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236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在电动汽车中,借助充放电线束(51)将配置于马达室(2)的、用于向马达驱动单元(10)供给驱动电流的强电单元(20)和配置于车体地板(3)的下部的蓄电池组(30)连接起来。强电单元(20)具有单元背面(24)和线束连接凹部(25),该单元背面(强电组件背面)(24)与前围板(4)相对,该线束连接凹部(25)是自单元背面(24)向强电单元(20)的内部凹陷而成的。在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的内侧配置有用于连接充放电线束(51)的一端(51a)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
【专利说明】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充放电线束将配置于车辆的马达室的强电单元和配置于车 体地板的下部的蓄电池组连接起来的电动汽车,尤其是涉及充放电线束的配置结构。【背景技术】[0002]以往,公知有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在马达室内配置有作为行驶驱动源的马 达驱动单元和用于控制向该马达驱动单元供给的电压的强电单元,在比马达室靠车辆后方 的车体地板的下部配置有蓄电池组。该电动汽车是借助充放电线束将强电单元和蓄电池组 连接起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0003]但是,作为以往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充放电线束的一端连接于强 电单元的背面下部,另一端连接于蓄电池模块的前端部中央部分。[0004]因此,强电单元由于车辆前部的碰撞等而后退时,连接于强电单元的充放电线束 的一端有可能干涉在马达室和车体地板之间立起的前围板,存在有对线束的保护变差的问 题。[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6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_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电动汽车上有外力输入时能够保护充放电线束的电动 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000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0009]本发明是一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是借助充放电线束将配置于马 达室的强电单元和配置于车体地板的下部的蓄电池组连接起来。而且,在该电动汽车的充 放电线束配置构造中,强电单元具有单元背面和线束连接凹部。[0010]上述单元背面与在上述马达室和上述车体地板之间立起的前围板相对。[0011]上述线束连接凹部是自上述单元背面向上述强电单元的内部凹陷而成的,在其内 侧配置有用于连接上述充放电线束的一端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0012]即,连接充放电线束的一端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位于比单元背面向强电单元的 内侧后退的位置。[0013]因此,在电动汽车上有外力输入而使强电单元向前围板侧移动了的情况下,单元 背面最先与前围板抵接,自单元背面后退了的线束连接凹部内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不与 前围板接触。[0014]其结果,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受到其四周的单元背面的保护,从而提高在电动汽 车上有外力输入时对充放电线束的保护。【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5]图1是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主要结构的整体侧 视图。[0016]图2是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前部主要结构的概 略俯视图。[0017]图3是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前部主要结构的概 略侧视图。[0018]图4是自背面侧观察到的实施例的强电单元的立体图。[0019]图5是将实施例的强电单元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的主要部件扩大了的剖视图。[0020]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强电单元的横截面的剖视立体图。[0021]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强电单元的线束避让凹部的主要部件的剖视立体图。[0022]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发生正面 碰撞时的线束状态的说明图,图8的(a)表不正面碰撞时的俯视图,图8的(b)表不主要部 件的侧视图,图8的(C)表示线束避让凹部的剖视图。[0023]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发生偏置 碰撞时的线束状态的说明图,图9的(a)表示偏置碰撞时的俯视图,图9的(b)表示线束避 让凹部的剖视图,图9的(c)表不自前表面右侧发生偏置碰撞后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4]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0025]首先,将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的构成分为(电动汽车的基 本结构)、(强电单元的单元背面结构)、(线束配置结构)来说明。[0026](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0027]图1是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主要结构的整体侧 视图。图2是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前部主要结构的概略俯 视图。图3是表示使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前部主要结构的概略侧 视图。[0028]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的电动汽车I具有马达驱动单元10、强电单元20、蓄电 池组30、充电端口 40。[0029]在这里,上述马达驱动单元10和上述强电单元20配置于形成在车辆前部的马达 室2。另一方面,上述蓄电池组30配置在位于马达室2的后方的车体地板3的下部。前围 板4立起在马达室2和车体地板3之间,车体地板3构成为利用该前围板4自马达室2划 分出来的车室5的地板面。还有,上述充电端口 40在马达室2的前部中配置在车宽方向大 致中央位置且配置在前保险杠6的上方。[0030]上述马达驱动单元10作为电动汽车I的行驶驱动源,利用未图示的支承装置支承 于在马达室2的下部延伸的一对侧梁2a、2a (参照图2)。该马达驱动单元10具有车辆驱 动用的电动机11、用于降低电动机11的转速并向差动齿轮12a传递的减速机12、内置有该 电动机11和减速机12的电动机外壳13。需要说明的是,该马达驱动单元10的电动机11 除了用作行驶用的驱动源以外,还用作发电机。[0031]上述强电单元20用于向作为行驶驱动源的马达驱动单元10供给驱动电流,并搭载于马达驱动单元10的上侧。而且,该强电单元20具有逆变器21、强电组件22。[0032]上述逆变器21借助未图示的三相交流线束与马达驱动单元10连接,用于对直流 电流和三相交流电流进行互相转换。在这里,当电动机11进行动力运转时上述逆变器21 将来自强电组件22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并向电动机11供给,在电动机11再生 时上述逆变器21将来自电动机11的三相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向强电组件22供给。 该逆变器21内置于逆变器外壳21a,并搭载在马达驱动单元10的正上方。[0033]上述强电组件22是用于控制向马达驱动单元10供给的电力的电压、向蓄电池组 30进行充电的电力的电压的电压控制装置,具有DC / DC变换器和充电器。该强电组件22 内置于强电组件外壳23,并搭载在逆变器21的正上方。[0034]而且,该强电组件22借助充放电线束51与蓄电池组30连接,借助充电线束52与 充电端口 40连接,借助未图示的强电线束与逆变器21连接。[0035]此外,上述DC / DC变换器用于将来自未图示的外部的快速充电电源的快速充电 电压转换成充电电压而对蓄电池组30进行充电。该DC / DC变换器还在电动机11的动力 运转时将来自蓄电池组30的充电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而向逆变器21供给,在电动机11再 生时将来自逆变器21的发电电压转换为充电电压而对蓄电池组30进行充电。[0036]此外,上述充电器用于将来自未图示的外部的普通充电电源的普通充电电压转换 为充电电压而对蓄电池组30充电。[0037]上述蓄电池组30具有由二次电池构成的多个蓄电池模块、用于控制该蓄电池模 块的充放电等的控制电路、冷却装置等,以及用于内置多个蓄电池模块、控制电路、冷却装 置等的蓄电池外壳3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二次电池采用锂离子电池、能充放电的镍镉电 池、镍氢电池等。[0038]上述充电端口 40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接触并连接,是供向蓄电池组30充电的外 部电力输入的受电部,具有快速充电端口 41和普通充电端口 42。[0039]上述快速充电端口 41与作为高压直流电源的快速充电器连接,并借助作为供高 电压的电流流动的充电线束52的快速充电线束53与强电组件22连接。[0040]上述普通充电端口 42与作为家庭用的100伏?200伏程度的低压交流电源连接, 并借助作为供电压比流经快速充电线束53的电流的电压低的电流流动的充电线束52的普 通充电线束54与强电组件22连接。[0041](强电单元的单元背面结构)[0042]图4是自背面侧观察到的实施例的强电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将实施例的强电单 元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的主要部件扩大了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强电单元的横 截面的剖视立体图。[0043]上述强电组件外壳23在这里是矩形形状的壳体,具有与前围板4相面对的强电组 件背面(单元背面)24。在上述强电组件背面24的下侧形成有自该强电组件背面24向强电 组件22的内部(即向车辆前方)呈阶梯状凹陷而成的线束连接凹部25。S卩,线束连接凹部 25以自前围板4离开的方式自强电组件背面24向车辆前方后退。[0044]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具有面向车辆下方的庇(日文:庇)内面(即顶面)25a,向车 辆后方和车辆两侧敞开。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线束连接凹部25的左右两端封闭。在上 述庇内面25a上分别朝下设置有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0045]上述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是用于自下方与充放电线束51的强电组件22侧的 一端51a连接的端子,在强电组件外壳23的内部与DC / DC变换器和充电器连接。该充放 电线束连接端子26配置于庇内面25a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0046]上述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是用于自下方与快速充电线束53的强电组件22 侧的一端53a连接的端子,在强电组件外壳23的内部与DC / DC变换器连接。该快速充电 线束连接端子27a配置于庇内面25a的一方的侧部附近。[0047]上述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是用于自下方与普通充电线束54的强电组件22 侧的一端54a连接的端子,在强电组件外壳23的内部与充电器连接。该普通充电线束连接 端子27b配置于自庇内面25a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稍稍向侧方偏移的位置,与充放电 线束连接端子26邻接。[0048]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强电单元的线束避让凹部的主要部件的剖视立体图。[0049]上述逆变器外壳21a在这里是矩形形状的壳体,具有与前围板4相面对的逆变器 背面(单元背面)21b。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在强电组件外壳23的强电组件背面24和逆变 器外壳21a的逆变器背面21b之间形成为槽状。在上述逆变器背面21b的一部分,为了收 容充放电线束51,而设置有自逆变器背面21b向逆变器21的内部凹陷而成的线束避让凹部 21c。该线束避让凹部21c设为在线束连接凹部25的下方区域与该线束连接凹部25连续, 并朝向车辆后方而敞开。[0050](线束配置结构)[0051]如图4所示,上述充放电线束51的一端51a自下方与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连 接,自强电组件背面24沿着逆变器背面21b向下方配置。此时,充放电线束51收容于线束 避让凹部21c的内侧。而且,如图1所示,充放电线束51以经由前围板4的下方的方式向 车辆后方配置,并另一端51b与蓄电池组30的前端部中央的蓄电池端子30a连接。[0052]这样,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配置于庇内面25a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蓄电 池端子30a设置于蓄电池组30的前端部中央位置。因此,充放电线束51沿着车辆前后方 向呈大致直线状配置。[0053]上述快速充电线束53的一端53a自下方与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连接,之 后,沿着逆变器外壳21a的侧面朝向车辆前方配置,上述快速充电线束53的另一端53b与 快速充电端口 41连接。[0054]快速充电线束53将快速充电端口 41和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间直接连接起 来。[0055]上述普通充电线束54的一端54a自下方与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连接,以绕 到充放电线束51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之后,沿着逆变器外壳21a的侧面向车辆前方 配置。而且,朝向车辆前方而配置并另一端54b与普通充电端口 42连接。[0056]普通充电线束54将普通充电端口 42和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间直接连接起 来。此外,该普通充电线束54在沿着逆变器外壳21a的侧面配置时,配置在比快速充电线 束53靠外侧的位置。即,快速充电线束53配置在比普通充电线束54靠逆变器外壳21a侧 的位置。[0057]还有,该普通充电线束54以绕到充放电线束51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普通充电线束54的一端54a与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连接,之后,穿过充放电线束51和前围 板4之间以朝向普通充电端口 42的方式配置。[0058]将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的作用分为(正面碰撞时充放电线束 保护作用)和(偏置碰撞时充放电线束保护作用)来进行说明。[0059](正面碰撞时充放电线束保护作用)[0060]隔着前围板而配置于车辆前后的强电单元和蓄电池组借助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的充放电线束连接起来。因此,为了确保对充放电线束的保护,在正面碰撞时,需要强电单 元最先与前围板接触。下面,基于图8,说明反应这种情况的正面碰撞时充放电线束保护作 用。[0061]因发生车辆的正面碰撞而马达室2的前表面向车辆后方变形时,在马达室2内配 置于车辆前侧的散热器7、风扇装置8 (参照图3)后退。而且,马达室2进一步向车辆后方 变形,马达驱动单元10和强电单元20向车辆后方移动。伴随着该强电单元20的移动,连 接于充放电线束51的一端51a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接近前围板4。[0062]在此,该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设置于线束连接凹部25的内侧,该线束连接凹部 25形成于作为强电单元20的与前围板4面对的单元背面的强电组件背面24。[0063]因此,当强电单元20干涉前围板4时,如图8 (a)所示,强电组件外壳23的强电 组件背面24最先与前围板4接触。另一方面,因为该强电组件背面24与前围板4接触,设 置于线束连接凹部25的内侧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和前围板4之间保持有空间H1。因 此,能够防止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与前围板4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充放电线束连接端 子26干涉前围板4,从而提高对充放电线束51的保护。[0064]此外,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朝下设置于线 束连接凹部25的庇内面25a。因此,如图4所示,连接于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的充放电 线束51沿着强电组件背面24向下方配置。即,充放电线束51的延伸方向与前围板4大致 平行。由此,如图8 (b)所示,即使充放电线束51后退也难以干涉前围板4,从而进一步有 效地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65]尤其是,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作为强电单元20的逆变器21,在线 束连接凹部25的下方区域具有用于收容充放电线束51的线束避让凹部21c。[0066]因此,如图8 (C)所示,即使在逆变器21因正面碰撞后退而干涉前围板4的情况 下,逆变器外壳21a的逆变器背面21b最先与前围板4接触。而且,逆变器背面21b与前围 板4接触,从而在收容于线束避让凹部21c的充放电线束51和前围板4之间保持有空间 H2。因此,能够防止充放电线束51与前围板4接触。由此,线束避让凹部21c的四周的逆 变器背面21b比充放电线束51先干涉前围板4,从而能够防止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干涉 前围板4。其结果,能够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67]此外,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如图4所示,对于与充电线束52的一端 53a、54a连接的充电线束连接端子,在该例子中为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和普通充电 线束连接端子27b,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和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配置于线束连 接凹部25。[0068]因此,伴随着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在强电单元20干涉前围板4的情况下,强电组件 外壳23的强电组件背面24最先与前围板4接触(参照图8(a))。因此,能够防止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与前围板4接触,从而保护充电线束52。[0069]还有,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作为充电线束连接端子的快速充电线 束连接端子27a和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朝下设置于线束连接凹部25的庇内面25a (参照图4)。因此,连接于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的快速充电线束53和连接于普通充 电线束连接端子27b的普通充电线束54沿着强电组件背面24向下方配置。即,与充放电 线束51 —样,充电线束52的延伸方向能够与前围板4大致平行。由此,即使充电线束52 后退,也难以干涉前围板4,从而进一步有效地保护充电线束52。[007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普通充电线束54的一端54a 与临近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的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连接,之后,以绕到充放电线 束51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即,普通充电线束54配置在充放电线束51和前围板4之 间。[0071]因此,根据马达室2的变形状态,即使发生例如强电单元20的后部向上方倾斜等 情况,普通充电线束54也存在于比充放电线束51靠车辆后方侧、即靠前围板4侧(参照图 8(b))。由此,利用普通充电线束54能实现缓和自前围板4向充放电线束51的冲击,进一 步有效地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72](偏置碰撞时充放电线束保护作用)[0073]对于确保用于连接隔着前围板而配置于车辆前后的强电单元和蓄电池组的充放 电线束的保护性而言,即使在发生偏置碰撞时,也需要强电单元最先与前围板接触。下面, 基于图9,说明反应这种情况的偏置碰撞时充放电线束保护作用。[0074]当因发生车辆的偏置碰撞(在该例子中,在前表面左侧输入负荷)而使马达室2的 前部左侧向车辆后方变形时,在马达室内配置于车辆前侧的散热器7、风扇装置8的侧部以 后退的方式变形。[0075]而且,马达室2进一步向车辆后方变形,马达驱动单元10的侧部和强电单元20的 侧部向车辆斜后方移动,伴随着该移动,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充放电线束51靠近前围 板4,充放电线束51的一端51a与该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连接并沿着强电组件背面24 向下方配置。[0076]在此,通过将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设置于线束连接凹部25的内侧,即使在因发 生偏置碰撞而导致强电单元20向斜后方后退而干涉前围板4的情况下,强电组件外壳23 的强电组件背面24也最先与前围板4接触(图9 (a)的A部)。因此,能够防止被设置于线 束连接凹部25的内侧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与前围板4接触,从而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77]还有,作为强电单元20的逆变器21,在线束连接凹部25的下方区域具有用于收容 充放电线束51的线束避让凹部21c。[0078]因此,即使在因发生偏置碰撞而导致强电单元20向斜后方后退而干涉前围板4的 情况下,逆变器外壳21a的逆变器背面21b也最先与前围板4接触(图9 (b)的B部)。而 且,由于逆变器背面21b与前围板4接触而使前围板4后退,因此,能够防止被收容在线束 避让凹部21c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与前围板4接触。如此这样,线束避让凹部21c的 四周的逆变器背面21b比充放电线束51先干涉前围板4,从而能够防止充放电线束连接端 子26干涉前围板4。其结果,能够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79]而且,在实施例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作为充电线束52的快速充电线束53和普通充电线束54沿着逆变器外壳21a的侧面配置。此时,快速充电线束53配置在比普通 充电线束54靠内侧,即靠逆变器外壳21a侧。[0080]因此,即使因发生偏置碰撞而导致马达室2的侧部变形,马达室2的侧部与沿着逆 变器外壳21a的侧面配置的充电线束52接触的情况下,与供电压较高的电流流动的快速充 电线束53相比,供电压较低的电流流动的普通充电线束54先与马达室2的侧部接触。即, 能够利用普通充电线束54实现缓和向快速充电线束53的冲击。由此,快速充电线束53比 供电压较低的电流流动的普通充电线束优先受到保护。[0081]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电动汽车I的前表面右侧发生输入负荷的偏置碰撞的情况 下,如图9 (c)所示,强电组件外壳23的强电组件背面24最先与前围板4接触(图9 (c) 的C部)。因此,能够防止被设置于线束连接凹部25的内侧的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与前 围板4接触,从而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82]在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结构中,能够取得下面例举的效果。[0083](I)在电动汽车I中,借助充放电线束51将配置于马达室2的、用于向作为行驶驱 动源的马达驱动单元10供给驱动电流的强电单元(逆变器21、强电组件22)20和配置于车 体地板3的下部的蓄电池组30连接起来,[0084]上述强电单元(强电组件)22具有单元背面(强电组件背面)24和线束连接凹部25,[0085]上述单元背面24与在上述马达室2和上述车体地板3之间立起的前围板4相对,[0086]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是自上述单元背面24向上述强电单元22的内部凹陷而成 的,在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的内侧配置有用于连接上述充放电线束51的一端51a的充放 电线束连接端子26,[0087]由此,在电动汽车I有外力输入时,能够防止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26干涉前围板 4,从而能够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88](2)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具有面向车辆下方的庇内面25a,上述充放电线束连接 端子26朝下设置于上述庇内面25a。[0089]由此,充放电线束51沿着单元背面24向下方延伸,充放电线束51和前围板4平 行配置,因此,难以彼此干涉,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90](3)上述强电单元(逆变器)21在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的下方区域具有自上述单 元背面(逆变器背面)21b向上述强电单元(逆变器)21的内部凹陷而成的线束避让凹部21c, 在该线束避让凹部21c内收容有上述充放电线束51。[0091]由此,不管外力向电动汽车I的输入方向如何,都能保护充放电线束51。[0092](4)借助充电线束52将上述强电单元(强电组件)22、供向上述蓄电池组30充电 的外部电力输入的受电部(充电端口)40连接起来,[0093]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具有与上述充电线束52的一端53a,54a连接的充电线束连 接端子(快速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a,普通充电线束连接端子27b)。[0094]由此,在电动汽车I上输入有外力时,能够保护充电线束52。[0095](5)上述线束连接凹部25具有面向车辆下方的庇内面25a,上述充电线束连接端 子27a,27b朝下设置于上述庇内面25a。[0096]由此,充电线束52沿着单元背面24向下方配置。因此,充电线束52和前围板4 平行配置而难以彼此干涉,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保护充电线束52。[0097](6)上述充电线束52具有供高电压的电流流动的快速充电线束53和供电压比流 经上述快速充电线束53的电流的电压低的电流流动的普通充电线束54,[0098]上述普通充电线束54以在上述充放电线束51和上述前围板4之间穿过而朝向上 述受电部(普通充电端口)42的方式配置。[0099]由此,能够利用普通充电线束54缓和自前围板4作用于充放电线束51的冲击。[0100]以上,虽然是基于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进行了说 明,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项权利要求的发明主 旨,就允许进行设计变更、追加等。[0101]在实施例中,强电单元20中的逆变器21和强电组件22分别收容于不同的外壳, 并且,强电组件22配置于逆变器21的上侧。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逆变器21和 强电组件22收容于同一外壳内而使它们一体化,也可以将逆变器21配置于强电组件22的 上侧。还有,也可以将强电组件22内的DC / DC变换器和充电器分离开来。即使在上述任 何一种情况下,都将含有逆变器、DC / DC变换器、充电器在内的、向作为行驶驱动源的马达 驱动单元10供给驱动电流的装置组作为强电单元20。[0102]此外,在实施例中,将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于作为受电部的充电端口 40来对蓄 电池组30进行充电,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受电部也可以是通过具有线圈、使该线圈与供电 侧的I次线圈磁结合从而自供电侧向受电侧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电力的电磁感应型的非 接触供电装置。[0103]还有,在实施例中,充电端口 40并不限于配置在马达室2的前部,也可以是以面对 车辆侧面的方式配置。还有,马达室2可以不形成在车辆前部,例如划分形成在车辆后部。[0104]因此,在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快速充电线束53和普通充电线束54与充电 端口 40直接连接。但是,为了提高各充电线束53、54的可保养性,也可以设置用于以可装卸 的方式将与充电端口 40连接的充电线束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连接起来的中间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是借助充放电线束将配置于马达室的、用 于向作为行驶驱动源的马达驱动单元供给驱动电流的强电单元和配置于车体地板的下部 的蓄电池组连接起来,上述强电单元具有单元背面和线束连接凹部,上述单元背面与在上述马达室和上述车体地板之间立起的前围板相对,上述线束连接凹部是自上述单元背面向上述强电单元的内部凹陷而成的,在上述线束连接凹部的内侧配置有用于连接上述充放电线束的一端的充放电线束连 接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中,上述线束连接凹部具有朝向车辆下方的顶面,上述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以位于上述顶面之下的方式设置于上述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中,上述强电单元在上述线束连接凹部的下方具有与该线束连接凹部相连续并自上述单 元背面向上述强电单元的内部凹陷而成的线束避让凹部,在上述线束避让凹部收容有上述充放电线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中,上述强电单元在上述线束连接凹部的下方具有与该线束连接凹部相连续并自上述单 元背面向上述强电单元的内部凹陷而成的线束避让凹部,在上述线束避让凹部收容有上述充放电线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中,上述强电单元和供向上述蓄电池组充电的外部电力输入的受电部进一步利用充电线 束连接起来,在上述线束连接凹部内配置有与上述充电线束的一端连接的充电线束连接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中,上述线束连接凹部具有面向车辆下方的顶面,上述充放电线束连接端子以位于上述顶面之下的方式设置于上述顶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线束配置构造,其中,上述充电线束具有供高电压的电流流动的快速充电线束和供电压比流经上述快速充 电线束的电流的电压低的电流流动的普通充电线束,上述普通充电线束以在上述充放电线束和上述前围板之间穿过而朝向上述受电部延 伸的方式配置。
【文档编号】B60K1/04GK103534142SQ201280023594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7日
【发明者】又野真一, 进藤辰弥, 小林卓磨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