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连接装置及儿童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569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儿童座椅连接装置及儿童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系绳带将儿童座椅连接到车体上的儿童座椅 连接装置,例如涉及用于将儿童座椅的上部连接到车辆座椅后方的固 定器上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而且,本发明涉及具有该儿童座椅连接 装置的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6-306311号公报的图3及美国专利公开2005/0006934 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将儿童座椅朝前放置在车辆座椅上,通过 系绳带将该儿童座椅的上部连接到座椅后方的固定器上。在日本特开2006-306311号公报中,在车辆内的后座后部上设有 系绳固定器托架,将从儿童座椅的上部向后方伸出的系绳带插入该系 绳固定器托架,从而以单触式将儿童座椅上部连接到车体侧(第0018 段)。在日本特开2006-306311号公报中,无法确认是否对系绳带施加 了足够的张力、即儿童座椅上部是否已牢固地连接到后方的固定器上。在上述美国专利公开2005/0006934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内容设 置了用于检测是否对安全带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张力的安全带张力检 测装置。在该美国专利公开2005/0006934号公报中,安全带由其延伸方向 上的一半侧(例如儿童座椅侧)的第1带和另一半侧(例如车辆部件 侧)的第2带构成,以连接上述带之间的方式设置安全带张力检测装置。在该美国专利公开2005/0006934号公报的图4中,当未对带施加 张力时,或者对该带所施加的张力不到规定值时,张力检测装置的窗 口显示红色。当带的张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窗口的显示颜色从红色 变成绿色。由此,可以目视确认对带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张力。在该美国专利公开2005/0006934号公报的安全带张力检测装置 中,无法充分地保持绷紧的带的张力。而且,放松带的操作麻烦。专利文献l:日本特幵2006-306311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公开2005/0006934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解决了上述现有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认是否 对用于将儿童座椅连接到车体上的系绳带施加了足够张力的儿童座椅 连接装置,其能够容易地施加、保持足够的张力,并能够容易地解除 张力。技术方案1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用于通过系绳带将儿童座椅连接到车体上,设有从儿童座椅伸出的第1系绳带;前端具有向车体 安装的安装部的第2系绳带;以及连接所述第1系绳带与第2系绳带的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外壳、架设所述第1系绳带的第1 支轴以及架设所述第2系绳带的第2支轴,所述第1支轴和第2支轴 保持在所述外壳上并大致平行地对置;所述第1支轴及第2支轴的其中一个支轴,是能够借助施加在系绳带上的张力向远离另一个支轴的方向移动的张力从动支轴;在所述外壳内设有向所述另一个支轴对所 述张力从动支轴施力的施力部件;在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张力从动 支轴相连并与所述张力从动支轴一体移动的张力指示体,在所述外壳 上的与所述张力指示体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处设有透视部;在所述张力指示体上设置指示部,当所述张力从动支轴移动至与另一个支轴相 隔预定距离以上时,所述指示部与所述透视部相对;所述儿童座椅连 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支轴中的另一个支轴是能够向所述张力从动支轴移动的锁定用支轴;在所述外壳内设置向远离所述张 力从动支轴的方向推压所述锁定用支轴的推压部件;并且在由所述推 压部件推压的锁定用支轴之间,设有用于夹持架设在所述锁定用支轴 上的系绳带的夹持部;设置用于使所述锁定用支轴向远离夹持部的方 向移动的操作片。技术方案2所述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 在于,所述张力指示体中与所述透视部相对的部分由所述指示部和色 彩与所述指示部不同的异色部构成。技术方案3的儿童座椅,具有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儿童座椅连 接装置。发明效果当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l)所述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将儿童座椅 连接到车辆上时,如果对系绳带施加了足够的张力,则张力从动支轴 及与其一体的张力指示体充分地向远离另一支轴的方向移动,该张力指示体的指示部与外壳的透视部相对。因此,当透过透视部目视确认 该指示部时,对系绳带施加了足够的张力。在本发明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中,通过在锁定用支轴与夹持部之 间夹持系绳带,能够保持系绳带的张力。当从此状态对操作片进行操作而使锁定用支轴与夹持部分离时, 可以使系绳带在两者之间自由移动。由此,可以把系绳带放松。当手离开该操作片时,锁定用支轴被朝向夹持部推压,系绳带被两者之间夹持,变成将系绳带锁定的状态。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由于指示部与异色部 的色彩不同,所以可以透过透视部清楚地目视确认指示部。


图1是用于说明将具有实施方式涉及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儿童 座椅设置在汽车后座上并进行固定的情况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说明将具有实施方式涉及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儿童座椅设置在汽车后座上并进行固定的情况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将具有实施方式涉及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儿童 座椅设置在汽车后座上并进行固定的情况的立体图。图4是从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从连接部件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将操作片压入时的连接部件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是从将与系绳带相连时的连接部件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是系绳带处于松弛状态时的连接部件的剖视图。图9是系绳带处于张紧状态时的连接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

实施方式。图1 图3是用于说明将具有实施方式涉及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 的儿童座椅设置在汽车后座上并进行固定的情况的立体图。图4是从 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从连接 部件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将操作片压入时的连接部件的 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是从将与系绳带相连时的连接部件的下方 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是系绳带处于松弛状态时的连接部件的剖视图。 图9是系绳带处于张紧状态时的连接部件的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连接部件的"上下"是指各图中的上下, 并不限定连接部件的设置姿势。如图l所示,通过防松件9将第2系绳带20的前端插入儿童座椅 1的上部的狭缝2中进行连接。该第2系绳带20,通过连接部件30连 接到第1系绳带10上。如图2所示,后座5具有座垫5a和座椅靠背5b。通过固定螺栓4 将固定环3安装在该后座5后方的车身构件上。将儿童座椅1置于后 座5上,通过ISO-FIX机构(省略图示)等将儿童座椅1连接到后座5 上后,将设在第1系绳带10的前端的挂钩8挂在固定环3上。接着,如图3所示,当以箭头Y所示的方向拉伸第1系绳带10 的末端10e时,系绳带IO、 20张紧,将儿童座椅1固定在后座5上, 以防止其前倾。参照图4 图9对连接部件30的构造进行说明。该连接部件30,具有由金属制的底座板40和合成树脂制的上部外 壳50构成的箱状的外壳。底座板40,由具有底板部41和从该底板部41的左右两边分别立 起的侧壁部42的U字形的金属件构成。在该底板部41上设有方形的 开口 43。该开口 43的前缘部形成用于在其与后述的第1支轴60之间 夹持第1系绳带10的夹持部43a。上部外壳50由大致呈U字形的成形体构成,该成形体具有与底板 部41平行的顶板部51、从顶板部51向上方突出设置的高阶部52以及 从顶板部51的左右两边分别下垂的侧壁部53。通过将底座板40的侧 壁部42的上端插入设在侧壁部53上的狭缝(图示省略)中而连接底座板40和上部外壳50。在顶板部51上设有透视部54,该透视部54由沿着连接侧壁53、 53的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另外,也可以代替长孔,而以透明部件构 成透视部。在高阶部52上设置从其前缘向下凹切的形状的缺口部55。如图8、图9所示,从高阶部52的后壁52a向下方突出设置用于 挡住第2支撑轴70的止动部58。在上部外壳50的后壁56上设有第2系绳带20的插通口 57。在由底座板40和上部外壳50构成的外壳内,平行地配置第1支 轴60及第2支轴70,第1支轴60及第2支轴70能够沿相互接近或远 离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轴60为锁定用支轴,第2支轴70为张 力从动支轴,第1支轴60位于开口 43的前缘侧。第1支轴60的两端 与设在上部外壳50的侧壁部52的内表面上的导向槽59嵌合。该导向 槽59沿与底板部41平行的方向延伸,由此第1支轴60能够沿着前后 方向即侧壁部42、 52的延伸方向滑动。与第1支轴60 —体地设置作为操作部的操作片61。该操作片61 通过桥接部62 (图8、图9)与支轴60形成一体。该操作片61沿着底 座板40的前缘配置。当第1支轴60后退即向图4的箭头R方向移动时,如图6所示, 操作片1在上部外壳50的侧壁部53、 53之间后退移动。此时,操作 片61的上部6Ia伸入缺口部55内。在操作片61与高阶部52的后壁52a(图8)之间设置螺旋弹簧80, 其始终向箭头F方向对操作片61及第1支轴60施力。另外,通过将第l支轴60按压在上述导向槽59的前缘上,使操 作片61在与底座板40及上部外壳50的前缘齐平的状态下停止。第2支轴70,配置在开口43的后缘侧。在该第2支轴70上设置 用于使第2系绳带70穿过的带穿孔71。在第2支轴70上设置凹部72, 该凹部72的大小能够嵌入底座板40的底板部41的比开口 43靠后的 后方部分。螺旋弹簧82,受到开口 43的后缘部的反作用力而向箭头F 方向(图4)对第2支轴70施力,将该第2支轴70按压在上部外壳 50的止动部58上。第2支轴70的上表面与上部外壳50的透视部54相对。在本实施 方式中,该第2支轴70的上表面部作为张力指示体。在第2支轴70与止动部58抵接的图8的状态下,第2支轴70的 上表面中的后侧的B区域与透视部54相对。在第2支轴70与上部外壳50的后壁56抵接的图9的状态下,第 2支轴70的上表面中的前侧的A区域与透视部54相对。该B区域被 涂成红色,A区域的颜色与其不同。A区域的颜色优选为绿色、蓝色、 白色、乳白色等明显不同于红色的颜色。下面对这样构成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如图8、图9所示,在第1支轴60上架设第1系绳带10,在第2 支轴70上架设第2系绳带20。在未对各系绳带IO、 20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第2支 轴70与止动部58抵接而位于前进极限。此时,透过透视部54可以目 视到B区域的红色。此时,第1支轴60的前缘侧与夹持部43a的上侧 重叠。
当拉伸第1系绳带10的末端10e时,借助施加在第1系绳带10 上的张力使第1支轴60在图8中向右方移动一些,第1系绳带10穿 过夹持部43a与第l支轴60之间而向末端10e—侧移动。当停止拉伸 末端10e时,第1支轴60被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向夹持部43a推压, 第1系绳带10被夹持在夹持部43a与第1支轴60之间。而且,此时, 由于第1系绳带10的张力是向夹持部43a—侧作用于第1支轴60、即 向图9的左方推压第1支轴,所以第1系绳带10被有力地夹持在夹持 部43a与第1支轴60之间,从而阻止了第1系绳带10的松弛。
另外,当拉伸第1系绳带10的末端10e而使第1系绳带10张紧 时,第2系绳带20也张紧。通过第2系绳带20的张力使第2支轴70 从图8的状态向右方移动。
第2支轴70后退,直至达到与上部外壳50的后面壁56抵接的图 9的状态。在图9的状态下,可以透过透视部目视到A区域。
因此,可以从视觉上确认是否对系绳带10、20施加了足够的张力。 换言之,通过拉伸第l系绳带10的末端10e,直至透过透视部54目视 到的颜色从红色变成A区域的其他颜色(绿色、白色等),可以对系 绳带10、 20施加足够的张力,从而将儿童座椅1牢固地固定到座椅5 上。通过此张力将第l支轴60有力地按压在夹持部43a上,能够保持 系绳带10、 20的张力。
在拆除儿童座椅1等需要解除系绳带10、 20的张力时,按压操作 片61即可。由此,第1支轴60与夹持部43a分离,使得第1系绳带
1010能够自由地通过夹持部43a与第1支轴60之间。因此,通过在按压 操作片61的状态下向后方或上方拉伸连接部件30,能够使第1系绳带 IO延长,从而解除张力。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可以采用图示以外 的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系绳带IO及第1支 轴60设在儿童座椅一侧,但是也可以将第2系绳带20及第2支轴70 设在儿童座椅一侧。
权利要求
1.一种儿童座椅连接装置,通过系绳带将儿童座椅连接到车体上,其设有从儿童座椅伸出的第1系绳带;前端具有向车体安装的安装部的第2系绳带;以及连接所述第1系绳带和第2系绳带的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外壳、架设所述第1系绳带的第1支轴以及架设所述第2系绳带的第2支轴,所述第1支轴和第2支轴保持在所述外壳上并大致平行地对置;所述第1支轴及第2支轴中的一个支轴是能够借助施加在系绳带上的张力向远离另一个支轴的方向移动的张力从动支轴;在所述外壳内设有向所述另一个支轴对所述张力从动支轴施力的施力部件;在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张力从动支轴相连并与所述张力从动支轴一体移动的张力指示体,在所述外壳上的与所述张力指示体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处设有透视部;在所述张力指示体上设置指示部,当所述张力从动支轴移动至远离另一个支轴规定距离以上时,所述指示部与所述透视部相对;所述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支轴中的另一个支轴是能够向所述张力从动支轴移动的锁定用支轴;在所述外壳内设置向远离所述张力从动支轴的方向推压所述锁定用支轴的推压部件;并且设有夹持部,在所述夹持部与由所述推压部件推压的锁定用支轴之间夹持架设在所述锁定用支轴上的系绳带;设置用于使所述锁定用支轴向远离夹持部的方向移动的操作片。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 力指示体中的与所述透视部相对的部分由所述指示部和色彩与所述指示部不同的异色部构成。
3. —种儿童座椅,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儿童座椅连接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儿童座椅连接装置及具有该儿童座椅连接装置的儿童座椅,能够确认是否对用于将儿童座椅连接到车体上的系绳带施加了足够的张力。当拉伸第1系绳带(10)的末端(10e)时,系绳带(10、20)张紧。通过将第1支轴(60)按压在夹持部(43a)上来保持系绳带(10、20)的张力。此时,第2支轴(70)的区域(A)与透视部(54)相对。解除系绳带(10、20)的张力时,将操作片(61)压入而使第1支轴(60)与夹持部(43a)分离。
文档编号B60N2/28GK101314334SQ20081008308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9日
发明者中川治, 川边贤治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