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281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乘、驾位的安全构件,具体地说是一种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
背景技术
车配气囊是当车辆急刹车或发生撞击时对车辆乘员进行人身保护的安全构件,用来减轻伤害。现有的侧面气囊保护方式主要是胸部式或者胸腹一体式,不能在碰撞中有效的对人的髋部进行保护,也不能有效地平衡胸部、腹部、髋部的受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气囊安装于座椅靠背的下端,当碰撞发生时,气囊冲破座椅蒙皮,爆出后分布在座椅侧面,呈浑圆的L形,有效地对胸部、腹部、髋部进行保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包括气囊专用材料质地的上片与下片,下片与下片相对称,两片相对于边缘处经气囊专用缝纫线缝合于一体,其特别之处在于上片为带有宽度的L形;充气爆出后的气囊为浑圆的L形。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安装于座椅靠背的下端,充气爆出后的气囊也为一体式的类似L形,分为两个区域,其中L形的横向部分主要用于推动髋部至腿部膝盖上方之间的部位,一方面保护髋部伤害,一方面缓解上半身的伤害;L型的竖向部分相应于人体躯干部位,主要用于碰撞时保护人体的胸部及腹部。该气囊通过平衡胸部、腹部、髋部的受力,从而降低胸部T12的罚分,提高胸部得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上片的左上端两侧为斜角过渡,上片的右下端的上下侧为斜角过渡。相应地,下片的右上端两侧为斜角过渡,左下端的上下侧为斜角过渡。这样的边缘过渡方式,可以保证气囊在充气爆出时边界是圆滑的过渡趋势,避免出现尖锐的边缘或者点,对人体造成伤害。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设有两个排气孔, 分别位于该气囊的上部右侧与底部右侧。排气孔位于气囊的边缘部位,防止碰撞时排出的气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限定,所述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设有充气孔,充气孔位于L型的竖向部分左侧相对于竖向部分与横线部分交接处。对充气孔的设置位置的限定是为了各个部分充气均勻,保持气囊爆开时的稳定。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所述产品爆出后分布在座椅侧面,呈浑圆的L形,有效地胸部、腹部、髋部进行保护,通过平衡胸部、腹部、髋部的受力,从而降低胸部T12的罚分,提高胸部得分。[0014]本实用新型用于适用于轿车、越野车、商用车等各种车型。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与图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片与下片的主视图。图中1 一上片,2—下片,31、32—排气孔,4一充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包括气囊专用材料质地的上片1与下片2。参考图1,上片1的主体形状为带有宽度的L形,其左上端两侧为斜角过渡,且其右下端的上下侧为也为斜角过渡。参考图2,下片2与上片1对称。上片1与下片相对,于边缘处经气囊专用缝纫线缝合于一体,该气囊充气爆出后为浑圆的L形。本实施例设有两个排气孔31、32,分别位于该气囊的上部右侧与底部右侧。本实施例还设有充气孔4,位于L型的竖向部分左侧相对于竖向部分与横线部分交接处。
权利要求1.一种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它包括气囊专用材料质地的上片与下片,下片与下片相对称,两片相对于边缘处经气囊专用缝纫线缝合于一体,其特征在于上片为带有宽度的L形;充气爆出后的气囊为浑圆的L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片的左上端两侧为斜角过度,上片的右下端的上下侧为斜角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设有两个排气孔,分别位于该气囊的上部右侧与底部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设有充气孔,充气孔位于L型的竖向部分左侧相对于竖向部分与横线部分交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设有充气孔,充气孔位于L型的竖向部分左侧相对于竖向部分与横线部分交接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对车辆侧面碰撞的L型侧气囊,包括气囊专用材料质地的上片与下片,下片与下片相对称,两片相对于边缘处经气囊专用缝纫线缝合于一体,其特别之处在于上片为带有宽度的L形。本实用新型中的气囊安装于座椅靠背的下端,当碰撞发生时,气囊冲破座椅蒙皮,爆出后分布在座椅侧面,呈浑圆的L形,有效地对胸部、腹部、髋部进行保护,通过平衡胸部、腹部、髋部的受力,从而降低胸部T12的罚分,提高胸部得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轿车、越野车、商用车等各种车型。
文档编号B60R21/231GK201980180SQ20112002756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7日
发明者张凯, 陈现岭, 鞠春贤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