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594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课题在于,当侧气囊装置的气囊主体展开并膨胀时,使施加于交通工具的侧壁部的力充分降低。侧气囊装置的气囊主体(41)将充气机(30)内置于自身的后部,通过折叠而设为收容用形态,并收容于座椅靠背的侧部。由气囊主体(41)的下部构成主被折返部(75),由该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构成副被折返部(81)。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主体(41)通过至少进行下述动作而设为上述收容用形态,即,将主被折返部(75)向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侧折返,并且将副被折返部(81)向主被折返部(75)的剩余部(82)侧折返。
【专利说明】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在对交通工具从侧方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使气囊主体在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上的乘员的侧方展开并膨胀,保护乘员不受冲击。

【背景技术】
[0002]在由于侧碰撞等对车辆从侧方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作为保护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装置,侧气囊装置广为人知。侧气囊装置具备充气机以及气囊主体。充气机对应于来自车辆的侧方的冲击喷出膨胀用气体。气囊主体在自身的后部内置有充气机。气囊主体通过折叠而形成为收容用形态,并收容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内。
[0003]在该侧气囊装置中,如果从侧方对车辆的侧壁部、例如侧门等施加冲击,则从充气机向气囊主体供给膨胀用气体。由于该膨胀用气体,气囊主体在侧壁部与车辆用座椅之间向前方展开并膨胀。该气囊主体介于乘员和向车辆内侧进入的侧壁部之间而对乘员进行约束,并且缓和通过侧壁部向乘员传递的来自侧方的冲击。
[0004]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展开并膨胀的气囊主体的下部与从侧壁部向车辆内侧凸出的扶手发生干涉,有可能强力按压该扶手。
[0005]因此,例如日本特开平9-150805号公报所记载所示,可以想到通过由气囊主体的下部构成被折返部,至少将该被折返部向气囊主体的剩余部侧折返,将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主体形成为上述收容用形态。
[0006]然而,在如上所述将被折返部向气囊主体的剩余部侧折返的结构中,虽然该被折返部成为对气囊主体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阻碍,但是该被折返部却被膨胀用气体较快地充满并膨胀。其结果,气囊主体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并未充分降低,有可能无法使施加于扶手的力充分降低。
[0007]上述问题并不局限于扶手,只要是在侧壁部与气囊主体发生干涉的部位,就有可能引起与上述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在气囊主体展开并膨胀时,能够使施加于交通工具的侧壁部的力充分降低。
[0009]解决上述课题的侧气囊装置具备:充气机,其对应于来自交通工具的侧方的冲击,喷出膨胀用气体;以及气囊主体,其将所述充气机内置于自身的后部,通过折叠设为收容用形态,并收容在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上的乘员的外侧附近,利用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使所述气囊主体在所述交通工具的侧壁部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之间向前方展开并膨胀,在该侧气囊装置中,由所述气囊主体的下部及上部中的一方构成主被折返部,由所述主被折返部的一部分构成副被折返部,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气囊主体通过至少进行下述动作而设为所述收容用形态,即,将所述主被折返部向所述气囊主体的剩余部侧折返,并且将所述副被折返部向所述主被折返部的剩余部侧折返。
[0010]根据上述结构,如果从侧方对交通工具施加冲击,则从充气机喷出膨胀用气体。利用该膨胀用气体,收容用形态的气囊主体一边将折叠消除(展开),一边在交通工具的侧壁部与交通工具用座椅之间向前方膨胀。该气囊主体介于乘员和向交通工具用座椅侧进入的侧壁部之间而对乘员进行约束,并且缓和通过侧壁部向乘员传递的来自侧方的冲击。
[0011]在上述气囊主体的展开及膨胀的过程中,折返的主被折返部和折返的副被折返部成为对气囊主体的下部及上部中的一方的展开及膨胀的阻碍,对它们的展开及膨胀进行抑制。通过该抑制,与仅设置有主被折返部的构造相比,上述部分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较低。其结果,在主被折返部的展开方向前方,即使存在如交通工具的侧壁部的一部分、例如扶手这种向交通工具用座椅侧凸出并与该主被折返部干涉的构造,也能够充分降低施加于该构造的力。
[0012]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副被折返部由所述主被折返部的后部构成。
[0013]根据上述结构,主被折返部的后部在该主被折返部中也位于靠近在气囊主体的后部配置的充气机的部位。由此,在主被折返部的后部中内压升高。由如上述内压升高的部位即主被折返部的后部构成副被折返部并将该副被折返部折返,由此有效地使该后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
[0014]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优选在将所述气囊主体的后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设置有所述主被折返部的一侧的端部设为特定端部的情况下,将所述主被折返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剩余部的边界部的后端,设定于与所述特定端部相比靠近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部位。
[0015]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主被折返部和气囊主体的剩余部的边界部设定于满足上述条件的部位,从而与该边界部的后端设定于气囊主体的后部的特定端部的情况相比,主被折返部的容量增多。因此,使折返的主被折返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进一步降低。
[0016]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优选在将所述气囊主体的后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设置有所述主被折返部的一侧的端部设为特定端部的情况下,在所述气囊主体的后部、且在所述特定端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之间形成所述充气机的插入口,所述充气机形成为长条状,该充气机的一部分从所述特定端部侧通过所述插入口并插入所述气囊主体内,所述主被折返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剩余部的边界部的后端设定于所述特定端部和所述插入口之间。
[0017]此处,假设如果边界部的后端设定于比插入口靠近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一侧,则充气机、特别是通过插入口并插入到气囊主体内的部分对主被折返部的折返造成妨碍。
[0018]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如果边界部的后端设定于特定端部和插入口之间,则充气机不易对主被折返部的折返造成妨碍,易于将主被折返部折返。
[0019]另外,边界部的上述后端在特定端部和插入口之间设定于越靠近插入口的部位,则主被折返部的容量越多。因此,使折返的主被折返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更进一步降低。
[0020]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主被折返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剩余部的边界部倾斜为,越向前侧越靠近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0021]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主被折返部和气囊主体的剩余部的边界部满足上述条件,与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相比,即与边界部不倾斜的情况、倾斜为越向前侧越远离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情况相比,主被折返部的容量增多。因此,使折返的主被折返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更进一步降低。
[0022]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气囊主体的内部被设置有连通部的纵向划分部划分为后膨胀室和前膨胀室,所述后膨胀室位于与该纵向划分部相比的后侧,且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所述前膨胀室位于与所述纵向划分部相比的前侧,且从所述后膨胀室经由所述连通部而被供给膨胀用气体,所述副被折返部由所述后膨胀室的一部分构成。
[0023]根据上述结构,在从侧方对交通工具施加冲击而从充气机喷出膨胀用气体的情况下,最初将该膨胀用气体向后膨胀室供给,该后膨胀室开始展开并膨胀。后膨胀室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经由纵向划分部的连通部向前膨胀室供给。由于该膨胀用气体,前膨胀室比后膨胀室延迟开始展开及膨胀。
[0024]这样,在从充气机供给膨胀用气体的期间的初期,后膨胀室的内压高于前膨胀室的内压。因此,将内压升高的部位即后膨胀室的一部分作为副被折返部折返,有效地使后膨胀室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
[0025]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纵向划分部设置有调压阀,该调压阀在所述后膨胀室膨胀而对乘员进行约束之前闭阀,对该后膨胀室的膨胀用气体通过所述连通部向所述前膨胀室流出进行限制,当所述后膨胀室对乘员进行约束时,该调压阀对应于由伴随于该约束而施加的外力引起的所述纵向划分部的张紧状态的变化而开阀,解除所述限制。
[0026]根据上述结构,调压阀在后膨胀室膨胀而对乘员进行约束之前闭阀,对该后膨胀室的膨胀用气体通过连通部向前膨胀室流出进行限制。另外,在后膨胀室对乘员进行约束时,调压阀对应于由伴随于该约束而施加的外力引起的纵向划分部的张紧状态的变化而开阀,解除上述限制。
[0027]这样,在由后膨胀室进行对乘员的约束之前,与在纵向划分部未设置调压阀的构造相比,后膨胀室的内压较高。因此,通过将后膨胀室的一部分作为副被折返部并使其折返,有效地使后膨胀室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
[0028]发明的效果
[0029]根据上述侧气囊装置,在气囊主体展开并膨胀时,能够充分降低施加于交通工具的侧壁部的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表示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且是将设置有该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与气囊以及乘员一起示出的侧视图。
[0031]图2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表车辆用座椅、气囊、乘员以及侧壁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剖视图。
[0032]图3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表车辆用座椅、气囊、乘员以及侧壁部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剖视图。
[0033]图4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表示组装有气囊模块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俯视剖视图。
[0034]图5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表示气囊主体处于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模块的侧视图。
[0035]图6是示意地示出沿图5中的6-6线的气囊的内部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0036]图7的(a)是通过将车外侧的主体布部的一部分断开,而将图5中的气囊模块的内部构造与乘员一起示出的侧视图,(b)是将(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0037]图8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将气囊主体折叠的中途的气囊模块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从上述(a)的右方观察的后视图,(C)是从下方观察上述(a)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0038]图9是表示将图8的气囊主体进一步折叠的状态的气囊模块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从上述(a)的右方观察的主视图,(C)是从下方观察上述(a)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0039]图10是表示将图9的气囊主体进一步折叠的状态的气囊模块的图,(a)是侧视图,
(b)是从下方观察上述(a)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0040]图11是表示将图10的气囊主体进一步折叠的状态的气囊模块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从下方观察上述(a)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0041]图12是表示将图11的气囊主体进一步折叠而形成为收容用形态的气囊模块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从上述(a)的右方观察的后视图,(C)是从下方观察上述(a)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0042]图13是表图4的气囊主体以其一部分残留在座椅靠背内的方式从车辆用座椅中弹出而展开并膨胀的状态的局部俯视剖视图。
[0043]图1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纵向划分部张紧时的调压阀及其外围部分的局部斜视图。
[0044]图15的(a)?(C)是示意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调压阀的动作的侧视剖视图。
[0045]标号的说明
[0046]10…车辆(交通工具),11…侧壁部,12...车辆用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31…充气机,41...气囊主体,41s...特定端部,47…插入口,48...后膨胀室,49…前膨胀室,51…纵向划分部,69...连通部,70…调压阀,75…主被折返部,76、82…剩余部,77…边界部,77r…后端,81...副被折返部,P…乘员。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以下,作为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安装在作为交通工具的车辆上的侧气囊装置进行说明。
[0048]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车辆的前进方向记作前方,以此为基准对前、后、上、下、左、右进行规定。另外,在各图中分别是,“前”表示车辆前侧,“后”表示车辆后侧,“内”表示车辆内侧,“外”表示车辆外侧。车辆内侧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靠近其中央位置的一侧,车辆外侧是从上述中央位置远离的一侧。
[0049]另外,设定为具有标准体格的大人作为乘员以预定的姿势(正规的姿势)就座于车辆用座椅。
[0050]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10中,在侧壁部11的车辆内侧附近,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而配置有车辆用座椅12。此处,侧壁部11是指在车辆10的侧部配置的车辆构成部件,主要是车门、立柱等属于该侧壁部11。例如,与前座对应的侧壁部11为前车门、中柱(B柱)等。另外,与后座对应的侧壁部11为侧门(后门)的后部、C柱、轮胎罩的前部、后侧板等。在侧壁部11上设置有向车辆用座椅12侧凸出的扶手11a。
[0051]车辆用座椅12具备:座垫(座部)13,其构成车辆用座椅12的下部;以及座椅靠背14,其从该座垫13的后侧立起。车辆用座椅12以座椅靠背14朝向前方的姿势配置于车辆10上。以该方式配置的车辆用座椅12的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
[0052]座椅靠背14具备:座椅靠背主体15 ;—对侧支撑部16,它们设置在该座椅靠背主体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处。座椅靠背主体15向后侧倾斜,从后侧对乘员P的上半身进行支撑。两个侧支撑部16从座椅靠背主体15向前方凸出,对落座于座垫13并倚靠在座椅靠背主体15的乘员P的上半身,限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0053]下面,对在座椅靠背14中包含车辆外侧的侧支撑部16的车辆外侧的侧部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0054]在座椅靠背14的内部,配置有构成其骨架的座椅框架。如图4所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配置在座椅靠背14内的车辆外侧部分,该部分(以下,称作“侧框架部17”)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在包含侧框架部17在内的座椅框架的前侧,配置有由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座椅缓冲部18。另外,在座椅框架的后侧,配置有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硬质的背板19。此外,虽然座椅缓冲部18被表皮覆盖,但在图4中省略该表皮的图不。对于后述的图13也一样。
[0055]在座椅缓冲部18内,在侧框架部17的车辆外侧附近设置有收容部21。在该收容部21中,组装有构成侧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气囊模块AM。
[0056]狭缝22从收容部21的角部向斜前方、且向车辆外侧延伸。由座椅缓冲部18的前侧的角部18c和狭缝22夹着的部位(图4中由双点划线的框包围的部位),构成由于后述的气囊主体41而断开的断开预定部23。
[0057]气囊模块AM作为主要的构成部件而具备充气机组件30以及气囊40。下面,对这些构成部件分别进行说明。
[0058]<充气机组件30>
[0059]如图4及图5所示,充气机组件30具备作为气体发生器的充气机31、以及将该充气机31覆盖的保持件3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充气机31,采用被称作热解型的充气机。充气机31形成为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近似圆柱状,在其内部收容有产生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剂(省略图示)。充气机31在其上端部具有气体喷出部(省略图示)。另外,在充气机31的下端部,连接有成为向该充气机31的动作信号的输入配线的线束(省略图示)。
[0060]此外,作为充气机31,可以取代上述使用气体发生剂的热解型充气机而使用如下类型(混合型)的充气机:利用火药等将填充有高压气体的高压气体容器的间隔壁断开,使膨胀用气体喷出。
[0061]另一方面,保持件32是作为控制膨胀用气体的喷出方向的扩散器起作用,并且具有将上述充气机31与气囊主体41 一起紧固连结于上述侧框架部17的功能的部件。保持件32的大部分通过对金属板等板材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为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近似筒状。并且,将从充气机31的气体喷出部喷出的膨胀用气体向保持件32的外部喷出。
[0062]在保持件32中,作为用于将其安装于侧框架部17的卡合部件而固定有多根螺栓34。
[0063]此外,充气机组件30的充气机31和保持件32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0064]如图1及图2所示,气囊40具备:构成其外壳部分的气囊主体41 ;以及设置于气囊主体41内的纵向划分部51。
[0065]<气囊主体41>
[0066]图5表示未填充膨胀用气体而将气囊主体41展开为平面状的状态(以下称作“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模块AM。另外,图7(a)通过将车辆外侧的主体布部44的一部分断开而将图5中的气囊模块AM的内部构造与乘员P —起示出。
[0067]如图5及图7(a)所示,将I张布片(也称作基布、板布等)沿设定在其中央部分的折线42向前方对折并使它们在车辆用座椅12的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将该重叠的部分结合成袋状,由此形成气囊主体41。此处,为了区分气囊主体41的上述重叠的2个部分,将位于车辆内侧的部分称作主体布部43,将位于车辆外侧的部分称作主体布部44。
[006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将布片沿折线42对折而形成气囊主体41,但是,气囊主体41也可以由沿折线42分割而得到的2张布片构成。在该情况下,使2张布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并将两张布片结合成袋状,由此形成气囊主体41。并且,气囊主体41也可以由大于或等于3张的布片构成。
[0069]在气囊主体41中,两个主体布部43、44的外形形状处于以折线42为对称轴而相互线对称的关系。各主体布部43、44的形状.大小设定为,当气囊主体41在车辆用座椅12和侧壁部11之间展开并膨胀时,能够占据就座于该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上半身(胸部PT等)的侧方的区域。
[0070]作为上述两个主体布部43、44,适合强度高且具有挠性的能够容易折叠的原材,例如利用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形成的织布等。
[0071]两个主体布部43、44的上述结合在设置于它们的周缘部的周缘结合部45处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周缘结合部45的大部分,通过对两个主体布部43、44的周缘部中的除后端部(折线42附近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缝制(利用缝线进行缝合)而形成。关于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外结合部53以及内结合部63也一样。
[0072]关于上述缝制,在图5、图7?图12以及图14中,利用3种线表现缝制部分。第I种线是表现为将一定长度的粗线断续地排列的线,这表示从侧方观察缝线的状态(参照图5中的周缘结合部45等)。第2种线是表现为将一定长度(比通常的虚线长的长度)的细线断续地排列的线,这表示例如位于布片的里侧而无法直接看到(隐藏)的缝线的状态(参照图7(a)中的内结合部63等)。第3种线是表现为将点隔开一定间隔地排列的线,这表示沿着将缝制部分通过的剖面的缝线的剖面(参照图7 (a)中的周缘结合部45的一部分坐^
寸/ ο
[0073]如图5及图7 (a)所示,在两个主体布部43、44之间、且由周缘结合部45及折线42包围的空间成为膨胀部46,该膨胀部46通过膨胀用气体在乘员P的上半身的侧方展开并膨胀,而用于对该上半身的大部分进行约束并相对于冲击进行保护。
[0074]此外,周缘结合部45可以利用与上述使用缝线的缝合不同的手段,例如通过使用粘合剂的粘合而形成。关于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外结合部53以及内结合部63也一样。
[0075]此处,在气囊主体41的后部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中,将预定设置后述的主被折返部75侧的端部设为特定端部41s,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下端部。在气囊主体41的后部、且在上述特定端部41s和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之间,形成有充气机组件30的插人口 47。
[0076]膨胀部46的内部被纵向划分部51划分为多个室。纵向划分部51与通常称作系带的部件具有相同的结构。
[0077]〈纵向划分部51>
[0078]图6表示沿图5中的6-6线的剖面构造。在该图6中,以省略厚度的方式描画各部件,并将各内结合部描画成锯齿状。如图6及图7 (a)所示,当气囊主体41处于非膨胀展开状态时,在两个主体布部43、44之间,将纵向划分部51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折线52向前方对折。对折状态的纵向划分部51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借助上述的周缘结合部45而通过共同缝合,相对于两个主体布部43、44结合。
[0079]上述纵向划分部51具有如下形状:在展开的状态下,沿着折线52的方向(以下称作“纵向”)的尺寸比与该折线52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作“横向”)的尺寸长。纵向划分部51通过沿着自身的周缘部设置的外结合部53与主体布部43、44结合。此外,外结合部53设置在将气囊主体41对折并使两个主体布部43、44重叠时彼此一致的位置。
[0080]纵向划分部51通过上述结合而架设于两个主体布部43、44之间。在膨胀部46中,与纵向划分部51相比靠后侧的室,构成在乘员P的胸部PT的后半部的侧方展开并膨胀的后膨胀室48。另外,在膨胀部46中,与纵向划分部51相比靠前侧的室,构成在乘员P的胸部PT的前半部的侧方展开并膨胀的前膨胀室49。
[0081]如图7(a)、(b)以及图14所示,纵向划分部51由在纵向(上下方向)上排列的2张布片56、57构成。两张布片56、57由强度高且具有挠性的能够容易折叠的原材、例如织布等构成。
[0082]在上下两张布片56、57中,在使它们的端部58、59的端缘58e、59e彼此一致的状态下,端部58、59彼此重叠成带状。上下两张布片56、57在分别形成为带状的一对重叠部61和此外的部位(以下称作“非重叠部62”)的边界部分处通过沿横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内结合部63而结合。
[0083]此外,纵向划分部51的上侧的布片56以及下侧的布片57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沿折线52分割为2张。
[0084]并且,充气机组件30形成为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充气机组件30的上部从上述特定端部41s侧通过插入口 47并插入到气囊主体41内。使保持件32的螺栓34插入贯穿主体布部43,由此充气机组件30以相对于气囊主体41被定位的状态被卡止。
[0085]此外,在插入口 47及其附近,确保充气机组件30和气囊主体41之间的气密性。该附近包含特定端部41s和插入口 47之间的区域。
[0086]并且,在纵向划分部51中,大致在纵向及横向这两个方向的中央部分设置有连通部69以及调压阀70。详细而言,纵向划分部51中的上述内结合部63,在作为其一部分的跨越折线52的部分处将结合解除。换言之,在两个重叠部61和非重叠部62的边界部分中,在跨越折线52的部分中不设置使上下两张布片56、57结合的内结合部63。如上所示地不设置内结合部63的部分即将结合解除的部位,沿横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而构成由使后膨胀室48和前膨胀室49连通的狭缝形成的连通部69。
[0087]调压阀70是通过对连通部69处的膨胀用气体的流通进行控制,而对后膨胀室68以及前膨胀室49的各自的内压进行调整的阀。在重叠部61且连通部69和端缘58e之间的部分构成调压阀70的阀体部71,连通部69和端缘59e之间的部分构成调压阀70的阀体部72。两个阀体部71、72在它们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前端部71t、72t处互相接触,由此对两个阀体部71、72之间的膨胀用气体的流通进行限制(参照图15(a)、(b))。将此时的调压阀70的动作方式称作“闭阀”。另外,通过将连通部69打开、且使阀体部71的整体从阀体部72的整体分离,能够使两个阀体部71、72之间的膨胀用气体流通(参照图15(c))。将此时的调压阀70的动作方式称作“开阀”。
[0088]并且,将两个重叠部61在与非重叠部62的边界部分,向上方或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折弯而与该非重叠部62重叠。并且,折弯的带状的两个重叠部61在沿着内结合部63的方向(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借助前述的外结合部53并通过共同缝合而相对于气囊主体41的对应的主体布部43、44以及非重叠部62结合。
[0089]如图4所示,通过将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主体41 (参照图5、图7(a))如图8?图11所示所示折叠,将气囊模块AM形成为图12(a)?(c)所示的紧凑的形态(以下称作“收容用形态”)。这是为了使气囊模块AM适合收容于座椅靠背14的有限的大小的收容部21中。
[0090]然后,对将气囊主体41折叠而成为收容用形态的工序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需要特定折线42、78、84?87的位置、折叠的部位的位置、折叠的方向等。因此,在进行特定时,不使安装有气囊40的座椅靠背14倾斜而是形成为铅直状态,并将充气机组件30设为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姿势。
[0091]上述折叠中包含将由气囊主体41的下部构成的主被折返部75折返,并且还包含将由主被折返部75的一部分构成的副折返部81折返。
[0092]更详细而言,如图8(a)所示,在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主体41的下部,设定将主被折返部75和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的边界部77穿过的折线78。边界部77满足以下条件。
[0093]条件1:自身的后端77r位于特定端部41s和插入口 47之间。如上所述,插入口47位于比特定端部41s靠近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位置。
[0094]条件2:倾斜为越向前侧越靠近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换言之,边界部77倾斜为越向前侧越高。
[0095]另外,在主被折返部75的一部分处,设定将副被折返部81和主被折返部75的剩余部82的边界部83穿过的折线84。副被折返部81满足以下条件。
[0096]条件3:位于作为主被折返部75中的靠近充气机组件30的部位的后部。
[0097]条件4:位于后膨胀部48。
[0098]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满足上述条件3,将边界部83的后端83r设定于插入口 47的前端附近。另外,为了满足上述条件4,将边界部83的前端83f设定于外结合部53和周缘结合部45相交叉的部位的下方附近。
[0099]如图8(a)中箭头Al所示,将副被折返部81沿折线84向车辆外侧(图8(a)中的近前侧)折返。通过该折返,副被折返部81与主被折返部75的剩余部82的一部分重叠。气囊主体41成为图8(a)?(c)所示的形态。
[0100]然后,对于以上述方式将副被折返部81折返后的主被折返部75,如图8 (a)中箭头A2所示,将其沿折线78向车辆外侧折返。通过该折返,主被折返部75与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的下部重叠。气囊主体41成为图9 (a)、(b)所示的中间形态。此外,图9(a)表示从图8(a)的里侧、即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气囊模块AM的状态。
[0101]此处,假设在将边界部77的后端77r设定与插入口 47相比靠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侧(上侧)的情况下,充气机组件30特别是将插入口 47穿过并插入到气囊主体41内的部分,对包含副被折返部81的主被折返部75的折返造成妨碍。因此,将主被折返部75折返的作业变得困难。
[0102]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边界部77的后端77r设定于插入口 47的前端附近。因此,充气机组件30不易对主被折返部75的折返造成妨碍。
[0103]另外,由于边界部77的后端77r位于与设定于特定端部41s和插入口 47之间的情况相比更高的位置,因此,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增多。
[0104]然后,如图9(a)所示,在上述中间形态的气囊主体41的多个部位,相对于折线42分别平行地设定折线85。并且,如图9(c)所示,通过沿各折线85向同一方向反复折叠的卷折,将气囊主体41从前侧向后侧折叠。通过该折叠,气囊主体41形成为图10(a)、(b)所示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的形态。
[0105]然后,在气囊主体41中,在从充气机组件30向前方离开规定距离的部位,相对于折线42平行地设定折线86。对于以上述方式卷折成块的部分,如图10(a)中箭头A3所示,将其沿折线86向车辆外侧(图10(a)中的近前侧、图10(b)中的上侧)折返。通过该折返,如图11 (a)、(b)所示,气囊主体41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减小,在沿着折线42的方向(上下方向)上变成细长的形态。
[0106]并且,在上述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设定相对于折线42正交的折线87。如图11(a)中箭头A4所示,在气囊主体41中,将与上述折线87相比上侧的部分88沿该折线87向车辆外侧(图11(a)中的近前侧)折返。通过该折返,在气囊主体41中,上述部分88与比折线87靠下侧的部分89的一部分重叠。气囊主体41成为图12(a)?
(c)所示的收容用状态。
[0107]这样,将气囊主体41折叠并设为收容用形态的气囊模块AM,在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均减小,即使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狭窄的收容部21也适合收容。
[0108]如图4所示,在设为收容用形态的气囊模块AM中,将以上述方式从保持件32延伸并插入贯穿气囊主体41的主体布部43的螺栓34插入贯穿侧框架17中,从车辆内侧将螺母35紧固于该螺栓34上。通过该紧固,将充气机组件30与气囊主体41 一起安装于侧框架部17上。
[0109]此外,可以利用与上述的螺栓34及螺母35不同的部件将充气机组件30安装于侧框架部17上。另外,也可以不使用保持件32而将充气机31直接安装于侧框架部17上。
[0110]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的气囊模块AM以外,侧气囊装置还具备冲击传感器91以及控制装置92。冲击传感器91由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设置于车辆10的侧壁部11处等,对从侧方施加于该侧壁部11的冲击进行检测。控制装置92基于来自冲击传感器91的检测信号控制充气机31的动作。
[0111]并且,在车辆10上安装有用于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约束于该车辆用座椅12上的安全带装置,在图1等中将该安全带装置的图示省略。
[0112]以上述方式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侧气囊装置。下面,作为侧气囊装置的作用,说明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形态(模式)。
[0113]图15(a)?(C)示意地示出调压阀70以及纵向划分部51的形态在开始供给膨胀用气体后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将细节部分省略.简化。
[0114]在该侧气囊装置中,当从侧方未对车辆10的侧壁部11施加冲击时,不会从控制装置92对充气机31输出用于使该充气机31进行动作的动作信号,不会从充气机31喷出膨胀用气体。气囊主体41以收容用形态持续收容于收容部21中(参照图4)。
[0115]与之相对,在车辆10的行驶等过程中,如果由于侧碰等对侧壁部11施加有大于或等于规定值的冲击、且由冲击传感器91检测出该情况,则基于该检测信号从控制装置92对充气机31输出用于使该充气机31进行动作的动作信号。根据该动作信号,从充气机31喷出膨胀用气体。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从保持件32通过并供给至后膨胀室48,由此使后膨胀室48开始膨胀。
[0116]另外,对折状态的纵向划分部51由于膨胀的后膨胀室48而在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被拉伸。如图15(a)所示,对调压阀70的两个阀体部71、72从它们的重叠方向(厚度方向)施加内压PI。两个阀体部71、72由于该内压PI而在整个面上互相紧贴,成为对在两个阀体部71、72之间的膨胀用气体的流通进行限制的自密封状态。并且,被折弯并与纵向划分部51的上侧的非重叠部62重叠的重叠部61,由于内压而被向其上侧的非重叠部62按压(参照图14),两个阀体部71、72变得更易于关闭。
[0117]此处,由于纵向划分部51形成为与横向(车辆宽度方向)相比在纵向(上下方向)上较长,因此,在纵向划分部51中,与纵向(上下方向)相比,更容易将更强的张力施加于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由于连通部69沿该易于施加更强的张力的横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因此易于关闭。
[0118]并且,当后膨胀室48展开并膨胀时,不仅对纵向划分部51,即使对重叠部61也在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施加较强的张力。这是由于重叠部61的两端部与主体布部43、44
彡口口 ?
[0119]如果两个阀体部71、72在它们的至少一部分处彼此接触,则调压阀70成为闭阀的状态。对后膨胀室48内的膨胀用气体通过两个阀体部71、72之间以及连通部69并向前膨胀室49流出进行限制。通过该限制,膨胀用气体滞留于后膨胀室48中,主要是后膨胀室48的内压上升。
[0120]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部46被纵向划分部51划分为2个部分,其中一方设为后膨胀室48,因此,后膨胀室48的容积与未被纵向划分部51划分的情况相比容积小。因而,与未被纵向划分部51划分的情况相比,后膨胀室48的内压更早开始上升,并且变得更高。
[0121]如果后膨胀室48由于上述内压的上升而一边按照与被折叠的顺序相反的顺序将折叠状态消除(展开),一边膨胀,则座椅靠背14的座椅缓冲部18被后膨胀室48按压,预定断开部23(参照图4)处被断开。如图13所示,后膨胀室48在一部分残留于收容部21的状态下,从断开的部位通过而从座椅靠背14向前方弹出。
[0122]如图1及图2所示,此后也被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后膨胀室48,在胸部PT的后半部和侧壁部11之间向前方展开并膨胀。此时,前膨胀室49并未膨胀,或者即使膨胀其程度也极小,其内压低。
[0123]此外,如图14所示,在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被拉伸的纵向划分部51成为张紧的状态,对后膨胀室48的该方向上的膨胀厚度进行限制。
[0124]侧壁部11进一步向车辆内侧进入,从而乘员P的胸部PT的后半部开始被后膨胀室48向车辆内侧按压。在两个阀体部71、72在它们的整个面上紧贴(关闭)的状态下,持续向后膨胀室48内供给膨胀用气体,另一方面,调压阀70由于从侧壁部11施加的外力而开始开阀。
[0125]S卩,从向后膨胀室48供给膨胀用气体的期间的中途起,施加伴随于对乘员P的约束的外力,膨胀部46变形。与之相伴,对纵向划分部51在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施加的较强的张力减弱,在纵向(上下方向)上施加的张力增加。
[0126]另外,伴随着膨胀部46的上述变形,后膨胀室48的内压PI进一步上升,将纵向划分部51向前膨胀室49侧按压(参照图15(b)),施加于该纵向划分部51的张力变化,纵向及横向的张力之差减小。容许连通部69的变形,并容许阀体部71、72的动作。
[0127]另一方面,重叠部61与非重叠部62重叠,在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借助外结合部53而与主体布部43、44结合。因此,在重叠部61中的靠近外结合部53的部分中,要维持重叠状态的力较强。然而,该力随着远离外结合部53而减小,在横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即两个阀体部71、72处最小。因此,在纵向(上下方向)上被拉伸的重叠部61,仅在阀体部71、72及其附近部分向该方向变形。
[0128]如果连通部69在纵向(上下方向)上打开至某种程度,则在重叠部61中,如图15(b)所示,仅在受到后膨胀室48的较高的内压PI的两个阀体部71、72处,通过连通部69向前膨胀室49挤出(反转)。当该连通部69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Wl狭窄时,末端部71t、72t彼此相互接触,调压阀70关闭。
[0129]并且,如果由于连通部69的宽度Wl增大,如图15(c)所示,末端部71t、72t分离,而成为调压阀70开阀的状态,则将上述对流通的限制解除。容许后膨胀室48内的膨胀用气体一次通过连通部69和两个阀体部71、72之间而向前膨胀室49流出。
[0130]通过上述膨胀用气体的流出,后膨胀室48的内压从上升转变为下降。然而,侧壁部11依然继续向车辆内侧进入,膨胀部46在后膨胀室48处被乘员P按压。
[0131]另外,前膨胀室49由于膨胀用气体的流入而开始膨胀,并且该前膨胀室49的内压开始上升。要按照与对前膨胀室49进行折叠的顺序相反的顺序将折叠状态消除(展开)。此时,前膨胀室49以与上述后膨胀室48相比更低的内压,在乘员P的上半身中的与其它部位相比耐冲击性较低的胸部PT的前半部的侧方展开并膨胀。
[0132]并且,在从前膨胀室49的内压开始起略微延迟,由于向车辆内侧进入的侧壁部11,不仅后膨胀室48,前膨胀室49也开始与乘员P的上半身接触并被按压。该上半身不仅被后膨胀室48约束,还开始被前膨胀室49约束。
[0133]这样,后膨胀室48以及前膨胀室49分别展开并膨胀的气囊40,介于乘员P的上半身和向车辆内侧进入的侧壁部11之间。利用该气囊40将上半身向车辆内侧按压而约束。并且,通过侧壁部11向上半身传递的来自侧方的冲击,由于膨胀部46而被缓和,对该上半身进行保护。
[0134]然而,在收容用形态的气囊主体41以上述方式展开并膨胀的过程中,折返的主被折返部75和折返的副被折返部81对气囊主体41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形成阻碍,对它们的展开及膨胀进行抑制。通过该抑制,与仅设置有主被折返部75的构造(日本特开平9-150705号公报中的构造与此相当)相比,上述部分的展开以及膨胀的速度更加降低。其结果,即使在主被折返部75的展开方向前方存在扶手11a,施加于该扶手Ila的力也较小。
[0135]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在该主折返部75中也位于充气机组件30的部位,该充气机组件30配置于气囊主体41的后部。由此,在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内压升高。如上所述,副被折返部81由内压升高的部位即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构成。
[0136]另外,在膨胀部46被纵向划分部51划分为后膨胀室48以及前膨胀室49的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充气机31供给膨胀用气体的期间的初期,后膨胀室48的内压高于前膨胀室49的内压。如上所述,副被折返部81由内压升高的部位即后膨胀室48的一部分构成。
[0137]并且,设置于纵向划分部51中的调压阀70,在后膨胀室48膨胀并对乘员P进行约束之前闭阀,对该后膨胀室48的膨胀用气体通过连通部68向前膨胀室49流出进行限制。因此,在基于后膨胀室48对乘员P的约束之前,与在纵向划分部51设置有连通部69而未设置调压阀70的构造相比,后膨胀室48的内压变得更高。如上所述,副被折返部81由内压升高的部位即后膨胀室48的一部分构成。
[0138]这样,通过使由内压升高的部位构成的副被折返部81折返,而有效地使气囊主体41的下部中的内压较高的后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
[013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主被折返部75和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的边界部77的后端77r设定于比特定端部41s高的位置,因此,与设定于该特定端部41s的情况相比,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增多。因此,与边界部77的后端77r设定于特定端部41s的情况相比,主被折返部75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减慢。
[014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边界部77倾斜为越向前侧越靠近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与并非这样的情况相比,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增多。因此,与边界部77不倾斜的情况、倾斜为越向前侧越远离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情况相t匕,主被折返部75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减慢。
[0141]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0142](I)由气囊主体41的下部构成主被折返部75,由该主被折返部75的一部分构成副被折返部81。将主被折返部75向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侧折返。将副被折返部81向主被折返部75的剩余部82侧折返。通过至少进行这种主被折返部75的折返和副被折返部81的折返,将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主体41设为收容用状态(图8 (a)、(b)、图9 (a)、(b))。
[0143]因此,在气囊主体41的下部展开并膨胀的区域,即使存在从侧壁部11向车辆用座椅12凸出的扶手11a,当气囊主体41展开并膨胀时,也能够充分降低由气囊主体41的下部施加于扶手Ila的力。
[0144](2)由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构成副被折返部81 (图8(a))。
[0145]这样,在靠近充气机31的部位,在主被折返部75中也是由成为内压升高的部位即后部构成副被折返部81,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该后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气囊主体41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而对扶手Ila施加较大的力。
[0146](3)将主折返部75和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的边界部77的后端77r,设定于比特定端部41s靠近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部位(图8(a))。
[0147]因此,与将边界部77的后端771■设定于特定端部41s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增多,能够将气囊主体41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气囊主体41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而对扶手Ila施加较大的力。
[0148](4)在气囊主体41的后部,且在特定端部41s和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之间,形成充气机组件30的插入口 47。对于形成为长条状的充气机组件30的上部,使其从气囊主体41的特定端部41s侧通过插入口 47而插入气囊主体41内。并且,将边界部77的后端77r设定于特定端部41s和插入口 47之间(图8 (a))。
[0149]因此,与边界部77的后端77r设定于比插入口 47更靠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易于将主被折返部75折返。
[0150]另外,越将边界部77的后端771■设定于靠近插入口 47的部位,越能够将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增多,越能够使气囊主体41的下部缓慢地展开并膨胀。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气囊主体41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而对扶手Ila施加较大的力。
[0151](5)使主被折返部75和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的边界部77倾斜为,越向前侧越靠近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越向前侧越高)(图8(a))。
[0152]因此,与边界部77不倾斜的情况、倾斜为越向前侧越远离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越向前侧越低)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增多。其结果,能够将气囊主体41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气囊主体41的下部的展开及膨胀而对扶手Ila施加较大的力。
[0153](6)利用具有连通部69的纵向划分部51将气囊主体41的内部划分为后膨胀室48以及前膨胀室49。并且,由后膨胀室48的一部分构成副被折返部81 (图5、图7(a))。
[0154]因此,由在从充气机31供给膨胀用气体的期间的初期内压升高的后膨胀室48的一部分构成副被折返部81,并将该副被折返部81折返,由此能够有效地将内压高的后膨胀室48的后下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后膨胀室48的展开及膨胀而对扶手Ila施加较大的力。
[0155](7)在纵向划分部51设置有调压阀70(图7(a)、(b))。
[0156]因此,将在由后膨胀室48对乘员P进行约束之前比前膨胀室49的内压高的该后膨胀室48的一部分作为副被折返部81而折返,由此能够有效地将内压高的后膨胀室48的后下部的展开及膨胀的速度降低,能够有效抑制对扶手Ila施加较大的力。
[0157]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还能作为将其以下述方式变更的变形例加以实施。
[0158]〈关于充气机组件30>
[0159].可以将充气机组件30全部都配置于后膨胀室48的内部。
[0160]〈关于膨胀部46>
[0161]?气囊40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由膨胀部46构成其大致整体,也可以在一部分中具有不会被供给膨胀用气体而不会膨胀的非膨胀部。
[0162]?后膨胀室48以及前膨胀室49对乘员P的侧部进行约束及保护的对象部位,可以变更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0163]例如,后膨胀室48可以在胸部PT的前半部分的侧方展开并膨胀,前膨胀室49可以在与胸部PT相比的前侧的空间的侧方展开并膨胀。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前膨胀室49接受从后膨胀室48流出的膨胀用气体,发挥对该后膨胀室48的内压进行调整的功能。
[0164]<关于主被折返部75以及副被折返部81>
[0165].主被折返部75可以由气囊主体41的上部构成,如向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侧折返。
[0166]即使在该情况下,也由主被折返部75的一部分构成副被折返部85,并将该副被折返部85向主被折返部75的剩余部82侧折返。
[0167]另外,在气囊主体41的后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作为设置主被折返部75的一侧的端部的上端部设为特定端部。在气囊主体41的后部,且在特定端部(上端部)和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之间形成插入口。
[0168].可以将边界部77的后端771■设定于特定端部41s。然而,在该情况下,与后端77r设定于比特定端部41s靠近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部位的情况相比,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减少。
[0169].边界部77的后端77r可以设定于特定端部41s和插入口 47之间。
[0170]然而,上述后端77r越从插入口 47向特定端部41s侧远离,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越减少。
[0171].边界部77可以变更为不倾斜,也可以变更为下述结构,即,倾斜为越向前侧越远离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0172]然而,在以该方式变更的情况下,与上述边界部77倾斜为越向前侧越靠近气囊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情况相比,主被折返部75的容量减少。
[0173].主被折返部75可以向车辆外侧以及车辆内侧的任一侧折返。对于副被折返部85也一样。
[0174]?可以按照主被折返部75以及副被折返部81的顺序将它们折返,也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折返。
[0175]?图9(a)所示的中间形态的气囊主体41可以取代上述卷折的方式,通过沿着各折线85交替地变更折返方向进行折叠的蜿蜒折叠,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折叠。
[0176]?副被折返部81可以由与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不同的部位、例如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前部构成。
[0177]<关于纵向划分部51、连通部69以及调压阀70>
[0178]?可以将纵向划分部51的两个周缘部在后膨胀室48内与主体布部43、44结合,也可以在前膨胀室49内结合。
[0179]另外,可以将两个周缘部中的一方在后膨胀室48内结合,并将另一方在前膨胀室49内结合。
[0180]?在重叠部61中,作为两个阀体部71、72起作用的是与连通部69对应的部分(连通部69附近的部分,更准确而言,是连通部69和端缘58e、59e之间的部分)。因此,当后膨胀室48展开并膨胀时,只要两个阀体部71、72的至少前端部71t、72t接触并关闭即可,也可以在重叠部61中对与连通部69不对应的部分(非附近部分)的形态进行变更。例如,在重叠部61中,可以将与连通部69不对应的部分(非附近部分)局部或整体地结合。作为该结合的手段,可以是缝合,也可以是粘合。通过以该方式进行变更,能够仅使在重叠部61中与连通部69对应的部分作为两个阀体部71、72进行动作,能够抑制不对应的部分进行不必要的动作的现象、例如晃动的现象。
[0181]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重叠部61中在与连通部69不对应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切口。
[0182].纵向划分部51和两个阀体部71、72可以由互不相同的部件构成。
[0183]?在内结合部63中将结合解除的部位可以不设置于跨越折线52的部分,可以设置于从折线52向与该折线52正交的方向离开的部位。另外,将两个内结合部63之间的结合解除的部分可以设置在多个部位。
[0184].包含两个阀体部71、72的一对重叠部61可以在膨胀部46展开并膨胀之前配置于取代后膨胀部48上,而配置于前膨胀室49。
[0185].对折状态的纵向划分部51可以在使折线52位于比周缘部(外结合部53)靠下游侧(前膨胀室49侧)的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非膨胀展开状态的膨胀部46。在该情况下,可以在膨胀部46展开并膨胀之前将包含两个阀体部71、72的重叠部61配置于前膨胀室49。
[0186].作为纵向膨胀部51,可以采用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外形形状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优选根据乘员P的上半身中的想要利用后膨胀室48进行约束并保护的部位而变更纵向划分部51的外形形状。与之相伴,将纵向划分部51与主体布部43、44结合的外结合部53的形态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0187]?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造、即形成为沿横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构造以外,连通部69可以由将纵向划分部51贯通的孔构成。在该情况下,连通部69可以设置有I个或多个。另外,可以适当地设定连通部69的位置、形状、大小。在该情况下,可以将调压阀70省略。
[0188].可以将纵向划分部51省略。在该情况下,气囊主体41的内部不被划分,由I个室构成。
[0189]<关于气囊模块AM的收容部21>
[0190].可以取代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4,在侧壁部11在成为乘员P的外侧附近的部位设置收容部21,并将气囊模块AM组装于此处。
[0191]〈其它〉
[0192].能够应用上述侧气囊装置的车辆中也包含各种工业车辆,并不局限于私家用车。
[0193].上述侧气囊装置还能够应用于装备在车辆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飞机、船舶等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侧气囊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具备: 充气机,其对应于来自交通工具的侧方的冲击,喷出膨胀用气体;以及 气囊主体,其将所述充气机内置于自身的后部,通过折叠设为收容用形态,并收容在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上的乘员的外侧附近, 利用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使所述气囊主体在所述交通工具的侧壁部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之间向前方展开并膨胀, 该侧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由所述气囊主体的下部及上部中的一方构成主被折返部,由所述主被折返部的一部分构成副被折返部, 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气囊主体通过至少进行下述动作而设为所述收容用形态,即,将所述主被折返部向所述气囊主体的剩余部侧折返,并且将所述副被折返部向所述主被折返部的剩余部侧折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副被折返部由所述主被折返部的后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气囊主体的后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设置所述主被折返部的一侧的端部设为特定端部的情况下,将所述主被折返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剩余部的边界部的后端,设定于与所述特定端部相比靠近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气囊主体的后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设置所述主被折返部的一侧的端部设为特定端部的情况下,在所述气囊主体的后部、且在所述特定端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之间,形成有所述充气机的插入口, 所述充气机形成为长条状,该充气机的一部分从所述特定端部侧穿过所述插入口而插入所述气囊主体内, 所述主被折返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剩余部的边界部的后端设定于所述特定端部和所述插入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主被折返部和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剩余部的边界部倾斜为,越向前侧越靠近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气囊主体的内部被设置有连通部的纵向划分部划分为后膨胀室和前膨胀室,所述后膨胀室位于与该纵向划分部相比的后侧,且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所述前膨胀室位于与所述纵向划分部相比的前侧,且从所述后膨胀室经由所述连通部而被供给膨胀用气体, 所述副被折返部由所述后膨胀室的一部分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纵向划分部处设置有调压阀,该调压阀在所述后膨胀室膨胀而对乘员进行约束之前闭阀,对该后膨胀室的膨胀用气体通过所述连通部向所述前膨胀室流出进行限制,当所述后膨胀室对乘员进行约束时,该调压阀对应于由伴随于该约束而施加的外力引起的所述纵向划分部的张紧状态的变化而开阀,解除所述限制。
【文档编号】B60R21/207GK104369711SQ201410389885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2日
【发明者】永田松雄, 本田健作, 柴山幸史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