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567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将从外部取入的冷却空气引导至热交换器的吸 气側设有隔音功能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背景技术
在液压挖掘机等建筑机械中,作为提高吸气側的隔音性能的技术,有日本特开2006-20603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6-207576号公报(下 面将它们分别称作专利文献l、 2)所示出的技术为人所公知。以液压挖掘机为例说明该技术。图13、图14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 上部旋转体的后部的冷却构造的说明用剖视图。在上部旋转体的后部,设有由发动机护罩或配重的一部分、燃料 箱的上表面等盖材1覆盖的发动机室2。在该发动机室2的内部设有发动机3、未图示的液压泵、由发动机 3驱动而吸入外部空气的冷却风扇4、以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为代表 的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等多个热交换器(在此示出其中一个)5。在发动机室2内的热交换器5的吸气側形成吸气室6,在该吸气室 6的上表面(盖材1的吸气側端部的上表面部)上设有导入外部空气的 第一吸气口 7。吸气室6相对于发动机室2中收纳了发动机3等的空间独立地(按 照隔断空气流通的状态)由热交换器5、适当的分隔件以及密封件形成, 在该吸气室6中设置遮蔽部件(在图13所示的技术中为管道8,在图 14所示的技术中为遮蔽板9,而下面还有将它们统称为遮蔽部件的情 况)。管道8由不同于盖材1的管道材料形成为箱状,按照从周围气密 地包围热交换器芯面5a的状态安装。另一方面,遮蔽板9按照在吸气室的整个宽度上遮蔽热交换器芯 面5a和第一吸气口 7之间的状态设置。而且,在管道式的场合,在与热交换器芯面5a相向的管道正面部 lO上设置第二吸气口ll,在遮蔽板式的场合,在遮蔽板9上设置第二吸气口 ll,在该第二吸气口 11上按照覆盖该吸气口整个面的状态设置防尘用的过滤器12。另外,在吸气室6的壁面也即形成吸气室6的盖材1的内表面以 及管道8的内外表面上,分别设有吸音材料13。这些情况下,如专利文献l、 2也进行了的说明所示那样,是由遮 蔽部件8、 9将吸气室6内部分隔为两部分的双层构造。因而,利用遮 蔽部件8、 9来限制从热交换器芯面5a直接排放到外部的声音(直接 声音),从而抑制了其扩散,另外由吸气室6的室壁实现了减音效杲, 此外还由遮蔽部件8、 9对声音的反射、衰减实现了减音效果,通过此 等措施,与未设置遮蔽部件8、 9的情况相比能够显著地提高吸气侧的 隔音性能。在如此在吸气室6内设置遮蔽部件8、 9的方案中,在遮蔽部件8、 9 (管道式的场合为管道正面部10)与盖材1之间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 伸的吸气通路14。以图13所示的管道式为例,在管道正面部(吸气通路形成面)IO 和与其相向的盖材1之间形成吸气通路14,从第一吸气口 7吸入的外 部空气朝下通过该吸气通路14,由笫二吸气口 ll将方向转换为水平而 进入到管道8内,流向热交换器芯面5a。这里,通过吸气通路14的空气量(风量)越多,则热交换器5等 的冷却效率越高。并且,该风量受吸气通路14的截面积影响,而关于 该吸气通路截面积,实际情况是,尤其是在如液压挖掘机那样由于小 型化的要求而使得吸气室6空间受限的建筑机械中,不一定能充分大 地取得。在该点上,在上述技术中,仅着眼于吸气侧的隔音性能来设置遮 蔽部件8、 9,在如图所示那样将管道正面部10或遮蔽板9铅直设置的 情况下,在风量确保方面还有着改进的余地。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兼顾吸气側的隔音性能和风 量确保这两方面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作为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在由盖材覆盖的发动机室内 设置发动机、热交换器和冷却风扇,通过上述冷却风扇的旋转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发动机室内并使其通过上述热交换器,而且,具有以下要件(A) 在上述发动机室内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吸气侧,相对于发动机 室内的其他空间独立地形成有吸气室;(B) 在由盖材形成的上述吸气室的室壁上,设置有将外部空气导 入至吸气室的第一吸气口 ;(C) 在上迷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按如下状态设 置有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将热交换器芯面与第一吸气口之间隔断而 将吸气室内分隔为两个室,并且,至少在作为该遮蔽部件的一个表面 的吸气通路形成面和盖材之间形成吸气通路;(D) 在该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上,设置有将从上述第 一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热交换器芯面的第二吸气口;并且,(E )上述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中至少设有上述第二吸 气口的部分向下述方向倾斜上述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第一吸气口侧 为最大而朝向相反側逐渐减小。根据本发明,将在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遮 蔽部件(管道、遮蔽板等)的结构作为前提,在遮蔽部件的吸气通路 形成面上设置第二吸气口,并且,吸气通路形成面中至少设有第二吸 气口的部分向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第一吸气口側为最大而朝向相反侧 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因而,通过以下各方面,能够在由遮蔽部件实 现隔音性能的同时使冷却用的风量增加。关于风量在吸气室的上表面设置第一吸气口 ,而且,以吸气通路向上扩展 的方式使遮蔽部件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在该部件的下半部上设置 第二吸气口,以这样的结构(参照图1)为例,在遮蔽部件的下端位置 与图13、图14所示的技术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像上述那样使遮蔽部件 倾斜,与该技术相比,能够增加第二吸气口部分处的吸气通路的截面 积。从而,通风阻力变小,能使吸入到遮蔽部件内的空气量增加。另外,即使不像本发明那样使吸气通路形成面倾斜,在图13、图 14中通过使遮蔽部件8、 9整体保持铅直的状态移动到比图示位置更靠 热交换器侧的位置,也能够使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增加。但是,这样会使得遮蔽部件8、 9内侧的空间(第二吸气口 11和热交换器芯面5a的间隔)整体变窄,因而从第二吸气口流入该空间中 的空气难以均勻地遍及到整个热交换器芯面。因此,热交换器等的冷 却效率变差,不能充分地实现使吸入空气量增加这一本来目的,也就 是不能充分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相对于此,根椐本发明,由于通过使遮蔽部件倾斜而使得遮蔽部 件内侧的空间连续变化,所以,吸入空气容易均匀地遍及整个热交换 器芯面。也就是说,能够确保空气相对热交换器芯面整体的均匀供给 作用,同时,能够使风量增加。关于隔音性能通过设置遮蔽部件而实现的隔音效果,也就是基于利用遮蔽部件 将吸气室内部分隔为两部分的双层构造而获得的限制直接声音的扩 散、泄漏的效杲、由吸气室的室壁实现的减音效果、由遮蔽部件对声 音的反射、衰减而得到的减音效杲,可达到与不使吸气通路形成面倾 斜的场合大致相同的程度。而且,由于如上述那样可使风量增加而提高冷却能力,所以还能 够降低冷却风扇的转速(风扇噪音)。这样,能够同时兼顾吸气側的隔音性能和风量的确保。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剖碎见图。 图2是图1的11-11线剖-观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概略剖^L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见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概略剖^L图。 图7是图6的VIl-VII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见图。 图IO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概略剖一见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概略剖^L图。 图U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见图。 图1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概略剖视图。图14是表示另外的现有技术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l、图2)在图1至图11所示的第一至第九各实施方式中,设置管道作为遮 蔽部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下的基本结构与图13所示的技术相同。(A) 在上部旋转体的后部,设有由发动机护罩或配重的一部分、 燃料箱的上表面等盖材21覆盖的发动机室22。(B) 在该发动机室22中设有发动机23、未图示的液压泵、冷却 风扇24、散热器等热交换器(在此示出其中一个)25。(C) 在发动机室22内的热交换器25的吸气侧形成吸气室26,在 该吸气室26的上表面(盖材21的上表面部)设置从外部导入空气的 第一吸气口 27。(D) 吸气室26相对于发动机室22中收纳了发动机23等的空间 独立地(按照隔断空气流通的状态)由热交换器25、适当的分隔件以 及密封件形成。进而,在该吸气室26中设置管道28。管道28由与盖材21不同的另外的管道材料形成为独立的箱状, 具备上表面部29、底面部30、前后两个侧面部31、 32、以及与热交换 器芯面25a相向的正面部33。该管道28按照从周围气密地包围热交换器芯面25a的状态(例如 热交换器側的开口缘部与热交换器芯面25a的边框部分气密相接的状 态)安装。另外,在管道28的正面部33上设有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第二吸 气口 34。在该第二吸气口 34上按照覆盖该吸气口 34的状态设置防尘 用的过滤器35。另外,管道底面部30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成朝向热交换器芯面25a 向下倾斜。借助该管道28,热交换器芯面25a和第一吸气口 27之间:故隔断, 吸气室26内部#_分为两部分(管道内部空间和其以外的空间,下面称 为第一室、笫二室)26a、 26b。另外,借助管道28,如图1中箭头所示那样形成了大致L字形弯曲的空气流路,该空气流路使从第一吸气口 27向下取入的外部气体在 第二吸气口 34处将方向转为横向而到达热交换器芯面25a。另外,在形成吸气室26的盖材21的内表面、以及管道28的内外 表面上分别设置吸音材料36。上述基本结构的隔音性能与图13所示的技术基本相同。即,由独立的管道28包围热交换器芯面25a,而且,将连结芯面 25a和外部的流路弯曲成大致L字形。因而,能够由管道28隔断从芯 面25a直接排放到外部的直接声音。另一方面,从热交换器芯面25a放出的吸气声音在吸气室26内在 第一室26a和第二室26b中反复进行反射、衰减,因而能够获得高的 减音效果。进而,在吸气室26这种管道内进一步设置独立的管道28,也就是 说为整周双层管道结构。因而,与设计成仅有吸气室26的单层结构的 情况相比,在形成吸气室26的盖材21和管道28的整周部分双层地阻 挡声音,能够格外地提高防声音泄漏效果。此外,通过双层管道结构 来限制声音的传播路径,尤其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内部设置吸音材 料36的场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吸音材料36所实现的减音效果。另外,由于由管道28包围作为声音出口的热交换器芯面25a,所 以,能够抑制声音朝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声音扩散。根据这些方面,与未设置管道28的场合相比,能够格外地提高吸 气侧的隔音效果。而且,由于是通过在吸气室26内设置管道28而获得上述效果的 结构,因而,不会像采取通过扩展吸气室26而提高隔音性能的结构的 情况那样产生侵害其他设备的空间的问题,而且,还能容易地适用于 已有的;f几械。另外,只要保持管道28和热交换器芯面周围之间的气密性,就能 够由管道28可靠地隔断来自芯面25a的直接声音。因而,与针对包括 三维曲面的复杂形状的盖材21的所有内表面都气密地构成的情况相 比,密封范围远远减小。进而,由于容易进行密封,所以能够获得高 的密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道28的正面部(吸气通路形成面)33和与 其相向的盖材21的侧面部之间形成吸气通路37这方面也与图13所示的公知技术相同。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管道28的正面部33整体向吸气通路 37的截面积在作为吸气入口侧的第一吸气口 27侧(上部)为最大而朝 向相反侧(下部)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在该倾斜的正面部33的下游 侧半部(下半部)上设置第二吸气口 34。另外,如果与图13的结构(正面部IO为铅直的结构)进行比较, 则在实施方式中,按照将正面部33的下端设定在与正面部10的下端 相同的位置上的状态,使正面部33整体向热交换器25側倾斜。根据该结构,(i) 通过上述那样使管道正面部33倾斜,能够使第二吸气口 34 部分处的吸气通路37的截面积比图13结构的场合有所增加。因而, 通风阻力变小,能够使朝向管道28内吸入的空气量增加。(ii) 由于吸气通路37的截面积在靠近第一吸气口 27的上部(吸 气入口侧)变大,因而,与在下部变大的场合相比,空气的吸入效率 良好。(iii) 由于构成为通过使管道正面部33倾斜而使吸气通路37的截 面积增加,因而,与在图13的结构中使铅直的正面部10向热交换器5 側移动的场合、即尽管吸气通路截面积增加但笫二吸气口 ll与热交换 器芯面5a之间的间隔减小的场合相比,能够充分确保第一室26a的下 部空间。因而,能够使吸入空气均匀地遍及热交换器芯面25a整体。 也就是说,在确保了空气相对热交换器芯面25a整体的均勻供给作用 的同时,能够使风量增加。(iv) 由于使管道正面部33整体倾斜,所以,能够增大吸气通路 37的最大截面积,并且,该截面积的变化朝向相反侧变长且变緩。因 而,例如与仅使吸气下游側倾斜的场合相比,通风阻力较小,故风量 增加的效果好。这样,能够在吸气側确保一定的隔音性能,同时增加风量,提高 冷却效率,即,能够同时兼顾隔音性能和冷却效率。而且,由于如上述那样可使风量增加而提高冷却能力,因而还能 够使冷却风扇24的转速降低,从而可进一步降低风扇噪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吸气口 34整体位于第一吸气口 27 的下方位置,因而,声音不会直接排放至机械侧面侧。也就是说,能音"。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布置成,热交换器芯面25a的一部分不能透过 第一及第二这两个吸气口 27、 34从外部直接看到。具体来讲,如图l所示那样布置成连结第一吸气口 27的最外侧 端部和第二吸气口 34的上端的直线B比连结第一吸气口外端和热交换 器芯面25a的下端的直线A稍微但明显地靠上侧。因而,虽说很少,但还是产生了从热交换器芯面25a直接排放到 外部的直接声音的泄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针对这一点的改进技术,在保持第二吸 气口 34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尺寸的情况下,使该第二吸气口 34与第 一实施方式相比更靠下方且更靠与热交换器25相反的一側,由此,布 置成上述直线B与直线A基本一致(完全一致、或者比直线A更靠下 侧、或是比直线A靠上侧极少的量)。另外,此时,使管道正面部33在倾斜的状态下向下方延长,并且, 使管道底面部30水平即可。由此,能够利用管道28隔断直接声音。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4)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在管道正面部33的吸气下游侧(下 半部)设置了第二吸气口 34,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管道 正面部的整个面上i殳置有第二吸气口 34。另外,此时,由于管道正面 部实质上不以面的形式存在,故在图4中不对其标注附图标记。根据该结构,热交换器芯面25a中从外部直接看到的范围变大, 因而,在直接声音的隔断方面不利,但由于能够以最小的阻力向热交 换器芯面25a供给所吸入的空气,所以在冷却效率方面有利。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5)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在管道正面部整个面上 设置第二吸气口 34,但仅使吸气上游側(上半部)倾斜。即使在该场合,关于至少使管道正面部中设有第二吸气口 34的部 分倾斜这方面的结构、以及能够在第二吸气口部分使吸气通路截面积 比公知技术增加这方面的效果,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另外,过滤器35既可用包括倾斜部分和铅直部分的一张物件构成整体,也可如图示那样以分成倾斜部分和铅直部分的两张物件构成。根据该结构,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在想要将空气滤清器等器件类设置在吸气室第一室26a中的场合,能够在底部(非倾斜部分的内 侧)容易地确保其设置空间。在此,就为了进行验证本发明的风量增加效果而进行的数值分析 的结果进行说明。分析l关于图l、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管道正面部整体倾斜而在 下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 34的结构)、和图13所示的结构(将管道正 面部IO设成铅直的而在下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 11的结构),将管道8 的尺寸、第二吸气口 34、 11的开口面积等基本条件设定为相同而将两 结构模型化,使用市面销售的分析软件(FLUENT)对分别通过吸气 通路14、 37的风量进行分析。第一实施方式中模型的管道正面部33 的倾斜度相对于铅直线设定为23° 。其结果,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中,风量为83.8m3/min,而在第一实 施方式的结构中为85.6mVmin,可看出增加了 2%的风量。分析2将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使管道正面部整体倾斜而在正面部 整体上设置第二吸气口 34的结构)、和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地在 管道正面部整体上设置第二吸气口但不使正面部倾斜的结构(称为非 倾斜结构)模型化,进行与上述相同的解析。管道正面部33的倾斜度 相同,都为23° 。其结果,在非倾斜结构中通过风量为84.0m3/min,相对于此,在 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88,7m3/min,可看出增加了 7%的风量。另外,还关于图5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在管道正面部整体上i殳 置第二吸气口 34、但仅使上半部倾斜的结构)的结构也进行了分析, 其结杲,相对于对比结构获得了 4%的风量增加。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6、图7)在第一至第四各个实施方式中,将管道正面部33作为吸气通路形 成面,在其上设置第二吸气口 34,相对于此,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 管道28的前后两个侧面部31、 32作为吸气通路形成面,使该侧面部 31、 32整体向吸气通路37、 37的截面积在第一吸气口 27側(上部)为最大而朝向相反侧(下部)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在该倾斜的两个侧面部31、 32上设置第二吸气口 34、 34。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第二吸气口 34、 34的总开口面积。因而, 能够以低阻力高效地对热交换器芯面25a供给增加了的风量。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两个側面部3JL 32的除上部和下部以 外的大致整体范围内设置第二吸气口 34、 34,但也可在两个側面部整 体范围内设置第二吸气口 34、 34。或者,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 仅在两个侧面部31、 32的下半部设置第二p及气口 34、 34,还可如第四 实施方式那样在整体范围内设置吸气口 34、 34,但仅使上半部倾斜。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8)当如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管道正面部33整体倾斜、而 且在整体范围内设置第二吸气口 34时,如图中的直线A、 B的关系可 以看出,通过两吸气口 27、 34可以从外部直接看到热交换器芯面25a 的相当宽的范围。因而,在隔断直接声音的方面不利。因而,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以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作为前提,提 高盖材21的上表面部,将第一吸气口 27设置在比第三实施方式的场 合高、且向热交换器25侧(图中右侧)偏移的位置上。此时,为了确保该吸气口 27所需的开口面积,希望如图示那样使 盖材21上的第一吸气口 27的热交换器侧的开口缘部倾斜。这样的话,能够如图示那样使直线A、 B大致一致,可获得从外部 无法直接看到热交换器芯面25a的状态。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9)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及第二这两个实施方式的变型方式, 使管道正面部33整体倾斜,但仅在其上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 34。这样,与第一、第二这两个实施方式比较,存在容易从外部直接 观看到热交换器芯面25a这一不利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吸气 口 34存在于最大截面积部分,所以能够没有浪费地将吸入的空气顺畅 地取入到管道28内,因而,风量增加的效果好。第八实施方式(参照图10)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吸气室第二室26b下方的第二吸气口 34的 入口部分设置引导板38。该引导板38如图示那样朝向第二吸气口 34的下缘部向下倾斜地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二吸气口 34的入口部分利用引导板38使 从上方吸入的空气顺畅地转换方向而可靠地引导至第二吸气口 34。而且,由于使引导板38倾斜,故能够抑制在第二吸气口 34的入 口部分发生空气的滞留或紊流。另外,在此例示出了以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作为前提的情况,但 设置该引导板38的方案也能够用于其他实施方式。第九实施方式(参照图11)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配重兼用作发动机室后方的盖材、且其左 右两侧部分(仅图示了左側部分)39以绕入到发动机室22側方的状态 设置的所谓后方小回转型(包括后方超小回转型)的机械中,在配重 的面对吸气室26的左侧部分39的内表面下部,按向下的台阶状倾斜 地形成用于将吸入空气引导至第二吸气口 34的导风面40。这样,能够借助导风面40在第二吸气口 34的入口部分获得良好 的空气流动。即,即使不追加其他的引导板,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吸气 性能。因而,成本低廉。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配重的成型方面的限制等而将导风 面40形成为台阶状,但在没有限制等的情况下,优选将导风面40形 成为图11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末端下降的直线状倾斜面。第十实施方式(参照图12)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作为遮蔽部件,取代第一至第九的各实施方 式的管道28,而是设置了四边形板状的遮蔽板41。该遮蔽板41的周缘部与四周的盖材21的内表面相接,按这样的 状态设置,即,在机械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宽度范围将吸气室26内部分 隔成热交换器15侧的第一室26a、和与该第一室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室 26b。在这样构成的场合,遮蔽板41整体构成在与盖材側面部之间形成 吸气通路37的吸气通路形成面,使该遮蔽板41整体向吸气通路37的 截面积在上部最大而朝向下部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在该遮蔽板41上设置带过滤器35的第二吸气口 34这方面、以及 由遮蔽板41形成L字形弯曲的空气流路这方面的结构与其它实施方式 相同。另外,笫二吸气口 34可如图示那样仅设在下半部上,也可i殳在遮 蔽板整体上。另外,还可以不是使遮蔽板41整体倾斜,而是如管道式 的第四实施方式那样仅使上半部倾斜。根据该第十实施方式的遮蔽板式的结构,通过在吸气室26内设置 遮蔽板41,使得吸气室26在水平方向上成为双层壁结构,因此,能借 助盖材21和遮蔽板41双层地阻断声音,而且,在吸气室26内声音由 第一室26a和第二室26b反复进行反射、衰减而能够获得高的减音效 果,另外通过L字形的弯曲流路能获得减音效杲,由于此等因素的作 用,能够获得与笫一至第九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管道式大致相同的隔音 效果。另外,与管道式的场合相同,通过使遮蔽板41倾斜也可获得风量 增加的效果。也就是说,对于遮蔽板式的情况,也能够同时兼顾隔音性能和冷 却效率。尽管本发明参照附图就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该了解的 是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则可以进行等价变 更和替换。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具有设置在由盖材覆盖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热交换器以及冷却风扇,并且,通过上述冷却风扇的旋转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发动机室内并使其通过上述热交换器;而且,具有以下要件(A)在上述发动机室内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吸气侧,相对于发动机室内的其他空间独立地形成有吸气室;(B)在由盖材形成的上述吸气室的室壁上,设置有将外部空气导入至吸气室的第一吸气口;(C)在上述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按如下状态设置有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将热交换器芯面与第一吸气口之间隔断而将吸气室内分隔为两个室,并且,至少在作为该遮蔽部件的一个表面的吸气通路形成面和盖材之间形成吸气通路;(D)在该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上,设置有将从上述第一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热交换器芯面的第二吸气口;并且,(E)上述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中至少设有上述第二吸气口的部分向下述方向倾斜上述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第一吸气口侧为最大而朝向相反侧逐渐减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 吸气口以及第二吸气口以下述状态配置在第一吸气口和热交换器芯 面之间,包括吸气通路在内形成弯曲的空气流路。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 吸气口以及第二吸气口以空气流路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状态配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作为 遮蔽部件,按照如下状态在吸气室内设置由不同于盖材的另外的管道 材料独立形成的管道,即,该管道从周围气密地包围热交换器的芯面, 而且至少在该管道的一个表面和盖材之间形成吸气通路;在该管道的 形成上述吸气通路的吸气通路形成面上设置第二吸气口 ,而且,上述 吸气通路形成面中至少设有该第二吸气口的部分倾斜。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管道 具备与热交换器芯面相向的正面部、和从该正面部的水平方向两侧朝 向热交换器芯面延伸的两个侧面部,在该两个侧面部上i殳置第二吸气口 。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作为 遮蔽部件,按照如下状态设置遮蔽板,即,该遮蔽板在吸气室的整个 宽度范围将热交换器芯面与第 一吸气口之间遮蔽,而且遮蔽板自身作 为吸气通路形成面而在该遮蔽板与盖材之间形成吸气通路;在该遮蔽 板上设置第二吸气口,而且,遮蔽板的至少设有该第二吸气口的部分 倾斜。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遮蔽 部件的包括设有第二吸气口的部分在内的吸气通路形成面整体倾斜。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二 吸气口i殳在吸气通路形成面的吸气下游側。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二 吸气口i殳在吸气通路形成面的整个面上。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遮 蔽部件的吸气通路形成面中,仅吸气上游侧部分倾斜。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 一吸气口及第二吸气口的位置关系设定成,不能透过两个吸气口从外 部直接看到热交换器的芯面。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迷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按 照覆盖第二吸气口的状态在遮蔽部件上设置有过滤器。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迷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在 吸气室内的第二吸气口的空气入口部分,设置有将吸入空气引导至第 二吸气口的空气引导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在由盖材覆盖的发动机室内设置发动机、冷却风扇和热交换器,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的吸气侧形成吸气室。在该吸气室的上部室壁上设置第一吸气口,而且在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设置管道。在以该结构为前提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中,管道的正面部向下述方向倾斜形成于管道的正面部与盖材侧面部之间的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上部最大而朝向下部逐渐减小,在该正面部的下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
文档编号B60K11/04GK101224703SQ200810004020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6日
发明者中岛一, 木下伸一, 木村康正, 满田正彦, 谷内智也 申请人: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