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012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帘式气囊(curtain airbag)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特别是汽车,在发生碰撞或侧向翻车等时为了保护乘员,一般都装备有气囊(airbag)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帘式气囊装置,其在车室内膨胀、展开以覆盖侧窗玻璃。这种帘式气囊装置,可在前后方向上采用较长的尺寸,以覆盖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块侧窗玻璃。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89099号所示,帘式气囊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设定为很长的尺寸,可整体覆盖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3块侧窗玻璃。采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结构,当帘式气囊处于收容状态时,可沿着侧窗玻璃的上缘部固定在车身上,同时还固定在后柱上。
另外,当帘式气囊从车室内覆盖侧窗玻璃时,特别是在发生车辆侧向翻车时,希望帘式气囊可充分克服向车室内作用或向车室外作用的外力(使帘式气囊可维持一定张力)。因此,不仅需要将帘式气囊的上部固定在车身上,还需要将帘式气囊的后端部,即沿着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固定在车身上。
另一方面,车身的后柱,出于提高车室内部外观等目的,覆盖有后柱装饰板,该后柱装饰板,为了不容易受到行李的损坏,通常采用远比覆盖车顶板内表面的软质车顶装饰板硬质的材料,更具体而言,可采用硬质合成树脂材料。而且,若采用位于后柱装饰板所覆盖的后柱的前方的侧窗玻璃可被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所覆盖的结构,则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为了不露出在车室内,可由后柱装饰板所覆盖。因此,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有必要在使作为后柱装饰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的规定端缘部中的至少上部向前方变形的同时,向车室内展开。即,由于后柱装饰板的规定端缘部位于紧靠侧窗玻璃的位置,因此,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在使上述规定端缘部中的至少上部向前方变形的同时,从因该变形而引起的上述规定端缘部与侧窗玻璃的间隙向车室内展开。
另外,位于侧窗玻璃前缘部的中柱,通常由硬质的中柱装饰板从车室侧予以覆盖。而且,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为了防止其在膨胀、展开时与中柱装饰板(的上端缘部)发生干涉(钩挂)等,有必要设置在比中柱装饰板的车宽方向内端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这样,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可以较大程度地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状态向后方延伸而避免与中柱装饰板产生干涉,因此,针对后柱装饰板部,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处于较大程度地位于上述规定端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状态。
然而,由于后柱装饰板采用硬质材料而不易变形,因此,在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较大程度地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时,有必要使后柱装饰板产生极大程度的变形才能使帘式气囊向车室内展开,因此难以确保帘式气囊能顺畅地膨胀、展开。
另外,美国专利公开公报US2004/0150198号中所示的帘式气囊装置,可使帘式气囊从后柱装饰板展开,但此公报中没有关于帘式气囊配置的具体记载。
另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14655号中公开了一种在侧窗玻璃上设置硬质装饰板的结构,然而该公报未公开帘式气囊从后柱装饰板展开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在使后柱装饰板产生变形的同时使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顺畅地进行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侧窗玻璃,设置在位于车辆后部的后柱与位于该后柱前方的中柱之间;帘式气囊装置,具有在上述侧窗玻璃附近以收容状态固定在车身上的帘式气囊和用于向该帘式气囊供给气压的充气机,上述帘式气囊受到来自上述充气机的气压而膨胀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向车室内展开以覆盖该侧窗玻璃;车顶装饰板,是从车室侧覆盖车顶的软质车顶装饰板,其车宽方向外侧缘部位于上述侧窗玻璃的附近;后柱装饰板,比上述车顶装饰板硬质,从车室侧覆盖上述后柱,该后柱装饰板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所构成的规定端缘部位于紧靠上述侧窗玻璃的位置;中柱装饰板,比上述车顶装饰板硬质,从车室侧覆盖上述中柱;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沿着上述侧窗玻璃的上缘部及后缘部固定在车身上,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位于上述车顶装饰板的上方,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位于上述规定端缘部的后方,当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膨胀时,该帘式气囊,使上述车顶装饰板向下方变形,并使上述规定端缘部的至少上部向前方变形,同时向车室内展开,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中位于上述中柱装饰板附近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其沿着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设置在较大程度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既可容易地使硬质后柱装饰板变形,又可使帘式气囊顺畅地膨胀、展开到车室内。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在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采用上述结构,可更充分地获得上述效果。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其后端部附近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前端部附近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在设置有容易变形的软质车顶装饰板的部位,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设置,因此,与在侧窗玻璃的后缘部附近部位偏移设置的结构相比,帘式气囊具有更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在使上述车顶装饰板向下方变形的同时,从上述中柱装饰板与车顶装饰板的交界部向车室内膨胀、展开。
采用上述结构,位于硬质中柱装饰板附近的帘式气囊可良好地展开到车室内。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随着向后方延伸,设置位置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与将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到达后柱装饰板的部分急剧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设置的结构相比,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附近,设置有固定在车身上的车身内部配件,上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帘式气囊中对应于上述车身内部配件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帘式气囊中位于该车身内部配件前方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采用上述结构,可防止帘式气囊与车身内部配件或中柱装饰板产生干涉,从而使帘式气囊可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设定为,在上述规定端缘部的上部附近使帘式气囊向车宽方向外侧膨胀的方向。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在尽量与侧窗玻璃接触的同时可膨胀、展开,因此,无需使硬质后柱装饰板产生不必要的大幅度变形,即可使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规定端缘部的上部,从俯视方向看,呈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后方的倾斜状态,或从正视方向看,呈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下方的倾斜状态。
采用上结构,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在膨胀、展开时,与硬质后柱装饰板接触的面积可予以减少,从而使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后柱装饰板中的包含承受上述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的推压力的上述规定端缘部在内的特定部分,由相对于其他部分易于向前方变位的盖部所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可仅使硬质后柱装饰板中通过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而被推压的部分容易产生变形,从而使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其下部相对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上部相对于侧窗玻璃的间距。
采用上述结构,即使特定的座椅位于后柱装饰板附近,也可防止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与就座于特定的座椅的乘员产生干涉,从而使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帘式气囊,在收容状态下,在从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的后端部至该侧窗玻璃后缘部的上端部的范围内呈弯曲设置,并沿着该侧窗玻璃的后缘部向下方延伸,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下端位置,位于该侧窗玻璃后缘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使帘式气囊仅经过后柱装饰板的规定端缘部的上部而进行膨胀、展开,从而使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帘式气囊,在收容状态下,在从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的后端部至该侧窗玻璃后缘部的上端部的范围内呈弯曲设置,并沿着该侧窗玻璃的后缘部向下方延伸,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在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的后端部至该侧窗玻璃后缘部的上端部设置的弯曲部分呈扭转状态,由此上述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其中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大致指向下方,同时沿着该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大致指向车宽方向外侧。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位于侧窗玻璃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的部分加以扭转,可将帘式气囊的展开方向设定在具有良好展开性能的方向,此外,利用上述扭转设置,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沿着从侧窗玻璃的上缘部至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可呈弯曲设置,同时在展开时作用于位于其附近的后柱装饰板的规定端缘部的上端部的作用力可予以减小。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其中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设定为LA,沿着该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设定为LB,对应于上述中柱装饰板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设定为LC时,LC>LA>LB。
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从前方向后方阶段性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设置,从而确保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以下的结构。即,可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后柱之间,设置通过背门予以开闭的后方开口部。此时,本发明可适用于具有背门的车辆。此外,由于后柱构成通过背门进行开闭的后方开口部的左右框架,所以该后柱较大(剖面较大),因此后柱装饰板也具有较大表面积,这样后柱装饰板与通过后方开口部进行装卸的行李产生接触的机会增多,但由于后柱装饰板采用硬质材料,因此在防止其与行李等产生接触而受到损伤的方面则较为理想。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至上述规定端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存在变化。
采用上述结构,既可提高帘式气囊中相对于硬质后柱装饰板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性能,又可提高帘式气囊中沿着容易变形的车顶装饰板设置的部分及其附近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与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相比,更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
采用上述结构,可尽量抑制后柱装饰板在帘式气囊展开时产生过度变形,从而在防止后柱装饰板破损的方面较为理想。此外,帘式气囊中沿着容易变形的车顶装饰板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并非较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使帘式气囊在乘员和侧窗玻璃之间尽快地展开。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后端部附近的展开方向,与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展开方向相比,更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
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亦即帘式气囊中在膨胀、展开时位于容易变形的软质车顶装饰部的部分的展开方向,产生较大程度地改变,同时可防止后柱装饰板破损,从而使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指向位于该侧窗玻璃后缘部附近的车身板。
采用上述结构,可防止帘式气囊中展开方向较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在膨胀、展开时所产生的较大的压力直接作用在侧窗玻璃上,从而在防止侧窗玻璃破损的方面较为理想。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帘式气囊,具有在膨胀、展开时在上述规定端缘部和侧窗玻璃之间沿着车宽方向扩展的膨胀部。
采用上述结构,即使在侧窗玻璃的侧方设置有特定的座椅,也可有效地保护就座于该特定的座椅的乘员。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的展开方向,通过处于该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的扭转而产生变更。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的扭转,可容易地改变其展开方向。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侧窗玻璃和上述车顶装饰板之间,设置有沿着上述侧窗玻璃的上缘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顶侧部装饰板,该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邻接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的上端部,当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膨胀时,该帘式气囊通过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与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的上端部的交界部向车室内展开。
采用上述结构,帘式气囊中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设置的部分,便通过车顶侧部装饰板后端部与后柱装饰板前部的交界部容易地向车室内展开,从而可确保帘式气囊的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当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膨胀时,该帘式气囊,使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向前方变形,同时经过该后柱装饰板和上述侧窗玻璃之间的部位向车室内展开。
采用上述结构,帘式气囊可尽量从车宽方向外侧予以展开,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帘式气囊在膨胀、展开时与就座于设置在侧窗玻璃附近的座椅的乘员产生干涉。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中包含作为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的规定端缘部在内的特定部分,由相对于其他部分易于向前方变位盖部所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盖部可易于向前方变形,因此,可确保帘式气囊的良好的展开性能,并能防止后柱装饰板破损。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盖部的上端部,比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后端部更靠向车室侧。
采用该结构,可切实地防止车顶侧部装饰板妨碍盖部向前方变形的情况发生。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位置,仅设定在该车顶侧部装饰板中位于前后方向大致中间位置的前方的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可尽量使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及其附近部位向下方变形,因此可进一步切实地确保帘式气囊的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后柱装饰板中与上述规定端缘部的上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形成有用于车身内部配件的开口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规定端缘部受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的压力时,后柱装饰板便以强度较低的开口部附近为中心,在从该开口部到规定端缘部上部的较大范围内产生整体的大幅度变形,以防止规定端缘部产生局部的大幅度变形,从而防止规定端缘部破损。而且,由于开口部,与在帘式气囊展开时受到从膨胀的帘式气囊指向下方和指向前方的作用力的作用而变形量增大的规定端缘部的上部(例如上端部),相隔一定的距离,因此,可以减少上述作用力对开口部的作用,从而防止开口部及其附近受到破损。此外,由于后柱装饰板以开口部附近为中心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可确保帘式气囊顺畅地展开。此外,上述开口部可作为用于车身内部配件的开口部而得到有效利用。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后柱装饰板,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较宽的前面部,该前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为上述规定端缘部,上述后柱装饰板内侧,设置有作为上述车身内部配件的扬声器,上述扬声器设置在可向前方发出声音的位置,且位于上述前面部的下部,上述扬声器所使用的上述开口部,对应于该扬声器而形成在上述前面部的下部。
采用上述结构,开口部可用于扬声器,即可使扬声器的声音予以通过,由于扬声器的声音指向前方并予以扩散,因此对于就座于驾驶席等前排座椅的乘员非常适合。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身内部配件设置在上述后柱装饰板后部的上方部位,上述后柱装饰板,其对应于上述车身内部配件的设置部位而形成的上述开口部的部位的强度低于其他部位。
采用上述结构,可在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使后柱装饰板的开口部的前方部分产生更大幅度的变形,从而可进一步防止后柱装饰板破损和确保帘式气囊的顺畅展开。特别是,由于开口部,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对应于容易破损的规定端缘部上部的上部位置,因此,后柱装饰板非常容易产生较大程度的变形。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作为后席的特定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上述后柱装饰板附近,上述后柱,安装有位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内侧且用于上述特定座椅的被安全带的固定配件,上述开口部设定为可使上述安全带穿过的长孔。
采用上述结构,开口部可作为用于安全带的长孔而得到有效利用。


图1是从车室侧观测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时的简略侧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帘式气囊向车室内膨胀、展开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帘式气囊被折叠而处于收容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从车室侧观测后柱装饰板及其附近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后柱装饰板的规定端缘部的上部未倾斜设置时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在去除第二排座椅的状态下从车室侧观测第三排座椅及后柱装饰板及其附近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要部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帘式气囊KB中沿着中柱装饰板设置的部分的优选设置例的正面剖视图。
图9是图7中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图7中I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取下后柱装饰板的状态下的扬声器等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设置在后柱装饰板附近的部分的设置例的俯视图。
图1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与图4对应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III-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中侧窗玻璃上缘部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17表示第一变形例中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的设置例的示意图,对应于图13。
图18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与图4对应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变形例中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的设置例的示意图,对应于图13。
图20表示第二变形例中与图10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图20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与图10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与图11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中与图9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表示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位于侧窗玻璃附近的部分的设置例和该帘式气囊的展开方向的设定例的俯视图。
图26是图25中IV-IV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27是图25中V-V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对应于图7。
图29是图28中VI-V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示意图,对应于图7。
图31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应用到第二实施方式时的示意图,对应于图25。
图3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应用到第二实施方式时的示意图,对应于图25。
图33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从车室侧观测后柱装饰板以及车顶侧部装饰板附近时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后柱装饰板前面部形成有后方倾斜部时的要部示意图。
图35是图33中VII-V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36表示车顶侧装饰板附近的结构,是局部剖切后的要部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中位于车顶侧装饰板附近的部分的设置状态等的要部俯视图。
图38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应用到第三实施方式时的示意图,对应于图37。
图39是图38中VIII-V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40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是从前方观测后柱装饰板上端部附近的剖面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1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对应于图10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图14的变形例的要部立体图。
图43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应用到第四实施方式时的示意图,对应于图13。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车辆V具有前排座椅SA、设置在前排座椅SA后方的第二排座椅SB、以及设置在第二排座椅SB后方的作为特定座椅的第三排座椅SC。对应于前排座椅SA的侧门(side door)以符号SD1表示,对应于第二排座椅SB的侧门以符号SD2表示。该车辆V从前方向后方按顺序设有作为支柱的A柱P1、B柱P2、C柱P3、D柱P4,其中,C柱P3作为中柱,D柱P4作为后柱。左右的D柱P4之间设有通过背门BD进行开闭的后方开口部10,通过该后方开口部10,可对位于第三排座椅SC后方的行李室11装卸行李。
上述侧门SD1是对位于A柱P1和B柱P2之间的上下车开口部12进行开闭的车门,其具有通过驱动而在上下方向开闭的侧窗玻璃G1。另外,上述侧门SD2是对位于B柱P2和C柱P3之间的上下车开口部13进行开闭的车门,其具有通过驱动而在上下方向开闭的侧窗玻璃G2。C柱P3和D柱P4之间,设置有侧窗玻璃G3,该侧窗玻璃G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固定式(嵌死)而无法开闭,但也可设为开闭式。被侧窗玻璃G3封闭的后部侧面开口部以符号14表示。
上述3块侧窗玻璃G1~G3,通过在发生侧面碰撞或预知要发生侧面碰撞时、或发生侧面翻车或预知要发生侧面翻车时等而运作的帘式气囊KB,从车室内被大致整体覆盖。该帘式气囊KB在收容状态下,沿上述3块侧窗玻璃G1~G3的缘部固定于车身且紧靠该缘部。即,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前端部固定于A柱P1,其后端部固定于D柱P4,其从前端部至后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沿着在前后方向连结侧窗玻璃G1~G3上缘部附近部位的连线固定于车身。该帘式气囊在车身上的固定形式,可适当地设定为连续式或相距规定间隔的间隔式等。
帘式气囊KB,当其膨胀、展开时,以图2的影线(hatching)所示状态,沿侧窗玻璃G1~G3展开到车室内,从车室侧覆盖全部侧窗玻璃G1~G3。而且,帘式气囊KB,其尺寸设定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其下端位于低于车身腰线若干程度的位置(位于低于各侧窗玻璃G1~G3下缘部若干程度的位置)。帘式气囊KB中,图2中未标示影线的部分是气压非供给部分的非膨胀部1,实际上在车宽方向上呈不膨胀的薄体状态。另外,上述非膨胀部1的形成位置,设定在离就座于各座椅SA~SC的乘员的头部较远的位置。通过预先设置上述非膨胀部1,可尽快地使帘式气囊KB进行膨胀、展开,但也可以不设定非膨胀部1。此外,也可将帘式气囊KB的前端固定于A柱P1的前端部中间部附近,此时,用系绳(tether)(绳状部件)连接帘式气囊KB的前端(的下端部)和A柱P1的前端附近部位为宜。
图3的(a)~(d)是帘式气囊KB被折叠而处于收容状态的一个例子。即,将在未供给气压的薄体状态下予以展开的帘式气囊KB(参照图3(a)),从其下端位置向上折叠成蛇形折曲状(参照图3(b)),最后呈一根棒状体(参照图3(c),其剖面的外形形状大致呈矩形)。另外,帘式气囊KB的折叠,可从下端部侧开始按表侧、里侧的顺序交替地折叠,也可将表侧或里侧仅沿一个方向重叠,或者也可采用将表面侧或里侧仅沿一个方向滚卷的方法,总之,折叠方法可适当地进行选择。而且,呈棒状的帘式气囊KB的前端部的规定部分以及后端部的规定部分呈弯曲设置,从而由图3(c)的直线状态变成上述规定部分向下方弯曲的状态。帘式气囊KB前端部的弯曲状态对应于A柱P1的倾斜,较缓慢地向下方延伸。另外,帘式气囊KB后端部的弯曲状态对应于D柱P4的倾斜,由于D柱P4大致沿上下方向笔直延伸,因此,与前端部相比,其较急剧地向下方弯曲。而且,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在固定于车身的状态下,其后端部从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后部至该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上部向下方弯曲延伸,其下端位置位于侧窗玻璃G3下缘部附近位置或未到达该下缘部下端部的位置(实施方式中,为侧窗玻璃G3后缘部的上下方向大致中间位置)(参照图1)。
图1、图2中,IR是固定于车身的充气机(inflator),其向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供给用于膨胀、展开的气压。通过起爆充气机IR而产生的气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经前后两条供给通道2、3,被提供给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前方的供给通道2,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位置供给气压,而后方的供给通道3,向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后端部附近供给气压。另外,供给通道2、3的数量、或向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供给气压的供给位置等可适当地作变更。上述的帘式气囊KB、充气机IR和供给通道2、3等构成帘式气囊装置KBS。
上述各支柱P1~P4分别由支柱装饰板(pillar trim)从车室侧予以覆盖,如图4、图6、图7所示,C柱P3的支柱装饰板即中柱装饰板以符号PT3表示,D柱P4的支柱装饰板即后柱装饰板以符号PT4表示。此外,车顶板(roofpanel)RP(重点参照图9)的车室侧由车顶装饰板(rooftrim)RT所覆盖(图1、图2中车顶装饰板未示出)。车顶装饰板RT由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例如以无纺布覆盖发泡聚氨酯(urethane)等的表面而制成的材料等形成,以指压程度的外力便可较容易地产生变形。中柱装饰板PT3、后柱装饰板PT4等各支柱装饰板,其材质比车顶装饰板要硬,可由硬质合成树脂,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构成,特别是后柱装饰板PT4,由即使在低温(例如-20℃以下)状态下也不易破损的TPO(由热塑性乙烯系碳氢化合物(thermoplastic olefin)构成的聚丙烯)形成,以指压程度的外力也不易变形。这样,尤其是后柱装饰板PT4,比车顶装饰板RT硬质(足够地硬),即使与行李等产生接触也不易受损。另外,后柱装饰板PT4中,仅承受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压力的部分及其附近的部分,通过上述不易破损的合成树脂予以局部构成。
图8是表示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的优选设置例的示意图。即,中柱(C柱)P3,由内板(inner panel)P3·1和外板(outer panel)P3·2构成,且呈闭合剖面状,从车室侧覆盖该中柱P3的中柱装饰板PT3的上端,与中柱P3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内板P3·1)相距若干距离,从而在中柱P3与中柱装饰板PT3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的间隙30。而且,该间隙30的上方开口由车顶装饰板RT予以盖封。在中柱装饰板PT3附近支撑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安装支架42,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42a。该延长部42a随着向下方的延伸而逐渐地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其方向指向中柱装饰板PT3的车宽方向内端位置(也可以设定为指向从该内端位置若干程度偏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通过设置上述延长部42a,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通过延长部42a的导向作用,不会与中柱装饰板PT3产生任何干涉,也不会进入间隙30,从而可切实地展开到车室内。另外,帘式气囊KB,也可如图8的点划线所示,设置在中柱装饰板PT3的车宽方向内缘部的车室侧(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由此,可在帘式气囊KB展开时切实地防止该帘式气囊KB钩挂上述PT3。
后柱P4,如图10等所示,由内板21和外板22构成,且呈闭合剖面状,其前端部,如图11所示,形成有向前方延伸且较短的接合凸缘部23。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通过粘合剂24固定于接合凸缘部23的外表面。如图10所示,覆盖上述后柱P4的后柱装饰板PT4,其水平方向的剖面形状呈大致L状,具有沿前后方向大幅度延伸的侧面部25、从侧面部25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以较大宽幅延伸的前面部26。而且,前面部2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亦即规定端缘部26a,延伸至上述接合凸缘部23附近,而位于紧靠侧窗玻璃G3后缘部的位置(参照图11)。此外,前面部26呈稍稍倾斜设置,整体上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前方,上述规定端缘部26a及其附近,从俯视方向看(从车身上方观测时)呈稍稍倾斜的状态,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后方(图13中用符号26d表示的点划线的状态)。另外,如后所述,也可使仅承受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按压力的前面部26的上部侧,采用上述向后方倾斜的设置(参照图13的点划线)。图13中,上述向后方倾斜设置的状态以点划线表示,未向后方倾斜设置的状态以实线表示。
另外,如图4所示,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的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端面,呈倾斜设置,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向下方弯曲延伸,并且端部被处理成圆角(进行消除锐角的处理)。即,从正视方向看(从车身前方观测时),呈倾斜设置,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下方。另外,作为图4的变形例,如图5所示,也可不对图4中的规定端缘部26a实施上述端部处理(图5的点划线表示进行了端部处理的倾斜设置)。
如图9所示,车顶RP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内板(加强件)31,构成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加强部件,即车顶纵梁(roofside rail)32。该车顶纵梁32,其下端部具有向下方延伸且较短的接合凸缘部33,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通过粘合剂34(对应于图11的粘合剂24)固定在该接合凸缘部33上。如图4、图13所示,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在支柱装饰板PT3和后柱装饰板PT4之间,向车宽方向外侧稍稍突出而位于紧靠侧窗玻璃G3的位置。而且,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通过端部嵌条(edge moul)35固定在接合凸缘部33上(参照图9)。
如图9、图10所示,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通过安装支架41、42等固定于车身。图10所示的安装支架41用于帘式气囊KB相对于后柱P4的安装,图9所示的安装支架42用于帘式气囊KB相对于车顶纵梁32的固定。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相对于从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至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设置例如图13所示,在图13中为了明确地表示帘式气囊KB的设置状态,省略了上述安装支架41、42的图示。另外,有关图13中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详细设置情况,在后面叙述。
图13中所示的沿前后方向细长延伸的充气机IR,如图9所示,经安装支架43固定于车顶纵梁32。而且,车顶纵梁32,如图4、图9等所示,固定有作为车身内部配件的辅助把手(assist grip)36,该辅助把手36中被乘员握持的部分穿过车顶装饰板RT露出在车室内。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3所示,辅助把手36位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和充气机IR之间。
如图10、图12所示,后柱装饰板PT4内侧设置有扬声器(speaker)51。扬声器51经安装支架52固定于后柱P4,其设置方向(声音指向方向)设定为指向前方。后柱装饰板PT4中位于扬声器51前方的位置的前面部26上形成有开口部53(参照图6、图7)。该开口部53为多个小孔的集合体,整体构成网格状模样,以使车室侧形成良好的外观。该开口部53的形状和尺寸对应于扬声器51的形状和直径,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直径7~10cm左右的圆形。即,外形设定为圆形的开口部53,在圆形的面积范围内形成上述多个小孔。另外,开口部53的外形可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设定为椭圆形或四方形等。当然,上述多个小孔的形状也可设定为圆形或椭圆形、四方形等适当的形状。这样,由于开口部53由多个小孔构成,因此,从车室侧实际上无法观看到后柱装饰板PT4的内侧(小孔的最大直径设定在1mm~3mm左右的范围内为宜)。另外,开口部53(扬声器51)的上下方向位置,设定在前面部26的下部,以尽量远离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
如图6所示,第三排座椅SC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尤其是位于就座于该座椅的乘员的头部附近的头枕54,位于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的附近。这样,就座于第三排座椅SC的乘员的头部便位于开口部53的附近,但由于经开口部53向车室内扩散的来自扬声器51的声音指向前方,因此,可防止或降低就座于第三排座椅SC的乘员听到来自开口部53的较大音量的声音而产生不适感。而且,经开口部53向车室内扩散的声音指向前方,可使就座于前排座椅(第一排座椅SA、第二排座椅SB)的乘员,获得极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图6、图7、图12中,55是第三排座椅SC的乘员所使用安全带(seat belt),56是该安全带所使用的固定配件(shoulder anchor),固定配件56中用于引导安全带55的引导部以符号56a表示。该固定配件56设置于后柱装饰板PT4的侧面部25,其安装端部穿过后柱装饰板PT4而固定于后柱P4。另外,安全带55,从在后柱装饰板PT4的下部附近固定于车身的卷收器(retractor)引出。
下面,参照图13,对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在侧窗玻璃G3(该侧窗玻璃封闭的后部侧开口14)附近的设置状态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13中虽未详细示出,但车顶装饰板RT的端缘部若干程度地重叠于中柱装饰板PT3及后柱装饰板PT4的上端面。首先,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沿侧窗玻璃G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而在中柱装饰板PT3附近,从中柱装饰板PT3的车宽方向内端(该内端,如图8所示,是指沿上下方向延伸部分的内端)稍向车宽方向内侧设置。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与侧窗玻璃G3(也可看作是车身的规定外表面)在中柱装饰板PT3附近的间距以符号L5表示。
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G3大致平行,其相对于侧窗玻璃G3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以符号L3表示。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与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的第1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如图13所示,从俯视方向看,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不与中柱装饰板PT3干涉,最终形成上述间距L3(L3<L5)。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与侧窗玻璃G3在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前端位置,亦即在靠近中柱装饰板PT3的后方部分的间距以L4表示(L3<L4<L5)。
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呈倾斜设置,随着向下方的延伸而逐渐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即,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G3在车宽方向的间距,在下端部附近为较小的L1,在上端部附近为较大的L2(L1<L2,L1<L2<L3<L4<L5)。上述的倾斜设置,从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的第2交界部附近开始,因此,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与侧窗玻璃G3在车宽方向的间距,在侧窗玻璃的后缘部上端位置和上缘部后端位置大致相同。
如上所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与侧窗玻璃G3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第1交界部的前端位置及第2交界部的后端位置除外),即中间部位的间距为L3,相当于本发明的LA,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第2交界部的上端位置除外)的间距为L1或L2,相当于本发明的LB,沿着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的间距为L5,相当于本发明的LC。另外,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上述间距L1和L2,也可设为相同数值(将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上部和下部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相同值)。上述间距L1~L5是帘式气囊KB与侧窗玻璃G3(规定的车身外侧面)的相对关系,该间距L1~L5越大,车宽方向上的绝对位置越靠向内侧。
从图13和图9可知,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与侧窗玻璃G3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从俯视方向看,对应于作为车身内部配件的辅助把手36设置的部分的间距,小于对应于位于辅助把手36前方的部位而设置的部分的间距,即,帘式气囊KB对应于作为车身内部配件的辅助把手36设置的部分,比对应于位于辅助把手36前方的部位设置的部分更靠向车宽方向外侧。此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位于规定端缘部26a后方的部位设置的部分,在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即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附近)被扭转,由此变更了展开方向,从而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膨胀大致指向下方,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膨胀,如图10中箭头Y所示,大致指向车宽方向外侧。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帘式气囊KB处于收容状态时,若侧面碰撞被测出或预知到侧面碰撞要发生、抑或车辆侧面翻车被测出或预知到车辆侧面翻车要发生时等的规定条件被满足时,充气机IR便被起爆。充气机IR起爆产生的气压供给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帘式气囊KB便呈如图2影线所示的形状而膨胀、展开到车室内。
帘式气囊KB向车室内的膨胀、展开,在使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产生如图9中箭头α所示的下方变位的同时予以进行(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KB以双点划线表示)。由于车顶装饰板RT的材质较软,因此可容易地向下方变形。此外,在车辆后部一侧,帘式气囊KB的膨胀、展开,在使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产生如图10中箭头B所示的前方变位的同时予以进行(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KB以双点划线表示)。图10中,帘式气囊KB通过侧窗玻璃G3与规定端缘部26a之间形成的间隙,向车室内膨胀、展开,但由于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的部分具有向车宽方向膨胀的膨胀部,因此,帘式气囊KB有必要使规定端缘部26a(上部)向前方变位的同时而充分地向车宽方向内侧变位。
前面部26中与规定端缘部26a相隔一定距离的下部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3,该开口部53附近的强度低于其他部分。因此,帘式气囊KB向前方推压规定端缘部26a时,前面部26便以开口部53附近为中心,如图10双点划线所示,大致整体地产生大幅度变位,从而使帘式气囊的展开路径的宽度,即车宽方向上的间隙较大。而且,由于可以大致整个前面部26的范围(至规定端缘部26a上部的距离较长的范围)使规定端缘部26a产生大幅度变位,因此,与仅使规定端缘部26a附近产生大幅度变位的结构相比,可避免过度的作用力作用于规定端缘部26a(特别是其上部)及其附近,从而防止规定端缘部26a及其附近产生局部破损。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从侧视方向看,从大致水平方向以120度以下的角度进行折曲而予以弯曲,并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向下延伸,当帘式气囊KB展开时,便对上述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产生向下的作用应力和向前的作用应力。为了缓和上述应力对上端部的作用,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设置的部分(上端部附近),相对于后柱装饰板PT4被扭转设置,以使展开方向指向前下方,但作用于上端部的一定程度的应力无法避免。对此,由于开口部53设在与上述应力所作用的上端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因此可防止上述应力作用至开口部53,从而防止强度较低的开口部53及其附近产生破损。
如上所述,前面部26(规定端缘部26a)若干程度呈倾斜设置(图13中点划线所示的后方倾斜部26d的设定),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后方。因此,特别是当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向前下方膨胀、展开时,由于软质车顶装饰板RT位于上述向后方倾斜设置的后方倾斜部26d的部位,因此,可使作用于上述交界部附近的因帘式气囊KB的展开而产生的应力予以释放,从而使帘式气囊获得更好的展开性能。此外,由于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倾斜设置(与图13中点划线所示的状态大致相同的状态),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下方,所以软质车顶装饰板RT也位于该倾斜设置部位,因此,与上述形成后方倾斜部26d的情况相同,可使因帘式气囊KB的展开而产生的应力予以释放,特别是可使帘式气囊KB的从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向前方的展开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上述向后方的倾斜和向下方的倾斜也可同时设置。
除上述结构外,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设置在规定端缘部26a后方的部分,被设定为尽量地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尽可能地使该规定端缘部26a易于变形以进一步提高其展开性能。特别是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设置在规定端缘部26a后方的部分越向下方延伸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防止就座于最后排座椅亦即第三排座椅SC的乘员与正在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之间产生干涉。
此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对应于辅助把手36设置的部分,相对于辅助把手36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设置,另一方面,其对应于位于辅助把手36前方的部位而设置的部分,即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与对应于辅助把手36设置的部分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这样,不会与辅助把手36、中柱装饰板PT3产生干涉,从而可良好地展开。此外,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从中柱装饰板PT3开始经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直至侧窗玻璃G3后缘部的部位予以设置的部分,逐渐(本实施方式中为阶段性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设置,因此,与将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间距维持在L5,同时使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侧窗玻璃G3上缘部后端位置附近设置的部分急剧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设置的结构相比,可无需进行急剧的弯曲设定,因而可相应地提高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
此外,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如图10中箭头Y所示,其膨胀方向大致指向车宽方向外侧,因此,一边使规定端缘部26a变形一边向车室内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其一边与侧窗玻璃G3接触一边展开。即,作为形成在规定端缘部26a与侧窗玻璃G3之间的帘式气囊KB的展开路径的间隙,可设定为所需的最小限度,这样,可使规定端缘部26a无需产生不必要的大幅度变形,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后柱装饰板PT4在规定端缘部26a附近产生破损。
图14~图1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付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这也适用于后述其他变形例)。本第一变形例中,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设置的装饰材料不是车顶装饰板RT,而是由硬质合成树脂形成的车顶侧部装饰板RST(材质与支柱装饰板PT3、PT4的相同)。此车顶侧部装饰板RST,是在将车顶装饰板RT从车外通过车辆的开口移送到车室内并安装于车顶时,因背门BD等开口较小等原因而无法形成较大的车顶装饰板RT时而被采用,通过将不能通过开口的部分作为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车顶装饰板RT独立形成,以提高车顶装饰板RT的安装性能。当然,有时也会为了提高外观而安装车顶侧部装饰板RST。这样的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其车宽方向宽度与中柱装饰板PT3的车宽方向宽度大致相同,但要充分小于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的车宽方向宽度。
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其上表面具有多个卡止用突起部61,其利用该卡止用突起部61固定在车顶纵梁32的下面部(重点参照图15)。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相比,稍稍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即,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在膨胀、展开时,一边使车顶装饰板RT向下方变形,一边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和车顶装饰板RT之间向车室内展开。另外,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其卡止用突起部61牢固地卡止于车顶纵梁32,即使承受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压力也不向下方变位,但卡止突起部61相对于车顶纵梁32的卡止位置,在承受膨胀、展开的压力时可稍稍向下方变位(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仅向下方变位规定的量,不会从车顶纵梁32脱落)。
另外,辅助把手36,设置在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设置例更充分地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位于充气机IR的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设置的部分和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设定为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即使这样设定,本第一变形例中,帘式气囊KB的膨胀、展开也可顺畅地进行。
图18~图20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本第二变形例中,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中包含规定端缘部26a在内的规定部分,更具体而言,前面部26中靠近车宽方向外侧且位于上下方向大致中间位置上方的上方部分,由独立形成的作为盖部(cover)的盖部件27构成。而且,盖部件27与前面部26的表面齐平,通过铰链28与后柱装饰板PT4的其他部分(主体部分)构成一体。铰链28,例如由软质合成树脂等形成环状(呈大致半圆弧状),盖部件27可以该铰链28为中心容易地向前方摆动。而且,盖部件27通过利用形成于从其背面突出设置的撑条27a的顶端部的卡止用突起部27b,卡止于后柱P4。这样,当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卡止用突起部27b相对于后柱P4的卡止作用易于解除,如图20中双点划线所示,盖部件27以铰链28为中心容易地向前方摆动,从而使帘式气囊KB具有更好的展开性能。
图21表示图20的变形例,该图21中,相当于盖部件27的部分与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一体形成。即,在相当于盖部件27的盖部27′与其他部分的交界部位,形成有起到使盖部27′从前面部26的背面侧向前方摆动的铰链28作用的沟26b。帘式气囊KB处于收容状态时的盖部27′的状态在图21中以实线表示,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盖部27′的状态在图2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
图2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该图22中,当后柱装饰板PT4受到向前方的规定推压力以上的推压力时,后柱装饰板PT4可大致整体地相对于后柱P4向前方变位。即,在突出设置于前面部26的背面侧的撑条29的顶端部形成有卡止用突起部29a,该卡止用突起部29a卡止于后柱P4。当对前面部26作用有向前方的规定推压力以上的推压力时,卡止用突起部29a相对于后柱P4的卡止作用易于解除,如图22中双点划线所示,后柱装饰板PT4大致整体地易于向前方变位,从而使帘式气囊KB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图2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在本第四变形例中,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中特别是规定端缘部26a附近部位呈弯曲设置,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延伸而大幅度位于前方,由此形成向后方凸起的弯曲状态。采用本第四变形例,当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规定端缘部26a更易于向车宽方向内侧变位,而且,对应于上述大幅度的弯曲设置,承受帘式气囊KB的推压力的面积得以增加(相应地可进一步充分防止规定端缘部26a附近产生破损)。此外,当承受到来自帘式气囊KB的向前方的推压力时,规定端缘部26a丝毫也不会向侧窗玻璃G3靠近,而是迅速向离开侧窗玻璃G3的方向变位。
图2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本第五变形例中,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延伸而向下方大幅度弯曲,因此,与图22的设置例相同,当承受到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压力时,车顶装饰板RT向下方的变位更为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25~图2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1~图12),因此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付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这也适用于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与侧窗玻璃G3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其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G3的间距,小于其沿着该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中位于中柱装饰板PT3附近的部分与侧窗玻璃G3的间距(参照图13,L2<L4),但图中省略了上述间距的标注记号。这些,同样适用于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
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后述),是指当帘式气囊KB在通常的安装固定处固定于车身时从收容状态率先展开的方向,例如,当将处于展开状态的帘式气囊KB从其下端(展开状态下的下端)折叠成蛇形折曲状时,折叠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展开顶端侧的展开方向即为展开方向,因此,帘式气囊KB的安装固定处的相反侧即可作为展开方向。此外,当将帘式气囊KB滚卷成滚柱(roll)状时,帘式气囊KB的安装固定处的相反侧可作为展开方向。
第二实施方式中,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其展开方向变更为指向车宽方向外侧。即,在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前端部附近,如图26所示,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如箭头δ1所示,大致指向下方。对此,在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后端部附近,如图27所示,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如箭头δ2所示,较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有关从图26的展开方向变更为图27的展开方向的详细情况表示在图25中。即,在图25中,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与车顶装饰板RT相交的点经连接所得的轨迹ε1,以点划线表示。该点划线表示轨迹ε1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变位,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变更。如图25所示,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沿着从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前端部至中间位置的若干后方的部位予以设置的部分,如图26所示,大致指向下方。而且,沿着从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后端部附近到后端予以设置的部分,展开方向发生变更而逐渐指向车宽方向外侧,而靠近后柱装饰板PT4设置的部分,如图10中箭头Y所示,指向车身板(接合凸缘部23)。
从图25和图26可知,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从俯视方向看,其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位于中柱装饰板PT3的车宽方向内侧,以绕开该中柱装饰板PT3,并从中柱装饰板PT3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设置,该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从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前端部附近到后端部附近予以设置的部位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最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另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对应于作为车身内部配件的辅助把手36设置的部分,与对应于位于辅助把手36前方的部位予以设置的部分相比,更靠向车宽方向外侧。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帘式气囊KB处于收容状态时,若侧面碰撞被测出或预知到侧面碰撞要发生、抑或车辆侧面翻车被测出或预知到车辆侧面翻车要发生时等的规定条件被满足时,充气机IR便被起爆。充气机IR起爆产生的气压供给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帘式气囊KB便呈如图2影线所示的形状而膨胀、展开到车室内。
帘式气囊KB向车室内的膨胀、展开,在使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产生如图26中箭头α所示的下方变位的同时予以进行(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KB以双点划线表示)。由于车顶装饰板RT的材质较软,因此可容易地向下方变形。此外,在车辆后部一侧,帘式气囊KB的膨胀、展开,在使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的至少上部产生如图10中箭头B所示的前方变位的同时予以进行(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KB以双点划线表示)。图10中,帘式气囊KB通过侧窗玻璃G3与规定端缘部26a之间形成的间隙,向车室内膨胀、展开,但由于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的部分具有向车宽方向膨胀的膨胀部,因此,帘式气囊KB有必要使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向前方变位的同时而充分地向车宽方向内侧变位。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如图10中箭头Y所示,其展开方向较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因此,一边使规定端缘部26a变形一边向车室内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一边与侧窗玻璃G3接触一边展开。即,作为形成在规定端缘部26a与侧窗玻璃G3之间的帘式气囊KB的展开路径的间隙,可设定为所需的最低限度,这样可使规定端缘部26a无需产生不必要的大幅度变形,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后柱装饰板PT4在规定端缘部26a附近产生破损。
另外,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指向接合凸缘部23,而非直接指向后柱装饰板PT4或侧窗玻璃G3,因此,后柱装饰板PT4或侧窗玻璃G3因膨胀、展开时的较大压力而发生破损的情况便被防止。
前面部26中与规定端缘部26a相隔一定距离的下部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3,该开口部53附近的强度低于其他部分。因此,帘式气囊KB向前方推压规定端缘部26a时,前面部26便以开口部53附近为中心,如图10双点划线所示,大致整体地产生大幅度变位,从而使帘式气囊的展开路径的宽度,即车宽方向的间隙较大。而且,由于可以大致整个前面部26的范围(至规定端缘部26a上部的距离较长的范围)使规定端缘部26a产生大幅度变位,因此,与仅使规定端缘26a附近大幅度变位的结构相比,可避免过度的作用力(过度的变形)作用于规定端缘部26a(特别是其上部)及其附近,从而防止规定端缘部26a及其附近产生局部破损。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从侧视方向看,从大致水平方向以120度以下的角度进行折曲而予以弯曲,并沿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向下延伸,当帘式气囊KB展开时,便对上述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应力和向前的作用应力。为了缓和上述应力对上端部的作用,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设置的部分(上端部附近),相对于后柱装饰板PT4被扭转设置,以使其展开方向指向前下方,但作用于上端部的一定程度的应力无法避免。对此,由于开口部53设在与上述应力所作用的上端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因此可防止上述应力作用至开口部53,从而防止强度较低的开口部53及其附近产生破损。
如上所述,前面部26(规定端缘部26a)若干程度呈倾斜设置,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后方,因而软质车顶装饰板RT位于上述向后方倾斜设置的部分,因此可提高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此外,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同时平缓地向下倾斜设置,软质车顶装饰板RT也位于该倾斜设置部分,因此,帘式气囊KB的从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向前方的展开性能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当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向前下方膨胀、展开时,由于软质车顶装饰板RT位于上述向后方倾斜设定的后方倾斜部26d的部位,因此,可使作用于上述交界部附近的因帘式气囊KB的展开而产生的应力予以释放,从而使帘式气囊的展开性能得到提高。此外,由于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呈倾斜设置,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下方,所以软质车顶装饰板RT也位于该倾斜设置部位,因此,与上述形成后方倾斜部26d的情况相同,可使因帘式气囊KB的展开而产生的应力予以释放,特别是可使帘式气囊KB的从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向前方的展开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上述向后方的倾斜和向下方的倾斜也可同时设置。
此外,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沿着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相比,较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侧窗玻璃G3不会受到来自车室侧的较大推压力的推压,从而即可防止侧窗玻璃G3发生破损,又可使软质车顶装饰板容易地向下方变形,以使帘式气囊顺畅地膨胀、展开到车室内。
此外,侧窗玻璃G3上缘部和后缘部之间的角度,从车宽方向看,在120度以下(以100度为宜)时,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可大致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和后缘部予以设置,因此,在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延伸设置方向通过弯折而产生较大变更。由此,当帘式气囊KB展开时,便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应力和向前的作用应力作用于上述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对此,由于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设置的部分(上端部附近)被扭转设置,以使其展开方向指向前下方,因此,可降低作用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的应力,从而防止后柱装饰板PT4发生破损。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在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附近,即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后端部,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指向车宽方向外侧,此时,由于软质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缘部位于上述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上,因此,展开性能能可显著提高。
此外,引起展开性能恶化的展开方向变更位置,设定在易于变形的车顶装饰板RT所处的位置,因此可确保帘式气囊KB具有良好的向车室内展开的展开性能。另外,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侧窗玻璃G3上缘部和后缘部的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被急剧变更时,在需要使硬质支柱装饰板PT4变形的部分,由于展开方向的变更位置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从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状态变更到沿上下方向延伸状态的位置有相当部分重叠,因此,在充分确保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的方面并不理想。
如图25所示,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设置在规定端缘部26a的后方的部分,被设定为尽量地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尽可能地使规定端缘部26a容易变形以进一步提高其展开性能。特别是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设置在规定端缘部26a后方的部分越向下方延伸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防止就座于作为最后排座椅的第三排座椅SC的乘员与正在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之间产生干涉。
此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其对应于辅助把手36设置的部分,相对于辅助把手36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设置,另一方面,其对应于位于辅助把手36前方的部位而设置的部分,即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与对应于辅助把手36设置的部分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不会与辅助把手36、中柱装饰板PT3产生干涉,从而可良好地展开。
图28、图29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付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这也适用于下述其他变形例)。本第一变形例中,后柱装饰板PT4的侧面部25上,设置有安全带的固定配件56,并形成扬声器51所使用的开口部53。即,固定配件56的设置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而扬声器及开口部53的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异,开口部53位于侧面部25。即,侧面部25的上部形成有开口部53,扬声器51对应于该开口部53而设置在后柱装饰板PT4内侧。而且,来自扬声器51的声音亦即通过开口部53向车室内扩散的声音指向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开口部53的设置位置,与固定配件56的设置位置相比,更接近于规定端缘部26的上部(侧面部25中,开口部53的设置位置,与固定配件56的设置位置相比,位于前上方)。
图28、图29的第一变形例中,当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如图29的双点划线所示,后柱装饰板PT4以强度低于其他部分的开口部53附近为中心产生大幅度变形,从而防止规定端缘部26a(特别是其上部)或其附近发生破损。此外,由于开口部53的设置位置比固定配件56更靠近规定端缘部26a上部,因此,固定配件56不会抑制后柱装饰板PT4的上述变形。
图30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本第二变形例中,固定配件56(引导部56a)位于后柱装饰板PT4内侧,后柱装饰板PT4的侧面部25上形成有可使经过固定配件56的安全带55予以通过的长孔58。该长孔58,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53具有同样的作用,当承受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压力时,可以该长孔58附近为中心使后柱装饰板PT4整体地产生大幅度变形。上述长孔58,从侧面部25的前上部至后下部形成较长的圆弧状,以尽量地助长后柱装饰板PT4的整体变形,同时,可较大程度地确保安全带55根据就座于第三排座椅SC的乘员的体形差异进行高度位置调整的调整幅度。
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可予以应用,具体如图31所示。此时,在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后端部,硬质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位于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上,但由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较小,承受帘式气囊KB展开时的展开压力后易于向下方变位,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可显著地提高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具体如图32所示。此时,图21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五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
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33~图37,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33、图37所示,车顶装饰板RT,其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在中柱装饰板PT3和后柱装饰板PT4之间向车宽方向外侧呈若干程度突出,但未到达侧窗玻璃G3。另外,在紧靠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的位置,设置有沿着该上缘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即,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位于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侧。该车顶侧部装饰板RST,是在将车顶装饰板RT从车外通过车辆的开口移送到车室内并安装于车顶时,因背门BD等开口较小等原因而无法形成较大的车顶装饰板RT时而被采用,通过将不能通过开口的部分作为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车顶装饰板RT独立形成,以提高车顶装饰板RT的安装性能。当然,有时也会为了提高外观而安装车顶侧部装饰板RST。
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由比车顶装饰板RT硬质,具体而言,由与构成后柱装饰板PT4的材质等同样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车顶侧部装饰板RST,整体呈薄板状,其车宽方向宽度充分地小于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的车宽方向宽度。该车顶侧部装饰板RST,通过设定在位于其前后方向大致中间位置的较前方的位置的卡止突起部61,固定于构成车顶纵梁32的内板31(参照图35、图36)。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位于紧靠后柱装饰板PT4上端部(前端部)的位置,两装饰板RST和PT4之间大致以没有间隙的状态予以邻接,但也可留有若干程度的间隙而予以邻接。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前端部,位于紧靠中柱装饰板PT3后端部的位置,同样,两装饰板RST和PT3之间大致以没有间隙的状态予以邻接,但也可留有若干程度的间隙而予以邻接。不过,若形成上述间隙,以小型密封材料、填充材等填充该间隙为宜。
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把手36设置在位于充气机IR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但其设置位置可适当地设定在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与充气机IR之间等。
如图34、图37所示,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从俯视方向看(例如从车身上方观测时),形成有倾斜设置的倾斜部26d,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后方。即,前面部26中位于车宽方向大致中间位置的折点6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为后方倾斜部26d,该倾斜部26d随着从折点66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较大程度地远离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宽方向基准线SHL。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后方倾斜部26d大致呈直线,但也可以为呈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的倾斜设置。此外,这样的后方倾斜部26d也可仅形成于前面部26的上部。通过形成这样的后方倾斜部26d,后柱装饰板PT4中从前方幅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相应地后柱装饰板PT4的抵抗作用变小,因此,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可进一步提高。
接着,参照图10、图35、图37,对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在车顶侧部装饰板RST附近的设置状态和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进行说明。首先,对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设置状态进行说明,如图37所示,帘式气囊KB,其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RST设置的部分,大致以直线状(大致笔直地)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与该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车宽方向内侧缘部相比位于稍稍靠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经过中柱装饰板PT3的车宽方向内侧。而且,该帘式气囊KB,在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附近,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其沿着后柱装饰板PT4设置的部分,与其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RST设置的部分相比,更靠向车宽方向外侧。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设置在紧靠后方倾斜部26d的位置,而且其展开方向经过后方倾斜部26d,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帘式气囊KB与后方倾斜部26d抵接。另外,后方倾斜部26d,从俯视方向看可适当地设定为直线状,或向前方凸出的形状等。
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例如,可如下设定,这里,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是指当将帘式气囊KB在通常的安装固定位置处固定于车身时从收容状态率先展开的方向,例如,当将处于展开状态的帘式气囊KB从其下端(展开状态下的下端)折叠成蛇形折曲状时,折叠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展开顶端侧的展开方向即为展开方向,因此,帘式气囊KB的安装固定处的相反侧即作为展开方向。此外,当将帘式气囊KB滚卷成滚柱状时,帘式气囊KB的安装固定处的相反侧即作为展开方向。
首先,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及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RST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如图35中箭头δ3所示,大致指向下方。对此,帘式气囊KB中沿着后柱装饰板PT4设置的部分,如图10中箭头Y所示,其展开方向向车宽方向外侧产生较大的变更,作为车身板的接合凸缘部23位于该展开方向上(侧窗玻璃G3不直接位于展开方向上)。而且,如上所述,上述较大程度的展开方向变更,通过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附近至后柱装饰板PT4的上端部附近予以设置的部分的扭转而得以进行。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帘式气囊KB处于收容状态时,若侧面碰撞被测出或预知到侧面碰撞要发生、抑或车辆侧面翻车被测出或预知到车辆侧面翻车要发生时等的规定条件被满足时,充气机IR便被起爆。充气机IR起爆产生的气压供给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帘式气囊KB便呈如图2影线所示的形状,膨胀、展开到车室内。
帘式气囊KB中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RST设置的部分的向车室内的膨胀、展开,经由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车顶装饰板RT的交界部位予以进行。即,帘式气囊KB一边使位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顶装饰板RT向下方变形,一边向车室内展开(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维持在图35的状态)。由于车顶装饰板RT的材质较软,因而其易于向下方变形,因此,帘式气囊KB经由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车顶装饰板RT的交界部而向车室内的展开,便可顺畅地进行。
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中柱装饰板PT3设置的部分的展开,经由中柱装饰板PT3与车顶装饰板RT的交界部予以进行。即,帘式气囊KB一边使位于中柱装饰板PT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顶装饰板RT向下方变形,一边向车室内展开。由于车顶装饰板RT的材质较软,因而其易向下方变形,因此,帘式气囊KB经由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中柱装饰板PT3的交界部而向车室内的展开,便可顺畅地进行,特别是,可防止帘式气囊KB钩挂中柱装饰板PT3的上端部等情况的发生,以使帘式气囊KB顺畅地展开。
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经由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与后柱装饰板PT4的上端部的交界部予以进行。即,帘式气囊KB一边使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向下方变形,一边向车室内展开。由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呈薄板状,而且固定在车身的部位只有前端部位置,而后端部未固定在车身上,因此,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容易向下方变形,帘式气囊KB的展开便可顺畅地进行。另外,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其卡止突起部61牢固地卡止于车顶纵梁32(内板31),即使承受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压力也不向下方变位,但卡止突起部61相对于车顶纵梁32的卡止位置,可设为在承受膨胀、展开的压力时向下方产生若干程度的变位(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仅向下方变位规定的量,不会从车顶纵梁32脱落),此时,帘式气囊KB在车室内的展开性能进一部得到提高。
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后柱装饰板PT4设置的部分的展开,如图10中箭头B所示,一边使前面部26向前方变形一边进行(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KB以双点划线表示)。图10中,帘式气囊KB经由侧窗玻璃G3与规定端缘部26a之间形成的间隙,向车室内膨胀、展开,但由于帘式气囊KB中相对于规定端缘部26a设置的部分具有向车宽方向膨胀的膨胀部,因此,有必要使规定端缘部26a(上部)向前方变位的同时而充分地向车宽方向内侧变位。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如图10中箭头Y所示,其膨胀方向较大程度上指向车宽方向外侧,因此,一边使规定端缘部26a变形一边向车室内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其一边与侧窗玻璃G3接触一边展开。即,作为形成在规定端缘部26a与侧窗玻璃G3之间的帘式气囊KB的展开路径的间隙,可设定为所需的最小限离,这样,可使规定端缘部26a无需产生不必要的大幅度变形,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后柱装饰板PT4在规定端缘部26a附近发生破损。
另外,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指向接合凸缘部23,而非直接指向后柱装饰板PT4或侧窗玻璃G3,因此,后柱装饰板PT4或侧窗玻璃G3因膨胀、展开时的较大压力而破损的情况便被防止。
通过在前面部26形成后方倾斜部26d,后柱装饰板PT4中从前方幅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相应地后柱装饰板PT4的抵抗作用变小,因此,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可进一步提高。
前面部26中与规定端缘部26a相隔一定距离的下部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3,该开口部53附近的强度低于其他部分。因此,帘式气囊KB向前方推压规定端缘部26a时,前面部26便以开口部53附近为中心,如图10双点划线所示,大致整体地产生大幅度变位,从而使帘式气囊的展开路径的宽度,即车宽方向上的间隙较大。而且,由于可以大致整个前面部26的范围(至规定端缘部26a上部的距离较长的范围)使规定端缘部26a产生大幅度变位,因此,与仅使规定端缘26a附近产生大幅度变位的结构相比,可避免过度的作用力作用于规定端缘部26a(特别是其上部)及其附近,从而防止规定端缘部26a及其附近产生局部破损。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从侧视方向看,从大致水平方向以120度以下的角度进行折曲而予以弯曲,并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向下延伸,当帘式气囊KB展开时,便对上述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应力和向前的作用应力。为了缓和上述应力对上端部的作用,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设置的部分(上端部附近),相对于后柱装饰板PT4被扭转设置,以使展开方向指向前下方,但作用于上端部的一定程度的应力无法避免。对此,由于开口部53设在与上述应力所作用的上端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因此可防止上述应力作用至开口部53,从而防止强度较低的开口部53附近产生破损。
此外,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沿着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相比,较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侧窗玻璃G3不会受到来自车室内侧的较大推压力的推压,从而既可防止侧窗玻璃G3的破损,又可使软质车顶装饰板容易地向下方变形,以使帘式气囊容易地膨胀、展开到车室内。
如图25所示,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设置在规定端缘部26a的后方的部分,被设定为尽量地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尽可能地使规定端缘部26a容易变形以进一步提高其展开性能。特别是由于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设置在规定端缘部26a后方的部分越向下方延伸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防止就座于作为最后排座椅的第三排座椅SC的乘员与正在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之间产生干涉。另外,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指向接合凸缘部23,因此可防止侧窗玻璃G3的破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侧窗玻璃G3上缘部的后端部,硬质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位于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上,但由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较小,承受帘式气囊KB展开时的展开压力后易于向下方变位,因此,可确保帘式气囊KB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
在此,侧窗玻璃G3上缘部和后缘部之间的角度,从车宽方向看,在120度以下(以100度为宜)时,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可大致沿着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和后缘部予以设置,因此,在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延伸设置方向通过弯折而产生较大变更。因此,当帘式气囊KB展开时,便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应力和向前的作用应力作用于上述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对此,由于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设置的部分(上端部附近)被扭转设置,以使其展开方向指向前下方,因此,可降低作用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的应力,从而防止后柱装饰板PT4发生破损。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具体如图38、图39所示。此时,在后柱装饰板PT4上形成后方倾斜部26d,但盖部件27的车宽方向内侧缘部设定在后方倾斜部26d的折点66附近(参照图38)。
如图39所示,上述盖部件27的上端部(上端位置)设定在位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后端位置)的前下方,即位于更靠近车室侧的位置。因此,盖部件27向前方的变形不会受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妨碍而切实地予以进行。换言之,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后端部向下方的变形,在盖部件27向前下方变形后予以进行。此时,从侧窗玻璃G3的侧面方向看,若侧窗玻璃G3的上缘部和后缘部之间的角度在90度以上,从展开性能的角度上看较为理想,此外,若要获得较为理想的展开性能,至少盖部件27前端部(上端部)的延伸方向沿着该前端部附近的帘式气囊KB的延伸方向。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具体如图32所示。此时,图21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
图40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本第一变形例中,前面部26呈倾斜设置,从正视方向看(例如从车身前方观测时),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下方。更具体而言,当设定符号HL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水平基准线时,前面部26从设定在侧面部25附近的以符号65表示的折点位置开始,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向下方倾斜(逐渐向下方延伸而远离水平基准线HL)形成下方倾斜部26c。在靠近该下方倾斜部26c的后方,设置有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在图40的剖面位置的前后,设置有安装支架41或42)。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设置在紧靠下方倾斜部26c的位置,并使下方倾斜部26c位于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上,由此在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帘式气囊KB与下方倾斜部26c抵接。另外,下方倾斜部26c,其从正视方向看的形状可适当地设定成直线状,或向上方凸出的形状等。
图40的第一变形例中,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一边越过后柱装饰板PT4中的前面部26的倾斜部26c一边向车室内展开。此时,倾斜部26c的形成,与不形成倾斜部26c的结构相比,可减少从前方幅盖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的面积部分,相应地后柱装饰板PT4对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的抵抗作用变小,因此,可确保帘式气囊KB具有良好的展开性能。此外,当帘式气囊KB要越过倾斜部26c时,由于下方倾斜部26c呈倾斜设置,帘式气囊KB向车宽方向外侧滑过倾斜部26c而向车室内展开,因此,可防止帘式气囊KB钩挂后柱装饰板PT4等情况的发生。这样,由于帘式气囊KB顺畅地越过后柱装饰板PT4,因此不会对后柱装饰板PT4产生过大的作用力,从而可防止其发生破损。
图41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图41对应于图10,因此,本第二变形例中,帘式气囊KB的展开方向Y设定为前方。
第四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6和图7所示,在后柱装饰板PT4的前面部26形成有开口部53。有关开口部53,已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了详细说明,在此省略其说明。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帘式气囊KB处于收容状态时,若侧面碰撞被侧出或预知到侧面碰撞要发生、抑或车辆侧面翻车被测出或预知到车辆侧面翻车要发生时等的规定条件被满足时,充气机IR便被起爆。充气机IR起爆产生的气压供给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帘式气囊KB便呈如图2影线所示的形状,膨胀、展开到车室内。
帘式气囊KB向车室内的膨胀、展开,在使车顶装饰板RT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产生如图9中箭头α所示的下方变位的同时予以进行(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KB以双点划线表示)。由于车顶装饰板RT的材质较软,因此可容易地向下方变形。此外,在车辆后部一侧,帘式气囊KB的膨胀、展开,在使后柱装饰板PT4的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产生如图10中箭头8所示的前方变位的同时予以进行(膨胀、展开后的帘式气囊KB以双点划线表示)。图10中,帘式气囊KB通过侧窗玻璃G3与规定端缘部26a之间形成的间隙,向车室内膨胀、展开,但由于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的部分具有向车宽方向膨胀的膨胀部,因此,帘式气囊KB有必要使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向前方变位的同时而充分地向车宽方向内侧变位。
前面部26中与规定端缘部26a相隔一定距离的下部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3,该开口部53附近的强度低于其他部分。因此,帘式气囊KB向前方推压规定端缘部26a时,前面部26便以开口部53附近为中心,如图10中双点划线所示,大致整体地产生大幅度变位,从而使帘式气囊的展开路径的宽度,即车宽方向上的间隙较大。而且,由于可以大致整个前面部26的范围(至规定端缘部26a上部的距离较长的范围)使规定端缘部26a产生大幅度变位,因此,与仅使规定端缘26a附近产生大幅度变位的结构相比,可避免过度的作用力作用于规定端缘部26a(特别是其上部)及其附近,从而防止规定端缘部26a及其附近产生局部破损。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与后缘部的交界部附近设置的部分(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从侧视方向看,从大致水平方向以120度以下的角度进行折曲而予以弯曲,并沿着侧窗玻璃G3的后缘部向下延伸,当帘式气囊KB展开时,便对上述规定端缘部26a的上端部周边产生向下的作用应力和向前的作用应力。为了缓和上述应力对上端部的作用,帘式气囊KB中对应于规定端缘部26a上端部设置的部分(上端部附近),相对于后柱装饰板PT4被扭转设置,以使其展开方向指向前下方,但作用于上端部的一定程度的应力无法避免。对此,由于开口部53设在与上述应力所作用的上端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因此可防止上述应力作用至开口部53,从而防止强度较低的开口部53附近产生破损。
如上所述,前面部26若干程度呈倾斜设置,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前方。因此,当受到来自帘式气囊KB的向前方的推压力时,规定端缘部26a丝毫也不会向侧窗玻璃G3接近,而是迅速向离开侧窗玻璃G3的方向变位。另外,若前面部26设定为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当受到来自帘式气囊KB的向前方的推压力时,规定端缘部26a一旦接近侧窗玻璃G3后便远离该窗玻璃G3,因此其接近侧窗玻璃G3的操作有可能抑制帘式气囊KB的尽快展开,而且规定端缘部26a的总变位量也不得不增大。
此外,图4中,如与图5作对比时所说明的那样,由于规定端缘部26a的上部(的端面)设定为倾斜(呈圆角状)而不是角部,因此,经由该部分的帘式气囊KB的膨胀、展开会更容易(另外,容易变形的软质车顶装饰板RT,便相应地位于硬质后柱装饰板PT4中相当于上述倾斜设定的部分)。
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可予以应用。若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应用于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30,在后柱装饰板PT4的侧面部25,形成使经由固定配件56的安全带55予以通过的至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58。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具体如图43所示。此时,如图42所示,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可与后柱装饰板PT4形成一体。如图42所示,若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后柱装饰板PT4形成一体,那么,只要使帘式气囊KB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侧窗玻璃G3之间展开到车室内便可,此时,较为理想的是,当承受帘式气囊KB膨胀、展开时的压力时,卡止突起部61与车顶边梁32的卡止状态被解除,车顶侧部装饰板RST向下方产生大幅度变位(由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后柱装饰板PT4形成一体,因此不会脱落)。此外,如图14所示,即使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与支柱装饰板独立形成时,也可使帘式气囊KB从车顶侧部装饰板RST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侧窗玻璃G3之间展开到车室内。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和第五变形例也可予以应用。
以上,就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作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其可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围内作适当的变更,例如,也包括下述情形。
第一实施方式中,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也可在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呈倾斜设置,随着从其前端部向后端部的延伸而逐渐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与侧窗玻璃G3的间距逐渐变小)。
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变更为在该部分的前端部至后端部的大致全长范围上随着向后方延伸而逐渐指向车宽方向外侧,此时,由于可极为缓慢地(逐渐地)变更展开方向,因此,从更好地确保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的角度上看较为理想。
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后柱装饰板PT4上同时形成下方倾斜部26c和后方倾斜部26d(从俯视方向看为图38所示的状态,从正视方向看为图40所示的状态),此时,可兼具两倾斜部26c和26d的优点。另外,也可将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中的展开方向大幅度变更部位,设定在沿着侧窗玻璃G3上缘部设置的部分,此时,可在从其前端部至后端部的大致全长范围内随着向后方延伸而使展开方向逐渐变更为指向车宽方向外侧(此时,由于可极为缓慢地(逐渐地)变更展开方向,因此,从更好地确保帘式气囊KB的展开性能的角度上看较为理想)。
另外,也可取代如图13等所示的作为车身内部配件的辅助把手36,而安装空调风管(其车室内的开口部形成于车顶装饰板RT)。开口部53,也可用于麦克风、空调(空调空气排出用),或作为以净化空气为目的的换气孔(进入口或排出口)等,另外,也可作为与车身内部配件无关的装饰,此外,作为其形成位置,可适当地选择在后柱装饰板PT4的侧面部25的上部等。
另外,车辆也可以是没有背门的车辆。作为本发明适用对象的侧窗玻璃,可以是第一排座椅的侧窗玻璃G1(特别是仅有第一排座椅时)或第二排座椅的侧窗玻璃G2(特别是无第三排座椅时),只要是沿着作为适用对象的侧窗玻璃的后缘部设置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的结构,本发明都可适用。帘式气囊也可在前后方向上被分为多个。后柱装饰板PT4,其水平方向的剖面形状并不限于L状,可适当地变更为圆弧状等。也可使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KB的下端部,在其大致全长的范围内,以比帘式气囊KB的其他部分在车宽方向上的宽度更宽的状态膨胀,从而更好地对抗车宽方向的外力。车顶侧部装饰板RST也可与中柱装饰板PT3形成一体。当然,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于文中所示的结构,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可进行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窗玻璃,设置在位于车辆后部的后柱与位于该后柱前方的中柱之间;帘式气囊装置,具有在上述侧窗玻璃附近以收容状态固定在车身上的帘式气囊和用于向该帘式气囊供给气压的充气机,上述帘式气囊受到来自上述充气机的气压而膨胀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向车室内展开以覆盖该侧窗玻璃;车顶装饰板,是从车室侧覆盖车顶的软质车顶装饰板,其车宽方向外侧缘部位于上述侧窗玻璃的附近;后柱装饰板,比上述车顶装饰板硬质,从车室侧覆盖上述后柱,该后柱装饰板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所构成的规定端缘部位于紧靠上述侧窗玻璃的位置;中柱装饰板,比上述车顶装饰板硬质,从车室侧覆盖上述中柱;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沿着上述侧窗玻璃的上缘部及后缘部固定在车身上,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位于上述车顶装饰板的上方,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位于上述规定端缘部的后方,当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膨胀时,该帘式气囊,使上述车顶装饰板向下方变形,并使上述规定端缘部的至少上部向前方变形,同时向车室内展开,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中位于上述中柱装饰板附近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在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帘式气囊中沿着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其后端部附近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前端部附近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在使上述车顶装饰板向下方变形的同时,从上述中柱装饰板与车顶装饰板的交界部向车室内膨胀、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随着向后方延伸,设置位置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附近,设置有固定在车身上的车身内部配件,上述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设定为帘式气囊中对应于上述车身内部配件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帘式气囊中位于该车身内部配件前方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设定为,在上述规定端缘部的上部附近使帘式气囊向车宽方向外侧膨胀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端缘部的上部,从俯视方向看,呈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后方的倾斜状态,或从正视方向看,呈随着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逐渐位于下方的倾斜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柱装饰板中包含承受上述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的推压力的上述规定端缘部在内的特定部分,由相对于其他部分易于向前方变位的盖部所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其下部相对于侧窗玻璃的间距小于上部相对于侧窗玻璃的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帘式气囊,在收容状态下,在从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的后端部至该侧窗玻璃后缘部的上端部的范围内呈弯曲设置,并沿着该侧窗玻璃的后缘部向下方延伸,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下端位置,位于该侧窗玻璃后缘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帘式气囊,在收容状态下,在从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的后端部至该侧窗玻璃后缘部的上端部的范围内呈弯曲设置,并沿着该侧窗玻璃的后缘部向下方延伸,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从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的后端部至该侧窗玻璃后缘部的上端部设置的弯曲部分呈扭转状态,由此上述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其中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大致指向下方,同时沿着该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大致指向车宽方向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与上述侧窗玻璃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其中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设定为LA,沿着该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设定为LB,对应于上述中柱装饰板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的间距设定为LC时,LC>LA>LB。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至上述规定端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存在变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与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相比,更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后端部附近的展开方向,与沿着该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展开方向相比,更大程度地指向车宽方向外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其中沿着上述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的展开方向,指向位于该侧窗玻璃后缘部附近的车身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帘式气囊,具有在膨胀、展开时在上述规定端缘部和侧窗玻璃之间沿着车宽方向扩展的膨胀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的展开方向,通过处于该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的扭转而产生变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侧窗玻璃和上述车顶装饰板之间,设置有沿着上述侧窗玻璃的上缘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顶侧部装饰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邻接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的上端部,当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膨胀时,该帘式气囊通过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与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的上端部的交界部向车室内展开。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处于收容状态的上述帘式气囊膨胀时,该帘式气囊,使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向前方变形,同时经过该后柱装饰板和上述侧窗玻璃之间的部位向车室内展开。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前部中包含作为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的规定端缘部在内的特定部分,由相对于其他部分易于向前方变位的盖部所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的上端部,比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更靠向车室侧。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位置,仅设定在该车顶侧部装饰板中位于前后方向大致中间位置的前方的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其中与上述规定端缘部的上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形成有用于车身内部配件的开口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较宽的前面部,该前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缘部为上述规定端缘部,上述后柱装饰板内侧,设置有作为上述车身内部配件的扬声器,上述扬声器设置在可向前方发出声音的位置,且位于上述前面部的下部,上述扬声器所使用的上述开口部,对应于该扬声器而形成在上述前面部的下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内部配件,设置在上述后柱装饰板后部的上方部位,上述后柱装饰板,其对应于上述车身内部配件的设置部位而形成的上述开口部的部位的强度,低于其他部位的强度。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作为后席的特定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上述后柱装饰板附近,上述后柱,安装有位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内侧且用于上述特定座椅的安全带的固定配件,上述开口部,设定为可使上述安全带穿过的长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位于侧窗玻璃(G3)前后的中柱装饰板(PT3)和后柱装饰板(PT4)比车顶装饰板(RT)硬质,固定于后柱的帘式气囊(KB),在使后柱装饰板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规定端缘部(26a)向前方变形的同时而向车室内展开,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KB)与侧窗玻璃(G3)在车宽方向的间距,设定为沿着侧窗玻璃后缘部设置的部分与侧窗玻璃(G3)的间距为L1(L2),沿着侧窗玻璃上缘部设置的部分中靠近中柱装饰板(PT3)的部分与侧窗玻璃(G3)的间距为L4时,L1(L2)<L4。采用本发明,可在使硬质的后柱装饰板产生变形的同时,使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顺畅地进行。
文档编号B60R21/21GK101032950SQ200710087719
公开日200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7日
发明者山际刚, 日高昭一郎, 中尾宏明, 平田基晴, 渡边努, 佐伯秀治, 梅木哲哉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