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自带式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8713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行车自带式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充气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自行车自带式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与机动车辆内车胎相比,自行车内车胎较为简易,而且充气较为频繁。所以在日常 生活中,自行车的充气必不可少。 目前,对自行车充气大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随车携带气筒,首先随车携带他物本 身就造成自行车的不便,并且需要在路旁停车人工打气,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影响到自行车 的正常行走;二是到指定的车铺去充气,但车铺都是只设定在固定的地点,在人们骑车外出 时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很难找到地点去充气,显然这样造成诸多不便,影响了旅行。尤其是当 四周都没有车铺的时候,充气成了很麻烦的事情。在内车胎被意外扎破时,上述两种方式更 不起作用。 另外,最近有研究出可充气式的轮胎,虽能较有效解决充气问题,但其成本较高, 应用性不好。 因此,开发出一种省时省力、方便长途旅行并且成本低应用广的充气装置就非常 有普遍意义。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上述充气过程的不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自带式
充气装置,使自行车可以在行进过程中自动地为内车胎充气。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充气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 1)充气部分包括气筒筒壁、推杆、出气口、活塞、大圆盘、车轮中心轴、钢丝、固定 环、键和挡环;气筒筒壁的两端通过固定环固定于自行车车轮的一根钢丝上;大圆盘的一 侧面开有凸轮凹槽,凸轮凹槽朝向外侧的大圆盘套装于在车轴轴套左端外的车轮中心轴 上,大圆盘内孔通过键与车轮中心轴滑动连接;气筒推杆的下端成弯曲状,嵌入大圆盘的凸 轮凹槽中,推杆上端与活塞一端固连;气筒的出气口与内车胎的气门芯连接;在无凸轮凹 槽大圆盘一侧的车轮中心轴安装挡环,挡环贴紧于键的右端面。 2)控制部分包括小圆盘、第一弹簧、钢丝绳、第二弹簧、充气手柄、手把、铁片和 销;在有凸轮凹槽大圆盘一侧的车轮中心轴向外依次安装第一弹簧、小圆盘、自行车左侧撑 架和左螺母,小圆盘上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小孔,钢丝绳的一端分成四股分别穿过小圆盘的 四个小孔后与大圆盘固定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手把的小孔后连接到充气手柄上;铁 片固定在手把右端,充气手柄右端与铁片经销转动连接,充气手柄中部与第二弹簧的上端 连接;手把中部与第二弹簧下端连接。 在有凸轮凹槽大圆盘的一侧与小圆盘之间安装弹性防尘罩,弹性防尘罩与小圆盘 固连。[0012]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根据凸轮连杆机构运动原理,有效地利用了自行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 的动力作为充气装置工作的动力源,能够在自行车行进过程中为内车胎充气,减少了停车 然后人工充气或者寻找固定充气地点的麻烦。手把处安装简易的控制装置,控制充气的开 始与结束,方便自行车随时随地为内车胎充气,适合于各种胎压的需要。本装置结构简单, 而且是纯机械结构,可靠性好、可应用性强,适合于自行车在多种路况下的行走。另外,若自 行车行走时,内车胎意外被剌破漏气时,本装置通过充气可以起到短时间内减轻漏气过多 的状况,保证自行车还可继续前行。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充气手柄安装示意图。 图中1、钢丝绳,2、小圆盘,3、第一弹簧,4、大圆盘,5、键,6、车轮中心轴,7、推杆, 8、气筒筒壁,9、活塞,10、出气口, 11、钢丝,12、固定环,13、自行车左侧撑架,14、弹性防尘 罩,15、左螺母,16、挡环,17、右螺母,18、内车胎,19、销,20、充气手柄,21、手把,22、第二弹 簧,23、刹车手柄,24、铁片,25、车轴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充气部分和控制部分,充气部分利用了封闭式 凸轮连杆机构原理。 充气部分包括包括气筒筒壁8、推杆7、出气口 10、活塞9、大圆盘4、车轮中心轴 6、钢丝11、固定环12、键5和挡环16 ;气筒筒壁8的两端通过固定环12固定于自行车车轮 的一根钢丝11上;大圆盘4的一侧面开有凸轮凹槽,凸轮凹槽朝向外侧的大圆盘4套装于 在车轴轴套25左端外的车轮中心轴6上,大圆盘4内孔通过键5与车轮中心轴6滑动连接; 气筒推杆7的下端成弯曲状,嵌入大圆盘4的凸轮凹槽中,推杆7上端与活塞9 一端固连; 气筒的出气口 10与内车胎18的气门芯连接;在无凸轮凹槽大圆盘4 一侧的车轮中心轴6 安装挡环16,挡环16贴紧于键5的右端面。 控制部分包括包括小圆盘2、第一弹簧3、钢丝绳1、第二弹簧22、充气手柄20、手 把21、铁片24和销19 ;在有凸轮凹槽大圆盘4 一侧的车轮中心轴6向外依次安装第一弹簧 3、小圆盘2、自行车左侧撑架13和左螺母15,小圆盘2上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小孔,钢丝绳1 的一端分成四股分别穿过小圆盘2的四个小孔后与大圆盘4固定连接,钢丝绳1的另一端 穿过手把21的小孔后连接到充气手柄20上;铁片24固定在手把21右端,充气手柄20右 端与铁片24经销19转动连接,充气手柄20中部与第二弹簧22的上端连接;手把21中部 与第二弹簧22下端连接。在有凸轮凹槽大圆盘4的一侧与小圆盘2之间安装弹性防尘罩 14,弹性防尘罩14与小圆盘2固连,右螺母17锁紧自行车右侧撑架。 如图1所示,车轮的钢丝11上的两个固定环12用于固定气筒筒壁8,保证其相对 钢丝11没有相对滑动,这里气筒不宜过大,应该参照自行车车轮半径等考虑,一般不超过20cm。大圆盘4的左侧开有凸轮凹槽是为了使在充气时车轮转一周时气筒的推杆7可以做 一次往复直线运动。大圆盘4通过键5可以做沿车轮中心轴轴向的小范围滑动,键5的长 度即大圆盘4可滑动长度。限于该装置轴向尺寸较小,所以键5的长度只需保证可以使推 杆7嵌入凸轮凹槽和脱离凸轮凹槽即可。键5右端设置挡环16是为了限定松开钢丝绳1 后大圆盘4的轴向位置,挡环16紧卡在车轮中心轴6上。 因为自行车工作条件一般都不好,尤其是车轮部分,所以本装置中的弹性防尘罩 14在于保护该装置,延长寿命。 如图3所示,23为自行车的刹车手柄。在自行车车把21右端固定的铁片24上,另 开有一个孔,将充气手柄20和铁片24 —起通过销19转动连接,使充气手柄20可以相对于 手把21有小角度的转动便可,该角度的变化使人可以通过控制充气手柄20而拽动钢丝绳 1 ,从而控制着充气的开始和结束。 本实用新型的运行过程为 在自行车行走过程中,当需要充气时,手压下充气手柄20,钢丝绳1被拉紧,第一 弹簧3与第二弹簧22均受压縮。这样推杆7成弯曲状的下端就会嵌入大圆盘4的凸轮凹 槽中,推杆7就会因为凸轮凹槽的形状的限制而沿气筒筒壁的方向做往复的直线运动,从 而带动活塞9压縮气体,气体由出气口 IO通过气门芯进入车轮的内车胎。当不需要充气 时,放松手柄20,第一弹簧3与第二弹簧22恢复,导致大圆盘4的凸轮凹槽与推杆7分离, 即充气结束。 本充气装置对于自行车的前轮后轮均可适用,实际应用中,在前后轮都需安装。自 行车左手把处安装控制后轮充气的充气手柄,右手把处安装控制前轮充气的充气手柄。
权利要求一种自行车自带式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1)充气部分包括气筒筒壁(8)、推杆(7)、出气口(10)、活塞(9)、大圆盘(4)、车轮中心轴(6)、钢丝(11)、固定环(12)、键(5)和挡环(16);气筒筒壁(8)的两端通过固定环(12)固定于自行车车轮的一根钢丝(11)上;大圆盘(4)的一侧面开有凸轮凹槽,凸轮凹槽朝向外侧的大圆盘(4)套装于在车轴轴套(25)左端外的车轮中心轴(6)上,大圆盘(4)内孔通过键(5)与车轮中心轴(6)滑动连接;气筒推杆(7)的下端成弯曲状,嵌入大圆盘(4)的凸轮凹槽中,推杆(7)上端与活塞(9)固连;气筒的出气口(10)与内车胎(18)的气门芯连接;在无凸轮凹槽大圆盘(4)的另一侧的车轮中心轴(6)上安装挡环(16),挡环(16)贴紧于键(5)的右端面;2)控制部分包括小圆盘(2)、第一弹簧(3)、钢丝绳(1)、第二弹簧(22)、充气手柄(20)、手把(21)、铁片(24)和销(19);在有凸轮凹槽大圆盘(4)一侧的车轮中心轴(6)向外依次安装第一弹簧(3)、小圆盘(2)、自行车左侧撑架(13)和左螺母(15),小圆盘(2)上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小孔,钢丝绳(1)的一端分成四股分别穿过小圆盘(2)的四个小孔后与大圆盘(4)固定连接,钢丝绳(1)的另一端穿过手把(21)的小孔后连接到充气手柄(20)上;铁片(24)固定在手把(21)右端,充气手柄(20)右端与铁片(24)经销(19)转动连接,充气手柄(20)中部与第二弹簧(22)的上端连接,手把(21)中部与第二弹簧(22)下端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自带式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有凸轮凹槽大 圆盘(4)的一侧与小圆盘(2)之间安装弹性防尘罩(14),弹性防尘罩(14)与小圆盘(2)固 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自带式充气装置。它包括充气部分和控制部分;充气部分是将气筒固定于一根钢丝上;大圆盘套装在车轮中心轴左端,通过键与车轮中心轴连接;气筒推杆的下端嵌入大圆盘的凸轮凹槽中,上端与活塞固连;控制部分是在有凸轮凹槽大圆盘一侧的车轮中心轴上向外依次安装第一弹簧和小圆盘,小圆盘上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小孔,钢丝绳的一端分别穿过小圆盘的四个小孔后与大圆盘固连,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手把的小孔后连接到充气手柄上。本实用新型根据凸轮连杆机构运动原理,利用了自行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动力作为充气装置工作的动力源,能够在自行车行进过程中为内车胎充气,减少了停车然后人工充气或者寻找固定充气地点的麻烦。
文档编号B60C23/12GK201472088SQ20092019077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6日
发明者张云龙, 武建伟, 王琪赟, 白小龙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