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027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若碰到障碍物,汽车瞬时的加速度变化及冲量非常大,如果车身的结构设计不理想,车身前部不能很到的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车身则会被严重损坏,造成人员伤亡。为了吸收碰撞的冲击能量,保证乘员的安全空间,车身的结构设计并不是越牢固越好,车身前后部分结构具有适当的柔性,以使在发生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减少对乘员舱的冲击,保证乘员的安全空间。请参考图1,为解决上述问题,将机身前纵梁总成的前段设计成相对易撞毁变形的前纵梁吸能段11,以在发生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现有的前纵梁吸能段11的第一端与加强横梁20之间通过螺丝直接连接两者的通孔,前纵梁吸能段11的第二端与前纵梁本体12之间直接通过螺丝连接两者的通孔。然而由于前纵梁吸能段11本身易变形,直接通过螺丝与加强横梁20连接并不牢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加强横梁可靠连接的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用于解决现有的前纵梁吸能段由于本身易变形而与加强横梁的连接不牢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纵梁吸能段,安装于汽车的前纵梁本体与加强横梁之间,所述前纵梁吸能段包括:吸能筒,所述吸能筒为筒状体,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吸能筒的一端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安装螺母块,所述安装螺母块的轮廓与所述吸能筒的腔体相配合,所述安装螺母块上对应所述吸能筒的第一通孔设置有若干螺孔;及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及连接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相对平行设置且相对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每一第二通孔与所述吸能筒的第一通孔对应。优选地,所述吸能筒的截面形状为倒置的L型,所述吸能筒的截面顶部的宽度大于截面底部的宽度。优选地,所述吸能筒的材料为铝材。优选地,所述吸能筒的内部设有若干加强板,所述若干加强板将所述吸能筒的截面分为若干子区域。优选地,所述安装螺母块的形状为“工”字形,所述若干螺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螺母块的四个突出部分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前纵梁总成,具有上述的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与所述前纵梁吸能段远离所述安装螺母块的一端相连。优选地,所述吸能筒远离所述安装螺母块的一端的顶壁及底壁具有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前纵梁吸能段还具有上夹持件及下夹持件,所述上夹持件及下夹持件对应所述吸能筒顶壁及底壁的第三通孔设置有第四通孔。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通过将安装螺母块嵌入吸能筒一端的腔体中,安装支架包覆住吸能筒及安装螺母块,通过螺丝穿过加强横梁、安装支架及吸能筒,并与安装螺母块的螺孔旋紧,从而提高了前纵梁吸能段与加强横梁之间的连接可靠度。

图1是现有的前纵梁总成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图3中吸能筒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前纵梁吸能段100,安装于汽车的前纵梁本体(图未示)与加强横梁(图未示)之间,用于在发生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减少对乘员舱的冲击,保证乘员的安全空间。前纵梁吸能段100与前纵梁本体(图未示)一起组成前纵梁总成。请同时参考图3,前纵梁吸能段100包括吸能筒110、安装螺母块120、安装支架130、上夹持件140及下夹持件150。请继续参考图4,吸能筒110为铝制的筒状体,其截面大致为倒置的L型,其截面顶部的宽度大于底部的宽度,如此设计的截面圆周形状可增加吸能筒110在发生碰撞时吸收的碰撞能量。而铝制的吸能筒Iio的重量只有采用钢板的吸能筒的1/3,减重效果明显。研究表明,约75%的油耗与整车质量有关,降低汽车质量就可有效降低油耗以及排放,汽车质量每下降10%,油耗下降8%,排放下降4%。因此采用铝制的吸能筒110使得油耗及排放均降低。为进一步提高吸能筒110的吸能能力,在吸能筒110内还设有若干加强板。加强板Illa临近且平行于吸能筒110的顶壁设置;加强板Illb与吸能筒110的顶壁垂直且位于加强板Illa与吸能筒110的顶壁之间;加强板Illc临近且平行于吸能筒110的底壁;力口强板Illd与吸能筒110的底壁垂直且位于加强板Illc与吸能筒110的底壁之间。若干加强板将吸能筒110的截面区域分为若干子区域,如加强板Illa与加强板Illc之间的主腔体、加强板Illa与顶壁之间的两个上腔体,加强板Illc与底壁之间的两个下腔体。请再次参考图3,在吸能筒110的第一端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通孔117 ;吸能筒110的第二端的顶壁及底壁的两侧被冲压成凹陷部分118,使得吸能筒110的第二端的顶壁及底壁的截面为“人”字形,吸能筒110第二端的顶壁及底壁的凹陷部分118分别设置有两个通孔119。安装螺母块120形状为“工”字形,在其四个突出部分上分别设有螺孔122。安装螺母块120的外周轮廓与加强板Illa与加强板Illc之间的主腔体相适应,以便于安装螺母块120嵌入吸能筒110的第一端的主腔体中,此时安装螺母块120的四个螺孔122对准吸能筒110的四个通孔117。安装支架130包括第一夹持板131、第二夹持板132及连接第一夹持板131与第二夹持板132的弹性连接件133。第一夹持板131与第二夹持板132相对平行设置,且相对设置有通孔134。上夹持件140及下夹持件150的形状与吸能筒110第二端的顶壁及底壁相适应,即也为“人”字形,上夹持件140及下夹持件150对应吸能筒110的通孔119的位置设置有通孔141。在安装连接前纵梁吸能段100与加强横梁(图未示)时,将安装螺母块120嵌入吸能筒Iio的第一端的主腔体中,将安装支架130包覆住吸能筒110及安装螺母块120。若干螺丝(图未示)依次穿过加强横梁的通孔、安装支架130的通孔134及吸能筒110的通孔117,并与安装螺母块120的螺孔122旋紧,从而连接前纵梁吸能段100与加强横梁。本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100通过挤出、修边、压弯等步骤直接成型,生产效率闻。具体地,前纵梁吸能段100的吸能筒110依次经下料、切边、压型、修边、冲孔及弯
曲等生产工序制成。安装螺母块120经下料及转孔等生产工序制成。安装支架130经下料、成型、弯曲、整形及冲孔等生产工序制成。本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100通过将安装螺母块120嵌入吸能筒110 —端的腔体中,安装支架130包覆住吸能筒110及安装螺母块120,通过螺丝穿过加强横梁、安装支架130及吸能筒110,并与安装螺母块120的螺孔122旋紧,从而提高了前纵梁吸能段100与加强横梁之间的连接可靠度。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前纵梁吸能段,安装于汽车的前纵梁本体与加强横梁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吸能段包括: 吸能筒,所述吸能筒为筒状体,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吸能筒的一端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 安装螺母块,所述安装螺母块的轮廓与所述吸能筒的腔体相配合,所述安装螺母块上对应所述吸能筒的第一通孔设置有若干螺孔;及 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及连接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相对平行设置且相对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每一第二通孔与所述吸能筒的第一通孔对应; 所述安装螺母块嵌入所述吸能筒的腔体中,所述安装支架包覆住所述吸能筒及安装螺母块,螺丝依次穿过外部的加强横梁、安装支架的第二通孔及吸能筒的第一通孔,并与安装螺母块的螺孔旋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吸能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的截面形状为倒置的L型,所述吸能筒的截面顶部的宽度大于截面底部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吸能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的材料为铝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吸能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的内部设有若干加强板,所述若干加强板将所述吸能筒的截面分为若干子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吸能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螺母块的形状为“工”字形,所述若干螺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螺母块的四个突出部分上。
6.一种前纵梁总成,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与所述前纵梁吸能段远离所述安装螺母块的一端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远离所述安装螺母块的一端的顶壁及底壁具有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前纵梁吸能段还具有上夹持件及下夹持件,所述上夹持件及下夹持件对应所述吸能筒顶壁及底壁的第三通孔设置有第四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前纵梁吸能段包括内部具有腔体的吸能筒,其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安装螺母块,其轮廓与吸能筒的腔体相配合,并设有若干螺孔;及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及连接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相对平行设置且相对设置有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通过将安装螺母块嵌入吸能筒一端的腔体中,安装支架包覆住吸能筒及安装螺母块,通过螺丝穿过加强横梁、安装支架及吸能筒,并与安装螺母块的螺孔旋紧,从而提高了前纵梁吸能段与加强横梁之间的连接可靠度。
文档编号B60R19/34GK202987033SQ20122048827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孙二雨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