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637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一种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
背景技术
伴随着交通事故的不断増加,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得到重视,作为安全保护措施之一的安全气囊,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专利US5738368公开了ー种带有后排气囊的汽车安装装置,其包括至少ー个用于后排乘客的后排座椅和ー个布置在后排座椅前面的前排座椅,该前排座椅由ー个前排座椅座垫和ー个前排座椅靠背组成。至少ー个后排气囊可借助至少ー个在感测到汽车碰撞时可制动的气体发生器充气,其中在初始位置折叠的至少ー个后排气囊和至少ー个气体发生器在前排座椅后部区域与该前排座椅可调整地布置并固定。后排气囊的结构设计和气囊出气孔对着后排乘客的方向应使得爆炸释放的后排气囊向着后排乘客前面的胸部/头部方向展开。具体说,在座椅靠背的后部区域内设置ー个凹穴,在该凹穴中装配入ー个托板,该托板通过托板上的一个侧向的固定法兰与靠背侧向框架部分固定相连。气体发生器与气囊一起布置并夹持在该托板上,靠背框架部分可摆动地铰接在座椅架上,使座椅靠背可以倾斜调整,这里摆动铰链有足够强度和尺寸大小,使得通过该铰链还能分散力。另外,设置ー个摆动罩,其可摆动地铰接在托板上,并在初始状态安全装置未制动时封闭前排座椅靠背的开ロ,从而盖住托板连通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当安全装置制动时,摆动罩通过充气的气囊摆到摆动位置,使得摆动气囊可向着后排乘客前面的胸部/头部方向展开。此时,摆动罩通过夹持带夹持在一定的摆动位置。这种结构的缺点是,由于在座椅靠背中布置了多个硬的构建而大大降低了座椅舒适度,因为这些构件在通过前排座椅靠背加载时受压;此外,这种结构复杂而费用昂贵。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安全装置并不太适合。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简易廉价,在保证后排乘客安全性的同吋,提高车体使用舒适度的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包括车架和气囊装置,所述车架内安设有至少ー个后排座椅和ー个布置于后排座椅前面的前排座椅,所述车架上位于后排座椅和前排座椅间且临近前排座椅后部的位置开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内安设有朝向槽ロ设置的气囊装置,该容置槽槽ロ盖设有盖板。进ー步设置为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气囊和与控制单元电联接的气体发生器,所述气囊密封地套设于气体发生器上,该气囊上开设有排气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气体发生器制动并为气囊充气时,气囊膨胀并弹出,气囊能完全挡住前排座椅的椅背部分,乘客因惯性向前运动时碰撞气囊,此时气囊能完全挡在乘客的头部/胸部位置,从而对乘客的人身安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进ー步设置为气体发生器上位于气囊内的端部设有多个出气孔,该气体发生器螺纹固定连接于容置槽槽底。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出气孔能提高气体发生器释放气体的速度,气体发生器螺纹固定连接于容置槽槽底,不仅方便了安装和拆卸,还节约了空间,符合美学要求。进ー步设置为所述容置槽位于车架上临近车顶的位置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置槽安设于车顶,不仅位置不容易看到,而且所占空间小。进ー步设置为所述气囊形状为L型,该气囊的下部朝向后排座椅所在方向折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囊为板状,且该气囊下部朝向后排座椅所在方向折弯,该折弯部分能对乘客腹部起到抵触和缓冲作用,提高缓冲效果。再进ー步设置为所述气囊由侧叶和顶叶组成,所述侧叶为U字形,所述顶叶与侧叶上其中ー侧边密封配合,侧叶和顶叶上各不相连的侧边均与容置槽密封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结构的气囊膨胀后呈立体形状,所弹出的形状厚度均匀,缓冲效果更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发生事故吋,控制单元将控制气体发生器制动并为气囊充气,气囊膨胀并弹出,长条状的气囊能完全挡住前排座椅的椅背部分,乘客因惯性向前运动时碰撞气囊,此时气囊能完全挡在乘客的头部/胸部位置,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不仅结构简易,而且生产成本低,同时还不影响前排座椅上乘客的舒适度。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囊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描述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车架I和气囊装置2,所述车架I内安设有至少ー个后排座椅11和ー个布置于后排座椅11前面的前排座椅12,所述车架I上位于后排座椅11和前排座椅12间且临近前排座椅11后部的位置开设有圆形的容置槽13,该容置槽13位于车架I上车顶所在位置,该容置槽13内安设有缩成一团并朝向槽ロ设置的气囊装置2,该容置槽13槽ロ盖设有对应的盖板14。所述气囊装置2包括控制单元21、气囊23和与控制单元21电联接的气体发生器22,所述气体发生器22上位于气囊23内的端部设有多个出气孔221,该气体发生器22螺栓固定连接于容置槽13槽底。如图3所示,所述气囊23形状为L型,该气囊23的下部朝向后排座椅11所在方向折弯,该折弯部位为弧形。所述气囊23由侧叶231和顶叶232组成,所述侧叶231为U字形,所述顶叶232与侧叶231上其中ー侧边密封配合,侧叶231和顶叶232上不相连接的各侧边分别与容置槽13密封固定连接。该气囊23密封地套设于气体发生器22上,气囊23周壁与容置槽13固定连接,气囊23上朝向外侧的表面处开设有排气孔2321,该排气孔2321开设于顶叶232上。本实用新型中,当发生事故吋,控制单元21将控制气体发生器22制动并为气囊23充气,气囊23膨胀并弹出,长条状的气囊23能完全挡住前排座椅12的椅背部分,乘客因惯性向前运动时碰撞气囊23,此时气囊23能完全挡在乘客的头部/胸部位置,起到很好的保权利要求1.一种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包括车架(I)和气囊装置(2),所述车架(I)内安设有至少ー个后排座椅(11)和ー个布置于后排座椅(11)前面的前排座椅(12),其特征是所述车架(I)上位于后排座椅(11)和前排座椅(12)间且临近前排座椅(12)后部的位置开设有容置槽(13),该容置槽(13)内安设有朝向槽ロ设置的气囊装置(2),该容置槽(13)槽ロ盖设有盖板(1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其特征是所述气囊装置(2)包括控制单元(21)、气囊(23)和与控制单元(21)电联接的气体发生器(22),所述气囊(23)密封地套设于气体发生器(22)上,该气囊(23)上开设有排气孔(23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其特征是所述气体发生器(22)上位于气囊(23)内的端部设有多个出气孔(221),该气体发生器(22)螺纹固定连接于容置槽(13)槽底。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其特征是所述容置槽(13)位于车架(I)上临近车顶的位置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其特征是所述气囊(23)形状为L型,该气囊(23)的下部朝向后排座椅(11)所在方向折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其特征是所述气囊(23)由侧叶(231)和顶叶(232)组成,所述侧叶(231)为U字形,所述顶叶(232)与侧叶(231)上其中ー侧边密封配合,侧叶(231)和顶叶(232)上各不相连的侧边均与容置槽(13)密封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后排气囊装置的车体,包括车架和气囊装置,所述车架内安设有至少一个后排座椅和一个布置于后排座椅前面的前排座椅,所述车架上位于后排座椅和前排座椅间且临近前排座椅后部的位置开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内安设有朝向槽口设置的气囊装置,该容置槽槽口盖设有盖板。本实用新型中,当发生事故时,控制单元将控制气体发生器制动并为气囊充气,气囊膨胀并弹出,长条状的气囊能完全挡住前排座椅的椅背部分,乘客因惯性向前运动时碰撞气囊,此时气囊能完全挡在乘客的头部/胸部位置,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不仅结构简易,而且生产成本低,同时还不影响前排座椅上乘客的舒适度。
文档编号B60R21/231GK202429165SQ20112055928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刘卫国, 吴成明, 曹小珍, 林涛,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