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066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包括连接于汽车容纳部的气囊。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构造为在折叠之后由合成树脂保护盖覆盖气囊外围的状态下,将折叠起来的气囊容纳在车窗上部,以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时,使气囊展开膨胀,以从容纳部向下伸出,从而覆盖车窗内侧。
背景技术
常规地,完成膨胀以覆盖车窗内侧的头部保护气囊,其制成为包括气体注入部,通过使膨胀气体能够注入其中,气体注入部就会膨胀从而使内壁部和外壁部彼此分开;以及非注入部,其使内外壁部保持彼此结合,从而使膨胀气体不能注入其中(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报No.JP-A-2004-203234)。
此外,气体注入部包括供气道部和多个平行气室。将供气道部布置成在气囊上缘沿纵向延伸,并使其与接口部相连通,该接口部与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相连接。将平行气室沿纵向平行地布置在保护乘员的气囊保护区中,并且使平行气室各自形成为具有在其上部对着供气道部的膨胀气体进口,并且延伸至气囊下缘。
这样设置这些平行气室,不仅控制完成膨胀的气囊形状,使气囊不会球形地膨胀而是通过限制在厚度方向上的膨胀成为板状外形,而且通过使气囊在纵向上的宽度变窄,在气囊下缘沿纵向产生张力,即使在气室开始阻碍乘员时,也能限制气囊向车外移动,从而借助于气囊提高乘员约束性能。
另外,气囊的非注入部包括限定气囊外周边缘的外周部;以及延伸分隔部,其从位于气囊下缘处的外周部下缘开始连续向上延伸以分隔平行气室。
在常规的头部保护气囊中,在纵向上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平行气室具有简单地布置成在其上端打开的开口,从而使其与供气道部内部相连通。
由于此结构,当使来自此接口部的膨胀气体注入到供气道部,从而在供气道部内沿纵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时,膨胀气体往往容易直线流动,结果,在下游端的平行气室最快展开并容易膨胀变厚,或者与接口部最接近的平行气室往往最快展开并容易膨胀变厚。
也就是,对于常规的头部保护气囊而言,在使供气道部中气体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预定平行气室快速展开并膨胀变厚方面存在问题。
此外,作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有这样一种气囊装置,在用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子覆盖折叠的气囊外围的状态下,将折叠的气囊容纳在乘员室内作为容纳部的车窗上部。(例如,参照JP-A-2002-249015(图9至图14))。
但是,在上述常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覆盖折叠的气囊的盖子,能覆盖折叠气囊的全部外围,以避免折叠的气囊从折叠状态散开。然后,将使气囊与容纳部侧连接的连接片部穿过盖子,以及,在这种状态下使盖子与气囊相结合。
另一方面,在适合于安装在汽车上、包括气囊和充气器的常规气囊装置中,气囊具有将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注入到气囊中的圆筒形接口部(例如,参照JP-A-2003-11768)。
这样,将此接口部从外部安装在充气器上,通过用卡箍紧固使其与充气器相连接。
然而,对于接口部与充气器之间仅仅采用卡箍的连接结构而言,在充气器输出随气囊容积增加而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一种风险,即当触发充气器时使接口部从充气器上脱离,因此,在提高连接强度方面仍然可以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可以根据其安装位置执行适当的展开模式,更具体地说,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可以使供气道部中膨胀气体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预定气室快速展开并膨胀变厚。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容纳在汽车车窗上部的头部保护气囊,当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时,使其从车窗上部向下展开并膨胀以覆盖车窗内侧,包括气体注入部,通过使膨胀气体得以注入其中,气体注入部膨胀,而使内壁部和外壁部彼此分开;以及非注入部,其保持内外壁部彼此结合,以使膨胀气体不能注入,其中气体注入部包括供气道部,其布置成在气囊的上缘沿纵向延伸,并使其与连接于充气器的接口部连通,该充气器用于提供膨胀气体,以及多个平行气室,在纵向上基本彼此平行布置,每一气室在其上部侧具有对着供气道部的膨胀气体进口,并且每一气室形成为向下延伸以达到气囊下缘,其中非注入部包括限定气囊外周边缘的周边部,以及延伸分隔部,其从位于气囊下缘的周边部下缘部向上连续延伸,以分隔平行气室,其中气囊包括作为平行气室的快速可展开气室,该快速可展开气室具有布置在其前后边缘的延伸分隔部,并且要求其快速向下展开并膨胀,其中快速可展开气室前后延伸分隔部的下游侧延伸分隔部,位于在供气道部流动的膨胀气体的下游侧,下游侧延伸分隔部具有从下缘部开始向上延伸的垂直部,以及布置成从垂直部上端开始沿供气道部下缘弯折的水平部,以盖住快速可展开气室的上端,以及,其中快速可展开气室前后延伸分隔部的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位于在供气道部流动的膨胀气体的上游侧,这样布置所述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使其上端布置为与所述下游侧延伸分隔部的所述水平部末端之间形成进口,所述上端从所述下缘部向上延伸。
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中,当在气囊容纳于汽车车窗上部的状态下将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注入到气囊中时,膨胀气体从接口部流到供气道部,进而流到各平行气室中,从而使气囊从车窗上部向下展开并膨胀,以覆盖车窗内侧。
然后,沿纵向在供气道部流动的膨胀气体,在快速可展开气室附近,从膨胀气体上游侧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上游侧平行气室上方近旁的位置,经由快速可展开气室上方,流向膨胀气体下游侧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下游侧平行气室上方近旁的位置。
当此发生时,在快速可展开气室中,水平部是经由垂直部从下游侧延伸分隔部的下缘部开始延伸的,将该水平部布置成沿供气道部下缘延伸,以盖住该快速可展开气室的上端,此外,使注入膨胀气体的进口在远离垂直部的水平部末端与从下缘部开始延伸的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上端之间开口。也就是,在快速可展开气室中,在其上侧的气体进口形成这样的开口,使得在上游侧平行气室上侧的该进口的开口侧(开口面)基本为沿垂直方向,并使其朝向气体的上游侧。
借助于此结构,尽管经由快速可展开气室上方、从靠近上游侧平行气室上方的位置向靠近下游侧平行气室上方的位置流动的膨胀气体,试图从上游侧平行气室上部的进口流进上游侧平行气室,但由于惯性力,气体往往流到快速可展开气室的进口。于是,从该进口注入到快速可展开气室中的膨胀气体,由于受到下游侧延伸分隔部水平部和垂直部的引导,流向快速可展开气室的底端侧。这样,由于快速可展开气室在其下端被上游侧延伸分隔部、周边部的下缘部和下游侧延伸分隔部的垂直部封闭,借助于流到快速可展开气室下端侧的膨胀气体,就使快速可展开气室可以快速展开,从而完成其膨胀变厚。
另一方面,在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上游侧平行气室中,由于从上游侧平行气室进口流进的膨胀气体,流向快速可展开气室的进口,从而减少了流向上游侧平行气室下端侧的膨胀气体量,使其膨胀变厚完成的时刻延迟到比快速可展开气室稍晚的时间。
此外,快速可展开气室快速展开并膨胀的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另一种状态,即,与供气道部的进口连通,在快速可展开气室上端简单打开而没有在下游侧延伸分隔部设置水平部,与之相比,快速可展开气室展开膨胀更快。
应当注意到,在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下游侧平行气室中,因为除了该气室沿供气道部布置在气体下游末端的情况之外,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比,下游侧平行气室在供气道部中处于更下游,所以,下游侧平行气室在比快速可展开气室稍晚的时刻完成展开膨胀。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中,可以使供气道部中从膨胀气体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预定气室,亦即,快速可展开气室快速地展开并膨胀变厚。


图1是从乘员室观看时的图,表示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的气囊装置安装在汽车上的状态;图2是本实施方式气囊的展开图;图3是图2中线III-III表示的部分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从乘员室观看的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已经完成的操作状态;图5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气囊改进的实例展开图;图6从乘员室观看时示意的前视图,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图7是由图6中线VII-VII表示的部分的放大示意剖视图;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组装件的局部放大的前视图;图9是由图8中线IX-IX表示的部分的示意剖视图;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挡板和保护盖的分解透视图;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展平状态的前视图;图12是从乘员室观看时的图,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汽车上的状态;图13所示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囊主体的展开和加强布;图14是局部前视图,表示如何安装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囊主体、加强布和充气器;图15是由14中线XV-XV表示的部分处的示意剖视图;图16是由图14中线XVI-XVI表示的部分处的示意剖视图;图17是由图14中线XVII-XVII表示的部分处的示意剖视图;图18是由图14中线XVIII-XVIII表示的部分处的示意剖视图;图19是局部前视图,表示如何安装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囊主体、加强布和充气器;图20是由图19中线XX-XX表示的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如图1、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20是这样的,其能在安装于汽车V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使用,并且折叠起来容纳于一个范围中,该范围是从对着汽车V车窗W1、W2(侧窗)上部的前柱部FP的位置延伸到在靠近后柱部RP上方的上边梁部RR上的位置,以在气囊向下完全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窗W1、W2。应当注意到,此种汽车V设计成,具有中柱部CP,其在前柱部FP和后柱部RP之间设置,基本沿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将气囊20设计成可以覆盖车窗W1、W2以及中柱部CP的柱装饰5的内侧。
如图1所示,头部保护气囊M1包括气囊20,为气囊20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10,连接支架11、15,以及连接螺栓12、16。当安装在汽车V上时,将折叠的气囊20和充气器10用气囊盖18覆盖,容纳在汽车内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盖18设有覆盖前柱部FP内侧的前柱装饰3的下缘3a,以及覆盖上边梁部RR内侧的内顶板4的下缘4a。
前柱装饰板3和内顶板4用树脂制成,并且在前柱部FP和上边梁部RR处用未示出的连接件将它们装于内板2车内侧,该内板2是车身1侧构件。这样,将设有这些下缘3a、4a的气囊盖18构造成受到气囊20挤压就向乘员室打开,因此,当气囊20展开并膨胀时,可以通过该处伸出而达到乘员室中。
充气器10形成为大致的圆筒形,并在其末端(前端)设置未示出的出气口,用于通过其放出膨胀气体。此外,将充气器10在末端附近包括出气口附近部分的一部分插入到气囊20的接口部26中,并利用充气器10后端附近接口部26部分装配的卡箍13,使充气器10与气囊20的接口部26相连接。另外,利用支持充气器10用的连接支架11和用于将连接支架11固定到车身1侧内板2的连接螺栓12,将充气器10与内板2连接。
应当注意,充气器10在汽车V上的安装,是以气囊组装件的形式实现的,在气囊组装件中,将充气器10和气囊20装配成单元。
如图2和图3所示,利用聚酰胺线或聚酯线将气囊20形成为管状囊,并设有气体注入部21,通过往其中注入膨胀气体G而膨胀,以使内壁部21a和外壁部21b彼此分开;以及,非注入部36,形成为使壁部21a、21b彼此连接,从而阻止气体G注入其中。
气体注入部21包括保护可膨胀部22,保护可膨胀部22构成气囊20的保护区域,并在完全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窗W1、W2,还包括供气道部25和接口部26;而非注入部36包括周边部37、连接部38、板状部39和分隔部40。
气体注入部21的保护可膨胀部22包括气囊20完全展开并膨胀时覆盖前侧窗W1的前保护部23,以及覆盖后侧窗W2的后保护部24。另外,布置供气道部25,使其在气囊20上缘20a侧沿纵向延伸,从而在其上部连接前保护部23和后保护部24。此外,在供气道部25纵向端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其后端设置接口部26并形成为圆筒形,因此,来自充气器10的膨胀气体G,从供气道部25的后端侧注入,于是,膨胀气体G流向供气道部25前端侧。
此外,在各保护部23、24中设置多个平行气室28,通过用分隔部40进行分隔,能将平行气室28沿纵向彼此平行布置,使得气囊20膨胀时在纵向上宽度变窄,并在厚度上受到限制,以保持沿纵向延伸的板形。每个平行气室28在其上部具有对着供气道部25的进口28a,用于注入膨胀气体G。顺便提及,在前保护部23中,设置四个平行气室28(28A、28B、28C、28D),而在后保护部24中,设置两个平行气室28(28E、28F)。
应当注意到,布置在后保护部24中平行气室28E、28F之间的可膨胀部分是辅助气室34,设计由从连通部30注入的膨胀气体G使辅助气室34膨胀,连通部30使平行气室28E和平行气室28F彼此连通。连通部30进一步向前延伸,以与在前保护部23后端侧的平行气室28D的下端相连通。
顺便提及,当气囊20展开并膨胀时,因为平行气室28E、28F一开始向下展开膨胀,就由与气囊20展开相关联的前后平行气室28E、28F拉伸辅助气室34同时使其变薄,在完成展开之后,从辅助气室34侧面,即气室28E、28F下端对着连通部30的侧面处注入的膨胀气体G使辅助气室34膨胀变厚;当将其插入到间隔中时,在气囊20展开的初始阶段使其变窄,其后使其膨胀变厚以形成保护区,所以这种辅助气室34构成优选的部分。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自前侧的第三平行气室28C构成快速可展开气室32,其起到快速完成展开并膨胀的作用;以及,使从前侧开始的第四平行气室28D构成上游侧平行气室29,与快速可展开气室32相比,上游侧平行气室29处在沿供气道部25流动的膨胀气体G流动的更上游;此外,使从前侧开始的第二平行气室28B构成下游侧平行气室31,与快速可展开气室32相比,下游侧平行气室31处在沿供气道部25流动的膨胀气体G流动的更下游。
非注入部36的周边部37布置在气体注入部21的外周边缘上。板状部39设置成带状形式,布置在气囊20前端侧,以将气囊20的前端与前柱部FP的下部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板状部39设置成与周边部37的前缘部37c结合。
另外,设置多个连接部38,使其从周边部37的上缘部37a向上凸出,并且在板状部39前端也设置连接部38。在连接部38中设置连接孔38a,用于以螺栓16将气囊20紧固到内板2上。将作为挡板的连接支架15与各个连接部38相连接,并用螺栓16将连接部38和连接支架15一起紧固到内板2。
设置分隔部40以互相分隔沿纵向彼此平行布置的平行气室28(28A、28B、28C、28D、28E、28F),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分隔部40设有三种类型的分隔部,诸如宽分隔部41、倒U形分隔部42以及延伸分隔部43。
设置宽分隔部41以使平行气室28D(上游侧平行气室29)与平行气室28E分开。此外,在使宽分隔部41与周边部37隔开的状态下,将此宽分隔部41布置在供气道部25和连通部30之间,以及气室28D、28E之间。
在使倒U形分隔部42与周边部37隔开的状态下,将倒U形分隔部42也布置在供气道部25和连通部30之间,并且,将分隔部42设置成使平行气室28E与平行气室28F分开。将倒U形分隔部42设置成为倒U形,从而包围辅助气室34。
在三个部分设置延伸分隔部43在平行气室28A和28B之间,在平行气室28B和28C之间,以及在平行气室28C和28D之间,并且设置成各自从周边部37的下缘部37b向上延伸。此外,对于快速可展开气室32前后的延伸分隔部43,位于沿供气道部25流动的膨胀气体G上游侧的分隔部构成上游侧延伸分隔部44,而位于沿供气道部25流动的膨胀气体G下游侧的分隔部则构成下游侧延伸分隔部45。
此外,下游侧延伸分隔部45包括垂直部46以及水平部47,垂直部46从周边部37下缘部37b向上延伸,水平部47布置成从垂直部46上侧沿供气道部25下缘开始弯曲,以盖住快速可展开气室32的上端。
另外,设置上游侧延伸分隔部44,使得从周边部37下缘部37b向上直线延伸的上端44a,布置在直接位于远离垂直部46的下游侧延伸分隔部45水平部47后末端47a的下方且与之分开的位置处,以在末端47a和上端44a之间形成进口32a。
接下来,简要描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在汽车V上的安装处理,将气囊20从其平展状态基本垂直地向上折叠成波纹状,同时形成与上缘20a相平行的折痕C(参照图2),从而使其下缘20b侧接近上缘20a侧,其后,将未示出的可断开包装材料缠绕在气囊20的外周上。此外,拉出各个连接部38,将预定支架15与之连接,并且将上面已经连接有连接支架11的充气器10插入接口部26,通过用卡箍13将接口部26与充气器10相连接,从而形成气囊组装件。之后,将各个支架11和支架15布置在内板2上的预定位置处,然后,用螺栓12、16紧固,籍此,就可以将气囊组装件安装在汽车V上。
其后,将从控制单元延伸过来用于控制充气器10操作的导线与充气器10连接,将前柱装饰3和内顶板4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板2,此外,将中柱装饰5和后柱装饰6安装于车身1侧内板2,籍此,就可以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安装于汽车V。
这样,在系统安装到汽车V上之后,当触发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的充气器10时,充气器10产生膨胀气体G,使这样产生的膨胀气体G注入到气囊20中。
接着,来自充气器10的膨胀气体G被注入到容纳在车窗W1、W2上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20中,然后,从接口部26进入到供气道部25中,进而进入到各个平行气室28、连通部30和辅助气室34中,使如此容纳的气囊20从车窗W1、W2上部向下展开并膨胀,以覆盖车窗W1、W2和中柱部CP的内侧(参照图1、图2、图4)。
当此发生时,如图2所示,在供气道部25中沿纵向向前流动的膨胀气体G,在快速可展开气室32附近,从与该快速可展开气室32相邻的上游侧平行气室29靠近上方的位置,经由快速可展开气室32上方,流向与快速可展开气室32相邻的下游侧平行气室31靠近上方的位置。
当此发生时,在快速可展开气室32中,这样布置经由垂直部46从下缘部37b延伸的下游侧延伸分隔部45的水平部47,从而使之沿供气道部25下缘盖住快速可展开气室32上端,使注入膨胀气体G的进口32a开口于水平部47末端47a与从下缘部37b向上延伸的上游侧延伸分隔部44上端44a之间。也就是,快速可展开气室32具有上气体进口32a,使其开口侧(开口面)沿垂直方向,并且在上游侧平行气室29的上部对着气体G的上游侧。
借助于此结构,尽管经由快速可展开气室32上方靠近上游侧平行气室29上方的位置、向靠近下游侧平行气室31上方位置流动的膨胀气体G,试图从上游侧平行气室29上部的进口29a流进上游侧平行气室29,但由于惯性力,膨胀气体G往往容易流进快速可展开气室32的进口32a。于是,从快速可展开气室32的进口32a流进快速可展开气室32的膨胀气体G,受到快速可展开气室32下游侧延伸分隔部45的水平部47和垂直部46引导,就流向快速可展开气室32的下端侧。此外,因为快速可展开气室32在下端被上游侧延伸分隔部44、周边部37的下缘部37b、以及下游侧延伸分隔部45的垂直部46封闭,所以,借助于流到快速展开气室32下端侧的膨胀气体G,就使快速展开气室32快速展开并膨胀变厚。
另一方面,在与快速可展开气室32相邻的上游侧平行气室29中,因为从上游侧平行气室29进口29a注入的膨胀气体G流向快速可展开气室32的进口32a,所以减少了直接流向上游侧平行气室29下端侧的膨胀气体量,其完成厚膨胀时的时刻因此延迟到比快速可展开气室32稍后的时间。
此外,快速可展开气室32快速展开并膨胀的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与在快速可展开气室32上端简单地打开与供气道部25相连通的进口,而没有在下游侧延伸分隔部45设置水平部47时的状态相比,快速可展开气室32展开膨胀更快。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20中,从供气道部25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预定气室28C,亦即,快速可展开气室32,可以快速展开并膨胀变厚。
顺便提及,在与快速可展开气室32相邻的下游侧平行气室31中,因为除了使气室31构成布置在沿供气道部25下游端气室28A的情况之外,与快速可展开气室32相比,下游侧平行气室31在供气道部25中处于更下游,所以下游侧平行气室31在比快速可展开气室32稍晚的时刻完成展开及膨胀。
但是,在使下游侧平行气室31起到在供气道部25下游端气室28A作用的情况下,借助于构成周边部37垂直部分的前缘部37c,使注入到气室28A中的气体量增加,并且,因为这可以导致气室31展开膨胀比气室32更快,所以,在采用第一实施方式时,快速可展开气室32最好设置在下述区域,即沿供气道部25在气体G下游端的下方,布置在与其相邻的下游侧平行气室31的区域中。
应当注意到,当采用图5中所示的气囊20A时,考虑到减少膨胀气体G的热作用,在供气道部25中,可以设置由与气囊20所使用的相同布料制成的圆筒形内管49。在与气室28E、28F进口28a相对应的位置处及其前端,在内管49上形成气体通孔49a。然后,从接口部26的内周表面,将此内管49布置到靠近宽分隔部41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将接口部26描述成设置在供气道部25的后端,但也可以将气囊20倒置,从而在供气道部25的前端侧设置接口部26。此外,如果膨胀气体在供气道部沿纵向流动,应用本发明,就可以在供气道部纵向中部附近布置接口部,并沿供气道部气体流动的方向设置多个平行气室。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尽管对头部保护气囊20中仅仅设置一个快速可展开气室32时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在一个头部保护气囊中也可以设置多个快速可展开气室。
(第二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作为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结合图6中所示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描述第二实施方式。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是这样的,能安装在图6中所示的汽车V上,并且容纳在容纳部P中,该容纳部P形成于乘员室内的以下部分前柱部FP,对着车门、车窗W1、W2上缘的上边梁部RR,以及后柱部RP。应当注意到,此种汽车V构造成具有中柱部CP,其设置在前柱部FP与后柱部RP之间,基本沿垂直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配置成包括充气器108,连接支架109、139、145,连接螺栓110、142,气囊115,以及适合于盖住折叠的气囊115外周的保护盖133,并且当安装在汽车V上时,在用气囊盖113盖住气囊装置车内侧的状态下,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容纳在容纳部P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盖113设有对着其下缘的部分前柱装饰104,前柱装饰104适合于盖住前柱部FP车内侧;以及对着其下缘的部分内顶板105,内顶板105适合于盖住上边梁部RR车内侧。
前柱装饰104和内顶板105用合成树脂制成,并且用未示出的连接件在前柱部FP和上边梁部RR处将它们安装于内板102内侧,内板102是车身101侧的构件或者车身101的构成部分。此外,将这些下缘侧部构造成在其下端向乘员室打开,使得气囊115展开膨胀时可以伸出。
充气器108形成为大致的圆筒形,并配置成在其末端(前端)设置出气口(图中未示出),以从其中放出膨胀气体。此外,将充气器108在其末端附近包括出气口的一部分插入到气囊115的进气口部119中,从而利用外部安装在后端附近进气口部119位置上的卡箍111,将充气器108与气囊115连接。另外,利用支持充气器108的连接支架109,以及用于将连接支架109固定到车身101侧内板102用的连接螺栓110,将充气器108安装于内板102。应当注意到,充气器108在汽车V上的安装是以气囊组装件单元的形式实现的,在气囊组装件单元中将充气器108装配于气囊115。
将气囊115容纳于容纳部P中,从设置成倾斜向上延伸的前柱部FP开始,跨过中柱部CP上方,直到位于后柱部RP上方的上边梁部RR位置延伸的部分,形成容纳部P。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通过在分别对应于前柱部FP和充气器108后端部附近的上侧梁部RR上的部分设置保护盖133来容纳气囊115。气囊115构造成当完成展开并膨胀时,可以覆盖车窗W1、W2、中柱部CP和后柱部RP的内侧,如图6中用双虚线所示。
气囊115配置成包括折叠起来容纳在容纳部P中的气囊主体116,以及从折叠的气囊主体116伸出的多个连接片部132,以在容纳部P处将气囊115连接于汽车V的车体101侧;以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聚酯线或聚酰胺线将气囊主体116和连接片部132形成为整体管状囊。
气囊主体116设有气体注入部117,在该处使内壁部117a与外壁部117b彼此分离,以能向其中注入膨胀气体G;以及还设有非注入部125,其阻止向其中注入膨胀气体G。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体注入部117设有供气道部118、进气口部119以及保护可膨胀部120。在气囊主体116上缘116a侧沿汽车V的纵向设置供气道部118。另外,将供气道部118设置成引导从充气器108放出的膨胀气体G,进入设置在供气道部118下方的保护可膨胀部120;并设置与充气器108相连通的进气口部119,其在供气道部118纵向中部位置与供气道部118相连通,并从气囊主体116向上伸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进气口部119构造成在其后端开口。
保护可膨胀部120是这样的一部分,设置用来当气囊115展开并膨胀时能覆盖车窗W1、W2内侧以保护乘员的头部。保护可膨胀部120配置成包括前保护部121,设置用于在前座椅侧覆盖车窗W1内侧;以及后保护部122,设置用于在后座椅侧覆盖车窗W2内侧,并且各前保护部121和后保护部122由随后描述的结合分隔部128进行分隔,从而具有多个垂直可膨胀部123,这些垂直可膨胀部在纵向上平行设置,同时使其在各自区域内沿垂直方向延伸。
非注入部125设有结合在一起的内壁部117a和外壁部117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非注入部125设有周边结合部127、结合分隔部128和板状部129。在气囊主体116的外周边缘部设置周边结合部127,以围绕气体注入部117的外周。另外,将构成气囊主体116前端侧的连接布131与周边结合部127前端相连接。
板状部129形成为矩形形状,并设置在前保护部121与后保护部122之间供气道部118下方。在前保护部121和后保护部122的区域内设置结合分隔部128,使其从周边结合部127和板状部129上缘延伸。这些结合分隔部128将前保护部121和后保护部122分隔成多个垂直可膨胀部123,并且设置用以在气囊115完成其膨胀时限制气囊115的厚度尺寸。
在气囊主体116上缘116a侧的周边结合部127上缘部分设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连接片部132,并使其从连接布131上缘向上凸出。将连接支架139、145与用于将气囊115连接到汽车V车身101侧的各连接片部132相连接(参照图6至图10)。在各连接片部132中形成连接孔132a,将作为紧固结构的连接螺栓142穿过其中,籍此,在连接支架139、145连接到连接片部132的状态下,利用连接螺栓142,将连接片部132连同连接支架139、145固定到汽车V的车身101侧内板102和连接支架103上。此外,在设置保护盖133的部分设置的连接片部132A这样形成,使其比其他连接片部132更高地凸出,如图11所示。
保护盖133是这样的,对折叠的气囊主体116一部分的至少车外侧O加以保护,如图7所示,将其设置成从部件如金属片连接支架103开始保护气囊115,该连接支架103作为与内板102分离的单元,设置成从内板102伸出到车内侧I,以固定气囊115的连接片部132A。在第二实施方式其情况下,如图6所示,保护盖133设置在前柱部FP附近的上边梁部RR部分和构成充气器108后侧的部分处。
保护盖133配置成包括盖部134,其覆盖折叠的气囊主体116;插入孔135,气囊115的连接片部132A从其中穿过;舌片136,形成在插入孔135的周缘上。盖部134形成为具有U形的剖面形状,而且形成为沿纵向延伸的拉长的形状,以覆盖折叠的气囊主体116的车外侧O。在盖部134设置在气囊主体116上方的上壁部134a处,插入孔135形成为类似狭长切口。
舌片136位于与车内侧I相邻之处,构成插入孔135的周缘,并使舌片136形成为大致的矩形板,舌片136形成为从上壁部134a向上延伸,并且将舌片136在纵向上的宽度设定为与连接片部132A(连接支架139)基本相同。舌片136是这样的部分,用随后描述的连接支架139的外板部140和内板部141,将该部分和连接片部132A夹持在一起,当对折压部139a进行折压时,同时将外板部140和内板部141配置于连接片部132A前后侧。另外,在舌片136上设置大致的圆柱形的锁定凸台136a,其适合于锁定在形成于内板部141中的锁定孔141c里,以沿正交方向从舌片136向乘员室I侧(内板部141侧)伸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位于舌片136中央附近的单一位置处设置锁定凸台136a。
将连接片部132A固定于汽车V车身101侧的连接支架139由金属片制成,并配置成包括形成为具有大致的矩形板状外形的外板部140和内板部14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矩形板状外形与连接片部132A基本相同。外板部140是这样的,布置在连接片部132A车外侧O,并构造成除其上缘之外,基本覆盖连接片部132A车外侧O的整个区域。外板部140包括与连接孔132a相对应的连接孔140a,用于在其中穿过连接螺栓142;以及,在连接孔140a的左右两侧,还包括构成折压部139a的可变形部140b、140b。
内板部141是这样的,布置在连接片部132A的车内侧I,并且内板部141包括与连接孔132a相对应的连接孔141a,用于从其中穿过连接螺栓142;并且,在连接孔141a的左右两侧,也包括构成折压部139a的可变形部141d、141d。另外,内板部141在其下端形成具有使之向车内侧I凸起的阶梯部141b,因此,可以将保护盖133的舌片136设置在连接片部132A和阶梯部141b之间。此外,在形成阶梯部141b的部分形成圆形开口的锁定孔141c,以使舌片136上的锁定凸台136a可以从其中穿过。
另外,在使连接片部132从保护盖133的插入孔135中伸出,并用外板部140和内板部141夹持舌片136的状态下,在设置于连接孔140a、141a左右两侧的可变形部140b、141d部分,连接支架139形成向车内侧I凸起的折压部139a、139a,从而使连接支架139与连接片部132A相连接。在此发生的同时,舌片136同时被连接支架139夹持,而锁定凸台136a则被锁定在内板部141锁定孔141c的周缘上,籍此,也将保护盖133和连接支架139共同与气囊115相连接。
应当注意到,尽管没有示出,在其他连接片部132部分设置的连接支架145,当采用连接支架139时,各设有一对形成为与连接片部132基本相同的基本板状外形的挡板,以设置在连接片部132的前后侧,并且,在与连接孔132a相对应的位置,连接支架145各自包括可以穿过连接螺栓142的连接孔145a,并且借助于在连接孔145a左右两侧的折压部与连接片部132相连接。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在汽车V上的安装。首先,折叠气囊115。具体而言,通过顺序地形成沿纵向延伸的脊状和沟状折痕C,将展平的气囊主体116折叠成波纹状,从而使得气囊主体116的下缘116b侧接近其上缘116a。
然后,在这样折叠气囊主体116之后,用缠绕材料在气囊主体116的预定部分进行缠绕,图中未示出该材料,以及,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所形成的折叠散开,之后,在折叠的气囊主体116的周边上设置保护盖133,使得连接片部132A从插入孔135中伸出。接着,将连接支架139、145与各自的连接片部132、126A连接。另外,利用卡箍111将充气器108与进气口部119连接,接着,将连接支架109与充气器108外周连接,使充气器108与气囊105相连接,籍此,形成气囊组装件单元。
其后,将连接支架109、139、145布置在汽车车身101侧的容纳部P处,以便用螺栓110、142将其与内板102和连接支架103紧固,籍此,将气囊组装件单元安装于车身101。接着,将导线与充气器108相连接,导线从用于控制充气器操作的预定控制单元延伸过来(图中未示出),将前柱装饰104和内顶板105安装并固定于车身101,再将后柱装饰107和中柱装饰106安装于车身101,籍此,就可以将气囊装置M2安装在汽车V上。
在气囊装置M2安装到汽车V上之后,当触发充气器108时,将来自充气器108的膨胀气体G从进气口部119注入到供气道部118,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此外,膨胀气体G从供气道部118注入到保护可膨胀部120中,籍此,保护可膨胀部120开始充气,同时将折叠展开。于是,气囊主体116使未示出的缠绕材料裂开,并进一步挤开设有前柱装饰104和内顶板105下缘的气囊盖113,以更大地展开,当从容纳部P向下伸出时,覆盖车窗W1、W2、中柱部CP和后柱部RP内侧,如双点划线所示。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中,围绕折叠的气囊116外围设置保护盖133的盖部134,使得连接片部132A从插入孔135中伸出,并在连接片部132A前后侧设置外板部140和内板部141,使得从在插入孔135车内侧I形成的舌片136上凸起的锁定凸台136a,插入到内板部141上的锁定孔141c中,然后在可变形部140b、141d部分进行弯折以使其向车内侧凸起,从而形成折压部139a,籍此,在将连接支架139与连接片部132A连接的同时,利用连接支架139,可以容易地将保护盖133安装于气囊115与之结合为一体。然后,在容纳部P处,将外板部140叠加在连接支架103上,将作为紧固结构的连接螺栓142穿过插入孔132a、140a、141a,并将其拧进固定在连接支架103的螺帽103a中,从而可以将连接支架139和连接片部132A与连接支架103连接,并且,可以容易地将保护盖133和气囊115一起与构成容纳部P的连接支架103连接。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中,由于这样配置保护盖133,使得从舌片136上凸起的锁定凸台136a被锁定在形成于内板部141的锁定孔141c中,而舌片136则被夹持在外板部140与内板部141之间,所以装配于气囊115的保护盖133,不会相对于气囊115和连接支架139移动而产生较大偏离,从而可以稳定地保持装配的状态。此外,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图从连接支架139上取出舌片136的作用力,与气囊主体116展开膨胀时气囊主体116的膨胀联合施加到盖部134上,由于锁定凸台136a被锁定在锁定孔141c的周缘上,从而也不会使舌片136从外板部140和内板部141之间脱离,这样就可以限制由于盖移位导致发生的保护盖133脱开。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即使在采用围绕折叠气囊115外围设置合成树脂制成的保护盖133的结构中,在固定至汽车V之前,也可以容易使保护盖和气囊彼此成为一体,从而使其包括运输的处理都比较容易,另外,这样成为一体的保护盖和气囊也比较容易固定于汽车V,此外,即使在连接之后触发系统时,也可以避免保护盖133脱开。
应当注意到,尽管第二实施方式采用保护盖133覆盖部分折叠的气囊主体116外围的结构,但也可以使用覆盖折叠的气囊几乎全部外周的盖子作为保护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折叠起来容纳在汽车容纳部中,当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时,该气囊展开并膨胀,以从所述容纳部中伸出,其中气囊包括连接片部,该连接片部从折叠的气囊主体伸出,并具有用于将气囊安装于容纳部的连接孔,其中一对由金属片制成的挡板,布置在连接片部前后侧上,并通过向折压而彼此间形成凹凸,将其与连接片部相连接,以及,其中借助于在用合成树脂保护盖覆盖折叠的气囊主体并将挡板附加到容纳部的状态下,利用穿过设置在挡板上的连接孔和设置在连接片部上的连接孔的紧固结构,将气囊安装于容纳部,该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保护盖包括盖部,覆盖折叠的气囊主体;盖部中的插入孔,使气囊的连接片部可以从中穿过;舌片,其从插入孔的周缘延伸,并且这样布置,以在折压挡板时夹持在一对挡板之间;以及锁定凸台,设置成从舌片凸起;其中在其中锁定该锁定凸台的锁定孔,形成于一对挡板对之一上。
(第三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如图12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3是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3,其配置成包括头部保护气囊220,当气囊220展开并完全膨胀时,可以覆盖汽车V的车窗(侧窗)W1、W2、W3。车窗W1、W2、W3的上部起到容纳部U的作用,折叠起来的气囊220容纳在从前柱部FP到靠近后柱部RP上方的上边梁部RR之上位置的范围中。应当注意到,此汽车制造成三排座椅型汽车,其中在前柱部FP与后柱部RP之间设置基本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两个中柱部P1、P2,并且在各个车窗W1、W2、W3内侧分别设置座椅,以及气囊220设计成不仅覆盖车窗W1、W2、W3,而且覆盖柱部P1、P2的柱装饰205、206车内侧。
如图12所示,头部保护装置M3配置成包括气囊220,用于给气囊220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210,连接支架214、217,连接螺栓213、215、218,以及卡箍216。当安装在汽车V上时,将折叠起来的气囊220和充气器210容纳在其车内侧,同时用气囊盖208覆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盖208设有覆盖前柱部FP车内侧的前柱装饰203的下缘203a,以及覆盖上边梁部RP车内侧的内顶板204的下缘204a。
前柱装饰203和内顶板204由树脂制成,并用未示出的连接件安装于车身201侧面部件内板202的车内侧。这样,设有这些下缘203a、204a的气囊盖208,设计成可由气囊220使之对着下缘203a、204a侧向乘员室挤开。
如图12和图14所示,充气器210设有基本上为圆筒形的主体210a,和用弯曲金属管制成并连接于主体210a末端(上端)的扩散管210b,并且这样构造充气器210,当受到触发时,在末端210c处放出从扩散管210b放出在主体210a中产生的膨胀气体。此外,通过将延伸到扩散管210b前面的末端210c插进气囊220的接口部226中,并对从外部安装在接口部226后端附近位置上的卡箍216进行紧固(参见图17),使充气器210与气囊220的接口部226相连接。另外,在充气器210上,由连接支架214保持主体210a,并利用连接螺栓215在后柱部RP将连接支架214固定于作为车体201一部分的内板202。另外,在扩散管210b处,在末端210c附近设置向上伸出的平板形式的装配部211,并将螺栓213穿过在装配部211中设置的连接孔211b,然后在靠近后柱部RP上方的位置将螺栓213紧固于作为车体201一部分的内板202,籍此,将充气器210固定于作为车体201一部分的内板202。
将此装配部211作为固定加强布236的装配连接部238的部分,除了连接孔211b之外,在装配部211中还设置固定孔211a,将铆钉212穿过其中以将装配连接部238固定于装配部211(参照图18)。
应当注意到,充气器210在汽车V上的安装,是以气囊组装件单元的形式实现的,在气囊组装件单元中,充气器210和气囊220装配在一起。
如图13至图16所示,气囊220配置成包括利用聚酯线或聚酰胺线形成为管状囊的气囊主体221;以及与气囊主体221结合的两块加强布236,并且该加强布236由具有和气囊主体221相似柔性的布料制成。
气囊主体221配置成包括气体注入部222,通过往其中注入膨胀气体G,使其适合膨胀,从而使面向汽车内外侧的相对壁部222a、222b彼此分离;以及非注入部228,其这样形成,以使内壁部222a和外壁部222b彼此结合而限制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G。气体注入部222配置成包括保护可膨胀部223、供气道部225和接口部226,而非注入部228配置成包括周边部229、连接部230、板状部231、232、233和厚度限制部234。
气体注入部222的保护可膨胀部223包括当气囊主体221完成其展开并膨胀时覆盖前座椅侧车窗W3的可膨胀区223a,覆盖第二排座椅侧车窗W2的可膨胀区223b,以及覆盖第三排座椅侧车窗W3的可膨胀区223c。另外,供气道部225布置为,在气囊主体221上缘221a沿纵向延伸,从而在各可膨胀区223a、223b、223c上部建立连通。
此外,接口部226布置成在气囊主体221上缘221a,从其纵向末端之一向外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从气囊主体221后端向后,使得来自充气器210的膨胀气体G可以注入到供气道部225中,并且接口部226形成为在其后端开口的圆筒形,以从外部安装在充气器210扩散管210b的末端210c上。然后,在将接口部226从外部安装在扩散管210b上的状态下,用卡箍216将接口部226紧固从而使其与扩散管210b的末端210c相连接。如图14和图17所示,卡箍216配置成包括圆筒形主体216a以及螺帽216d,圆筒形主体216a在其圆周端上布置有凸缘部216b、216b,螺帽216d紧固在穿过凸缘部216b、216b的螺栓216c上,以使凸缘部216b、216b彼此接近,从而减小圆筒形主体216a的内径,使得接口部226与扩散管210b末端210c的外周面实现压接触,籍此,使接口部226与扩散管210b末端210c相连接。
另外,保护可膨胀部223的各可膨胀区223a、223b、223c配置成包括多个气室224,如图13中所示,由厚度限制部234和板状部231、232分隔,从而沿纵向平行布置,因此,当气囊膨胀时,气囊主体可以变窄其在纵向上的宽度,并可以维持沿纵向延伸的板状外形。这样布置每一气室224,使其如棒状沿垂直方向延伸,并使其上端与供气道部225相连通。
非注入部228的周边部229布置在气体注入部222的外周缘上。板状部231、232布置在位于供气道部225下方的各可膨胀区223a、223b、223c之间并形成为矩形板,板状部233形成为布置在气囊主体221前端的三角板。设置这些板状部231、232、233以确保气囊主体221总体外形,并减少一部分注入膨胀气体G的容积,从而尽可能减少气囊主体221从膨胀初始到膨胀完成的时间。
当在各气室224之间布置厚度限制部234时,设置形成为基本上为I形状的厚度限制部234a,形成为倒L形的厚度限制部234b,以及厚度限制部234c、234d,厚度限制部234c、234d布置在气囊主体221后端附近,并形成为从周边部229的下缘部229c和后缘部229b延续过来。
另外,在包括板状部233的气囊主体221上缘221a侧上布置多个向上伸出的连接部230,并且包括用于以螺栓218将气囊主体221紧固到内板202的连接孔230a。将作为挡板的连接支架217与各连接部230相连接,并且用螺栓218将连接部230连同连接支架217一起紧固至内板202。
此外,如图13至图18所示,设置两块加强布236、236,使其在气囊主体221后端附近接口部226的外周缘上与非注入部228相结合。如图13、图14所示,加强布236的形状配置成包括大致的矩形前部236a,以及从大致的矩形前部236a开始在其下缘侧向上升起而形成的梯形后部236f,并且大致的矩形前部236a作为结合连接部(缝合连接部)237,而后部236f的上端部236g则作为装配连接部238。
这些连接部237、238分别布置在与扩散管210b末端210c相连接的接口部226上的位置端处,它们在扩散管210b的脱开方向上彼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纵向)。
此外,结合连接部237布置在位于接口部226前面的区域以及位于其下方的区域所限定的区域中,并且利用缝合线240,通过将大致的矩形前部236a上、下、前、后边(边缘)的236b、236c、236d、236e部分与周边部229的上缘部229a和后缘部229b以及厚度限制部234b、234d分别缝合而形成该区域。
另一方面,装配连接部238布置在后部236f的上端部236g,该上端部236g构成接口部226后面的区域并稍向上偏离,并且在其中设置固定孔238a。
应当注意到,在作为参照的这样一种状态,即使得结合连接部237与展平的气囊主体221相结合,并利用卡箍216将接口部226与充气器210相连接的状态下,布置固定孔238a的位置成为这样一种位置,其与在扩散管210b上设置的装配部211中的固定孔211a的位置相符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5至图18所示,使用两块加强布236,并且,这样设置这两块加强布236、236,通过将它们从气囊主体221内外壁部222a、222b外侧与非注入部228一起结合于非注入部228上的预定部分,从而将壁部222a、222b夹在其间。
简要描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3在汽车V上的安装处理,利用缝合线240,通过将两块加强布236、236的结合连接部237连同气囊主体221的非注入部228缝合至插入在其间的气囊主体221上非注入部228的预定部分,使加强布236、236的结合连接部237与气囊主体221相连接,从而预先形成气囊220。然后,将气囊220从其平展状态基本垂直折叠成波纹状,同时形成与上缘221a相平行的折痕C(参照图13),使得下缘221b侧接近上缘221a侧,其后,围绕气囊220的外周缠绕未示出的可断开缠绕材料。此外,拉出各个连接部230,使其与预定连接支架217相连接,并将充气器210扩散管210b的末端210c插入到接口部226中,在充气器210主体210a上已经连接有连接支架214,籍此,用卡箍216将接口部226与充气器210相连接。另外,将起到固定结构作用的铆钉212穿过各加强布236中的固定孔238a和装配部211中的固定孔211a,并将它们铆合在一起,使各加强布236的装配结合部238与充气器210相连接,籍此,形成气囊组装件。然后,将各连接支架214、217和装配部211布置在内板202的预定位置处,并用螺栓213、215、218进行紧固,籍此,就可以将这样形成的气囊组装件安装到汽车V上。
其后,将从用于控制充气器210操作的控制单元延伸过来导线209与充气器210连接,将前柱装饰203和内顶板204装于作为车身201一部分的内板202,此外,将中柱装饰205、206和后柱装饰207安装于作为车身201一部分的内板202,籍此,就可以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3安装到汽车V上。
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3安装到汽车V上之后,如果触发充气器210,由于在充气器210主体210a中产生的膨胀气体施加到头部保护气囊220的接口部226侧,气囊220将来自接口部226的膨胀气体G注入供气道部225和多个气室224中,然后,推动气囊盖208打开以向下展开,并完成其展开及膨胀,从而覆盖车窗W1、W2、W3和柱装饰P1、P2的内侧,如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3中,在气囊220的接口部226和充气器210的连接结构中,除了用卡箍216紧固之外,通过连接提高连接强度的加强布236,使从外部安装在充气器210扩散管末端210c上的接口部226与充气器210相连接。
此加强布236包括与气囊主体221侧面上非注入部228相结合的结合连接部237,以及利用铆钉212装配固定于充气器210的装配连接部238,并且,在使接口部226从充气器210上脱开方向的纵向上,使结合连接部237与装配连接部238彼此相对,籍此,可以阻止接口部226从充气器210上脱开,从而可提高接口部226与充气器210的连接强度。
此外,由于加强布236在结合连接部237处与气囊主体221相结合并且是柔性的,加强布236可以随气囊主体221一起折叠,而不会在形成气囊组装件单元时因处理气囊导致问题。当然,由于将结合连接部237与气囊主体221的非注入部228相结合,而非注入部228使膨胀气体G不能注入其中,所以,当气囊主体221膨胀时,也不会由此导致气体从气囊主体221泄漏。
另外,在结合连接部237与气囊主体221结合的情况下,当加强布236已经与气囊主体221一起折叠之后与充气器210连接时,由于装配连接部238仅仅需要装配并固定于充气器210侧,同时紧固卡箍216,所以,在安装到汽车V上之前,在其上设置加强布236的气囊220和充气器210可以预先装配起来作为气囊组装件单元,从而可以减少装配气囊装置M3所需增加的工时数。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气囊装置M3中,即使在采用了利用卡箍216将气囊220接口部226与充气器210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处理气囊220方面也不会导致任何问题,并且可以减少装配气囊装置M3所需增加的工时数,由此可提高连接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布置加强布236、236,将它们从气囊主体221展开膨胀时夹持其内外壁部222a、222b的侧面叠放在非注入部228上,并且使这样叠放的加强布236、236和非注入部228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结合连接部237。在加强布236、236的结合连接部237构造为双层结构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因此,本发明可以优选地应用于这样的头部保护气囊220中,其中将接口部226布置于在纵向上延长的气囊主体221的一个端部。
也就是说,在采用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适合于安装在三排座椅型汽车V上的一种纵向延长的头部保护气囊220中,由于从接口部226注入的膨胀气体G沿接口部226轴向注入到气囊主体221中,并且气囊主体221的容积较大,同时使接口部226变得容易从充气器210上脱离,通过双重叠放的加强布236可以强力阻止脱离。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非注入部228配置成包括围绕气囊主体221外周边缘布置的外周部229,以及包括布置在气囊主体可膨胀区中位置比外周部229更向内的厚度限制部234,并且,不仅将结合连接部237的结合(缝合)部布置在外周部229的上下缘部229a、229b的236b、236e部分,而且布置在厚度限制部234b、234d的236d、236c部分,从而这样设置加强布236前部236a,以从靠近接口部226的位置到靠近厚度限制部234b、234d的位置覆盖气囊主体221的可膨胀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基本上覆盖后可膨胀区223c后上侧的整个区域。
在像这样的构造中,当膨胀气体G从接口部226注入到气囊主体221中时,尽管位于接口部226周缘的气囊主体221厚度限制部234b、234d附近的两个相对的壁部222a、222b都剧烈地向外膨胀,在厚度限制部234b、234d附近两个壁部222a、222b外侧都布置加强布236的情况下,在那个区域中可以实现保护并克服对两个壁部222a、222b周边零部件的影响。
此外,在接口部226布置在纵向延长的气囊主体221一个端部处的头部保护气囊220中,通常在纵向上平行设置多个气室224,从而在完成展开膨胀的气囊主体221的下缘产生沿纵向施加的张力,这样,即使在气囊主体221阻碍被迫移向车外的乘员的情况下,也确保将乘员限制在乘员室内的乘员限制性能,并将气囊主体221纵向末端部之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端的一个)处的连接部230F(参见图12)连接至前柱部FP下部附近。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位于远离连接部230F的末端的接口部226后端,将加强布236的装配连接部238与充气器210的装配部211相连接,并将加强布236自身的结合连接部237布置在可膨胀区223c的厚度限制部234b、234d。也就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主体221对着接口部226侧的汽车V车身201侧的固定点,事实上可以移置到对着车身201侧的气囊主体221自身侧面上比充气器210比连接部230B(参见图12)更向后的部分,并且通过结合连接部237的结合部236d、236c,加强布236向充气器210后方侧拉拽厚度限制部234b、234d,厚度限制部234b、234d位于向下的位置处,亦即比气囊主体上缘221a侧更向气囊主体内的位置处,从而更大地产生向充气器210背后施加的巨大张力,从而使其可提高头部保护气囊装置220的乘员限制性能。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与气囊主体221的结合部,因为结合连接部237不仅包括对厚度限制部234b、234d的结合部236d、236c,而且包括对周边部229的结合部236b、236e,所以提高了连接强度,即使在加强布236产生巨大张力的情况下,加强布236也能以稳定的方式与气囊主体221保持连接。
应当注意到,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加强布236和充气器210中设置固定孔238a、211a,并在这些固定孔238a、211a中穿过铆钉212,将装配连接部238固定于充气器210的装配部211,还可以采用一种配置,其中代替铆钉212,将固定结构如钢夹或螺栓穿过固定孔238a、211a,以将装配连接部238与充气器210固定,或者设置成可以对结合连接部237进行紧固而使其不沿接口部226的脱离方向移动,可以通过缠绕充气器210上对应的锁定部或者通过连同充气器210一起紧固,将装配连接部238与充气器210相连接。
顺便提及,图19、图20中所示的加强布236A是这样的,使彼此叠放的两块加强布236A在其后部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加强布236A形成彼此连续的部分缠绕在装配部211A上,作为构成装配连接部238A的锁定部,从而使装配连接部238A与充气器210相连接。
此外,在将充气器210安装到汽车V上的时候,当用螺栓213紧固装配部211时,可以将加强布236的装配连接部238和装配部211一起用螺栓213紧固于充气器210。
此外,尽管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加强布236的结合连接部237描述为利用缝合线240将其通过缝合与气囊主体221相结合,但也可以利用粘合剂将结合连接部237与气囊主体221连接。
应当注意到,尽管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头部保护气囊220气囊主体221的接口部226布置在气囊主体221后端侧,以与布置充气器210的位置相对应,但在充气器210布置在汽车前侧的情况下,可以纵向倒置加强布236和有关的结合部件,以与如此布置的充气器相对应。
另外,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布236描述为布置在气囊主体221的内外两侧,当然也可以仅仅在其内外两侧之一上布置加强布23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折叠起来容纳在汽车容纳部中的气囊,通过向其中注入膨胀气体使其展开膨胀而从容纳部中伸出;以及给气囊提供膨胀气体用的充气器,气囊具有从外部安装在充气器上以注入来自充气器中的膨胀气体的圆筒形接口部,并借助于卡箍的紧固使其与充气器相连接;其中气囊具有气囊主体,带有接口部,并适合于通过允许膨胀气体注入其中而使其展开膨胀;以及柔性加强布,用于提高接口部与充气器之间的连接强度,其中气囊主体包括气体注入部,当使膨胀气体注入其中时,气体注入部膨胀,以使相对的壁部彼此分开;以及非注入部,其使相对的壁部彼此结合,以阻止膨胀气体注入,以及其中加强布包括布置在从外部安装于充气器的接口部上的位置处的端部,在脱开充气器方向上彼此相对,端部之一设置为结合连接部,使其在气囊主体接口部周缘与非注入部相结合,而另一端部设置为装配连接部,使其装配固定于充气器。
此外,在配置气囊作为头部保护气囊的情况下,在该头部保护气囊中,气体注入部的相对壁部构成内壁部和外壁部,气囊完全展开膨胀时,内壁部和外壁部分别定位在乘员室内侧和乘员室外侧;并且将该头部保护气囊容纳在汽车车窗的上部,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向下伸出以覆盖车窗的内侧;并且在展开并膨胀以覆盖车窗的气囊主体纵向端部之一处布置接口部,可以采用以下构造。也就是,加强布这样布置,气囊主体展开膨胀时,从夹持气囊主体内外壁部的两侧叠放在非注入部上,从而通过将这样叠放的加强布与非注入部结合起来而形成结合连接部。
另外,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为例对以上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例如侧气囊装置或膝部保护气囊。
特别地,第三实施方式可应用于膝部保护气囊,只要是包括利用卡箍将接口部与充气器相连接的气囊。此外,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仅仅在一个端部如气囊主体后端处布置接口部的气囊,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在气囊主体周缘纵向或垂直中间部分设置接口部的气囊。
权利要求
1.一种安装在汽车中的气囊装置,包括折叠并容纳在所述汽车的容纳部中的气囊,所述气囊包括气体注入部,通过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所述气体注入部膨胀,以使内壁部与外壁部彼此分开,所述气体注入部包括供气道部,其在所述气囊的上缘沿纵向延伸,以与连接于充气器的接口部相连通,所述充气器用于提供膨胀气体,以及多个平行气室,沿纵向彼此基本平行布置以向下延伸,每一所述平行气室在其上部侧具有对着所述供气道部的膨胀气体进口;以及非注入部,其使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保持彼此相结合,以使所述膨胀气体不能注入其中,所述非注入部包括周边部,其限定所述气囊的外周边缘,以及延伸分隔部,其从所述周边部的下缘部向上延伸,以分隔所述平行气室,其中,所述平行气室包括快速可展开气室,该快速可展开气室具有位于膨胀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延伸分隔部,以及位于所述膨胀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使得所述快速可展开气室能够快速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下游侧延伸分隔部具有垂直部以及水平部,该垂直部从所述下缘部向上延伸,该水平部布置成从所述垂直部上端沿所述供气道部下缘开始弯曲,以盖住所述快速可展开气室的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这样布置所述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使其上端布置为与所述下游侧延伸分隔部的所述水平部末端之间形成进口,所述上端从所述下缘部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将所述气囊折叠起来并容纳在所述汽车的车窗上部,并且,当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时,所述气囊从所述车窗的所述上部向下展开,以覆盖所述车窗的内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将其折叠起来容纳在汽车车窗上部,使其从所述车窗上部向下展开并膨胀,以覆盖所述车窗内侧。在所述气囊中,膨胀气体在供气道部沿纵向流动,在所述供气道部下方彼此平行地设置多个平行气室,适合于通过向其中注入膨胀气体使其展开并膨胀。在平行气室中需要快速展开的气室中这样设置前后分隔部,使位于供气道部流动气体上游侧的分隔部布置为,使其从下缘部向上延伸的末端与下游侧分隔部的水平部末端之间形成进口。
文档编号B60R21/23GK1757546SQ200510107909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0日
发明者木野雅夫, 山本直, 伊藤通康, 池田贵信, 山田正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