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座椅的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667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汽车座椅的头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头枕,如通过EP 974484B1已知的按权利要求1 的前序部分所述的那样。
背景技术
按EP 974484B1已知的头枕涉及一种碰撞主动(crashaktive)的头枕,依此在 触发一个碰撞信号情况下,具有头靠面且支承在后部的主体上的靠置件沿前进方向或沿 X-方向向前向乘客的头后部移动。由于在碰撞发生时必定相对短暂地经历移动时间并且因 此必定相对快地经历水平向前的移动行程,所以在这种碰撞主动的头枕中由于生理学的原 因该水平移动行程通常是相对微小的。但是在EP 730993B1 (参见其中W024])中示例性示出的应用情况下,必需的是在 水平方向上提供较大的移动行程。例如通过DE 3109592C2已知一些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移动行程的头枕。在那 个已知的头枕(见DE 3109592C2图2)中,整个头箱(Kopfkasten)包括其周围软垫借助一 个齿条传动装置相对于一个由两个支承杆构成的支承装置向前水平地移动。由于该齿条以 其整个水平长度必须由头枕容纳,故这个按DE 3109592C2已知的头枕要求一个相当大的 深度,也就是说,一个相对庞大体积的结构形状。

发明内容
由开头提及的EP 974484B1出发,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如此地进一步改进已知的 头枕,以致它尽管结构形状相对紧凑但仍允许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大的调节行程。这一任务利用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与其特征部分的特征一起如此地 解决,即该主体可运动地在支承装置上被导引并且借助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沿前 进_和后退方向可运动,并且靠置件沿前进_和后退方向可与主体同向运动地总是铰接在 相同的可转动的传动元件上。在按照EP 974484B1已知的头枕中,该主体相对于水平方向被固定设置在支承装 置上,在该已知文件中是在一个支承管架上,与其不同在于,本发明提出一个相对支承装置 可运动导引的主体。此外以本发明头枕具有一个相对于主体可相对运动导引的、具有一个 头靠面的靠置件的方式,获得一种两个水平移动行程的叠加或相加,亦即主体的移动行程 和靠置件的移动行程的叠加或相加。按照本发明,主体借助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相对支承装置水平地沿前 进-和后退方向可运动,并且靠置件和主体为了实现一种同向运动性分别共同铰接在相同 的可转动的传动元件上,而且利用本发明的头枕通过减少结构件的数目支持希望结构形状 紧凑的愿望。利用权利要求1的特征,本发明实现了两种不同的实施形式。第一种实施形式对 应于权利要求2至9的特征,而第二种实施形式由按权利要求10至16的特征得以表征。
4
依此,按照第一种实施形式,所述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构成一个曲柄元件, 其中每个可转动之传动元件都是一个连杆传动机构的组成部分。每个连杆传动机构包括至少四个元件并且在此构成一个具有两个曲柄元件和两 个连杆元件的平行曲拐机构。一种这样的平行曲拐机构的基本实施形式例如描述在WERNER KRAUSE 的教科书“精密机械的结构元件(KONSTRUKTIONSELEMENTE DER FEINMECHANIK) ”, 1993年由卡尔 汉斯出版社(Carl HanserVerlag)出版发行,第724页,13. 11. 1插图(平 行曲拐机构)。在本发明的另外的结构设置中,该支承装置具有一个平行于前进-和后退方向延 伸的固定延伸部(Haltefortsatz),支承装置例如可以涉及两个支承杆或两个支承管,必要 时与一个支架组合,固定延伸部构成两个沿水平方向或近以沿水平方向相互隔开距离的转 动铰接点,分别用于曲柄元件的一个端部区域。具体地按照本发明的一种特别的结构设置,一个平行曲拐机构与头枕的结构件如 此实现,即该主体具有一个沿前进方向伸出的第一延伸部,它构成一个第一连杆元件并分 别借助一个转动铰接点被分别支承在每个曲柄元件的中间区域中,同时靠置件具有一个沿 后退方向伸出的第二延伸部,它构成一个第二连杆元件并分别借助一个转动铰接点被分别 支承在每个曲柄元件的一个远离支承装置的固定延伸部的端部区域上。这种前面叙述的本发明实施形式可以被如此结构设置,即两个曲柄元件以站立配 置向上指向地被可转动支承在支承装置的固定延伸部上。另一方面按照一种作为选择的优选实施形式,本发明规定,两个曲柄元件以悬挂 配置向下指向地被可转动支承在支承装置的固定延伸部上。虽然在本发明的应用中原则上可以是,使转动铰接点的所有几何转动铰接轴线竖 直并平行地配置,但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所述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 曲柄元件和连杆元件的转动铰接点的几何转动铰接轴线水平并相互平行地延伸。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具有两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它们借助两个相互隔开距 离的转动铰接点平行轴线地被支承在支承装置上。本发明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独创性在于,每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是一个具有一个径 向上从齿轮轴沿伸出的摆动臂的齿轮,摆动臂具有一个摆动臂-转动铰接点,一个导杆元 件的一个后面的区域借助一个后部的转动铰接点支承该摆动臂-转动铰接点上,该导杆元 件以其前部区域借助一个前部的转动铰接点被支承在靠置件上并从靠置件向后指向,同时 一个从主体沿前进方向伸出的齿条延伸部与所述齿轮一起构成一个齿条传动装置。一种在其中可自动排除前部的靠置件的倾斜位置的本发明扩展结构在于,每个导 杆元件是一个双臂杠杆,它分别借助一个与各自摆动臂-转动铰接点隔开距离的后面的附 加转动铰接点与一个同步装置运动连接。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另外的结构配置中,同步装置被以如此方式实现,即同步装置 具有两个平行轴线地可转动支承在靠置件的后侧的、相互处于啮合的、具有相同尺寸并彼 此对称设置的连接齿轮,它们分别构成一个偏心的用于每个连杆元件的靠近靠置件的前部 区域的转动轴承点,连杆元件的远离靠置件的后部区域被可转动支承在各自导杆元件的附 加转动轴承点上。另外在前述的关系中,一种节省空间的结构方式如此实现,即两个连杆元件相互
5交叉。此外为了减少结构件的数量,本发明通过支承装置的独特功能的加入而规定,支 承装置具有两个相互平行延伸的支承杆或支承管,并且该支承杆或支承管分别以共轴配置 构成一个用于各自齿条传动装置的齿轮的轴承安装座。原则上可以是,所有转动铰接点的轴线水平并相互平行地延伸。其中优选的本发 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所有转动铰接点和齿轮轴承的几何轴竖直并相互平行地 延伸。


在附图中描述了相据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其中图1 一个头枕在其静止位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竖直剖视图,图2图1的头枕在其沿水平方向被拉出的运行位置上,图3 —个头枕在其静止位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水平剖视图,和图4图3的头枕在其被拉出的运行位置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面的

中,对于相同的或相似作用的结构件尽管在必要时有不同的结 构,但仍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1和2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头枕10具有一个形式为支承杆架的支承装置 11、一个主体12和一个靠置件13。支承装置11具有两个支承杆14,在图1和2中只可看 出其中一个支承杆。支承杆14的下端部以未示出的方式必要时可高度调节地安装在座椅 靠背侧的安装套筒中。支承装置11在其上部区域中设有一个固定延伸部15。该固定延伸部15平行地或 至少基本上平行地向前沿前进X方向和向后沿后退方向Z延伸。该固定延伸部15具有两个沿水平方向h相互隔开距离的转动铰接点16、17,分别 用于一个曲柄元件Kl和K2的各自的上部的端部区域18、19。该水平方向h(见双箭头)与 前进“和后退方向X、ζ重合。主体12具有一个沿前进方向伸出的第一延伸部,它构成一个第一连杆元件Cl并 且分别借助一个转动铰接点20、21被分别支承在每个曲柄元件K1、K2的中间区域中。另一 方面,靠置件13具有一个沿后退方向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它构成一个第二连杆元件C2并 且分别借助一个转动铰接点22、23被支承在相应曲柄元件ΚΙ、Κ2的一个远离支承装置11 的固定延伸部15的端部区域24、25上。这两个曲柄元件ΚΙ、Κ2以悬挂配置向下指向地被可转动支承在支承装置11的固 定延伸部15上。从图1和2还可以看出,曲柄元件Kl、Κ2以及连杆元件Cl、C2的转动铰接点16、 17、20、21、22和23的分别用一个十字形表示的几何转动铰接轴线水平且相互平行地延伸。从图1和2看出的曲柄元件Κ1、Κ2和连杆元件C1、C2的配置构成一个平行曲拐机 构,其功能方式在对比图1和2情况下立刻可以看出。为了沿前进方向χ将靠置件13从图1的静止状态拉出到图2的运行状态,乘客握
6住该靠置件13并向前沿方向χ拉动该靠置件,例如按图2拉到最前部的终端位置。在此主 体通过传动连接也被向前带动。在那个水平移动位置,一个止动装置是符合目的要求的。与 此相关的止动机构在图2中借助一种插孔-配置(Versteckloch-Anordnung) 26和一个可 在头枕10的外侧操作的插销(Versteckzapfen) 27被示意地示出。观看图1和2还可以想到,头枕10可以并排地具有两个平行曲拐机构-配置Kl、 K1、C1、C2。对比图1和2还可以想到,在从图1的静止位置移动到图2的拉出的移动位置时, 不仅主体12而且靠置件13都分别移出一个具有数值1的行程,因此对于靠置件13而言, 就产生了一个沿方向χ的具有数值2的总行程。头枕的第二实施例具有两个分别为一个齿轮28形式的可转动的传动元件,该齿 轮同时构成一个相对于齿轮轴29径向伸出的摆动臂30。该摆动臂30具有一个摆动臂-转 动铰接点31,一个导杆元件L的一个后面的区域33借助一个后部的转动铰接点32支承在 该摆动臂_转动铰接点上。该导杆元件L以其前部区域34借助一个前部的转动铰接点35 被支承在靠置件13上。该导杆元件L从靠置件13向后指向,同时一个从主体12沿前进方 向χ伸出的齿条延伸部36与齿轮28 —起构成一个齿条传动装置。每个导杆元件L是一个双臂杠杆,它分别借助一个与从各自摆动臂_转动铰接点 31隔开距离的后面的附加转动铰接点37与一个总体用G表示的同步装置运动连接。该同步装置G具有两个平行轴线地转动支承在靠置件13的后侧的、相互处于啮合 的、具有相同尺寸并彼此对称设置的、分别只在一个部分圆周上制齿的连接齿轮38,它们借 助轴承孔43被支承在靠置件13的内侧。按目的要求,齿轮28和38被分别设计为正齿轮 并且制有直齿。连接齿轮38分别构成一个偏心的用于一个连杆元件41的靠近靠置件13的前部 区域40的转动轴承点39,其远离靠置件13的后部区域46被可转动支承在该导杆元件L的 附加转动轴承点37上。这两个连杆元件41相互交叉。此外,支承装置11被如此设计,以致它具有两个相互平行延伸的支承杆或支承管 14,其中支承杆或支承管14分别以共轴配置构成一个用于各自齿条传动装置28、36的齿轮 28的轴承孔42的轴承点。此外由图3和4得出,所有转动铰接点31、32、35、37、39的几何转动铰接轴线以及 齿轮28和38的承轴轴线竖直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头枕10的第二实施例的功能在对比图3和4情况下立即可以理解。当一个乘客 握住前部的靠置件13沿前进方向χ拉动时,同样如在按图1和2的头枕那样,通过传动连 接,不仅主体12而且靠置件13都被向前地拉动,其中在靠置件13和主体12之间存在一种 拖动连接。同时该同步装置G用于保证,靠置件13以其头靠面44在水平移动情况下相对主 体12的保持其平行位置。就是在按图3和4的头枕情况下,该水平移动行程也叠加。相应 地,当主体12和靠置件13从图1的静止状态到图2的被拉出的运行状态时,分别经历一个 具有数值1的水平移动行程,故对于靠置件13来说,总共产生一个具有数值2的移动行程。与第一种实施形式(图1和2)相比较,在第二种实施形式(见图4)中,设置了一 种带有一个插销27的插孔配置26(所有以虚线示意示出的)。插销与一个齿轮28的齿型啮合并且以这种方式将头枕10锁定在其被拉出的运行位置中。
权利要求
用于汽车座椅的头枕(10),具有一个保持在至少一个如支承杆或类似物那样的支承装置(11)上的主体(12)和一个相对主体(12)可相对运动导引的、具有一个头靠面(44)的靠置件(13),该靠置件相对汽车乘客的头后部向前沿前进方向(x)和向后沿后退方向(z)可运动,其特征在于主体(12)可运动地在支承装置(11)上被导引并且借助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K1;28,30)沿前进(x) 和后退方向(z)可运动,并且靠置件(13)沿前进(x) 和后退方向(z)可与主体(12)同向运动地总是铰接在相同的可转动的传动元件(K1;28,30)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构成一个 曲柄元件(Kl),并且每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分别是一个连杆传动机构(K1,K2,C1,C2)的组 成部分。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个具有四个元件的连杆传动机 构(Kl,K2, Cl, C2)。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具有四个元件的连杆传动机构构成一 个具有两个曲柄元件(K1,K2)和两个连杆元件(C1,C2)的平行曲拐机构(K1,K2,C1,C2)。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支承装置(11)具有一个平行于前进(χ)-和 后退方向(ζ)延伸的固定延伸部(15),该固定延伸部构成两个沿水平方向(h)或近似沿水 平方向(h)相互隔开距离的转动铰接点(16,17),分别用于一个曲柄元件(Kl,K2)的一个 端部区域(18,19)。
6.按权利要求2至5之一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主体(12)具有一个沿前进方向 (χ)伸出的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构成一个第一连杆元件(Cl)并分别借助一个转动铰 接点(20,21)被分别支承在每个曲柄元件(Κ1,Κ2)的中间区域中,同时靠置件(13)具有一 个沿后退方向(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构成一个第二连杆元件(C2)并分别借 助一个转动铰接点(22,23)被分别支承在每个曲柄元件(Κ1,Κ2)的一个远离支承装置(11) 的固定延伸部(15)的端部区域(24,25)上。
7.按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两个曲柄元件(Kl,Κ2)以站立配 置向上指向地被可转动支承在支承装置(11)的固定延伸部(15)上。
8.按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两个曲柄元件(Kl,Κ2)以悬挂配 置向下指向地被可转动支承在支承装置(11)的固定延伸部(15)上。
9.按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 曲柄元件(Κ1,Κ2)和连杆元件(C1,C2)的转动铰接点(16,17,`20,21,22,23)的几何转动铰 接轴线水平并相互平行地延伸。
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28,30),它们 借助两个相互隔开距离的转动铰接点(42)平行轴线地被支承在支承装置(11)上。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构成一个具有一 个径向上从齿轮轴(29)伸出的摆动臂(30)的齿轮(28),该摆动臂具有一个摆动臂-转动 铰接点(31),一个导杆元件(L)的一个后面的区域(33)借助一个后部的转动铰接点(32) 支承在该摆动臂-转动铰接点上,该导杆元件以其前部区域(34)借助一个前部的转动铰接 点(35)被支承在靠置件(13)上并且从靠置件向后指向,同时一个从主体(12)沿前进方向 (x)伸出的齿条延伸部(36)与齿轮(28) —起构成一个齿条传动装置(28,26)。
12.按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导杆元件(L)是一个双臂杠杆, 该双臂杠杆分别借助一个与各自摆动臂-转动铰接点(31)隔开距离的后面的附加转动铰 接点(37)与一个同步装置(G)运动连接。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同步装置(G)具有两个平行轴线地可转 动支承在靠置件(13)的后侧的、相互处于啮合的、具有相同尺寸并彼此对称设置的连接齿 轮(38),这些连接齿轮分别构成一个偏心的用于每个连杆元件(41)的靠近靠置件(13)的 前部区域(40)的转动轴承点(39),连杆元件的远离靠置件(13)的后部区域(46)被可转动 支承在各自导杆元件(L)的附加转动轴承点(37)上。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两个连杆元件(41)相互交叉。
15.按权利要求10至14之一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支承装置(11)具有两个相互 平行延伸的支承杆(14)或支承管,并且支承杆(14)或支承管分别以共轴配置构成一个用 于各自齿条传动装置(28,36)的齿轮(28)的轴承点(42)。
16.按权利要求10至15之一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有转动铰接点(31,32,35, 37,39)和齿轮轴承(42,43)的几何轴线竖直并相互平行地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头枕(10),具有至少一个如支承杆或类似物那样的支承装置(11)。一个主体(12)保持在支承装置(11)上。一个具有头靠面(44)的靠置件(13)相对主体(12)可相对运动地被导引,靠置件相对乘客的头后部向前沿前进方向(x)和向后沿后退方向(z)可运动。主体(12)可运动地在支承装置(11)上被导引并且借助至少一个可转动的传动元件(K1;28,30)沿前进(x)-和后退方向(z)可运动。同时靠置件(13)沿前进(x)-和后退方向(z)可与主体(12)同向运动地总铰接在相同的可转动的传动元件(K1;28,30)上。
文档编号B60N2/48GK101898527SQ20091025843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0日
发明者G·明斯特尔, G·特鲁肯布罗特, U·拜尔 申请人:格瑞玛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