑件23与第一支撑件21彼此间之相对距离,主要是将离合器223由在常态时其两侧分别耦合于转盘座221与活动转盘222,使转盘座221与活动转盘222彼此保持相对不动关系的耦合位置,经按压按钮2211,便可使转盘座221与活动转盘222相对转动,并连动第二支撑件23转动,以改变第二支撑件23与第一支撑件21彼此间之相对距离,再释放按钮2211,便可以将两者之相对位置加以固定,并分别扣住汽车安全座椅30之接触端31和耦合口32(如「第6图」所示)。
如「第7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为将前述之弹性元件以塑胶制之S形弹簧2235取代,且其两端朝向耦合键之侧延伸,又如「第8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为将前述之弹性元件以梯形弹簧2236取代,而相同的,当依前述之说明操作时,这两种实施例中之弹性元件亦可达成动作,以改变第二支撑件23与第一支撑件21间的距离,并将两者之相对位置加以固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利用前述之第一旋转盘22和仅包括有转盘座221和活动转盘222之第二旋转盘22’即可改变第二支撑件23与第一支撑件21彼此间之相对距离,主要是在按压按钮2211后,便可使第一旋转盘22的转盘座221与活动转盘222相对转动,并连动第二支撑件23和第二旋转盘22’的活动转盘222相对转盘座221转动,以改变第二支撑件23与第一支撑件21彼此间之相对距离,再释放按钮2211,便可以将两者之相对位置加以固定,并分别扣住汽车安全座椅30之接触端31和耦合口32(如「第6图」所示)。
如「第9图」所示,第二支撑件23可以为一「ㄩ」形,且两非封闭端延伸出与非封闭端相垂直之两边端231,两边端231之末梢固设于第一旋转盘22和第二旋转盘22’之轴心,因此当按压按钮2211,并使活动转盘222旋转时,第二支撑件23可随着第二支撑件23一同旋转,而改变其位置(也就是改变第二支撑件23与第一支撑件21彼此间之相对距离),再释放按钮2211,便可以将两者之相对位置加以固定,并分别扣住汽车安全座椅30之接触端31和耦合口32(如「第6图」所示)。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涵盖。
图式符号说明10 婴儿推车11 前脚管12 后脚管13 扶手管131 滑块132 狭长型穿孔133 插销134 绳索135 弹簧14 支撑管15 轮子16 关节161、162套合座1621缺口20 支撑结构21 第一支撑件211 突出柱22、22’ 第一旋转盘、第二旋转盘221 转盘座2210套管2211按钮222 活动转盘223 离合器2231第一耦合穴2232第二耦合穴2233耦合键2234压缩弹簧2235S形弹簧2236梯形弹簧23 第二支撑件231 边端30 汽车安全座椅31 接触端32 耦合口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装设于一至少包括前脚管、后脚管、扶手管及支撑管,且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并与一汽车安全座椅底部的一耦合口耦合及一接触端接触,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构造包括一第一支撑件,固设于该婴儿推车之扶手管,可与该汽车安全座椅底部的该接触端接触;一第一旋转盘与一第二旋转盘,分别枢设于该婴儿推车之支撑管的相对两侧,并绕着同一轴心旋转;以及一第二支撑件,为一杆状,可与该汽车安全座椅底部的该耦合口耦合,其两端分别枢设于该第一旋转盘与该第二旋转盘之相对应的位置,可随着该第一旋转盘与该第二旋转盘的转动,改变第二支撑件与该第一支撑件彼此间之相对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件呈杆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件包含有分别固定于婴儿推车之相对两侧的突出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旋转盘与第二旋转盘,包含有一固设于婴儿推车的转盘座,具有一设置于其轴心位置之按钮;一活动转盘,同轴枢接于该转盘座,并可绕着该转盘座的轴心转动,该第二支撑元件的两端则连接于此活动转盘的一偏心位置;一离合器,其两侧分别耦合于该转盘座与该活动转盘,使该转盘座与该活动转盘彼此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离合器包含有一第一耦合穴,固设于该转盘座,且面向该活动转盘,与该按钮同轴;一第二耦合穴,固设于该活动转盘,且面向该转盘座,其形状与该第一耦合穴对称,并与该按钮同轴;一耦合键,可于该按钮的轴向移动,该耦合键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耦合穴与该第二耦合穴耦合;一弹性元件,设于该耦合键背向该按钮的背侧,藉由弹力将该耦合键常态维持在耦合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为一压缩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为一S形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为一梯形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旋转盘包含有一固设于婴儿推车的转盘座,具有一设置于其轴心位置之按钮;一活动转盘,同轴枢接于该转盘座,并可绕着该转盘座的轴心转动,该第二支撑元件的一端则连接于此活动转盘的一偏心位置;一离合器,其两侧分别耦合于该转盘座与该活动转盘,使该转盘座与该活动转盘彼此相对位置保持不变;该第二旋转盘包含有一固设于婴儿推车的转盘座;以及一活动转盘,同轴枢接于该转盘座,并可绕着该转盘座的轴心转动,该第二支撑元件的另一端则连接于此活动转盘之一与该第一旋转盘同轴的偏心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合器包含有一第一耦合穴,固设于该转盘座,且面向该活动转盘,与该按钮同轴;一第二耦合穴,固设于该活动转盘,且面向该转盘座,其形状与该第一耦合穴对称,并与该按钮同轴;一耦合键,可于该按钮的轴向移动,该耦合键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耦合穴与该第二耦合穴耦合;一弹性元件,设于该耦合键背向该按钮的背侧,藉由弹力将该耦合键常态维持在耦合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为一压缩弹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为一S形弹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为一梯形弹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固接于该第一旋转盘与该第二旋转盘的轴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撑件之两端固接于该第一旋转盘与该第二旋转盘的相同偏心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的支撑结构,设置于一包括前脚管、后脚管、扶手管及支撑管,且可展开及收折之婴儿推车,该支撑构造包含有设置于支撑管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用以支撑汽车安全座椅的重量,其中第一支撑件固定不动,而第二支撑件两端分别连接于可旋转的第一、二旋转盘,第一、二旋转盘绕着同一轴心旋转,且此轴心与第一支撑件的相对距离保持不变,转动第二支撑件便可改变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相对距离,因此可与不同尺寸之汽车安全座椅相匹配。
文档编号B60N2/24GK2452808SQ0024040
公开日2001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8日
发明者杨正帆, 林龙吟 申请人: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