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条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596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辐条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辐条锁紧装置,尤指一种可导正辐条的固定件,且可达稳固定位的锁紧结构的辐条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轮轮组主要是由外围的轮圈、中心轮毂及连结于轮圈与轮毂间的数个辐条所形成,各该辐条的一端固接于轮毂,另一端穿设于轮圈侧壁,并利用一固定件与辐条相互锁接固定。一般常见的轮圈辐条锁紧装置,是于轮圈侧壁设有数个组设孔,且辐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段,将该辐条穿设组设孔,并利用具有内螺纹的一固定件与该辐条的外螺纹段相互锁紧,以将辐条的一端锁紧固定于轮圈侧壁,可使轮圈平均受力,并提升该轮组转动效率。因锁紧辐条时,辐条与组设孔间会呈斜向状态,或是部份轮圈辐条结构中的组设孔是呈斜向设置,因此辐条与轮圈间锁紧装置的设计,与施力点及传动的顺畅有极大的影响。该辐条锁紧装置针对斜向的固定方式,常见者大致可分为固定件斜向固定式或组设孔斜向固定式。现有固定件斜向固定式的辐条锁紧装置,如中国台湾第099204627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自行车轮圈辐条用之螺帽》,为中空状、并在内径中间设有一段落的螺纹段,外表则呈十字造型,其头端制成连续波浪环状,并且在中间的凸部所位于靠近身部的一侧是呈球弧面状,而在身部的前段是呈渐缩的锥径状,另于球弧面上再设数浅凹部;以便螺帽在置于轮圈平面的孔洞中后,借助其头端来供转锁操作,以便于其内径的螺纹段与辐条边端的螺纹段相螺合时,运用其凸部一侧的球弧面来调整与辐条螺合的角度,再由球弧面上的浅凹部来强化结合时的牢固性,如此以达到最佳组合。另一现有组设孔斜向固定式的辐条锁紧装置,如中国台湾第099209270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自行车轮圈》,具有一环形内框与一环形外框,该环形内框两侧沿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一侧框,以该环形内框定义一基准面,该环形内框于该基准面环绕为圆形,该环形外框固设于该二侧框,于该环形内框环设有数个辐条孔,该辐条孔定义有一通过该辐条孔的轴线,该轴线与基准面呈倾斜关系,各该辐条孔至少于该环形内框接近该环形外框的一侧形成一开口,该环形内框于各该开口周缘形成一平面,各该平面围绕于其中一辐条孔周缘,令该平面与该其中一辐条孔的轴线相互垂直。上述所揭结构中,前者是于螺帽中间凸部靠近身部的一侧设呈球弧面,且于球弧面上再设数浅凹部,利用该球弧面来调整与辐条螺合的角度,且借助浅凹部提供结合时的牢固性,使螺帽可定位于轮圈的孔洞中;后者则是于轮圈的环形内框接近环形外框的一侧凹设有开口,且该开口与通过辐条孔的轴线呈倾斜关系,该固定件与该辐条孔呈垂直,使该固定件可配合辐条呈倾斜状,并可于该辐条上另锁设一迫紧件,以可稳固定位辐条。[0009]只是,前者螺帽的球弧面设计,虽可便利辐条作角度倾斜定位,然而辐条具有一定长度,且由于辐条与轮圈的组设孔间具有间隙,始能将辐条穿设入组设孔,然于车辆行进时,辐条会产生震动,而容易使辐条于其与螺帽接合处产生断裂或松脱,造成轮圈受力不平均,且影响轮组转动效率;后者该轮圈的开口设计,成形复杂,且其开口的倾斜角度固定,使该固定件的定位角度受限,又该迫紧件的稳固定位效果有限,且该迫紧件与固定件间的旋向相同,容易因辐条受震动而产生松脱,整体结构确有待改良之必要者;故本实用新型人, 针对前述问题进一步提供一具实用创新的辐条锁紧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导正辐条的固定件, 且可达稳固定位的锁紧结构的辐条锁紧装置。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即在提供一种辐条锁紧装置,是利用轮圈本体的组设孔处设有一第一固定件,以供与辐条相互锁紧固定,该第一固定件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第三固定部,且配合一第二固定件与第三固定部相互锁紧,即可导正该第一固定件,且可防止松脱, 达到导正及稳固定位之功效。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即在提供一种辐条锁紧装置,该第二固定件之组设,可提升该第一固定件一端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之强度,防止该辐条受力产生弯曲断裂之情事,以达提升强度之功效者。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即在提供一种辐条锁紧装置,该第一固定件与辐条间螺纹段之旋向相反,当该第一固定件松开时,该第二固定件是呈锁紧状态,即可有效防止该第一固定件松脱,达到稳固定位之功效。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辐条锁紧装置,其包含有一轮圈本体,由至少一桥板及二侧框连接构成,该桥板上设有数个组设孔;数个辐条组,各该辐条组包含一辐条、一第一固定件与一第二固定件,该辐条的一端是固设于轮毂,另一端具有一外螺纹段且穿设于各该组设孔;该第一固定件,是呈套筒状,其内部设有内螺纹段的一第一固定部,设使该第一固定部与该辐条的外螺纹段相互螺锁,该第一固定件远离该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设有一第二固定部及一第三固定部,该第三固定部外周设有一外螺纹段,且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内部具有与该第一固定部相通的一穿孔,该穿孔是供辐条穿伸;该第二固定件,是呈套筒状且套设于该辐条上,其内部设有内螺纹段的一定位部,以使该定位部与该第三固定部相互螺锁; 借助上述构件,利用该第二固定件与第三固定部相互锁紧,即可导正并稳固定位该第一固定件,且可提升该第二、第三固定部的强度,整体结构可达便利实用性。其中该第三固定部外螺纹段与辐条外螺纹段的旋向相反。该第二、第三固定部穿设于该组设孔且朝该轮圈本体的内侧设置,且该第一固定部与该辐条的外螺纹段相互螺锁。该第二固定件内部于该定位部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套孔,另一端设有一个第二套孔,该第一套孔的孔径是与该第二固定部相配合,以使该第二固定部穿设于该第一套孔并导正定位该第一固定件。该第二固定件内部于定位部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套孔,另一端设有一个第二套孔,该第二固定部穿设于该第一套孔,且于该第二套孔内组设有一个垫体。该第二固定件一端外周设有弧状的以调整与辐条螺合的角度的组接部,且该组设部的弧度与该组设孔配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辐条锁紧装置,是利用轮圈本体的组设孔处设有一第一固定件,以供与辐条相互锁紧固定,该第一固定件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第三固定部,且配合一第二固定件与第三固定部相互锁紧,即可导正该第一固定件,且可防止松脱,达到导正及稳固定位之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辐条锁紧装置,该第二固定件之组设,可提升该第一固定件一端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之强度,防止该辐条受力产生弯曲断裂之情事,以达提升强度之功效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辐条锁紧装置,该第一固定件与辐条间螺纹段之旋向相反,当该第一固定件松开时,该第二固定件是呈锁紧状态,即可有效防止该第一固定件松脱,达到稳固定位之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放大图。图4为图3固定部件的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轮圈本体10侧框12辐条组20外螺纹段22第一固定件30第二固定部32穿孔;34第二固定件40第一套孔42组接部4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照图1 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轮圈的结构改良,其主要包含有 一轮圈本体10及数个辐条组20。该轮圈本体10,其截面呈框形,由至少一桥板11及二侧框12连接构成,该桥板11 上连续设有数个组设孔13。该数个辐条组20,各该辐条组20包含一辐条21、一第一固定件30与一第二固定件40,该辐条21的一端是固设于轮毂,另一端具有一外螺纹段22且穿设于各该组设孔13。该第一固定件30,呈套筒状,其内部对应该外螺纹段22而设有具内螺纹段的一第
桥板11 组设孔13 辐条21
第一固定部31 第三固定部33 组设部35 定位部41 第二套孔43 垫体45。一固定部31,该第一固定件30远离第一固定部31的一端延伸设有一第二固定部32及一第三固定部33,其中该第三固定部33外周设有一外螺纹段,该第三固定部33的外螺纹段是与辐条21外螺纹段22的旋向相反,且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内部具有与第一固定部31相通的一穿孔34,该穿孔34可供辐条21穿伸;该第一固定部31与第二固定部32相接处凸设有弧状的一组设部35 ;使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穿设组设孔13且朝轮圈本体 10的内侧设置,并设使该第一固定部31与外螺纹段22相互螺设锁紧,且该组设部35的弧度可供与组设孔13配合,以供调整与辐条21螺合的角度。该第二固定件40,是呈套筒状且套设于该辐条21上,其内部设有具内螺纹段的一定位部41,该第二固定件40内部于定位部41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套孔42,另一端设有一第二套孔43,该第一套孔42的孔径是与第二固定部32相配合;该定位部41是供与第三固定部33相互螺设锁紧,使该第二固定部32穿设于第一套孔42,并将该第一固定件30锁紧定位后,可借该第二固定件40的组设,提供该第一固定件30导正定位及防止松脱的功效;且该第二固定件40于第一套孔42的外周设有弧状的一组接部44,使该组接部44的弧度可供与组设孔13配合,以供调整与辐条21螺合的角度;该第二套孔43内可组设有一垫体45, 可防止水分渗入各该第一、第二固定件30、40内部,且可适当阻挡该第三固定部33与定位部41,可防止两者间产生松脱问题,以提供防水及防松脱的功效。借助上述构件,该第一固定件30与辐条21相互螺设锁紧,且该第一固定件30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利用一第二固定件40与第三固定部33相互锁紧, 即可导正并固定该第一固定件30,且可提升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的强度,防止辐条21 弯曲断裂,故整体装置极具实用便利性。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组设,首先是将该第一固定件30穿设于该轮圈本体10的组设孔13, 且使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穿设该组设孔13且朝轮圈本体10的内侧设置,接着将该辐条21穿套第二固定件40后,再穿设该轮圈本体10的组设孔13,并穿入该第一固定件30 的穿孔34,再将该第一固定件30的第一固定部31与辐条21的外螺纹段22相互螺锁,且该组设部35可配合辐条21的角度设置,再接着将该第二固定件40与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相互套设,使该定位部41与第三固定部33相互螺锁,并将该垫体45套设于第二套孔43处,即组设完成。本实用新型的使用,首先是将该第一固定件30的第一固定部31与辐条21的外螺纹段22相互螺锁,且该组设部35可配合辐条21的角度设置,再将该第二固定件40与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相互套设,使该定位部41与第三固定部33相互螺锁,即可导正并固定该第一固定件30 ;反之,欲拆卸或调整该第一固定件30时,是先松开该第二固定件40, 再松开该第一固定件30,以进行拆卸或调整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辐条锁紧装置,是利用该第一固定件30与辐条21相互锁紧固定,该第一固定件30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且配合该第二固定件40的组设, 使该第二固定件40与第三固定部33相互锁紧,借该第二固定件40的组设可导正第一固定件30,且可有效防止该第一固定件30松脱,确实达到导正及稳固定位的功效,以达极佳实用性及便利性;再者,该第二固定件40的组设,可提升该第一固定件30—端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的强度,防止该辐条21受力产生弯曲断裂的情事,以延长使用寿命,确实达到提升强度的功效。本实用新型该第一固定件30的第三固定部33的外螺纹段是与辐条21外螺纹段 22的旋向相反,从而使该第一固定件30松开时,而该第二固定件40则是呈锁紧状态,即可有效防止该第一固定件30松脱,达到稳固定位的功效;再者,借助该垫体45的组设,可防止水分渗入各该第一、第二固定件30、40内部,且其是阻挡于该第三固定部33与定位部41,可防止两者间产生松脱,以提供防水及防松脱的效果,达到便利实用性的功效。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辐条锁紧装置,是提供一具有二固定件的辐条结构,其是具有第一、第二固定件30、40,该第一固定件30与辐条21相互螺设锁紧,且该第一固定件30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利用一第二固定件40与第三固定部33 相互锁紧,即可导正并固定该第一固定件30,且可提升该第二、第三固定部32、33的强度, 以便使整体确具产业实用性及创新效益实用新型。需陈明者,以上所述乃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图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之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辐条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个轮圈本体,由至少一个桥板及两个侧框连接构成,该桥板上设有数个组设孔;数个辐条组,各该辐条组包含一根辐条、一个第一固定件与一个第二固定件,该辐条的一端固设于轮毂,另一端具有一个外螺纹段且穿设于各该组设孔;该第一固定件,是呈套筒状,内部设有一个具内螺纹段的第一固定部,以使该第一固定部与该辐条的外螺纹段相互螺锁,该第一固定件远离该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设有一个第二固定部及一个第三固定部,该第三固定部外周设有一个外螺纹段,且各该第二、第三固定部内部具有与该第一固定部相通的一个供辐条穿伸的穿孔;该第二固定件,是呈套筒状且套设于该辐条上,内部设有具内螺纹段的一个定位部,以使该定位部与该第三固定部相互螺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条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固定部外螺纹段与辐条外螺纹段的旋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条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第三固定部穿设于该组设孔且朝该轮圈本体的内侧设置,且该第一固定部与该辐条的外螺纹段相互螺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条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件内部于该定位部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套孔,另一端设有一个第二套孔,该第一套孔的孔径是与该第二固定部相配合,以使该第二固定部穿设于该第一套孔并导正定位该第一固定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条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件内部于定位部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套孔,另一端设有一个第二套孔,该第二固定部穿设于该第一套孔,且于该第二套孔内组设有一个垫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条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件一端外周设有弧状的以调整与辐条螺合的角度的组接部,且该组设部的弧度与该组设孔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辐条锁紧装置,其包含有一轮圈本体,由一桥板及二侧框连接构成,该桥板上设有数个组设孔;数个辐条组,各该辐条组包含一辐条及第一、第二固定件;该第一固定件,其内部设有可与辐条一端相互螺锁的一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件的一端延伸设有一第二、第三固定部,该第三固定部设有一外螺纹段;该第二固定件,其内部设有与第三固定部相互螺锁的一定位部;借助上述构件,利用该第二固定件的组设,可导正并固定该第一固定件,且可提升该第二、第三固定部的强度,整体结构可达便利实用性。
文档编号B60B1/04GK202106792SQ20112015349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
发明者涂季冰 申请人: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