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气囊模块的气囊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902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机动车辆气囊模块的气囊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l的前序部分的用于机动车辆气囊 模块的气囊设备,该气囊设备可以在发生碰撞时通过充气而膨胀以保护人员。
技术背景此类型的气囊设备包括由气囊设备的内覆盖件封闭的至少一个 内室,该内室在膨胀状态下形成气囊设备的中心区域;和以如下方式 布置在由内覆盖件封闭的内室外侧的多个外室,即外室(整体地观察) 至少部分地围绕内室。此类型的气囊设备例如从DE21 05 428 Al中已知。在这种情况中, 限定内室的内覆盖件的各个段同时也形成围绕外室的外覆盖件的部 件。这使得外室能直接地支承在内室上以稳定气囊设备。本发明基于进一步改进在开始时提及的类型的气囊设备的问题。发明内容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具有权利要求l的特征的气囊设备解决该问题。据此,至少一些(多个)外室都由所分配的外覆盖件封闭,该外覆盖 件具有覆盖段,该覆盖段与内覆盖件相对设置且独立于内覆盖件,同 时不用于限定气囊设备的内室(其由内覆盖件封闭);外室的与内覆盖件 相对设置的覆盖段以如下方式至少部分地与内覆盖件间隔开,即至少 一个间隙形成在内覆盖件和外室的与内覆盖件相对设置的覆盖段之间,该至少一个间隙在所述气囊膨胀时没有充气。为了利用气体填充外室,外室都可以流动地连接到内室,使得通 过填充有气体的内室,外室也(随后)被气体填充并且因此膨胀。至少部分地与内覆盖件间隔开的外室的覆盖段的细节包括如下事 实,即这些覆盖段的子区域可以完全地承受内覆盖件,以稳定整个设 备。然而,重要的是,至少这些覆盖段的主要的子区域与内覆盖件间 隔开,因此不能充气的且具有主要尺寸的一个或多个间隙形成在内覆 盖件和多个外覆盖件之间。根据本发明的气囊设备具有如下优点,该气囊设备在膨胀状态下 要求显著地降低气体的体积以使对车辆乘员的保护最佳,且因此相应 地,更小和更轻的气体发生器可以用于使气囊设备膨胀,因为形成在 外室和至少一个内室之间的间隙不必充气一气囊设备的保护效果不受 此影响;这是因为当发生碰揸时被保护的人员撞击在气囊设备的外室 上,故所述室可以支承在内室上。气囊设备的刚度且因此支承力的大 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室的内部压力,外室的相互连接的方 式,和作为整体的室(内室和外室)的尺寸。优选地,在气囊设备的膨胀 状态中,即使不存在外力作用,外室也通过其与内室相对设置的各个 覆盖段的子区域支承在内覆盖件上,以增加气囊设备的稳定性。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多个间隙形成在气囊设备的内覆盖件 和外覆盖件之间,该间隙通过外室的与内室相对设置的那些覆盖段相 互分离,例如通过外室的覆盖段相互分离,该覆盖段沿内覆盖件的方 向成拱形,且都通过它们的最向前成拱形的子区域支承在内覆盖件上。 在此情况下,不能充气的间隙至少部分地由内覆盖件和至少一个外覆 盖件限定,特别地由两个邻近的外室的外覆盖件限定。外覆盖件优选地至少部分地相互连接,更精确地说,特别地通过都相互连接的邻近的外室的外覆盖件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将外覆盖件相互连接的连接区域是 不可传导气体的,因此连接区域排他地用于气囊设备的机械稳定,而 不用于在气囊设备内分配气体。此时,各个连接区域可以是气囊层或 用于形成外覆盖件的多个气囊层的部件。在此情况下,相应的气囊层 优选地以如下方式相互连接,即气体不能从一个外室通过连接区域流 入到另一个外室。连接区域以如下方式有利地设计和布置,即在气囊设备膨胀时它 们被张紧;此外,它们都具有与内覆盖件相对设置的且与内覆盖件间 隔开的表面。通过此方式,所述连接区域有助于在外室和内室之间限 定不能填充有其他的间隙。通过在气囊设备膨胀时被张紧的连接区域, 由连接区域连接的外室以限定的方式定位,并且为被保护的车辆乘员 的撞击作好准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单独的外室都至少部分地绕内室放置,例如以至少120。的角度,或特别地有利地以至少180。的角度,或甚至完 全地以360。的角度放置。特别地,可以进一步地将内室设计为使得它纵向延伸,并且使外 室沿内室的延伸方向相互相邻地布置,同时在此情况下,每个外室都 从内室引开并流动地连接到内室。在此情况下,内室可以首先基本上 连续地直线延伸,或者可以至少一次地成一角度。具有上述类型的气囊设备特别地但不排他地适合于布置在机动车 辆的外侧上,以在发生碰撞时保护例如行人或骑车者的人员不撞击机 动车辆的外侧。在此,连续地、基本上直线地延伸的气囊设备可以例如在挡风玻璃的下端和发动机盖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延伸;它也可以在发生碰撞时用于定位该发动机罩的后部的挡风玻璃侧端,以缓冲人员在发动机罩上的撞击。另一方面,如果气囊设备具有基本纵向延伸的区域和从纵向延伸 区域的两个端侧引开的两个成角度的区域,则成角度的区域例如可以 沿机动车辆的各个A柱延伸,且可以因此在撞击期间在A柱的区域内保 护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气囊设备的至少一个内室和外室由柔 性护套围绕,该护套优选地向外支承外室的拱形覆盖段且连接到该覆 盖段。通过为包括至少一个内室和多个外室的构造的气囊设备设置护 套,覆盖在外室之间的中间空间,该中间空间在气囊设备的外侧上, 且因此不能充气的附加的间隙出现在所述柔性护套和气囊设备的外室 以及它们的连接区域之间。通过柔性护套,进一步减小被保护的人员 的身体部分穿透气囊设备的深度,特别是在气囊设备开始作用在被保 护的身体部分上时,并且因此,进一步改进气囊设备的保护效果,特 别是抑制特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细节和优点,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的气囊设备的 多个特定的实施例在附加的独立权利要求中以及在如下参考附图的说 明书中示出,在附图中图la示出了展平的且具有多个室的气囊设备的平面图; 图lb示出了在气囊设备膨胀前处于其运行状态的图la的气囊设备;图2a示出了通过处于膨胀状态的图lb的气囊设备的横截面图;图2b示出了通过处于膨胀状态的图lb的气囊设备的纵截面图;图3示出了图2a的横截面的变型;图4示出了具有成角度气囊段的图la的气囊设备的改进;图5示出了图4的设备的第一变型;图6示出了图4的设备的第二变型。图7示出了对应于图2b的通过气囊设备的纵截面图,该气囊设备另 外地由柔性护套保护地覆盖。
具体实施方式
图la示出了处于展平状态的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设备l。气囊设备 1由环绕的外部边缘10限定,在该外部边缘10内,两个气囊部分ll、 12, 即在图la中可见的上气囊层ll(织物层)和在图la中省略的下气囊层 12(织物层)相互连接。一方面,两个气囊部分ll、 12可以是两个分开的气囊部分,特别 是采用两个分开的织物层的形式,两个气囊部分适合地一个放置在另 一个的顶部上,并且沿限定的预先确定的连接线25、 26、 35、 36通过 合适的连接方式相互连接,例如通过缝合、粘合或编织相互连接。另 一方面,两个气囊部分ll、 12也可以是单独的气囊坯的部件(或镜像对 称设计),它们以如下方式绕作为折叠轴线的镜像轴线放置,即使得两 个气囊部分ll、 12以图示的方式一个位于另一个的顶部上。连接线25、 26、 35、 36的第一连续线分段25、 26形成了气囊设备1 的第一室2,该第一室沿延伸方向y纵向延伸,并且基本上沿气囊设备l 的环绕外部边缘10的直线边缘段延伸。在一个上气囊部分ll中,该纵 向延伸室2分配有吹入开口15,用于引入从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可 选地,可以提供引入开口来替代用于由气体发生器释放的气体的吹入 开口15,通过该引入开口可以将气体发生器引入到气囊设备l的纵向延 伸室2的内部。然后,优选地,气囊设备l和布置在气囊设备l的纵向延 伸室2内部的气体发生器在合适位置一起固定到机动车辆。纵向延伸室2可以分为三个室区域2a、 2b、 2c,如沿纵向延伸室2 的延伸方向观察,在该三个室区域中, 一个室区域2b作为中间室区域 位于相互面对地离开的两个外部(端侧)室区域2a、 2c之间。在这种情况 中,中心室区域2b分配有用于气体发生器的吹入开口15或引入开口。气囊设备1的多个另外室3由在两个气囊部分11、 12之间的连接线25、 26、 35、 36的第二连续线分段35、 36限定,另外室3在每个情况中 沿纵向方向从均邻近中心室区域的两个端侧室区域2a、 2c突出,另外室 3作为横向室都基本上横向于或垂直于纵向延伸室取向和延伸。在这种 情况中,所述另外室3的相邻室都沿纵向延伸室2的延伸方向y相互间隔 开;并且另外室3都基本上从纵向延伸室2延伸,直至与纵向延伸室2相 对的气囊设备1的环绕外部边缘10的边缘段。所述另外室3(横向室)不具有自己的用于使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 直接流入的流入开口。相反,作为横向室的另外室3都流动地连接到纵 向延伸室2(纵向室),因此,另外的横向室3可以由首先通过吹入开口15 流入纵向室2内然后进一步引导到横向室3内的气体所填充。为了安装在机动车辆中或安装在机动车辆上,将气囊设备l折叠, 如参考图la至图lb的过渡所示,使得根据图lb,形成气囊设备l的总共 三个折叠层,该折叠层中的一个位于另一个的上方。这通过将另外室 3(横向室)绕纵向延伸室2(纵向室)布置而进行,如图la中的箭头所示并 且可参考根据图lb的已折叠的气囊可见。在本情况中,以如下方式选 择另外室3或横向室沿横向于纵向室2的延伸方向y的方向x的长度,即 使得横向室3横向于其延伸方向y完全包围纵向室2。在气囊设备l根据从图la至图lb的过渡折叠为以如下方式形成气 囊设备l的三个折叠层之后,即另外室或横向室3横向于其延伸方向y包 围纵向室2,根据图lb折叠的气囊设备l的折叠层例如通过缝合相互连 接。在本情况中,为此目的提供的连接点V1、 V2都位于在沿延伸方向y 相互间隔开的两个横向室3之间的气囊设备1的不可膨胀区域内。在此 情况中,位于两个分别相邻的横向室之间的连接点V1、 V2都以如下方 式沿横向室3的延伸方向x相互间隔开,即使得在根据图lb的气囊设备 的三个折叠层的连接状态中,横向室3都完全地围绕纵向室2。图2a和图2b以处于气囊设备l的膨胀状态的通过一个横向室3的横 截面和通过纵向室2的纵截面示图lb所示的气囊设备。参考图2a和 图2b,清楚的是,在气囊设备l的膨胀状态下,纵向室2形成了由内覆 盖件20限定的内室,该内覆盖件20由气囊设备1的两个气囊部分11、 12 形成,该气囊部分以限定的方式沿连接线25、 26、 35、 36的第一连续 线分段25、 26相互连接。此外,清楚的是,参考图2a和图2b,在气囊设备l的膨胀状态中, 另外室或横向室3形成外室,该外室都由外覆盖件30围绕,封闭内室2 且沿内室或纵向室2的延伸方向y相互间隔开。气囊设备l的由横向室形 成的外室3都相互间隔开并且通过连接区域33相互连接,类似于外室3 的外覆盖件30,该连接区域33由两个气囊部分11、 12形成,然而该气 囊部分ll、 12不能膨胀。气囊设备l的折叠层(对比图lb)在其处相互连 接的连接点V1、 V2位于所述连接区域33内,该折叠层通过将展平的气 囊设备折叠而形成(对比图la)。气囊设备1的封闭了外室3的外覆盖件30都放置为使覆盖段31与内 室20或其覆盖件20相对。所述覆盖段3l沿内室2的内覆盖件20的方向以 如下方式弯曲或成拱形,即在如图2b所示的气囊设备的膨胀状态中, 与内室2相对放置的外室3的覆盖段31都以子区域支承内室2的内覆盖 件20,并且另外地与所述覆盖件间隔开。通过此方式,在每个情况中,在邻近的外室3之间或在外室3的外 覆盖件30之间形成采用间隙或空腔4的形式的不可膨胀的气囊区域,该 气囊区域由邻近的外室3的各个连接区域33和内覆盖件20的子区域限 定,该子区域与各个连接区域33相对且与其间隔开,该气囊区域还由 两个邻近的外室3的覆盖段31的面向内室2的部分限定,该两个邻近的 外室3由所述连接区域33相互连接。气囊设备1的不能由气体填充的所述间隙或空腔4总共占据了不必 充气的相当大的体积,以便在碰撞的情况下保护人员,而不损害气囊 设备l的保护功能。这通过如下实现,即将气囊设备的不能充气的间隙4完全布置在气囊设备1内,并且由外室3和外室3的连接区域33向外限 定。气囊设备l优选地以如下的方式设计,即在膨胀状态下,首先,外 室3可以支承在内室2上,其次,在邻近的外室3之间的连接区域33当气 囊设备膨胀时张紧。在此情况中,当处于无载荷膨胀状态时,外室3不 绝对必须地已经通过其面向内室2的覆盖段31的子区域支承封闭内室2 的内覆盖件20。相反,在外室3的面向内室2的覆盖段31和封闭内室2的 内覆盖件20之间可以设置一定的距离,仅在人员撞击气囊设备l时才克 服该距离,在内室2的方向上的撞击使撞击力作用在外室3上。外室3的覆盖件30之间的连接区域33的张紧以及外室3能由它们的 外覆盖件30支承在封闭内室2的内覆盖件上的可能性使得如下成为可 能,即例如在图2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人员头部K的身体部分的撞击可以 被所述气囊设备所拦截而不损害保护效果。由撞击的身体部分或头部K 产生的撞击力首先作用在气囊设备1的外室3上,在此情况中,该外室 由于连接它们的连接区域33的张紧以及由于支撑在内室2上的可能性, 故柔性地保持在为撞击的头部K形成保护效果的位置中。引入到由撞击 作用的外室3内的撞击力也通过连接区域33引入到周围的外室3内,且 另外也由支撑在内室2上的外室3引入到内室2内。因此,不仅由各撞击 作用的外室3,而且其余的外室3和内室2都以充气垫的方式对撞击进行 缓冲。图3以横截面示出处于膨胀状态的从图la至图2b的气囊设备的变 型。与前述气囊设备的差异在于外室3与图la至图2b的情况相似地不完 全地围绕内室2接合,即不以360。的角度围绕内室2接合,而是相反地, 仅绕内室2的一半接合,即以大约180。的角度接合。从以图la所示的方 式展平的气囊设备l开始,这可以通过将气囊设备l以如下方式折叠而 实现,即气囊设备l仅以两个折叠层而不是以三个折叠层进行放置,因此,虽然外室3沿内室2的内覆盖件20的部分延伸,但是它们不完全地(以 360。的角度)绕内室2接合。参考图la至图2b且参考图3所示的类型的纵向延伸的气囊设备例如适合于布置在机动车辆的挡风玻璃的下边缘上,即在挡风玻璃到发 动机罩或发动机盖的过渡处。它可以同时用于在碰撞时升高发动机罩 或发动机盖的挡风玻璃侧端。这意图保护行人或骑车人的头部不受到 损伤,由于该行人或骑车人的头部撞击到发动机罩的后端,即撞击发 动机罩的面向机动车辆的挡风玻璃的端部段上,或撞击在挡风玻璃的 下部区域上,故该行人或骑车人在碰撞中受到撞击。作为上述情况的 替代,相应的人员撞击布置在此区域内且膨胀的气囊设备l,因此,头 部撞击的可能的损伤效果被显著地降低。关键的是,通过气囊设备l的所述设计,由于间隙或空腔4不能充 气,故显著地降低了足以填充气囊设备l的气体体积,并且同时相比于 可以完全地充气的气囊设备,撞击能量可以以特定的方式耗散,而不 增加损伤的风险。这归因于如下的事实,即在撞击期间与待保护的身 体部分相接触的气囊设备1的外室3首先通过张紧的或绷紧的连接区域 33相互联接,其次再通过其覆盖段31以限定的方式联接到内室2,该覆 盖段31放置为与内室2相对,并且支承在内室2的覆盖件20上。图4示出了从图la至图2b的气囊设备的改进,更精确地说,处于展 平状态,而且基于图la。图4中仅仅图示了相应的气囊设备1的部分; 完整的气囊设备1通过将图4所示的部分沿轴线S镜像而产生,该轴线S 通过吹入开口15,并且沿垂直于纵向室2且平行于横向室3的方向延伸。 换言之,图4仅示出了气囊设备1的一半,具体为左半部分,该气囊设 备l总体上具有镜像反转设计,类似于在根据图la的气囊设备的情况中 平行于横向室3通过吹入开口15的镜像轴线。在图4中示出为展平的气囊设备l和在图la中类似地示出为展平的气囊设备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根据图4,气囊设备l具有成角度的端部段IOO。纵向室2在其中延伸有端部区域2d,该端部区域2d基本上垂 直于室区域2a、 2b、 2c,该室区域2a、 2b、 2c沿纵向室2的方向y纵向延 伸(也对比于图la)。在纵向室2的所述成角度的端部区域2d和纵向室2的 垂直于端部区域2d延伸的邻接室区域2a之间存在过渡区域201。从纵向室2的成角度的端部区域2d还存在突出横向室3,该端部区 域基本上垂直于纵向室2的沿延伸方向y延伸的另外室区域2a、 2b、 2c 延伸,该突出横向室3垂直于横向室3取向,该横向室3从纵向室2的沿 方向y延伸的其余的室区域2a、 2c突出。气囊设备1的相应的成角度的端部段100位于气囊设备1的相对端 部处(在图4中未示出),且通过利用上述的镜像轴线S对气囊设备1的部 分(在图4中示出)进行镜像而形成,该镜像轴线S通过吹入开口15。图4所示的气囊设备1也可以由两个相互缝合的气囊部分11、 12形 成,该气囊部分例如采用织物层的形式,但是该气囊部分在通向成角 度的端部段100的过渡区域内例如需要L形的切口L,使得气囊设备l可 以从如图4所示的展平的状态以上文参考图lb所述的方式折叠,以形成一层位于另一层上的三个折叠层,且因此,在气囊设备l的膨胀状态中, 由横向室形成的外室3封闭由成角度的纵向延伸室2形成的内室。因此, 在膨胀状态中,从根据图4的设备开始形成的气囊设备的横截面对应于 图2a的视图。具有图4所示的类型的气囊设备1例如适合于覆盖在机动车辆的外 部区域上,不仅是发动机罩和挡风玻璃之间的过渡区域,而且同时例 如是机动车辆A柱,该机动车辆A柱各个侧门前方的两侧上延伸,并且 将由相应的气囊设备1的两个成角度的端部段100所覆盖。图5示出图4的设备的变型,主要差异在于,气囊设备l在通向成角度的端部段100的过渡区域中具有代替L形切口的切除部分A。此外,纵 向延伸室2(内室)在其相应的过渡区域202中具有加宽的设计。根据图4和图5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共同特征在于,在气囊设备l的成 角度的端部段100内,在气囊设备l处于展平的状态下,横向室3都取向 为使得它们从纵向延伸室或内室2沿在气囊设备的另一个端部处的相 对的成角度的端部段(在图4和图5中未示出)的方向离开。与此对比,在 气囊设备的图6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中,用于形成外室的横向室 3沿相反的方向取向,即从气囊设备l的另一个端部段离开。因此,在 气囊设备1的各个成角度的段100中,气囊设备以如下方式折叠,即限 定外室的横向室3再次绕限定内室的纵向延伸室2放置,或绕所述室的 成角度的端部区域2d放置,即沿相对于图4和图5的相反方向放置。在每种情况下,直线地延伸的I形切口和外角切除部分E设置在通 向气囊设备1的各个成角度的端部段100的过渡区域内。纵向延伸室2在 通向其成角度度的端部段2d的过渡区域203中具有相应地适合的轮廓。在所有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纵向延伸室2的横截面和设计,该 纵向延伸室2在气囊设备1的膨胀状态下限定内室并且如果合适的话为 成角度的;限定外室的横向室3的设计;和所述横向室3的长度可以变 化,且可以适合于气囊设备l在各种单独的情况下的特定用途。这也应 用于气囊设备的其他参数,例如,邻近的外室3之间的距离以及因此位 于其间的张紧的连接区域33的宽度,对比图2b。图7以图2b所示的类型的纵截面示出从图la至图6的气囊设备的改 进。与参考图la至图6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图7所示的气囊设备1 具有外部护套5,该护套5由合适的柔性材料构成,例如织物材料,且 保护地覆盖气囊设备1的内室2和外室3,同时支承形成外室3的外覆盖 件30的拱形的覆盖段32,该覆盖段32向外指向,即离开内室2指向,该 护套5以合适的方式,例如通过粘合剂粘结或缝合而紧固到所述外覆盖件。气囊设备的不能充气的另外间隙4'一方面形成在所述护套5和形成外室3的外覆盖件30之间,另一方面形成在所述护套5和所述覆盖件的 连接区域33之间。保护性地覆盖气囊设备1的内室2和外室3的柔性外部护套5具有如 下优点,即因为在气囊设备1的外侧上的外室3之间的间距(间隙4')由护 套5覆盖,故相比于图2b,减小了被保护的身体部分,特别是头部K的 穿透深度,直至能量开始耗散。在结合有柔性护套5时,包括内室2和 多个外室3的气囊设备1因此形成一表面,该表面对应于气囊模块的通 常的无结构的气囊的表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的气囊设备,该气囊设备可以在发生碰撞时通过充气而膨胀以便保护人员,该气囊设备具有内室,该内室由内覆盖件封闭,并且在膨胀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气囊设备的内部区域,和多个外室,所述多个外室在膨胀状态下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在由所述内覆盖件封闭的内室的外侧,使得它们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内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室(3)流动地连接至所述内室(2),并且所述外室(3)中的至少一些每个都由外覆盖件(30)封闭,该外覆盖件(30)具有覆盖段(31),该覆盖段(31)与所述内覆盖件(20)相对设置,并且不用于限定所述内室(2),并且,在膨胀状态下,与所述内覆盖件(20)相对设置的覆盖段(31)以这样的方式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内覆盖件(20)间隔开,使得在所述内覆盖件(20)和与其相对设置的所述覆盖段(31)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间隙(4),所述至少一个间隙(4)在所述气囊设备膨胀时不充气。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不能充气的多 个间隙(4)形成在所述内覆盖件(20)和与其相对设置的所述覆盖段(31) 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4)通 过所述覆盖段(31)相互分离。
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外覆盖件(30)的覆盖段(31)沿所述内覆盖件(20)的方向成拱形。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外覆盖件(30)通过其与所述内覆盖件(20)相对设置的覆盖段(31)支承 在所述内覆盖件(20)上。
6. 根据权利要求4和5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段 (31)通过沿所述内覆盖件(20)的方向成拱形的各个子区域支承在所述内 覆盖件(20)上。
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不 能充气的至少一个间隙(4)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内覆盖件(20)和至少一个 外覆盖件(30)限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4)至 少部分地由两个相邻的外室(3)的内覆盖件(20)和外覆盖件(30)限定。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外覆盖件(30)中的至少一些成对地相互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覆盖件 (30)通过不传导气体的各个连接区域(33)相互连接。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连 接区域(33)形成用于形成所述外覆盖件(30)的至少一个气囊部分(11、 12) 的部件。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 气囊设备(l)膨胀时,所述各个连接区域(33)被张紧。
13.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区域(33)每个都具有与所述内覆盖件(20)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内 覆盖件(20)间隔开的表面。
14. 根据权利要求8和权利要求10至13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 其特征在于各个间隙(4)至少部分地由内覆盖件(20)、两个相邻的外室(3)的外覆盖件(30)以及两个外室(3)的连接区域(33)所限定。
1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覆盖件(30)每个都绕所述内覆盖件(20)放置。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绕所述内覆 盖件(20)放置的所述外覆盖件(30)每个都封闭至少120。的角度。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绕所述内覆 盖件(20)放置的所述外覆盖件(30)每个都封闭至少180。的角度。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绕所述内覆 盖件(20)放置的所述外覆盖件(30)每个都封闭至少360。的角度。
1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围绕所述内室(2)的所述外室(3)相互间隔开。
2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室(3)以这样的方式流动地连接到所述内室(2),使得所述外室(3) 也可以通过正在充气的所述内室(2)膨胀。
2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室(3)每个都从所述内室(2)引开。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室(3) 基本上横向于所述内室(2)的延伸方向(y)从所述内室(2)引开。
2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室(2)设计为使其纵向延伸。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纵向延伸室(2) 基本上连续地直线纵向延伸。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纵向延伸室(2) 具有至少一个成角度的端部区域(2d)。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设 备(l)在到达纵向延伸内室(2)的成角度的端部区域(2d)的过渡区域中具 有至少一个切口(I、 L)和/或切除部分(A、 E)。
2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设备(l)包括至少两个片状气囊部分(ll、 12),所述至少两个片 状气囊部分(ll、 12)沿连接线(25、 26、 35、 36)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 内室(2)和所述外室(3)。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部 分(ll、 12)沿所述连接线(25、 26、 35、 36)连续地或以点状方式相互连 接。
29. 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 囊部分(ll、 12)沿所述连接线(25、 26、 35、 36)通过缝合、编织和/或粘 合剂粘结而相互连接。
3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设备(l)在不膨胀时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为至少两个折叠层,使 得所述外室(3)至少部分地绕所述内室(2)接合,并且,所述气囊设备(l) 的折叠层以这样的方式在连接点(V1、 V2)处相互连接,使得即使在膨 胀状态下所述外室(3)也绕所述内室(2)接合。
3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设备(1)具有柔性护套(5),该柔性护套(5)包围所述气囊设备(1) 的至少一个内室(2)和至少一些外室(3)。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设 备(1)的间隙(4')不能充气,所述间隙被所述柔性护套(5)包围,并且不形 成所述至少一个内室(2)的部件或所述外室(3)中的一个外室的部件。
33. 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气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 柔性护套(5)覆盖所述气囊设备(1)的外室(3)之间的间隙(4'),所述间隙位 于所述气囊设备(l)的外侧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的气囊设备,该气囊设备可在碰撞时通过充气而膨胀以保护人员,具有内室,内室由内覆盖件封闭,且在膨胀状态下形成气囊设备的内部区域,和多个外室,多个外室在膨胀状态下布置在由内覆盖件封闭的内室外侧,从而至少部分围绕内室。根据本发明,外室(3)中的至少一些由外覆盖件(30)封闭,外覆盖件(30)具有覆盖段(31),覆盖段(31)与内覆盖件(20)相对设置并且不用于限定内室(2),其中,在膨胀状态下,与内覆盖件(20)相对设置的覆盖段(31)以如下方式至少部分地与内覆盖件(20)间隔开,即在内覆盖件(20)和与其相对设置的覆盖段(31)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间隙(4),至少一个间隙(4)在气囊设备膨胀时没有充气。
文档编号B60R21/233GK101233020SQ200680028113
公开日2008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7日
发明者英戈·卡利斯基, 马里奥·文特 申请人: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