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增压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7738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负压增压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负压增压器,能够防止密封唇的粘滑现象,确保阀筒的顺畅滑动,并且防止异常声音的产生。本发明的负压增压器在设于增压器外壳(1)的后壁的轴承筒(12)中安装弹性材料制的轴承套筒(9),其在与增压器活塞(5)连接的阀筒(10)的外周面滑动自如地支承,在该轴承套筒(9)的内周面设置保持润滑脂(g)的润滑脂贮槽(35),另外,在该轴承套筒(9)的后端一体地连接设置壁厚比其薄且与阀筒(10)的外周面弹性地紧密相接的密封唇(13),其中,在密封唇(13)的内周面设有与润滑脂贮槽(35)连续地连通且保持与润滑脂贮槽(35)共用的润滑脂(g)的延长润滑脂贮槽(35′)。
【专利说明】负压增压器【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负压增压器,其用于汽车的制动主缸的助力动作,尤其是涉及负压增压器的改良,在增压器外壳收纳将其内部划分为与负压源相连的前侧的负压室和后侧的动作室的增压器活塞,在该增压器活塞上连接阀筒,该阀筒在内部配设有输入杆和根据该输入杆的前后移动将动作室向负压室和大气进行连通切换的控制阀,在设于增压器外壳的后壁的轴承筒中安装在所述阀筒的外周面滑动自如地支承的弹性材料制的轴承套筒,在该轴承套筒的内周面设有保持润滑脂的润滑脂贮槽,另外在该轴承套筒的后端一体地连接设置有壁厚比轴承套筒薄且与所述阀筒的外周面弹性地紧密相接的密封唇。 【背景技术】
[0002]该负压增压器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地已被公知。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 - 57527号公报
[0004]在该负压增压器中,在阀筒的外周面滑动自如地支承的弹性材料制的轴承套筒的内周面形成有保持润滑脂的润滑脂贮槽,以实现轴承套筒及阀筒间的滑动部的润滑。但是,由于在密封唇的内周不存在润滑脂贮槽,故而在阀筒前后滑动时,尤其是向前方滑动时,薄壁的密封唇的前端部因与阀筒的摩擦而被向半径方向内侧拉入,引起粘滑现象,由此,不仅妨碍阀筒的顺畅滑动,而且会产生异常声音。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增压器,所述负压增压器能够防止密封唇的粘滑现象,确保阀筒的顺畅滑动并且防止异常声音的产生.[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负压增压器,在增压器外壳收纳将其内部划分为与负压源相连的前侧的负压室和后侧的动作室的增压器活塞,在该增压器活塞上连接阀筒,所述阀筒在内部配设有输入杆和根据该输入杆的前后移动将动作室向负压室和大气进行连通切换的控制阀,在设于增压器外壳的后壁的轴承筒中安装在所述阀筒的外周面滑动自如地支承的弹性材料制的轴承套筒,在该轴承套筒的内周面设有保持润滑脂的润滑脂贮槽,另外在该轴承套筒的后端一体地连接设置有壁厚比轴承套筒薄且与所述阀筒的外周面弹性地紧密相接的密封唇,其中,在密封唇的内周面设有与所述润滑脂贮槽连续地连通且保持与润滑脂贮槽共用的润滑脂的延长润滑脂贮槽。
[0007]另外,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负压增压器,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作为所述润滑脂贮槽及延长润滑脂贮槽,在轴承套筒及密封唇的周向上排列有多条润滑脂槽,该润滑脂槽以从靠轴承套筒的前端侧开始到靠密封唇的后端侧结束的方式在轴承套筒及密封唇的轴向上连续地延伸。
[0008]另外,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负压增压器,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以其底部朝向所述密封唇的前端变浅的方式形成所述延长润滑脂贮槽。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在密封唇的内周面设有与所述润滑脂贮槽连续地连通且保持与所述润滑脂贮槽共用的润滑脂的延长润滑脂贮槽,阀筒不论相对于轴承套筒还是相对于密封唇,均可通过共用的润滑脂光滑地滑动,尤其是,能够防止阀筒前进时的密封唇的粘滑现象,抑制异常声音的产生。另外,通过使润滑脂贮槽及延长润滑脂贮槽保持共用的润滑脂,能够使维修性良好。
[0010]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作为润滑脂贮槽及延长润滑脂贮槽,在轴承套筒及密封唇的周向排列多条润滑脂槽,该润滑脂槽以从靠轴承套筒的前端侧开始到靠密封唇的后端侧结束的方式沿轴承套筒及密封唇的轴向连续地延伸,由此,多条润滑脂槽各自之间的沿轴向延伸的多条脊部能够发挥加强筋效果,确保密封唇的轴向的刚性,充分发挥密封唇的密封功能。除此之外,利用阀筒的前后滑动,润滑脂在各个润滑脂槽内循环,不易产生润滑脂的滞留,因此,能够防止润滑脂的劣化,能够长期有效地对轴承套筒、密封唇及阀筒这三者的滑动部进行润滑。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通过以其底部朝向所述密封唇的前端变浅的方式形成所述延长润滑脂贮槽,能够将延长润滑脂贮槽的形成所导致的密封唇的刚性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提高密封唇的粘滑现象的防止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负压增压器的纵向剖面图(图3的I 一 I线剖视图);
[0013]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
[0014]图3是图2的3-3线剖面图;
[0015]图4是在自由状态下观察到的带有密封唇的轴承套筒单体的内周面的放大纵向剖面图。
[0016]标记说明
[0017]B:负压增压器
[0018]V:负压源
[0019]1:增压器外壳
[0020]2:负压室
[0021]3:动作室
[0022]4:增压器活塞
[0023]9:轴承套筒
[0024]10:阀筒
[0025]13:密封唇
[0026]20:输入杆
[0027]35:润滑脂贮槽
[0028]35':延长润滑脂贮槽
[0029]35a:润滑脂槽
[0030]38: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0032]首先,在图1及图2中,负压增压器B的增压器外壳I由分别形成为碗状且将相对端相互结合的前部外壳半体Ia及后部外壳半体Ib构成。这些前部外壳半体Ia及后部外壳半体Ib为钢板制,其经由钢材料制的一对联杆6(图1中仅表不其中的一根)而结合。一对联杆6以夹着增压器外壳I的中心轴线排列的方式配置,利用这些联杆6,在前部外壳半体Ia的前端面联接有主缸M的缸体Ma的安装凸缘Mal,另外,利用这些联杆6,后板部外壳体Ib被联接于车体F的前面。
[0033]增压器外壳I的内部通过可前后往复移动地收纳于其中的增压器活塞4和在其后面重叠且被夹固在两外壳半体la、lb间的膜片5被划分为前侧的负压室2和后侧的动作室
3。在膜片5上一体地形成有气密地贯通增压器活塞4的中间部且可在所述联杆6上滑动的筒状的滑动密封件5a。负压室2经由负压导入管14及止回阀19与负压源V (例如内燃机的进气歧管的内部)连接。
[0034]在增压器活塞4及膜片5的中心部一体地结合有树脂制的阀筒10。该阀筒10经由轴承套筒9被滑动自如地支承于在后部外壳半体Ib的中心部向后方突出设置的轴承筒12。
[0035]如图2?图4所示,轴承套筒9由橡胶及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成形为截面方形,在其后端一体地附设有由相同材料构成的密封唇13。该密封唇13与轴承套筒9同样地与阀筒10的外周面滑动自如地紧密相接,形成壁厚比轴承套筒9薄且朝向前端减少的形状,截面形成三角形。在这样的带有密封唇13的轴承套筒9上模制结合有钢板制的加强环26。该加强环26由经过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间埋入轴承套筒9的内周面附近的环状锚固部26a、从该锚固部26a的外周端向后方弯曲的安装筒部26b、从该安装筒部26b的后端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制动凸缘26c构成,而且,通过将安装筒部26b压入所述轴承筒12的内周,并且使制动凸缘26c与轴承筒12的后端抵接,从而将加强环26安装于轴承筒12上,伴随于此,轴承套筒9被保持在与轴承筒12的内周面紧密相接的状态,阀筒10的外周面与该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的内周面滑动自如地紧密相接。
[0036]在轴承套筒9的内周面设有保持润滑脂g的润滑脂贮槽35,另外,在密封唇13的内周面设有与上述润滑脂贮槽35连续地连通且保持与上述润滑脂贮槽35共用的润滑脂g的延长润滑脂贮槽35'。
[0037]如图4所明示地,具体地说,润滑脂贮槽35及延长润滑脂贮槽35'构成为,在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的周向排列有多条润滑脂槽3a,该润滑脂槽3a以从靠轴承套筒9的前端侧开始到靠密封唇13的后端侧结束的方式沿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的轴向连续地延伸。此时,与延长润滑脂贮槽35'对应的润滑脂槽35a以其底部朝向密封唇13的前端、SP朝向后端变浅的方式形成。
[0038]在阀筒10内配设有阀活塞18、与该阀活塞18连结的输入杆20以及根据该输入杆20的前后移动将动作室3向负压室2和大气进行连通切换的控制阀38。在输入杆20的后端连结有对其进行操作的制动踏板P。
[0039]阀活塞18滑动自如地嵌合于设置在阀筒10的导孔11中,在其前端经由颈部18b形成有反作用活塞17,在后端形成有凸缘状的大气导入阀座31。在阀筒10上形成有以围绕该大气导入阀座31的方式同心配置的环状的负压导入阀座30。
[0040]在阀活塞18上设有在大气导入阀座31的后端面开口的连结孔18a,在该连结孔18a中嵌合在输入杆20的前端形成的球窝接头20a,并且为了防止其脱落而将阀活塞18的一部分铆接。这样,输入杆20可摆头地连接于阀活塞18。
[0041]另外,在阀筒10上,利用阀支架33安装有与所述负压导入阀座30及大气导入阀座31协同动作的前端具有环状的阀部34a的可伸缩的筒状的阀体34。S卩,阀体34整体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成型,后端具有安装加强筋34a和被该安装加强筋34a围绕的内侧加强筋34c,该安装加强筋34a被夹持在环状的阀支架33与阀筒10的内周面之间。在内侧加强筋34c的后端以抵接的方式配设有与阀支架33的内周面嵌合的弹簧座部件43,在该弹簧座部件43与输入杆20之间压缩设置有输入复位弹簧41,由此,输入杆20被向后退方向施力。另一方面,阀支架33被输入复位弹簧41向前方施力,被向阀筒10内周的环状肩部IOb推压并固定。
[0042]在阀体34的阀部34a,从其内周侧起埋设有环状的加强板44。在阀部34a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有向后方弯曲的环状的密封唇37。阀部34a以可落座的方式与大气导入阀座31及负压导入阀座30相对配置。在该阀部34a的加强板44与输入杆20之间压缩设置有将阀部34a向其与两阀座30、31的落座方向施力的阀弹簧36。而且,由上述负压导入阀座30、大气导入阀座31、阀体34及阀弹簧36构成控制阀38。
[0043]阀部34a外周的密封唇37与阀筒10内周的环状隆起部IOa的内周面可滑动地紧密相接,利用该密封唇37在环状隆起部IOa的内周侧划分形成有面向负压导入阀座30的外周面及阀部34a的前面的前部环状室45A和面向阀部34a的背面的后部环状室45B。而且,前部环状室45A通过使阀部34a落座于负压导入阀座30上而被关闭。
[0044]在阀筒10上设有第一及第二端口 28、29。第一端口 28的一端向负压室2开口,另一端向前部环状室45A开口,第二端口 29的一端与动作室3连通,另一端向负压导入阀座30及大气导入阀座31间开口。另外,在阀筒10上设有使动作室3和后部环状室45B连通的连通孔47。
[0045]在所述轴承筒12的后端部和输入杆20安装有覆盖阀筒10的可伸缩的保护罩40的两端,在该保护罩40的后端部设有与所述阀体34的内侧连通的大气导入口 39。对流入该大气导入口 39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42安装在输入杆20的外周面与阀筒10的内周面之间。该过滤器42具有挠性,以不阻碍输入杆20及阀筒10的相对移动。
[0046]在阀筒10上安装有与所述轴承筒12的前端部抵接而规定阀筒10及输入杆20的后退限度的楔部件32。
[0047]另外,在阀筒10上设有向前方突出的动作活塞15和贯通该动作活塞15的中心部的小径缸孔16,在该小径缸孔16中滑动自如地嵌合有所述反作用活塞17。在动作活塞15的外周滑动自如地嵌合有杯体21,在该杯体21中填充有与动作活塞15及反作用活塞17相对的扁平的弹性活塞22。此时,在反作用活塞17及弹性活塞22之间,在负压增压器B的非动作时能够形成一定的间隙。
[0048]在杯体21的前面连设有输出杆25。因此,输出杆25经由杯体21可滑动地支承于阀筒10。该输出杆25与所述制动主缸M的贯通前部外壳半体Ia的中心部的主活塞Mb的后端部连接。
[0049]如上所述,动作活塞15、反作用活塞17、弹性活塞22及杯体21构成将输出杆25的输出的一部分反馈给输入杆20的反作用力机构24。[0050]再者,在图1中,在增压器外壳I的前壁与阀筒10的前端面之间压缩设置有对阀筒10向后退方向施力的螺旋状的增压器复位弹簧27。构成该增压器复位弹簧27的线材的后端部形成为向半径方向内侧弯曲并与所述杯体21的前端面抵接的防脱片27a,由此,阻止所述杯体21从阀筒10的脱落。
[0051]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2]在负压增压器B的休止状态下,安装在阀筒10上的楔部件32与轴承筒12的前端抵接,反作用活塞17的后端面与该楔部件32抵接,由此,增压器活塞4及输入杆20被保持在后退限度。此时,大气导入阀座31 —边与阀体34的阀部34a紧密贴合,一边按压该阀部34a而使其从负压导入阀座30稍离座。由此,大气导入口 39及第二端口 29间的连通被截断,而第一及第二端口 28、29间连通,因此,负压室2的负压通过两端口 28、29向动作室3传递,两个室2、3的压力变得相同,故而增压器活塞4及阀筒10利用增压器复位弹簧27的弹力被保持在后退位直。
[0053]现在,当通过踩踏用于制动车辆的制动踏板P,抵抗输入复位弹簧41的设置负载而使输入杆20与阀活塞18 —同前进时,阀弹簧36的弹力使阀部34a落座于负压导入阀座30上,同时,大气导入阀座31离开阀体34,由此,将第一及第二端口 28、29间的连通截断,并且第二端口 29通过阀体34的内侧而与大气导入口 39连通。
[0054]其结果是,从大气导入口 39流入到阀筒10中的大气通过大气导入阀座31,经过第二端口 29被导入动作室3,使动作室3成为比负压室2高的高压,故而得到基于它们的气压差的前方推力,增压器活塞4伴随着阀筒10、动作活塞15、弹性活塞22、杯体21及输出杆25而抵抗增压器复位弹簧27的力而前进,输出杆25驱动主活塞Mb使其前进。利用伴随该驱动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弹性活塞22被压缩,使其一部分向小径缸径16突出,但直到其突出部与反作用活塞17的前面抵接,上述反作用力不向输入杆20传递,因此,输出杆25的输出表示快速上升的突变特性。
[0055]在这样的输入杆20的前进操作时,在面对阀筒10的前部环状室45A的阀部34a的前面作用从第一端口 28向前部环状室45A传递的负压,在面对阀筒10的后部环状室45B的阀部34a的背面作用从第二端口 29经由连通孔47向后部环状室45B传递的大气压,因此,阀部34a除了利用阀弹簧36的设置负载之外,还利用前部及后部环状室45A、45B间的气压差被向其与负压导入阀座30的落座方向施力,因此,能够减小上述气压差带来的施力量、阀弹簧36的设置负载,伴随于此,也能够减小将输入杆20向后退方向施力的输入复位弹簧41的设置负载,其结果是,利用较小的初始操作输入即可得到突变特性,故而能够迅速地排除制动主缸M及各车轮制动器的无效进程,提高各车轮制动器的响应性。
[0056]另外,在该状态下,阀部34a外周的密封唇37向后方弯曲,与阀筒10的内周面紧密相接,因此,由于前部及后部环状室45A、45E间的气压差,提高了向上述内周面的密接力,能够确保两环状室45A、45B间的气密。
[0057]弹性活塞22与反作用活塞17抵接之后,输出杆25的动作反作用力的一部分经由弹性活塞22反馈至输入杆20,因此,操纵者能够感受输出杆25的输出的大小。而且,输出杆25的输出以由与弹性活塞22抵接的动作活塞15及反作用活塞17的受压面积之比决定的助力比而增加。
[0058]达到负压室2及动作室3间的气压差最大的助力界限点之后,输出杆25的输出为增压器活塞4的上述气压差产生的最大推力和向输入杆20的操作输入之和。
[0059]当为了解除车辆的制动状态而从制动踏板P释放踏力时,首先,输入杆20及阀活塞18以输入复位弹簧41的力后退。伴随于此,阀活塞18 —边使大气导入阀座31落座于阀体34上,一边使该阀体34大幅离开负压导入阀座30,因此,动作室3经由第二端口 29及第一端口 28与负压室2连通。其结果是,阻止大气向动作室3导入,而动作室3的空气经过负压室2吸入负压限度V,其气压差消失,故而增压器活塞4也以增压器复位弹簧27的弹力而后退,解除主缸M的动作。然后,如上所述,安装于阀筒10的楔部件32的两端部与轴承筒12的前端抵接,由此,增压器活塞4及输入杆20再次返回休止状态。
[0060]但是,如上所述地前后移动的阀筒10由安装于增压器外壳I的轴承筒12上的弹性材料制的轴承套筒9被滑动自如地支承,故而允许稍微偏斜。并且由于在轴承套筒9的内周面设有保持润滑脂9的润滑脂贮槽35,另外在密封唇13的内周面设有与上述润滑脂贮槽35连续地连通并保持与上述润滑脂贮槽35共用的润滑脂g的延长润滑脂贮槽35',因此阀筒10利用被润滑脂贮槽35及延长润滑脂贮槽35,保持的共用的润滑脂g,不论相对于轴承套筒9还是相对于密封唇13都能够顺畅地滑动,尤其是,能够防止阀筒10前进时的密封唇13的粘滑现象,抑制异常声音的产生。另外,通过使润滑脂贮槽35及延长润滑脂贮槽35,保持共用的润滑脂g,能够使维修性良好。
[0061]另外,作为润滑脂贮槽35及延长润滑脂贮槽35',在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的周向排列有多条润滑脂槽35a,该润滑脂槽35a以从靠轴承套筒9的前端侧开始到靠密封唇13的后端侧结束的方式沿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的轴向连续地延伸,因此,多条润滑脂
槽35a、35a......各自之间的轴向延伸的多条脊部发挥加强筋效果,确保密封唇13的轴向
的刚性,能够充分发挥密封唇13的密封功能。除此之外,通过阀筒10的前后滑动,润滑脂g在各个润滑脂槽35a内循环,不易产生润滑脂g的滞留,因此,能够防止润滑脂g的劣化,对轴承套筒9、密封唇13及阀筒10这三者的滑动部长期有效地进行润滑。
[0062]另外,与延长润滑脂贮槽35'相对应的润滑脂槽35a以其底部朝向密封唇13的前端、即朝向后端变浅的方式形成,故而能够将延长润滑脂贮槽35'的形成所导致的密封唇13的刚性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对防止密封唇13的粘滑现象也作出贡献。
[0063]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负压增压器,在增压器外壳(I)收纳将其内部划分为与负压源(V)相连的前侧的负压室(2)和后侧的动作室(3)的增压器活塞(4),在该增压器活塞(4)上连接阀筒(10),所述阀筒(10)在内部配设有输入杆(20)和根据该输入杆(20)的前后移动将动作室(3)向负压室(2)和大气进行连通切换的控制阀(38),在设于增压器外壳(I)的后壁的轴承筒(12)中安装在所述阀筒(10)的外周面滑动自如地支承的弹性材料制的轴承套筒(9),在该轴承套筒(9)的内周面设有保持润滑脂(g)的润滑脂贮槽(35),另外在该轴承套筒(9)的后端一体地连接设置有壁厚比轴承套筒(9)薄且与所述阀筒(10)的外周面弹性地紧密相接的密封唇(13),其特征在于, 在密封唇(13)的内周面设有与所述润滑脂贮槽(35)连续地连通且保持与润滑脂贮槽(35)共用的润滑脂(g)的延长润滑脂贮槽(3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润滑脂贮槽(35)及延长润滑脂贮槽(35'),在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的周向上排列有多条润滑脂槽(35a),该润滑脂槽(35a)以从靠轴承套筒(9)的前端侧开始到靠密封唇(13)的后端侧结束的方式在轴承套筒(9)及密封唇(13)的轴向上连续地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压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以其底部朝向所述密封唇(13)的前端变浅的方式形成所述延长润滑脂贮槽(35')。
【文档编号】B60T13/52GK103723136SQ20131047566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2日
【发明者】谷泽清明, 矢田部修一 申请人: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