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828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遮阳板的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遮阳板。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020577735.8名称为《汽车遮阳板》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遮阳板内部安装有一副板,副板上设一拉手,遮阳板内部两侧分别设有轨道槽,副板装在遮阳板内部的两侧轨道槽内形成推拉结构。在阳光刺眼的夏天,坐在汽车前排的人通过遮阳板内抽出的副板可以最大面积的挡住耀眼的阳光,而在阳光可以承受时,可以将副板收回至遮阳板内,使用方便,实用性强。但是,该遮阳板和副板挡住在使用时均挡住驾驶员的视线,使司机的视线减小,会给驾驶员开车带来不安全,所以,该遮阳板的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既能挡住强光又能不减少可视范围的汽车遮阳板。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汽车遮阳板,包括有遮阳板本体,所述遮阳板本体通过转轴与汽车上的固定架活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本体上设置有能降低光线强度的透视镜片。作为改进,所述透视镜片包括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所述两块镜片并列在一起,并在镜片中间留有空腔,且镜片的周边通过粘接剂将两块镜片粘合在一起,所述空腔内灌置有能通过电流变化而发生变色的变色液,所述遮阳板本体上设置有光敏感应器,光敏感应器与变色液和集成电路形成回路。再改进,所述镜片的上边设置有导电带,所述镜片的下边亦设置有导电带,镜片上下边的导电带、变色液、集成电路之间形成回路。再改进,所述光敏感应器可优选安装在遮阳板本体的上部左边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汽车遮阳板上设置有能降低光线强度的镜片,由于本镜片既具有透视性,又能通过镜片中的变色液在光敏电阻的作用下在阳光或汽车灯光的照射下能使变色液颜色变深,从而能吸收大部分光线,降低阳光或汽车灯光对驾驶员眼睛的影响,因此本遮阳板在不减小可视范围大的情况下,又能起到很好遮光作用,使驾驶员开车更安全。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I的后视图;图3为图I的分解图;图4为图I中透视镜片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I至图4所示,一种汽车遮阳板,包括有遮阳板本体1,所述遮阳板本体I通过转轴11与汽车上的固定架滑动连接,遮阳板本体I上设置有能降低光线强度的透视镜片2。本透视镜片2包括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所述两块镜片并列在一起,并在镜片中间留有空腔,且镜片的周边通过粘接剂将两块镜片粘合在一起,空腔内灌有能通过电流变化而发生变色的变色液,所述遮阳板本体I上设置有光敏感应器12,本实施例中,光敏感应器12安装在遮阳板本体I的上部左边位置,光敏感应器12与变色液和集成电路形成回路。而且,镜片的上边设置有导电带3,镜片的下边亦设置有导电带3,镜片上下边的导电带3、变色液、集成电路之间形成回路。本实施例的变色液为有机变色荧光材料,而且变色液的颜色变化原理已是公制技术,这里就不再赘述。工作原理,本遮阳板在使用时,与正常遮板一样,用手将遮阳板翻下即可,由于本遮阳板在下部采用能降低光线强度的透视镜片,其可视面积没有减小,但能将强光过滤掉 一部分,从而实现既能遮光线,又能看到前方物体。使驾车更方便、更安全。不用时,只要将遮阳板向上由翻起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遮阳板,包括有遮阳板本体(I),所述遮阳板本体(I)通过转轴(11)与汽车上的固定架活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本体(I)上设置有能降低光线强度的透视镜片⑵。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视镜片(2)包括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所述两块镜片并列在一起,并在镜片中间留有空腔,且镜片的周边通过粘接剂将两块镜片粘合在一起,所述空腔内灌置有能通过电流变化而发生变色的变色液,所述遮阳板本体(I)上设置有光敏感应器(12),光敏感应器(12)与变色液和集成电路形成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的上边设置有导电带(3),所述镜片的下边亦设置有导电带(3),镜片上下边的导电带(3)、变色液、集成电路之间形成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感应器(12)安装在遮阳板本体(I)的上部左边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遮阳板,包括有遮阳板本体,所述遮阳板本体通过转轴与汽车上的固定架滑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本体上设置有能降低光线强度的透视镜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汽车遮阳板透视范围大,且能保证驾驶员开车安全。而且,遮阳板通电后,当外界光线变强时,遮阳板中的光敏感应器能使变色液中的电流发生变化,使变色液颜色变深,从而使得镜面底色变暗,降低了外界光线的强度,因此本遮阳板不仅能减轻强光对驾驶员眼睛所产生的刺痛感,而且有效提高了驾车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B60J3/04GK202491660SQ20122008131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日
发明者仝泽彬, 胡珊珊 申请人:仝泽彬, 胡珊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