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的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9811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气囊装置的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的气囊,该气囊安装在车身的车内侧的车门开口周缘,为了保护乘坐者的头部,将膨胀形状形成为将车门开口覆盖住那样的大体四方板状的袋状。
〔背景技术〕现有的这种侧气囊装置MO如图38所示那样,由安装在车身的车内侧的车门开口W的周缘处的气囊1和喷出用于使气囊1膨胀的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7构成。
气囊1具有多个鼓成袋状的膨胀室2和配置在膨胀室2的车辆前方侧和后方侧的不鼓起的平部4·4,并具有插入管6的管插入部5,该管6用于供给来自充气机7的膨胀用气体。
膨胀室2由结合部3隔开,该结合部3沿从上缘侧到下缘侧的大体上下方向缝合袋状的气囊1的车内侧壁部与车外侧壁部。
在该气囊1膨胀时,来自充气机7的膨胀用气体通过管6,经过管6的未图示出的贯通孔进入各膨胀室2,使各膨胀室2膨胀。
于是,通过各膨胀室2膨胀,在气囊1的从位于车门开口W的周缘的下部侧到斜上方的上部侧的线L-L产生张力,借助于该张力线L-L,即使乘坐者的头部碰到气囊1,也可确实地约束乘坐者头部。
还有,气囊1安装在车门开口W的周缘的大体呈L字形的部位,如膨胀时不在线L-L上发挥张力,则即使乘坐者头部干涉,也仅仅由于气囊1移动,而使得不能适当地约束乘坐者头部。
然而,在现有的气囊1中,由于构成为向分隔成多个的膨胀室2供给膨胀用气体,来自充气机7的膨胀用气体经过长的管6依次供给到各膨胀室2,处于在气囊1内插入管6的状态,所以气囊1在体积大的状态下装到车上,导致侧气囊装置MO大型化。
还有,在现有的气囊1中,采用了将膨胀用气体供给由结合部3划分成多个膨胀室2的构成,由于来自充气机7的膨胀用气体经长的管6依次供给到各膨胀室2,所以膨胀用气体的压力损失大,如充气机7的输出功率不大,则直到能在张力线L-L发挥张力的气囊1的膨胀完了时间变长。
再有,在现有的气囊1中,虽然在折叠于开口W的周缘时沿着管插入部5进行折叠,但由于缝合用于构成多个膨胀室2的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的各结合部3形成在与管插入部5垂直的折叠方向上,所以在折叠时,形成各结合部3的缝合线分别重叠,而且由于构成膨胀室2的结合部3本身数目多,所以不能紧凑地折叠,难以确保收容空间。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膨胀时的张力线、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膨胀用气体的压力损失、可使用小输出功率的充气机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紧凑地折叠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的气囊是一种侧气囊装置的气囊,该气囊安装在车身的车内侧的车门开口周缘,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上述车门开口周缘的下部侧的流入部,将膨胀形状做成为覆盖上述车门开口那样的大体四方板状的袋形,而且还配置有局部地使车内侧壁部与车外侧壁部相互接合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以在膨胀时在上述车门开口周缘下部侧到斜上方的上部侧形成产生张力的张力线;其特征在于上述发挥张力用结合部沿着张力线的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并且分别横过张力线地形成,再有,膨胀时的膨胀室成为1个,上述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分别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以在上下设置流过上述膨胀用气体的空间。
如这样构成气囊,则在气囊膨胀时膨胀用气体从气体流入部经各结合部的上下空间平滑地流到结合部间的部位。亦即,由于即使不另行向气囊内插入管,也可以使膨胀用气体平滑地流动,所以由不需要管这一点可使装置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由于膨胀用气体流过气囊的上下空间,所以可在短时间内展开气囊。
当然,由于在膨胀完了时(展开完了时)形成张力线,所以可平滑地约束乘坐者头部。
由于在膨胀完了时在气囊的下部由下方侧空间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膨胀部位,所以可进一步防止气囊的弯曲,提高乘坐者的约束性能。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气囊,最好使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分别为具有向上述气体流入部侧凸起的弯曲形凸出部的形状。
采用这样的构成,由于膨胀用气体即使碰撞到结合部也可以平滑地分成上下流到离开流入部的部位,所以可抑制膨胀用气体的压力损失,使得小输出功率充气机的使用成为可能。
再有,在上述构成的气囊中,对于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也可以分别向与上述气体流入部侧相反方向一侧设置凹向上述气体流入部侧的凹部。
如这样构成,比起不凹下的场合,相邻的结合部间的车内侧壁部与车外侧壁部分别成为在上下方向张拉的状态,从而可以增大结合部的并排设置的方向上的张力,亦即张力线的张力,从而提高气囊的约束力。
对于本发明的气囊,也可以通过缝合上述车内侧壁部与上述车外侧壁部来形成配置在用于构成上述膨胀室的周缘的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和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
采用上述构成,由于可在气囊膨胀时将张力分散作用到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和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所以可提高结合部部位的强度。
另外,最好通过介入有弹性的片材、缝合上述车内侧壁部和上述车外侧壁部,来形成配置在用于构成上述膨胀室的周缘上的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和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
采用上述构成,由于成为用片材封闭接缝的状态,所以可抑制气囊膨胀时的膨胀用气体的泄漏,提高膨胀时气囊的内压保持力。
另外,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最好通过缝合上述车内侧壁部和上述车外侧壁部成闭塞的环状而分别形成。
采用上述构成,与缝成线状的场合相比,可以抑制膨胀时由作用在车内侧壁部与车外侧壁部的拉力产生的应力集中在结合部的缝合端部产生,从而可提高各结合部的拉伸强度。
另外,也可以通过粘合上述车内侧壁部与上述车外侧壁部来形成配置在用于构成上述膨胀室的周缘处的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和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
采用上述构成,比起用缝合线缝合而形成结合部的场合,由于没有接缝,所以可抑制气囊膨胀时的膨胀用气体的泄漏,提高膨胀时气囊的内压保持力。
另外,也可以将气囊的前侧固定点设在前立柱下部,将气囊的后侧固定点设在后立柱近旁的车顶侧梁上。
采用上述构成,由于在车内的前后方向的宽范围内展开气囊,所以即使座位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乘坐者入座位置等变化,也可以确实地约束乘坐者的头部。
再有,本发明的气囊也可以配置成在膨胀时的展开区域中包含中心立柱的部位,使得在膨胀时前述中心立柱的支承成为可能。
采用上述构成,当乘坐者头部碰撞到展开完了后的气囊时,由于气囊除了车门开口周缘之外还连接支承于中心立柱,所以弯曲更不易产生,从而可进一步提高乘坐者的约束性能。
还有,最好将膨胀时的气囊的支承于上述中心立柱的部位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分膨胀得更厚。
采用上述构成,即使气囊干涉到中心立柱,也可以提高缓冲效果,约束乘坐者。另外,比起将支承于中心立柱的部位设定得与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位一般厚的场合,由于即使降低气囊内的初期内压也可以确保缓冲效果,所以可降低充气机的输出功率和简化气囊的密封方法,使侧气囊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还有,在使膨胀时的气囊的支承于上述中心立柱的部位比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位膨胀得更厚地进行设定的场合,对于支承于中心立柱的膨胀部位,最好将邻接的结合部的间隔设定得大于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位的邻接的结合部的间隔。如这样构成,则可容易地使支承在中心立柱的膨胀部位比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位厚。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气囊,也可以将前侧固定点设定在前立柱下部,将后侧固定点设定在后立柱下部。
如采用上述构成,则在气囊膨胀时,气囊不仅配置在前座的侧方,也可配置在后座的侧方,不仅可约束坐在前座的乘坐者的头部,也可以约束坐在后座的乘坐者的头部。
还有,对于本发明的气囊,如将前侧固定点设在前立柱下方,则比起将前侧固定点固定在前立柱等的场合,可以在宽范围内使气囊膨胀,可以在宽范围内约束乘坐者。
再有,对于本发明的气囊,也可以在上述气体流入部侧的上述结合部与上述气体流入部之间设置用于将上述车内侧壁部与上述车外侧壁部相互连接的狭条。
如采用上述构成,则即使从气体流入部流入膨胀用气体,在气体流入部侧的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作用大的拉力,狭条也能对抗该拉力,降低膨胀时作用于形成张力线的结合部中的气体流入侧部分的拉力。亦即,可由狭条保护膨胀用气体流入侧的结合部。
还有,上述狭条最好作为带状使其宽度方向与来自上述气体流入部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方向大体垂直地进行配置。
如这样构成,则可减少膨胀用气体对结合部内的气体流入部侧的部分的直接冲击,从而可进一步保护气体流入部侧的结合部。
另外,本发明的气囊是另一种侧气囊装置的气囊,该气囊安装在车身的车内侧的车门开口周缘,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上述车门开口周缘的下部侧的流入部,使膨胀形状为覆盖上述车门开口那样的大体四方板状的袋形;同时还配置有局部地使车内侧壁部与车外侧壁部相互接合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以在膨胀时在上述车门开口周缘下部侧到斜上方的上部侧形成产生张力的张力线,并且折叠着被收容在上述车门开口周缘;其特征在于上述发挥张力用结合部沿着张力线的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并且分别横过张力线地形成,膨胀时的膨胀室成为1个,上述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分别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以在上下设置流过上述膨胀用气体的空间,并且使折叠重合面处在大体与上述车门内面垂直的方向地折叠成折皱状加以收容。
在上述构成的气囊中,由于膨胀时的膨胀室为1个,所以可以减少配置在用于构成膨胀室的周缘处的膨胀室构成用结合部中的、收容时折叠而膨胀时凸出的凸出侧结合部,即使折叠、形成凸出侧结合部的缝合线和粘合剂等重叠,也可以抑制折叠完了后的大体积。还有,由于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也设在膨胀室的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上下方向的长度短,所以即使在折叠时形成发挥张力用结合部的缝合线和粘合剂等重叠,也可以抑制大体积,使折叠的气囊变薄。
因此,上述构成的气囊可以紧凑地折叠。另外,由于使折叠重合面处在与车门内面大体垂直的方向地折叠成折皱状被收容,所以可在膨胀时快速地沿车门内面膨胀。
另外,上述气囊也可以这样构成折合一片布材,使除去折线的周缘相互接合,制造上述气囊的膨胀室,将制造上述膨胀室时的布材的折线配置在收容时折叠成折皱状的部位。
按照上述构成,由于可以进一步减少配置在用于构成膨胀室的周缘处的膨胀室构成用结合部中的凸出侧结合部,所以可更紧凑地折叠。
再有,最好使配置在用于构成膨胀室的周缘处的膨胀室构成用结合部中的收容时折叠而膨胀时凸出的凸出侧结合部与折叠重合方向交叉地进行配置。
如采用上述构成,则即使折叠,形成凸出侧结合部的缝合线和粘合剂等也错开重合,能抑制折叠完了后的大体积,从而更为紧凑地折叠。
另外,也可以将气囊膨胀时的形状形成为大体平行四边形的板形的袋状,该板形具有上边部和从该上边部朝斜下方连成钝角状的斜边部的两个边,该上边部和斜边部分别具有可安装到车内侧开口周缘的安装片;设置与上述上边部平行的折线,朝与上述上边部垂直的方向进行重合地折叠并被收容。
如采用上述构成,则在保持上边部的安装片的状态下从上边部侧依着山峰形和山谷形折线的顺序折叠时,由于折线也是直线状,所以可简单地折叠,使折叠作业变得容易。还有,斜边部侧的安装片可在折叠后拉出,此后安装到开口周缘的安装作业也由于气囊不膨胀、不形成张力线,所以气囊易于挠曲,可容易地进行安装。
还有,在收容气囊时,如收容于固定于上述车身的箱中,则可防止气囊的折叠崩溃和组装时的错位。
另外,在气囊收容时,如在折叠状态下包封,则可进一步防止气囊的折叠崩溃,同时防止异物混入到折叠状态的气囊。再有如减压并包封,则可更为紧凑地折叠气囊,从而可使前立柱变细,增大前方视界,使车顶侧梁变细,增大车内空间。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示出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的侧气囊装置的图,它是从车内侧观看到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II-II部位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中III-III部位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使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的侧气囊装置的作动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在膨胀时的正视图。
图6为图5的VI-VI部位的放大剖视图、图7为图5的VII-VII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8为图5的VIII-VIII部位的放大剖视图、图9为示出用于制造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的布材的平面图、图10为示出气囊变形例膨胀时状态的正视图。
图11为示出气囊的另一变形例膨胀时状态的正视图。
图12为示出气囊的再另一变形例膨胀时状态的正视图。
图13为示出发挥张力用结合部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正视图。
图14为示出发挥张力用结合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5为示出发挥张力用结合部的再另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正视图。
图16为示出发挥张力用结合部的再另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正视图。
图17为示出结合手段的变形例的与图6对应的断面图。
图18为示出结合手段的其它变形例的与图6对应的断面图、图19为图18所示变形例的与图7对应的断面图。
图20为图18所示变形例的与图8对应的断面图。
图21为用于说明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折叠工序的图。
图22为示出使用于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折叠工序的折叠夹具的本体的透视图。
图23为示出折叠夹具的变形例的透视图。
图24为示出气囊的再一其它变形例的膨胀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5为图24的XXV-XXV部分的局部放大断面图。
图26为图24的XXVI-XXVI部位的局部放大断面图。
图27为示出气囊的再一其它变形例在膨胀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8为示出使用了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的侧气囊装置在作动时的状态的图,它是从车内侧观看到的正视图。
图29为示出使用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的侧气囊装置的图。
图30为膨胀时的气囊的横断面图,与图28的XXX-XXX部位相对应。
图31为图29的XXXI-XXXI部位的局部放大断面图。
图32为示出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的收容于箱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3为图29的XXXIII-XXXIII部位的局部放大断面图。
图34为示出箱的变形例的断面图。
图35为示出包封折叠3的气囊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6为示出气囊的再一其它变形例在膨胀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37为示出气囊再一其它变形例在膨胀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38为示出现有的气囊的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如图1、4所示,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使用于从车内侧车门的开口W周缘的前立柱FP到车顶纵梁RR后部侧进行配置的侧气囊装置M1,侧气囊装置M1除了有折叠并被收容于从前立柱FP到车顶侧梁RR后部侧的大体呈L字状的部位处的气囊11外,还具有向气囊11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24。
如图4~8所示,气囊11具有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将膨胀时的形状做成具有上边部14、从上边部14斜向下连成钝角状的斜边部15、与斜边部15相连并与上部14大体平行相向的下边部16、以及连接上边部14和下边部16的后端部的后边部17这样的4条边的大体呈平行四边形的板形袋状,在下部侧设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圆筒状气体流入部19。
而且,如图5、9所示,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由将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的下缘侧即下边部16作为折线9a的大体风向标形状的布材9形成,沿该布材9的中央折线9a折叠,同时为了设置可形成1个膨胀室18的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20,用作为结合手段10的聚酯线等的缝合线10a缝合规定的周缘,形成袋状。布材9由聚酰胺和聚酯等织物形成,具有可挠性。缝合由链式线迹和锁式针迹等进行。
还有,作为结合手段,除了缝合线10a之外,还可如图18~20所示气囊111那样使用硅酮系、尿烷系、环氧系等热硬化型粘合剂或热融粘合剂等粘合剂10C,在规定的周缘涂敷粘合剂10C,在涂敷的部位接合,形成为袋状。另外,也可以如图17所示的气囊161那样,在用缝合线10a缝合时,在车内侧壁部12与车外侧壁部13之间夹入硅酮带(ミリコンテ-プ)、异丁橡胶带(ブチルゴムテ-プ)、由有弹性的粘合剂层构成的有弹性的片材10b,进行缝合。
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20由安装侧结合部20a和凸出侧结合部20b构成;该安装侧结合部20a从上边部14到包含气体流入部19的斜边部15;该凸出侧结合部20b为在后边部17侧的折叠并被收容而在膨胀时凸出的部分。在安装侧结合部20a侧的上边部14与斜边部15分别形成用于安装到开口W的周缘的、具有安装孔14b、15b的、规定数目的安装片14a、15a。凸出侧结合部20b侧的后边部17与下边部16一起在收容时折叠而在膨胀时凸出。
还有,在气囊11的后边部17形成将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用结合手段10结合成直线状的一体用结合部21。如图5、8所示,该一体用结合部21不用来构成膨胀室18,而是用于将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的后缘相互一体化,以防止在气囊11膨胀时贴住。
因此,第1实施形式的膨胀室18的周缘由作为下边部16的布材9折线9a、与气体流入部19分开的后缘侧的凸出侧结合部20b、以及上缘侧的凸出侧结合部20b前方侧的安装侧结合部20a构成。
另外,在接合安装侧结合部20a时,气体流入部19虽然为配置在下边部16的延长部上的形态,但由于布材9具有可挠性,所以,在安装到开口W周缘时容易弯曲,可以配置在斜边部15的延长部上。
还有,在沿折线9a折叠布材9而将结合部20、21接合时,也将后述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接合,形成膨胀室18。各安装片14a、15a的安装孔14b、15b可在将安装侧结合部20a接合后加以穿设。
而且,如图4~7所示,在膨胀时的气囊11形成张力线L-L的张力发挥用结合部22用缝合线10a接合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而构成,在气体流入部19侧具有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凸出部22a,并在与气体流入部19侧相反方向一侧具有凹部22b。在实施形式的场合,4个结合部22沿着张力线L-L并排配置在膨胀室18内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在气囊11内的上下设置用于通过膨胀用气体的空间18a、18b。另外,实施形式的各结合部22分别横过张力线L-L地配置,并由缝合线10a将车内侧壁部12与车外侧壁部13缝合成闭塞的环状。还有,为了提高结合部22的缝合强度,也可如图10所示气囊211那样,在各结合部22用缝合线10a缝成两层。
如图2、3所示,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相对开口W的周缘依次反复折叠成山峰形和山谷形地以折皱状被收容,在前立柱FP侧由装饰物33覆盖,在车顶侧梁RR侧由车顶内部装饰材料35覆盖。还有,气囊11的折叠重合面S大体与车门内面DI垂直地折叠。
如图1、2所示,装饰物33由ABS树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并具有安装基部33a、基底33b、表皮33c,设置有配置了整体铰链33e的门部33d,以在气囊11膨胀时由气囊11推开,并用夹子27或螺栓固定到车身31上。还有,夹子27等插穿后述安装带29和气囊11的规定安装孔15b,兼起到将空气囊11安装到车身31上的作用。
如图1、3所示,车顶内部装饰材料35由尿烷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具有安装基部35a、基底35b、表皮35c,由夹子27或螺栓固定到车身31上,使前端35d与连接于车身31上的车门装饰物36接合。而且,在气囊11膨胀时,前端35d推压到气囊11上,从车门装饰物36脱开。
包围折叠的气囊11的安装带29具有在气囊11膨胀时破断的薄壁的破断预定部29a,由用于将气囊11安装到车身31的夹子27和螺栓紧固在一起。还有,图2、3所示气囊11虽然与图5所示气囊11一样,但实际上配置了更多折线C,形成折皱状。
还有,在气囊11的前端侧,将圆筒状的气体流入部19外装于充气机24的上部,进一步由装在车身31上的安装夹具25推压在充气机24的外周面上,利用夹具25安装到车身31上。
充气机24由在上端具有将膨胀用气体喷出的气体喷口24b的大体为圆柱体的本体24a和具有覆盖气体喷口24b的周围的未图示的圆筒状板金制扩散器构成,在扩散器的周围上外装气囊11的气体流入部19,利用将气体流入部19推压到扩散器外周面的安装夹具25,安装到车身31上。还有,气体流入部19周围的安装侧结合部20a折曲在扩散器外周面上。
而且,如图5所示,该气囊11折皱时的折叠方向(折叠重合的方向)Z如图5所示那样,设置有与上边部14平行的折线C,沿与上边部14垂直的方向折叠到上边部14侧;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利用图21、22所示折叠夹具40来折叠气囊11。折叠夹具40由本体41和规定片数的宽度尺寸稍比气囊11的折叠宽度B窄一点的折板45构成,本体41在基板部42上面配置纵壁部43,同时在平行地离开纵壁部43大体折叠宽度B(参照图5)那样距离的位置配置成推压壁部44。
如图21A所示,在使用该折叠夹具40来折叠气囊11的工序中,首先将膨胀室18配置在纵壁部43侧,同时将上边部14的安装片14a的根部附近配置到推压壁部44的下方,将推压壁部44向下方移动,用推压壁部44推压各安装片14a的根部附近。
接着,如图21B所示那样,从纵壁部43与推压壁部44之间的车内侧壁部12一侧用折板45推压,使膨胀室18的车外侧壁部13接触到基板部42上。
然后,如图21C所示那样呈山峰形折叠气囊11,同时在车外侧壁13上配置两片折板45,呈山谷形折叠气囊11,以下则如图21D所示那样依次插入折板45,反复呈山峰形和呈山谷形折叠。
其后,如果折叠到下边部16附近,则可如图21E所示那样取出所有的折板45,并进一步如图21F所示那样使推压壁44上升,从推压夹具40取出折叠的气囊11。还有,作为折叠夹具40,也可如图23所示那样将纵壁部43和推压壁部44形成为梳形,而不形成为板状。
于是,在折叠气囊11后,如在折叠时有折入的安装片15a,则可以将其拉出,用安装带29包围气囊11的安装片14a、15a的部位,同时利用安装夹具25将充气机24安装到气体流入部19上。利用夹子27等将安装带29和安装夹具25与装饰物33和车顶内部装饰材料35一起安装到车身31上,从而将气囊装置M1安装到车辆上。
还有,在将气囊11安装到该开口W的周缘的作业中,由于气囊11不膨胀,没有形成张力线L-L,所以气囊11易于挠曲,可以容易地安装。
另外,在气囊11的后端侧的安装孔14b上,不利用安装带29,而是将螺栓38插穿,将气囊11的后端安装在车身31上。
在将气囊装置M1安装到车辆上后,如果从充气机24的气体喷口24b喷出膨胀用气体,则第1实施例的气囊11使各安装带29的破断预定部29a破断,将装饰物33的车门部33d推开,同时,将车顶内部的装饰材料的前端35d侧推开,如图4所示那样膨胀,将开口W闭塞。
此时,对于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来说,为了使膨胀时的膨胀室18形成为1个,将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22分别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在上下设置流过膨胀用气体的空间18a、18b。因此,即使不设其它引导膨胀用气体的管道,但是由于膨胀用气体也可经过上下的空间18a、18b顺利地流到结合部22间的部位,因而可以由不需要管道这一点使装置M1小型化、轻量化。
还有,由于膨胀用气体流过气囊11的上下空间18a、18b,所以可使气囊11在短时间内膨胀(展开)。
当然,在膨胀完了时(展开完了时),由于结合部22间的部位膨胀,形成张力线L-L,所以可顺利地约束乘车者头部。
再有,在膨胀完了时,由于通过下方侧的空面18b沿着前后方向在气囊11的下部形成膨胀部位,所以可进一步防止气囊11折曲,提高乘车者的约束性能。
还有,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膨胀时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22具有向气体流入部19侧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凸出部22a,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并排设置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
亦即,由于各结合部22的上下未延伸设置到气囊11的上缘和下缘,所以在结合部22的上下膨胀用气体可顺利地流到离开气体流入部19的部位;又由于各结合部22具有凸向气体流入部19侧的弯曲形状的凸出部22a,所以膨胀用气体即使碰到结合部22,也能顺利地分流到上下,流到离开流入部19的部位,因而可以抑制膨胀用气体的压力损失,使小输出功率的充气机24的使用成为可能。
再有,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在各结合部22分别于与气体流入部19侧反方向的一侧形成凹向气体流入部19侧的凹部22b,比起不凹下、仅有图13~16所示凸出部272a的结合部272,相邻结合部22间的车内侧壁部12与车外侧壁部13分别在上下方向成张拉状态,可增大在结合部22的并排设置方向上的张力,即张力线L-L的张力,从而提高气囊11的约束力。即使如图11所示那样的、并排设置了用缝合线10a缝合成弯曲线状、具有凸出部322a和凹部322b的结合部322的气囊311,也可得到与此效果同样的效果。不用说,具有图13~16所示结合部272的气囊261,由于也有向气体流入部19侧凸出的凸出部272a,所以可以抑制膨胀用气体的压力损失。
这些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22、272、322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情形,也可以构成用缝合线10a等结合手段10以短直接状、圆弧状等形状接合膨胀室18内的车内侧壁部12与车外侧壁部13,从而形成张力线L-L。也就是,在将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272、322形成为直线状的场合,最好分别与气囊11的折叠方向Z交叉,以便缝合线10a等在折叠时不重合而折叠成紧凑状。
还有,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由于分别在各结合部22将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缝合成闭塞的环状,所以比起缝合成线状的图11的气囊311,可以抑制由膨胀时作用于车内侧壁部12与车外侧壁部13的拉力形成的应力集中在结合部22的端部发生,从而提高各结合部22的拉伸强度。不用说,这样的效果本身也同样可以由图13~16所示结合部272获得,特别是最好不设锐角角部地缝合成曲线状的环形。
再有,在第1实施形式中,虽然从正面看示出了新月状结合部22的场合,但图12所示那样的、具有用缝合线10a缝合成环状并设置有凸出部372a与凹部372b的结合部372的气囊361也可以获得与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同样的效果。
还有,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由于周缘的膨胀室构成用结合部20和配置在气囊11中间部位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都由缝合线10a缝合车内侧壁12和车外侧壁13而形成,所以可以将膨胀时作用的张力分散到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20与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22上,从而可提高结合部20、22的强度。
附带说明,如果如图17所示气囊161那样,介入由硅酮带、异丁橡胶带、由有弹性的粘合剂层等构成的具有弹性的片材10b,用聚酯线等缝合线10a缝合车内侧壁部12与车外侧壁部13,形成膨胀室构成用和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20、22,则在上述作用、效果的基础上,还由于形成由片材10b闭塞接缝的形式,从而可抑制气囊161膨胀时的膨胀用气体的泄漏,提高膨胀时气囊161的内压保持力。
不用说,如果如图18~20所示气囊111那样,用粘合剂10c粘合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形成膨胀室构成用和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20、22,则与仅是用缝合线10a缝合而形成结合部20、22的场合相比,由于没有接缝,所以可抑制气囊111膨胀时膨胀用气体的泄漏,提高膨胀时气囊111的内压保持力。也就是,在形成结合部20、22时,不利用粘合剂10c,而是加热车内侧、车外侧壁部12、13,通过热融合产生粘合,形成结合部20、22,也可以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再有,从保护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22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如图24~26所示气囊411那样构成。该气囊411在气体流入部19侧的结合部22F与气体流入部19之间配置与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相互连接的狭条100。狭条100由聚酰胺或聚酯等的织物构成带状,使其宽度方向Y与从气体流入部19流入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方向I大体垂直,由缝合线10a将两端部100a、100b缝合到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的内周面上。
对于这样的气囊411来说,即使从气体流入部19流入膨胀用气体,在气体流入部19侧的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上作用大的拉伸力,也可由狭条100抵抗该拉伸力,降低作用于膨胀时形成张力线L-L的结合部22中的气体流入部22F的拉伸力。即,通过狭条100可以保护膨胀用气体流入侧的结合部22F。
还有,对于狭条100来说,作为其配置方向,也可以使其宽度方向Y与流入方向I大体平行地进行配置,但如图例那样使宽度方向Y与从气体流入部19流入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方向I大体垂直,则可以减少膨胀用气体直接与结合部22F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保护气体流入部19侧的结合部22F。
还有,如果保护气体流入部14侧的结合部22F,则狭条100的长度可适当地设定在当气囊411膨胀时不松弛的范围内,特别是最好能将狭条100的长度设定成起到将气囊411膨胀时的厚度限制在规定厚度的作用,在该场合,不限于实施形式的气囊411的1处,也可以在多处设置狭条100,以连接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
再有,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由于采用了不使凸出侧结合部20b后方侧的直到一体用结合部21的部位膨胀的结构,不使气囊11全体膨胀,所以可以缩短到气囊11膨胀完了所需时间,并使得使用小输出功率充气机24的使用成为可能。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由于膨胀时的膨胀室18为1个,所以可以减少配置在用于构成膨胀室18的周缘处的膨胀室构成用结合部20中的、收容时折叠起而膨胀时凸出的凸出侧结合部20b,在折叠时,即使形成凸出侧结合部20b的缝合线10a等结合手段10重合,也可以抑制折叠完了后体积大的问题。另外,由于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设在膨胀室18的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所以即使折叠时形成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的缝合线10a或粘合剂10c等的重合,也可以抑制体积大的问题,使折叠了的气囊11变薄。
因此,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可折叠成紧凑状态。另外,由于使折叠重合的面S处在与车门内面DI大体垂直方向地折叠并被收容成折皱状,所以,在膨胀时可以快速地沿着车门内面DI膨胀。
再有,对于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由于将构成膨胀室18用的周缘(由布材9的折线9a、离开气体流入部19的后缘侧的凸出侧结合部20b、以及上缘侧的位于凸出侧结合部20b前方侧的安装侧结合部20a构成)中的、制造膨胀室18时的布材9的折线9a配置在收容时折叠的部位,所以可以进一步减少凸出侧结合部20b,从而可进一步紧凑地进行折叠。特别是在实施形式中,由于将折线9a配置在成为膨胀室18周缘的长部的下缘侧,所以可进一步紧凑地进行折叠。
附带说明,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将车内侧壁部12与车外侧壁部13的2片布材相互缝合、粘合,来形成气囊11。
再有,有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由于将在用于构成膨胀室18的周缘上配置的膨胀室构成用结合部20中的凸出侧结合部20b配置成直线状并使其与折叠方向即折叠重合的方向Z交叉,所以即使折叠,形成凸出侧结合部20b的缝合线10a等结合手段10也错开重叠,从而可抑制折叠完了后体积大的问题。
不用说,在第1实施形式中,一体用结合部21也配置成与折叠方向Z交叉的形式,折叠时形成它的缝合线10a等也错开重叠,从而可以防止体积大的问题。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中,由于凸出侧结合部20b配置在更向后方侧离开后方侧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B的位置,凸出侧结合部20b与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在折叠方向Z上边不重叠,所以可以几乎全部消除形成凸出侧结合部20b的缝合线10a等结合手段10与形成发挥张力用结合部22的缝合线10a等结合手段10的重叠,从而可以进一步紧凑地折叠。
再有,在第1实施形式中,由于气囊11的折叠方向Z大体与张力线L-L垂直,所以膨胀时气囊11的凸出方向性良好,而且可以缩短到膨胀完了所用时间。还有,折叠方向Z也可以如图27所示气囊461那样,使折线C沿着张力线L-L构成,从而使折叠方向Z与该张力线L-L垂直。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的气囊11中,如果在其折叠时设置与上边部14平行的折线C,沿与上边部14垂直的方向折叠到上边部14侧,在保持上边部14时安装片14a的状态下,从上边部14侧依次折叠山峰形和山谷形折线C,则由于折线C也是直线状,所以可以简单地折叠,从而使折叠作业容易。还有,斜边部15侧的安装片15a可在折叠后拉出,在其后的安装到开口W的周缘的作业中,也由于气囊11不膨胀,不形成张力线,所以气囊11易于挠曲,从而可容易地安装。
此外,在第1实施形式中,示出了在构成膨胀室18的凸出侧结合部20b的后方形成一体用结合部21的场合,但如省略车外侧壁部13和车内侧壁部12中一方的凸出侧结合部20b的后方侧,仅用车内侧壁部12或车外侧壁部13的一片布材构成突出侧结合部20b的后方侧,或如图27所示气囊461那样在凸出侧结合部20b缝合具有插通螺栓38的安装孔110a的由布材构成的带状狭条110,则可以取消用于形成一体用结合部21的缝合线10a等结合手段10、凸出侧结合部20b后方侧的一方壁部13或12,以及比凸出侧结合部20b更后方侧的安装侧结合部20a的结合手段10,从而可进一步紧凑地折叠气囊461。
图28所示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51构造成在膨胀时的展开区域包含中心立柱CP部位地进行配置,使得在膨胀时中心立柱(B立柱)CP的支承成为可能。
如图29所示,该气囊51以折叠状态架在前立柱(A立柱)FP与车顶侧梁RR地进行收藏,前侧固定点51A连接于前立柱FP下方的充气机24地进行设定。另外,气囊51的后侧固定点51B设定在后立柱QP(C立柱)26近旁的车顶侧梁RR上。
还有,气囊51由螺栓78将斜边部55固定在前立柱FP的车室侧部处,由螺栓78将上边部54固定在车顶侧梁RR的车室侧部。另外,在上边部54与斜边部55上穿设有用于贯穿各螺栓78的安装孔。
而且,气囊51沿张力线L-L的方向并排设置4个发挥张力用结合部62(62F、62S、62T、62B),并分别横过张力线L-L地进行配置,如图30所示,在前后方向形成5个膨胀部58c、58d、58e、58f、58g。
当然,在气囊51中,由于各结合部62F、62S、62T、62B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所以在上下部位形成膨胀时膨胀用气体的流动空间58a、58b。
还有,气囊51通过这样来制造将一片布材在下边部56折回,用缝合线10a缝合除了下边部56以外的周围(上边部54、斜边部55以及后边部57),形成袋状,并用缝合线10a缝合车内侧壁12与车外侧壁部13的规定部件,相互形成各结合部62。
于是,气囊51使后部侧的膨胀部58f与中心立柱CP重合地进行配置。还有,该膨胀部58f将邻接结合部62T、62B的间隔设定得大于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58d、58e处的邻接结合部62F、62S之间及结合部62S、62T之间的间隔,将膨胀部58f的厚度H1设定得大于一般部位的膨胀部58d、58e的厚度H2。
再有,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51在架在前立柱FP与车顶侧梁RR上进行配置的箱69里以折叠状态加以收容。如图31、34所示,气囊51使其折叠面S与作为车门内面的车门玻璃内面GI大体垂直地进行折叠。
如图31~33所示,箱69被收容于车身71的前立柱内板71a和车顶侧内板71d与装饰物73和车顶内装修材料75之间。箱69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具有车外侧的车外侧壁部69a和车内侧的车内侧壁部69e。车内侧壁部69e由平部69f和断面为U字形的罩部69i构成。在罩部69i与车外侧壁部69a的连接部位形成有V形缺口69d,当气囊51膨胀时,V形缺口69d破断,罩部69i以与平部69f的连接部位作为铰链部位向车内侧转动,使气囊51凸出。
再有,在车外侧壁部69a与车内侧壁部69e的平部69f,形成可相互接合、可保持气囊51在折叠状态的接合爪部69c、69h。还有,在车外侧壁部69a和车内侧壁部69e的平部69f相应地形成贯通孔69b、69g,由贯穿在这些贯通孔69b、69g的螺栓78及用螺纹接合于螺栓78的螺母79,将箱69与气囊51一起固定在前立柱内板71a和车顶侧内板71d的车室侧部。
于是,该气囊51折叠着配置在箱69内,其折叠部被收容于罩部69i内,同时,上边部54附近与斜边部55附近被夹持在车外侧壁部69a与车内侧壁部69e的平部69f之间,使接合爪部69c、69h相互接合,进一步利用贯通孔69b、69g及上边部54附近与斜边部55附近的气囊51的安装孔,用螺栓78、螺母79固定到前立柱内板71a和车顶侧内板71d上,则可将折叠的气囊51和箱69一起装到车上。
再有,装饰物73或车顶内装修材料75在安装好气囊51后组装到车上。
还有,在图31中,符号71b为前立柱外板,符号71c为前立柱加强件。还有,在图33中,符号71e为车顶侧构件,符号71f为车顶侧梁外加强件,符号71g为车顶板。
在该气囊51膨胀开时,首先在膨胀的气囊51推压下,箱69的V形缺口69d破断,罩部69i打开,进而由压缝条74塞住的装饰物73与前立柱内板71a的间隙或由压缝条76塞住的车顶内装修材料75与车顶侧内板71d的间隙被推大,气囊51大大地膨胀展开。
此时,来自充气机24的膨胀用气体快速地被供给到气囊51周缘的上下的空间58a、58b中,进而被供给到多个膨胀部58c、58d、58e、58f、58g,从而在短时间展开。
另外,由于横过连接气囊51的前侧固定点51A和后侧固定点51B的张力线L-L的膨胀部58c、58d、58e、58f、58g膨胀,所以可确实地在张力线L-L上产生大的张力,进而由于在前后方向的下方空间58b也膨胀,所以气囊51不易弯折,可确保高的乘坐者的约束性能。
另外,在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51中,由于将前侧固定点51A设定在前立柱FP的下部附近,将后侧固定点51B设定在后立柱QP近旁的车顶侧梁RR上,所以可沿着车室侧部在前后方向的宽范围内展开气囊51,即使驾驶席或助手席等座席FS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乘坐者所坐的位置等变化,也可以确实地约束乘坐者80的头部80a。
另外,在第2实施形式中,由于将气囊51的前侧固定点51A设定在前立柱FP下方的与充气机24的连接部上,所以比起将前侧固定点51A设定在前立柱FP等车室侧部的场合,由于可将气囊51的前侧固定点51A设定在下方,因而可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护乘坐者80的头部80a。
顺便说一下,从这一观点出发,也可以如图36所示气囊511那样,将后侧固定点511B设在后立柱QP的下部。在该场合,不仅可以保护坐在前座FS的驾驶座或助手座等的乘坐者80,而且可以保护坐在后座BS的乘坐者80的头部80a。
还有在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51,由于使展开区域与中心立柱CP搭接,所以即使乘坐者80的头部80a将气囊51向车外侧推,也由于支承在中心立柱CP上而进一步难弯折,所以可进一步提高乘坐者头部80a的约束性能。
再有,在第2实施形式中,膨胀时气囊51由中心立柱CP支承的膨胀部58f的厚度H1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58d、58e的厚度H2更厚。因此,即使气囊51与中心立柱CP干涉,也可以提高缓冲效果,约束乘坐者头部80a。另外,与将支承于中心立柱CP的膨胀部58f设定成与其它一般部位的膨胀部58d、58e厚度相同的场合相比,由于即使降低气囊51内的初期内压,也可以确保缓冲效果,因而可降低充气机24的输出功率和简化气囊51的密封方法,可以使侧气囊装置M2小型化。
另外,在第2实施形式中,对于支承于中心立柱CP的膨胀部58f,只是将邻接的结合部62T、62B的间隔设定得大于其它一般部分的膨胀部58d、58e处的邻接的结合部62F、62S间和结合部62S、62T间的间隔,这就可容易地使由中心立柱CP支承的膨胀部58f比其它一般部分的膨胀部58d、58e更厚。
另外,对于第2实施形式的气囊51,由于收藏于箱69内,而且与箱69一起固定在前立柱内板71a或车顶侧内板71d上,所以可由箱69防止折叠崩溃。另外,由于可由箱69防止组装时的气囊51垂下等位置偏移,因而可提高组装性。进而通过箱69可在组装时气囊51不产生扭转地被确实地收容,使气囊51的折叠重合面S大体垂直于车门玻璃内面GI。
再有,该箱69具有通过相互接合而保持气囊51的折叠状态的接合爪部69c、69h,可由接合爪部69c、69h的接合与解除接合而容易地将气囊51收容到箱69内。当然,由于接合爪部69c、69h设在成为内板71a、71d侧的安装侧的、贯通孔69b、69g的近旁,所以不会影响到气囊51的展开性能。
附带说明,也可以如图34所示箱89那样,由车外侧的车外侧壁部89a和车内侧的车内侧壁部89f构成,车外侧壁部89a由具有用于插通螺栓78的贯通孔89c的平部89b和从平部89b向垂直方向弯曲的底部89d构成,车内侧壁部89f由与平部89b连接、具有用于插通螺栓78的贯通孔89h的平部89g与断面为L字形的罩部89i构成,在底部89d与罩部89i上设置可相互接合、保持气囊51在折叠状态的接合爪部89e、89j。对于该箱89来说,当气囊51膨胀时,解除接合爪部89e、89j的相互接合,底部89d以与平部89b的连接部位为回转中心被打开,罩部89i也以与平部89g的连接部位为回转中心打开,使气囊51凸出。
还有,从防止气囊51的折叠崩溃的观点出发,也可如图35所示那样,在收容到箱69、89之前,由可在气囊51膨胀时容易地破断的那样厚度的聚乙烯薄膜90等合成树脂薄膜包住气囊51。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可防止气囊51的折叠崩溃,防止异物混入折叠状态的气囊51。还有,如进行减压包封,可更紧凑地折叠气囊51,一方面使前立柱FP变细,扩大前方视界,一方面使车顶侧梁RR变细,增大车内空间。
还有,可如已述气囊51、511那样安装到具有前座和后座的4个车门的车辆上,也可如图37所示那样适用于2车座等的2车门车。即使在该场合,也可采取这样的构成,使得在气囊51展开时,搭接在中心立柱CP上。
另外,在第1、2实施形式中,针对从车内侧前立柱FP到车顶侧梁RR等进行配置的气囊11、51进行了说明,但对于配置在从车内侧的车辆后部侧的后立柱QP或中心立柱CP到车顶侧梁RR的车门开口W的周缘的大体呈倒L字形的部位的气囊,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在该场合,在后立柱QP和中心立柱CP的下部配置充气机24,配置气体流入部19。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可实现侧气囊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有利用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它安装在车身的车内侧的车门开口周缘,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上述车门开口周缘的下部侧的流入部,将膨胀形状做成为覆盖上述车门开口那样的大体四方板状的袋形,而且还配置有局部地使车内侧壁部与车外侧壁部相互接合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以在膨胀时在上述车门开口周缘下部侧到斜上方的上部侧形成产生张力的张力线;其特征在于上述发挥张力用结合部沿着张力线的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并且分别横过张力线形成,再有,膨胀时的膨胀室为1个,上述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分别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以在上下设置流过上述膨胀用气体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分别为具有向上述气体流入部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凸出部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分别在与上述气体流入部侧相反方向一侧具有凹向上述气体流入部侧的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通过缝合上述车内侧壁部与上述车外侧壁部来形成配置于用于构成上述膨胀室的周缘上的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和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
5.如权利要求1~3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通过介入具有弹性的片材,缝合上述车内侧壁部与上述车外侧壁部来形成配置于用于构成上述膨胀室的周缘上的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和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
6.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上述车内侧壁部和上述车外侧壁部缝合成封闭的环状,形成上述发挥张力用的各结合部。
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通过粘合上述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形成配置于用于构成上述膨胀室的周缘上的膨胀室构成用的结合部和上述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将前侧固定点设定在前立柱下部,将后侧固定点设定在后立柱近旁的车顶侧梁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中,将中心立柱的部位包含在膨胀时的展开区域地进行配置,使得在膨胀时上述中心立柱的支承成为可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使膨胀时支承于上述中心立柱的部位比其它一般部的膨胀部位膨胀得更厚地进行设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将邻接的结合部的间隔设定得大于其它一般部的膨胀部位的邻接的结合部的间隔地形成膨胀时支承于上述中心立柱的膨胀部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前侧固定点设定在前立柱下部,后侧固定点设定在后立柱下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前侧固定点设定在前立柱下方。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气体流入部侧的上述结合部与上述气体流入部之间配置有将上述车内侧壁部和上述车外侧壁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狭条。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上述狭条形成为带状并以宽度方向大体与来自上述气体流入部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方向垂直地进行配置。
16.一种侧气囊装置的气囊,该气囊安装在车身的车内侧的车门开口周缘,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上述车门开口周缘下部侧的流入部,使膨胀形状为覆盖上述车门开口那样的大体四方板形的袋形,同时还配置有局部地使车内侧壁部与车外侧壁部相互接合的发挥张力用结合部,以在膨胀时在上述车门开口周缘下部侧到斜上方的上部侧形成产生张力的张力线,并且折叠着被收容在上述车门开口周缘;其特征在于上述发挥张力用结合部沿着张力线的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并且分别横过张力线地形成,膨胀时的膨胀室为1个,上述发挥张力用的结合部分别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以在上下设置流过上述膨胀用气体的空间,并且使折叠重合面处在大体与上述车门内面垂直的方向地折叠成折皱状加以收容。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的膨胀室通过折叠1片布材并使除其折线以外的周缘相互接合而加以制造,上述膨胀室制造时的布材的折线配置在收容时折叠成折皱状的部位。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使配置在用于构成膨胀室的周缘的膨胀室构成用结合部中的收容时折叠膨胀时凸出的凸出侧结合部与折叠重合方向交叉地进行配置。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将气囊膨胀时的形状形成为大体平行四边形的板形的袋状,该板形具有上边部和从该上边部朝斜下方连成钝角的斜边部的两个边,该上边部和斜边部分别具有可安装到车内侧开口周缘的安装片;设置与上述上边部平行的折线,朝与上述上边部垂直的方向进行重合地进行折叠并被收容。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收容时放置在固定于上述车身上的箱内。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收容时以折叠状态进行包封。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确保膨胀时的张力线(L-L)、可实现装置(M1)的小型化、轻量化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气囊(11)安装在车内侧车门开口(W)周缘,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部(19),使膨胀形状为覆盖车门开口那样的大体四方板形的袋状。气囊具有局部地使车内侧壁部(12)和车外侧壁部(13)相互接合的结合部(22),以在膨胀时形成张力线(L-L)。各结合部(22)沿着张力线并排设置多个,分别横过张力线地形成,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部位,并且,将膨胀时的膨胀室(18)形成为1个,在上下设置流过膨胀用气体的空间(18a、18b)。
文档编号B60R21/237GK1207071SQ97191610
公开日1999年2月3日 申请日期1997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1996年11月7日
发明者奥村胜广, 棚濑利则, 中村荣七, 山本贵史, 寺泽肇子, 落合康雄, 藤原秀之, 近藤慎二, 窪田泰志, 中嶋裕树, 三浦修二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