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的自行车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356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的自行车车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的自行车车轮。
背景技术
竞赛自行车及用于凹凸不平或山区旅游的自行车,现在都通过使用新材料以及现代制造技术,配置了极轻重量的车轮。
同时,这种车轮必须具有极大机械强度及适合于路面特征的刚度。在使用中受应力影响时具有特别坚固性能的车轮,是以压力压铸法整体制成,然而通常过于沉重而仅能用在特定状况或环境中。
一种介于坚固及低重量之间的折衷办法,可用传统车轮达成,其中轮圈是通过分散布设的钢丝辐条连接至轮毂,该钢丝辐条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尺寸。然而,这种车轮具有缺陷,即由于该钢丝辐条之间相互交叉而在一个或多个点上相互接触,这种接触导致该钢丝辐条在组装后向内弯曲,结果导致异常应力集中以及使用中的不能接受的不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车轮以消除上述缺陷,该车轮具有很高的刚度和使用稳定性,同时还具有低重量及使用多样性。
在此目标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其中钢丝辐条相互交叉,将轮圈连接到轮毂,而无相互接触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该结构简单、实际中比较容易配备、使用安全、操作有效、而且成本相对低廉。
该目标及其他所有目的,通过本发明的特别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的自行车车轮而实现,该车轮包括具有两个凸缘的轮毂,通过钢丝辐条连接至轮圈,其特点在于该钢丝辐条形成第一组径向组件,相互成一预设角度的等角距间隔,并将轮圈连接至所述轮毂的第一凸缘;以及形成第二组径向组件,相互成所述角度的等角距间隔,相对所述第一组径向组件偏移所述角度的一半角度,并将所述轮圈连该至所述轮毂的第二凸缘;各个所述径向组件是由基本平行的第一钢丝辐条与第二钢丝辐条所构成。


其它特征及优点,从根据本发明的特别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的自行车车轮的优选而非唯一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以获得更好的了解。在附图中,通过非限制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其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轮的侧面正视图;图2为该车轮轮毂的详细侧面正视图;图3为该车轮扇形区的详细侧面正视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轮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侧面正视图;图5为图4车轮的轮毂的详细侧面正视图;图6为该车轮沿图4的VI-VI线所切取的径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以下几个具体实施例中,特定实施例中出现的单独部件,实际上可与其它存在于另外具体实施例中的不同部件互换。
关于各图示,参考数字1总体标示根据本发明的特别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的自行车车轮。
该车轮包括轮圈2及中央轮毂3,两者通过分散布设的钢丝辐条相互连接,该轮毂3具有第一凸缘4和第二凸缘5,两凸缘均为侧向,大致呈碟形并分别具有内表面4a、5a及外表面4b、5b。
根据本发明,该钢丝辐条形成第一组径向组件6,其连接所述第一凸缘4至所述轮圈2,且互相成一预定角度的等角距间隔;以及第二组径向组件6,其互相成同样角度的等角距间隔分布,并连接第二凸缘5至该轮圈2。
所述第一组及第二组径向组件6,互相偏移优选为所述预定角度的一半角度。在此特定情况下,作为范例,所述两组径向组件的每一组具有六个径向组件6,相互成60°等角距设置,因而,所述第一组及第二组径向组件相互偏移30°。
将轮毂3的两凸缘4及5连接至轮圈2的各个径向组件6,是由第一钢丝辐条7及第二钢丝辐条8所构成,两者基本相互平行,或以一完全等同方式,沿向心方向稍许聚合。
所述钢丝轮辐7及8具有如下型式,即其近端9弯折,并与沿凸缘3及4的周边设置的各个啮合孔10分别啮合,该辐条在近端9还形成一较大部分11,以便于保持在该孔10中。优选地,对车轮的各个径向组件6而言,第一钢丝辐条7插入各个孔10中,以使其较大部分11紧抵各个凸缘4及5的内表面4a、5a啮合,而第二辐条8的较大部分,紧抵同一凸缘的外表面4b、5b啮合(参考图6)。各钢丝辐条7及8的末端12则使用螺纹拧进各个圆柱形螺纹接头13中,所述接头紧固连接至轮圈2。所述钢丝辐条7及8的末端12及近端9具有圆形横断面,而其中央部分优选具有基本扁平的横断面。
螺纹接头13成对地沿轮圈2相互等角距间隔分布设置,以分别固定各个径向组件6的第一及第二钢丝辐条7及8。各配对中的螺纹接头13相邻且按均匀圆周间隔布设。
轮圈2内部空心,并具有用于容纳轮胎的外围槽沟14,及多个用于容纳各个螺纹接头13的径向通孔15。
用于钢丝辐条7及8的啮合孔10基本成相互等角距间隔成对地均匀布设在各个凸缘4及5上,各个组件6的第一钢丝辐条7及直接相邻组件的第二钢丝辐条8,分别啮合在所述配对的各个孔10中。该钢丝辐条固定至各个螺纹接头13,以使其在接近所述凸缘4及5处相互交叉而无相互接触点(关于此方面,需要参考图2及图3,该两副示图仅显示所述两组径向组件6中的一组)。
图4、5及6是关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在这些图示中,与前述图示中组件相同或相对应的组件用相同参考数字标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轮毂3组装为使得用于啮合所述钢丝辐条7及8的各个孔10在凸缘4及5上成等角距间隔。
在凸缘4及5中,所述径向组件6啮合于多个孔10中,以使各奇数组件6(第一、第三、第五组件)的第一钢丝辐条7,与邻接的奇数组件的第二钢丝辐条8成无相互接触的交叉,因此,举例来说,该第一组件的第二钢丝辐条8与该第三组件的第一钢丝辐条7相交叉。以此同一方式,各偶数组件6(第二、第四、第六组件)的第一钢丝辐条7与邻接偶数组件的第二钢丝辐条8,成无相互接触的交叉。
在上述各个孔10中的径向组件6的分布,同样允许各个径向组件6的第一钢丝辐条7与紧邻径向组件的第二钢丝辐条8成无相互接触的交叉,如特别在图6中的显示。
注意到辐条7及8的横断面可为任何种类,但必须维持各组件6在使用中的特别机械性能,可与以压力压铸法所成的实心轮辐的性能相比。
此外,在一点或多点无接触交叉的钢丝辐条7及8的布设,可以在任何使用状况下确保该车轮的高度稳定性、强度和刚度。
因此,本发明可实现预期的目标和目的。
如此构想的本发明,容易进行多种修改及变更,其均在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之内。
所有细节可进一步以另外的技术上等同的细节所替换。
实际上,所用材料,以及所具形状及大小,可根据需求而任意设定,而不会因此放弃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意大利实用模型专利第BO2001U000092号(本申请自该案申请优先权)中的公开内容,作为参考而结合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特别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的自行车车轮,包括具有两个凸缘(4、5)的轮毂(3),该轮毂通过钢丝辐条与轮圈(2)连接,其中所述钢丝辐条形成第一组径向组件(6),互相成一预定角度的等角距间隔,并将所述轮圈(2)连接至所述轮毂(3)的第一凸缘(4);以及形成第二组径向组件(6),互相成所述预定角度的等角距间隔,且相对第一组径向组件偏移所述角度的一半角度,并将所述轮圈(2)连接至所述轮毂(3)的第二凸缘(5),各个所述径向组件(6)由基本平行的第一钢丝辐条(7)与第二钢丝辐条(8)所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轮,其中各个所述径向组件(6)的第一钢丝辐条(7)及第二钢丝辐条(8)与各个凸缘(4、5)啮合于相反侧面上;以及各个组件的所述第一钢丝辐条(7)与所述凸缘啮合于一位置,该位置介于相邻组件的第一及第二辐条(7、8)的啮合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轮,其中交替的所述径向组件(6)的所述第一钢丝辐条(7)及第二钢丝辐条(8)啮合于所述凸缘(4、5)的同一侧面上,其余径向组件(6)则啮合于所述凸缘(4、5)的相反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车轮,其中所述第一钢丝辐条(7)及第二钢丝辐条(8)具有与所述轮毂(3)连接的近端(9)及接近所述轮圈(2)的末端(12),所述近端(9)经弯折并插入设于所述凸缘(4、5)内的各个周边啮合孔(10)中,所述末端(12)以螺纹拧入螺纹接头(13)中,该接头紧固连接至所述轮圈(2),所述第一钢丝辐条(7)及第二钢丝辐条(8)在所述近端(9)处形成较大部分(11),用于分别与所述凸缘的内表面(4a、5a)及外表面(4b、5b)紧接。
5.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车轮,其中所述孔(10)成对地以等角距间隔分散布设于所述凸缘(4、5)上一个组件(6)的第一钢丝辐条(7)与相邻组件的第二钢丝辐条(8),分别啮合于各个所述配对中的各个孔中,以作无相互接触点的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轮,其中各个所述钢丝辐条(7、8)于所述末端(12)及近端(9)处具有圆形横断面,并于中央部分具有基本扁平横断面。
7.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车轮,其中所述螺纹接头(13)沿所述轮圈(2)成对分布,各个配对相互间等角距间隔,以用于分别固定各个所述径向组件(6)的第一钢丝辐条(7)及第二钢丝辐条(8)。
8.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车轮,其中所述轮圈(2)内部中空,具有用于装配轮胎的外围槽沟(14),并具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螺纹接头(13)的径向通孔(15)。
全文摘要
一种自行车车轮,特别用于竞赛及登山自行车,包括具有两个凸缘(4、5)的轮毂(3),该轮毂通过钢丝辐条与轮圈(2)连接;所述钢丝辐条形成第一组径向组件(6),互相成一预定角度的等角距间隔,并将所述轮圈(2)连接至所述轮毂(3)的第一凸缘(4);以及形成第二组径向组件(6),互相成所述预定角度的等角距间隔,且相对所述第一组径向组件偏移所述角度的一半角度,并将所述轮圈(2)连接至所述轮毂(3)的第二凸缘(5);各个所述径向组件(6)由基本平行的第一钢丝辐条(7)与第二钢丝辐条(8)所构成。
文档编号B60B1/00GK1578736SQ02821536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日
发明者摩洛隆·菲欧罗凡提 申请人:维尔塔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