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内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527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轮内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内胎,例如自行车车轮内胎。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为一种简易代步工具,具有不耗能源的特性。除作为代步工具外,还广泛用于锻炼身体的自行车运动以及休闲活动。甚至有人以坚强的毅力、良好的体力与熟练的技术,完成所谓“单骑走天涯”的环球、环岛、环洲等人生挑战。
骑着自行车在漫漫乡路或一望无际的旅程中,若遇到自行车故障,在人烟稀少的荒地,是十分棘手的事,尤其是轮胎破裂泄气,十分困扰。自行车轮胎,一般分为轮框、外胎、内胎。轮胎多于内胎内部填充空气,以外胎包覆内胎,然后组装于轮框。一般自行车轮胎泄气,通常指内胎的空气外泄,导致胎压不足。现有自行车内胎只有一个环形气室,空气共存于内胎内部空间,因此,当内胎有一孔隙泄气时,所有空气基于压力平衡连通,将逐渐连带泄光。自行车支撑不久便无法行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式内胎,当内胎其一部位产生孔隙泄气时,内胎仍保持相当气压可支撑车辆行进。
本设计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轮内胎,为环形结构,将内胎设无数个相互隔离的气室,断绝泄气部位与其他部位的连动性。内胎为内外二层管壁的气管,外管壁包覆内管壁,内管壁内填充空气,内管壁以高周波融(胶)合形成数道与外管壁相连的胶着部,胶着部的隔离使内胎表面相对突出形成数气囊体。气囊体的表面形成六角状。
本实用新型内胎具有以下优点一、内胎内部被隔离形成多数气囊体,每一气囊体独立而不相通,因此,当任一气囊体破裂或磨损时,其轮胎被钉子穿钉而泄气,与其他气囊体不相连通,其他未泄气的气囊体可足够支撑自行车行进的胎压,而不需气嘴另行补气。二、与其他自行车内胎具有外部规格的相容性,其他自行车只更换内胎即可使用,而不需更换外胎与轮框。可节省费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装于自行车的立体图;图2是自行车车轮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胎局部截段示意图;图4是图1中车轮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图1是一种自行车轮胎构造,由图2可见,车轮1主要包括一轮框11、一内胎12、一外胎13。其中内胎12以一管体内部填充空气,加工封闭且环绕成一体,内胎包括内管壁121与外管壁122形成气管,本实用新型主要在于将内胎由一个环形气室改为无数个相互隔离的气室。
请参阅图3,配合图4所示,内胎12之内管壁121以高周波融(胶)合形成数道与外管壁相连的胶着部123,借由胶着部123的隔离,令内胎12表面相对突起数气囊体124,气囊体124的表面可以形成任意形体,然而,以几何学的结构强度而言,六角形的周边结合强度较为理想。
制作时,先以一管体内部填充空气,管体形成内胎的内管壁,然后,内胎的内管壁以高周波融(胶)合形成数道与外管壁相连的胶着部,借以形成表面相对突起的数气囊体,然后加工封闭且环绕成一体。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产业上一较佳实施例,凡依本专利申请所作的均等变化,皆被本案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车轮内胎[12],为环形结构,其特征在于内胎为内外二层管壁的气管,外管壁[122]包覆内管壁[121],内管壁内填充空气,内管壁以高周波融(胶)合形成数道与外管壁相连的胶着部[123],胶着部的隔离使内胎表面相对突出形成数气囊体[1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内胎,其特征在于气囊体[124]的表面形成六角状。
专利摘要一种车轮内胎,为环形构造,其特征是内胎为内外二层管壁的气管,外管壁包覆内管壁,内管壁内填充空气,内管壁以高周波融(胶)合形成数道与外管壁相连的胶着部,胶着部的隔离使内胎表面相对突出形成数气囊体。气囊体的表面为六角状。因内胎各气室的隔离,某一部位泄气便不会影响整个内胎泄气,从而强化轮胎泄气时的续行能力,延长行驶时间。
文档编号B60C5/20GK2560513SQ0227702
公开日2003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日
发明者翁振添, 林金山 申请人:翁振添, 林金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