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遮阳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40772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车辆遮阳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被构造为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转动的车辆遮阳板,其中在收纳位置处遮阳板本体沿车厢的顶棚表面定向而在使用位置处遮阳板本体能够遮挡光线。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遮阳板在公开号为2002-012028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2-012028A)中有描述。如图14所示,车辆遮阳板100包括遮阳板本体101和支承轴103,支承轴103通过托架102连接到车厢的顶棚表面。并且,遮阳板本体101被构造为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能绕支承轴103的轴线转动,其中在收纳位置处遮阳板本体101沿车厢的顶棚表面定向而在使用位置处遮阳板本体101能够遮挡光线。用于支承轴103的轴承部105设置在遮阳板本体101内部,并且在径向上夹住支承轴103的板簧105b设置在轴承部105处。板簧105b被构造为能够在遮光位置处保持遮阳板本体101并且能够在遮阳板本体101返回到收纳位置附近时朝向收纳位置施加转动力。因此,在遮阳板本体101位于收纳位置附近时,遮阳板本体101通过板簧105b的弹簧弹力返回到收纳位置并且保持在收纳位置处。如图14所示,阻尼器107设置在遮阳板本体101内部,并且支承轴103的远端联接到阻尼器107上。阻尼器107对遮阳板本体101相对于支承轴103的转动施加制动力,并且在遮阳板本体101向收纳位置转动时阻尼器107起作用来抑制在板簧105b的弹簧弹力下的转动速度。因此,在遮阳板本体101被收起时抑制由于撞击顶棚表面而产生的不愉快的声音是可能的。然而,如图15所示,在上述车辆遮阳板100中,支承轴103的远端103f通过联接销108被联接到阻尼器107的旋转体107r上,并且阻尼器107被固定到遮阳板本体101上。因此,遮阳板本体101相对于支承轴103在支承轴103的轴向方向上不能滑动。因此,例如,当遮阳板本体101遮挡从接近正面的一侧进入的阳光时,而例如当车辆右转并且则阳光从斜前方的左侧进入时,所述遮阳板本体101难以遮挡阳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能够容易地扩大遮阳板本体能够遮挡光线的范围。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遮阳板,其包括:遮阳板本体;支承轴,其安装在车厢的顶棚表面上,并且被构造为在所述遮阳板本体的转动中心位置处支承所述遮阳板本体,使得所述遮阳板本体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收纳位置处所述遮阳板本体沿着所述车厢的所述顶棚表面定向而在使用位置处所述遮阳板本体能够遮挡光线;以及阻尼器,其被构造为在所述遮阳板本体转动时施加制动力。所述车辆遮阳板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被构造为保持所述遮阳板本体使得所述遮阳板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在所述支承轴的轴向方向上滑动。根据上述方案,通过使用所述滑动机构,所述遮阳板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在所述支承轴的轴向方向上滑动是可能的。因此,可以不仅有效地遮挡从正面侧进入至驾驶座椅处的阳光而且有效地遮挡从斜前方进入的阳光。例如,当从接近正面的一侧进入的遮挡阳光被所述遮阳板本体遮挡时,并且然后甚至当车辆右转并且阳光从斜前方的左侧进入时,可以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向左滑动所述遮阳板本体来应对这种情况。以这种方式,通过提供所述滑动机构,可以容易地扩大所述遮阳板本体能够遮挡光线的范围。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阻尼器可以包括旋转体和被构造为支承所述旋转体使得所述旋转体能够围绕其轴线旋转的旋转体壳体,所述旋转体可以被保持以便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在轴向方向上以及在圆周方向上不能相对运动,并且所述旋转体壳体可以由所述遮阳板本体保持处于所述旋转体壳体能够沿所述支承轴的轴线滑动并且相对于所述遮阳板本体不能相对旋转的状态。因此,在包括所述阻尼器的遮阳板中,也可以使所述遮阳板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在所述支承轴的轴向方向上滑动。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阻尼器可以包括旋转体和旋转体壳体,所述旋转体壳体被构造为支承所述旋转体使得所述旋转体能够围绕其轴线旋转,所述旋转体可以被保持以便相对于所述支承轴不能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方向上运动,并且所述旋转体壳体可以由所述遮阳板本体保持处于所述旋转体壳体相对于所述遮阳板本体在轴向方向上以及在圆周方向上不能相对运动的状态。因此,在包括所述阻尼器的遮阳板中,也可以使所述遮阳板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在所述支承轴的轴向方向上滑动。此外,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滑动机构可以由形成在所述旋转体壳体中的通孔和滑轨形成。此外,所述通孔可以具有L形状的横截面,并且所述滑轨可以具有L形状的横截面。根据上述方案,可以扩大所述遮阳板本体能够遮挡光线的范围。附图说明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显著性进行说明,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似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为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遮阳板的乘员汽车的车厢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为示出车辆遮阳板的遮阳板本体的转动范围的侧视图;图3为示出车辆遮阳板的支承轴和托架的立体图;图4A为构成车辆遮阳板的遮阳板本体的背侧外壳构件在从背侧看时的立体图;图4B为构成车辆遮阳板的遮阳板本体的前侧外壳构件在从背侧看时的立体图;图5为合并在遮阳板本体中的阻尼器、轴承部和滑轨以及支承轴的一部分在从所述遮阳板本体的前侧看时的立体图;图6为并入遮阳板本体中的阻尼器、轴承部和滑轨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垂直于轴承部的板簧部的轴线的示意性截面图;图8A为示出板簧的功能的示意性截面图;图8B为示出板簧的功能的示意性截面图;图9A为示出阻尼器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B为图9A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图10为示出支承轴相对于阻尼器的制动器结构和支承轴相对于轴承部的固持结构的示意图;图11A为示出支承轴相对于阻尼器的旋转体的制动器结构的可替代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B为示出支承轴相对于阻尼器的旋转体的制动器结构的可替代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C为示出支承轴相对于阻尼器的旋转体的制动器结构的可替代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A为示出支承轴相对于阻尼器的旋转体的插入结构的可替代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B为示出支承轴相对于阻尼器的旋转体的插入结构的可替代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3为示出遮阳板本体的轴承部和阻尼器的安装结构的可替代的实施例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4为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遮阳板的部分切口立体图;以及图15为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遮阳板中的支承轴与阻尼器之间的联接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遮阳板。在此,附图中的前、后、右、左、上和下分别对应于车辆遮阳板被安装的车辆的前、后、右、左、上和下。如图1所示,车辆遮阳板10(下文中称作遮阳板10)包括大体上呈矩形的遮阳板本体20和支承轴30。遮阳板本体20遮挡进入车厢的阳光。支承轴30通过托架12安装在车厢的顶棚表面4上。支承轴30由线性横向轴32和设置在横向轴32的近端部侧处的纵向轴38形成。纵向轴38联接到托架12以便能绕其轴线旋转。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在横向轴32沿着顶侧相对于遮阳板本体20能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插入遮阳板本体20的顶侧位置(参见图1)。因此,如图2所示,遮阳板本体20在收纳位置K和使用限制位置P之间能绕支承轴30(横向轴32)的轴线转动,其中在收纳位置K处遮阳板本体20沿着车厢的顶棚表面4定向而在使用限制位置处遮阳板本体20沿着车厢的挡风玻璃7定向。此处,遮阳板本体20在收纳位置K与驱动开始位置M(参见图2)之间接收朝向收纳位置K的转动力,这将在下文描述。在驱动开始位置M与使用限制位置P之间,遮阳板本体20接收保持力以便保持在转动停止位置处并且不会在其自身重量下被转动力转动。因此,在遮阳板本体20被放置在驱动开始位置M与使用限制位置P之间的状态中,遮阳板本体20能够遮挡阳光,并且这个位置是遮阳板本体20的使用位置。也就是说,在收纳位置K与驱动开始位置M之间的区域称为收纳位置侧转动区域,并且在驱动开始位置M与使用限制位置P之间的区域称为保持区域。此外,通过使得支承轴30的纵向轴38绕其轴线相对于托架12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移动遮阳板本体20到如图1中的长的和两个短的虚线交替指示的门的车窗8的位置是可能的。如图1所示,室内灯5设置在车厢的顶棚表面4上的遮阳板本体20的收纳位置处。室内灯5能够与例如遮阳板本体20的转动运动同步地进行照明。支承轴30由圆柱形的轴构件形成,并且连接到室内灯5的电路的电导线插入通过支承轴30的内部。如图3所示,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由具有大直径的近端部侧大直径部321和具有比大直径部321的直径小的直径的远端侧小直径部322形成。直径逐渐变化的锥形部321t设置在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与小直径部322之间。此外,从锥形部321t到小直径部322的近端部设置制动器323。制动器323是径向地向外突起的突出部。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的远侧端部(即接近锥形部321t的位置)是插入通过遮阳板本体20的轴承部25(后文描述)的部分,并且这个部分的外圆周的一部分在圆周方向上被切割成平的形状,并且板簧接触平面321b被形成。此外,电极部324(后文描述)设置在横向轴32的小直径部322的远端部处。在遮阳板本体20相对于支承轴30(横向轴32)从收纳位置K转动到使用位置时,电极部324运行。如图4A和图4B所示,遮阳板本体20通过将壳状前侧外壳构件21和壳状背侧外壳构件22彼此匹配形成空腔形状。前侧外壳构件21和背侧外壳构件22例如通过注射树脂进入成型模具而模制成。此处,遮阳板本体20的前侧指的是,在遮阳板本体20放置在遮阳板本体20能够遮挡光的使用位置处时面向乘员的那侧的面。为了简单的查看前侧外壳构件21的内部,图4B示出前侧外壳构件21的背侧。如图1所示,矩形的凹槽21h形成在相对于遮阳板本体20的前侧外壳构件21的表面上的中心的右侧位置上,并且矩形的镜子单元20m装配到矩形的凹槽21h中。此外,如图4B所示,滑轨23、轴承部25、阻尼器26以及开关27设置在对应于遮阳板本体20的顶侧的位置处在遮阳板本体20的前侧外壳构件21的内部。如图4A至图6所示,滑轨23是具有L形横截面的线性轨道。滑轨23沿着遮阳板本体20的顶侧安装,并且被构造为能够将轴承部25和阻尼器26联接到遮阳板本体20上。也就是说,如图5、图6等等所示,轴承部25的壳体250具有截面基本上呈L形的L形状通孔251,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具有截面基本上呈L形的L形状通孔261,并且滑轨23插入通过那些L形状通孔251、L形状通孔261。因此,轴承部25和阻尼器26能沿着滑轨23移动,并且被保持绕滑轨23的轴线相对地不能转动。通孔23n分别形成在滑轨23的两个端位置处。此外,内螺纹孔(未显示)分别形成在前侧外壳构件21内部的对应于遮阳板本体20的顶侧的位置的右侧和左侧两者处,并且如图4B所示,滑轨23的通孔23n分别与内螺纹孔对准。而且,通孔22n分别形成在背侧外壳构件22中在对应于前侧外壳构件21(参见图4A)的内螺纹孔(未显示)的位置处。因此,将滑轨23和背侧外壳构件22一起螺纹连接到前侧外壳构件21是可能的。开关27在滑轨23的左侧(在图4B页上右侧)处固定到前侧外壳构件21的内部。开关27包括电极接纳部27a和开关本体部27b。电极部324在支承轴30的远端处被插入电极接纳部27a中。在打开镜子单元20m的盖子20x(参见图1)时,盖子20x挤压开关本体部27b并且其结果是开关本体部27b运行。轴承部25支承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并且轴承部25被构造为能够在收纳位置K与驱动开始位置M之间朝向收纳位置K将转动力施加到遮阳板本体20,并且在驱动开始位置M与使用限制位置P之间将保持力施加到遮阳板本体20。在保持力下,将遮阳板本体20保持在当前的位置是可能的。如图5至图7所示,轴承部25由壳体250和板簧24形成。滑轨23插入通过壳体250。板簧24容纳在壳体250中。壳体250以侧面看大体上呈H形形成,并且具有在其下部的右端和左端两者处的L形状通孔251。滑轨23插入通过L形状通孔251。此外,轴承本体253分别在壳体250的上部的右端和左端两者处形成。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被插入通过轴承本体253。然后,矩形的切除部253k形成在每个轴承本体253的下端位置处。因此,在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插入通过轴承本体253时,横向轴32的制动器323被允许通过对应于矩形的切除部253k的部分。此外,如图6所示,壳体250具有通过弹簧256的弹簧弹力挤压滑轨23的上表面的滑块257。因此,轴承部25的壳体250在滑轨23上滑动时减小咔哒声是可能的。而且,卡爪接纳部258设置在壳体250的左端位置处。设置在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处的联接卡爪265被钩接到卡爪接纳部258。轴承部25的板簧24装配在壳体250的右轴承本体和左轴承本体253之间。如图7、图8A和图8B所示,板簧24由大体上呈梯形包围部241、U形状弹簧部244和平板部245形成。具有近似于梯形形状的包围部241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大约120°的两个部分处挤压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的外圆周。U形状弹簧部244以发卡形状弯折与包围部241连续。平板部245设置在U形状弹簧部244的另一端侧,并且从在圆周方向上距离包围部241大约120°的位置处挤压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的外圆周。板簧24的平板部245的宽度(沿着横向轴32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被设置为等于形成在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处的板簧接触平面321b的轴向长度。此外,板簧24的包围部241和U形状弹簧部244中的每个的宽度设置成足够大于平板部245的宽度的值。当遮阳板本体20处于使用位置(在驱动开始位置M与使用限制位置P之间)时,板簧24的包围部241和平板部245两者挤压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的外圆周,如图8A所示,并且向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的中心作用的弹簧弹力在周向上保持平衡。因此,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受板簧24的弹簧弹力而从周围被紧固,并且遮阳板本体20在它自身重量下相对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的转动被抑制。也就是说,遮阳板本体20保持在使用位置处。此外,当遮阳板本体20位于收纳位置K与驱动开始位置M之间时,板簧24的包围部241挤压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的外圆周,并且平板部245挤压大直径部321的板簧接触平面321b的一部分,如图8B所示。因此,作用在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上的弹簧弹力在周向上失去平衡,并且朝向收纳位置K的转动力作用在遮阳板本体20上。也就是说,轴承部25的板簧24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构件。阻尼器26用于朝向收纳位置K对遮阳板本体20的转动施加制动力,并且在遮阳板本体20在收纳位置K处接触车厢的顶棚表面4时不产生不愉快的声音。如图9A所示,阻尼器26包括圆柱状旋转体270和旋转体壳体260。旋转体壳体260支承旋转体270使得旋转体270能绕其轴线转动。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在其下侧位置处具有L形状通孔261。遮阳板本体20的滑轨23被插入通过L形状通孔261。如图6所示,旋转体壳体260在下部位置的侧面处具有联接卡爪265。联接卡爪265将旋转体壳体260联接到轴承部25的壳体250。此外,在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的上部位置处,设置支承旋转体270使得旋转体270能绕轴线转动的轴承部(未显示),并且如图9A所示,环形液压腔室263绕轴承部而设置。台阶式分隔壁263t设置在液压腔室的内圆周上在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处。分隔壁263t径向地向内突出。如图9A所示,旋转体270包括圆柱状旋转体本体272,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小直径部322插入通过圆柱状旋转体本体。如图6所示,旋转体本体272的右端部从旋转体壳体260在轴向方向上突出,并且制动器切口272k形成在突出的端部处,制动器切口272k用于在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处形成的制动器323。也就是说,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小直径部322被插入旋转体本体272中并且横向轴32的制动器323装配到旋转体本体272的制动器切口272k中。因此,旋转体270被保持从而相对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相对地不转动。如图9A所示,模制成凸缘形状的液压接纳部274共轴地设置在旋转体270的旋转体本体272的外圆周上。在旋转体270的旋转体本体272容纳在旋转体壳体260的轴承部中的状态下,旋转体270的液压接纳部274容纳在旋转体壳体260的液压腔室263中。分隔壁274t形成在旋转体270的液压接纳部274中使得圆周方向向上的一部分径向地向外突出。此外,如图9B所示,液压接纳部274的分隔壁具有锥形流体通道274j,在旋转体270在向前的方向上转动(遮阳板本体20朝向使用位置转动)时,所述锥形流体通道有效地允许流体通过锥形流体通道并且在旋转体270在向后的方向上转动时,锥形流体通道使流体很难通过。利用上面的构造,当旋转体270相对于旋转体壳体260在向前的方向上转动时,受旋转体270的液压接纳部274的分隔壁274t挤压的流体在分隔壁274t与旋转体壳体260的液压腔室263的内圆周之间通过,并且进一步通过分隔壁274t的流体通道274j。此外,流体在旋转体壳体260的液压腔室263的分隔壁263t与旋转体270的液压接纳部274的外圆周之间通过。因此,阻尼器26的制动力变成相对小的值。另一方面,当旋转体270相对于旋转体壳体260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受旋转体270的液压接纳部274的分隔壁274t挤压的流体几乎不能通过分隔壁274t的流体通道274j。因此,与向前的旋转相比,阻尼器26的制动力增加。接下来,将描述遮阳板本体20和支承轴30的组装。首先,如图4B所示,开关27安装在遮阳板本体20的前侧外壳构件21的预定的位置处。随后,如图10所示,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的制动器切口272k的相位被调整到切除部253k的相位,切除部253k设置在轴承部25的壳体250的轴承本体253处。也就是说,制动器切口272k通过旋转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而保持向下。在这种状态下,滑轨23通过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的L形状通孔261以及轴承部25的壳体250的L形状通孔251。然后,形成在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处的联接卡爪265与轴承部25的壳体250的卡爪接纳部258接合,从而将阻尼器26联接到轴承部25(参见图5)。随后,滑轨23两端处的通孔23n与前侧外壳构件21的内螺纹孔(未显示)对准,背侧外壳构件22的通孔22n进一步与前侧外壳构件21的内螺纹孔(未显示)对准,并且滑轨23和背侧外壳构件22一起螺纹连接到前侧外壳构件21上。在这种状态下,就完成了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在遮阳板本体20上的安装。也就是说,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的L形状通孔261、轴承部25的壳体250的L形状通孔251以及滑轨23起到本发明的滑动机构的作用。此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制动器323被向下定向,如图10所示,横向轴32从遮阳板本体20的右侧插入至遮阳板本体20的顶侧位置。在这时,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远端侧是小直径部322,因此小直径部322平滑地插入通过轴承部25的轴承本体253以及板簧24,并且能够引导大直径部321至轴承本体253和板簧24的位置。此处,形成在横向轴32的小直径部322和大直径部321之间的制动器323保持向下,并且制动器323与分别形成在轴承部25的轴承本体253处的切除部253k的相位对准。因此,横向轴32的制动器323被允许通过右侧轴承本体253的切除部253k,并且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被允许插入通过轴承部25。也就是说,横向轴32的已经通过右侧轴承本体253的大直径部321在向左被挤压的过程中插入通过板簧24,并且进一步插入通过左侧(阻尼器26侧)轴承本体253。横向轴32的制动器323已经通过左侧轴承本体253的切除部253k,并且然后装配到阻尼器26的具有与切除部253k的相位相同的相位(旋转体本体272)的制动器切口272k中。这个位置是横向轴32的插入限制位置,并且在横向轴32的大直径部321处形成的板簧接触平面321b的轴向位置与设置在轴承部25的板簧24处的平板部245的轴向位置相重合。横向轴32的远端侧处的已经通过轴承部25的小直径部322插入通过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的旋转体本体272,并且然后小直径部322的远端部(也就是说电极部324)插入开关27的电极接纳部27a中。以这种方式,在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被插入遮阳板本体20中至插入限制位置的状态下,遮阳板本体20相对于横向轴32绕其轴线转动。因此,安装在遮阳板本体20上的阻尼器26的旋转体壳体260相对于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接合的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旋转。此外,类似地,安装在遮阳板本体20上的轴承部25和开关27相对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旋转。其结果是,已经穿过轴承部25的左侧(阻尼器26侧)轴承本体253的切除部253k的横向轴32的制动器323相对于轴承本体253的切除部253k旋转,并且制动器323在轴承本体253的外部被钩住。因此,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相对于遮阳板本体20被固持。因此,遮阳板本体20的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被保持从而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相对地不能移动。此处,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被构造为能沿着固定到遮阳板本体20的滑轨23移动。因此,在滑轨23的长度上使得遮阳板本体20相对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滑动是可能的。接下来,将对根据本实施例的遮阳板10的操作进行描述。当使用遮阳板10时,位于收纳位置K的遮阳板本体20被手持并且转动到使用位置。在这时,试图使遮阳板本体20朝向收纳位置K转动的板簧24的转动力矩作用在遮阳板本体20上,直到遮阳板本体20超过驱动开始位置M,因此遮阳板本体20借助于超过所述转动力矩的力而转动。此处,在遮阳板本体20朝向使用位置转动时,遮阳板本体20的自身重力下的转动力作用在转动方向上。此外,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在向前的方向上转动,因此制动力减小。因此,朝向使用位置操作遮阳板本体20变得容易。在遮阳板本体20超过驱动开始位置M时,板簧24的弹簧弹力在圆周方向上保持平衡,并且作用在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被紧固的方向上。因此,在遮阳板本体20的转动在使用位置处被停止时,遮阳板本体20由于板簧24的弹簧弹力被保持在当前的位置。此外,在使用位置处相对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滑动遮阳板本体20也是可能的。而且,在遮阳板本体20转动到超过驱动开始位置M(使用位置)的位置时,设置在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远端处的电极部324由于开关27的电极接纳部27a的作用而运行。因此,在打开镜子单元20m的盖子20x并且开关27的开关本体部27b运行时,车厢的顶棚表面4上的室内灯5照亮。在遮阳板10被收起时,放置在使用位置的遮阳板本体20抵抗板簧24的紧固力(保持力)和阻尼器26的制动力而转动到驱动开始位置M。试图使遮阳板本体20朝向收纳位置K转动的板簧24的转动力矩从驱动开始位置M作用在遮阳板本体20上,因此遮阳板本体20由于板簧24的转动力矩返回到收纳位置K。在遮阳板本体20从驱动开始位置M返回到收纳位置K时,遮阳板本体20的重量在与转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遮阳板10,可以保持遮阳板本体20使得遮阳板本体20能够相对于支承轴30(横向轴32)在横向轴32的轴向方向上滑动。因此,可以不仅有效地遮挡从正面侧进入至驾驶座椅处的阳光而且有效地遮挡从斜前方进入的阳光。例如,当从接近正面的一侧进入的阳光被遮阳板本体20遮挡时,然后甚至当车辆右转并且阳光从斜前方的左侧进入时,也可以通过相对于支承轴30(横向轴32)向左滑动遮阳板本体20来应对这种情况。以这种方式,通过使得遮阳板本体20可以在横向轴32的轴向方向上滑动,可以容易地扩大遮阳板本体能够遮挡光的范围。此处,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其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修改。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说明是基于如下示例作出,在所述示例中,作为用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关于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旋转停止器,旋转体270具有制动器切口272k,横向轴32具有制动器323并且272k、323两者彼此配合。作为代替,如图11A所示,可以通过在旋转体270的旋转体本体272的内圆周上形成凸出部272e并且在横向轴32的小直径部322的外圆周上形成凹槽322f来构成旋转停止器,其中凸出部272e装配到凹槽322f上。此外,如图11B所示,可以通过使旋转体本体272的内部成形成矩形的形状并且使横向轴32的小直径部322成形成矩形柱状形状来构成旋转停止器。而且,如图11C所示,还可应用的是,形成有如下通孔并且制动块销272p被插入通孔中:所述通孔是在径向方向上从旋转体270的旋转体本体272到横向轴32的小直径部322是连续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是基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插入通过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的示例作出说明。然而,依据遮阳板的类型,还可应用的是,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的远端部固持在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说明是基于如下示例作出的,其中: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被保持以便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相对地不能移动并且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两者均布置为能够沿着滑轨23移动。然而,还可应用的是,如图13所示,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彼此间隔开,阻尼器26直接安装在遮阳板本体20上,支承轴30的横向轴32被保持以便相对于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相对地不能转动但是能轴向地滑动,并且联接到横向轴32的轴承部25被允许沿着滑轨23移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是基于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通过利用联接卡爪265和卡爪接纳部258彼此联接的示例作出。但是,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可通过螺钉或焊接彼此联接。可替代地,例如,阻尼器26和轴承部25可使用另一个部件(例如E类型固持环)彼此联接。而且,阻尼器26的壳体260和轴承部25的壳体250可整体地模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是基于支承轴30是由筒状的轴构件形成的示例作出。然而,支承轴30可由实心轴构件形成。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说明是基于滑轨23插入通过的L形状通孔251、L形状通孔261分别形成在轴承部25的壳体250和阻尼器26的壳体260中的示例作出。然而,只要孔允许滑轨23插入通过使得滑轨23相对地不能转动,孔并不特别地受限于L形状通孔。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基于如下的示例作出,其中:通过在阻尼器26的旋转体270中的液压接纳部274的分隔壁274t中形成锥形流体通道274j,在旋转体270在向前的方向上旋转(遮阳板本体20向使用位置转动)时流体容易通过,而在旋转体270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遮阳板本体20向收纳位置转动)时流体很难通过。然而,除了在分隔壁274t中形成锥形流体通道274j之外,可应用的是,分隔壁274t的外圆周具有倾斜,在旋转体270在向前的方向上转动(遮阳板本体20向使用位置转动)时流体容易通过,而在旋转体270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遮阳板本体20向收纳位置转动)时流体很难通过。除了分隔壁274t的外圆周的倾斜之外,还可以形成流体通道274j。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