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7784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汽车导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导流装置,属于与车辆动力装置的冷却、进气或排气结合的辅助装置领域,用于解决进气格栅进风量偏小、发动机舱散热不良以及加热气体易回流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下导流板以及两侧连接的左、右侧导流板,所述左、右侧导流板的后边缘分别设有与前防撞梁卡接匹配的U型卡槽,左、右侧导流板后边缘分别向两外侧延伸出与前防撞梁支撑柱连接的连接片,所述U型卡槽的竖直边上向外延伸有紧压在前防撞梁上的紧压片。该导流装置安装方便、成本低,并且导流效率高,可避免加热气体的回流。
【专利说明】汽车导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车辆动力装置的冷却、进气或排气结合的辅助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安装在汽车前端与发动机舱配合的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在恶劣工况下产生的热量除了靠风扇制冷外,还需要散热器进行大量散热,而散热器将发动机的热量打出来后,一方面通过内部水套进行散热,更为主要的是靠进入进气格栅的空气对冷凝器和散热器进行风冷式散热,这就需要在相应的工况下,通过散热器本体的风量达到一定的要求。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设置导流板来引导气流,而大多数导流板多是采用垂直或横向的单一导流板,其引导气流的效果不佳,因此会存在如下问题:汽车发动机舱前进气格栅开口比(进气格栅X方向投影的有效进风面积与散热器X方向的投影面积的比值)小,进气格栅位置不在正压区而导致进风量严重偏小,出现发动机水箱开锅,空调不制冷等发动机舱散热不良的问题。
[0003]中国专利CN2892549Y (申请日为2006年4月12日,公告日为2007年4月25日)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舱辅助导风散热装置,包括下导流板和竖直设在下导流板两侧的侧导流板,所述下导流板安装于汽车散热器和汽车水箱框架下部,所述侧导流板安装在汽车前保险杠和汽车散热器之间,并与所述下导流板配合形成气流通道。上述技术方案旨在不改变原有汽车风扇和散热器的条件下提高发动机舱内空气流量、加大空气对流从而改善发动机舱内温度。但此文献公开的下导流板结构复杂,安装比较困难。中国专利CN103043020A(申请日为2013年I月11日 ,公布日为2013年4月17日)公开了一种乘用车车头导流结构,主要包括在前保险杠内设置的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上格栅的后方沿横向设置有上导流板,下格栅后方的底部沿横向设有下导流板,上导流板、下导流板、上格栅和下格栅合围成“ 口”字形导流结构。其旨在引导空气流向冷凝器和散热器,确保冷凝器和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又避免了气体涡流的产生。由于散热器有密密麻麻的针孔结构,使其本身有较大的阻力,而上述两篇专利文献的下导流板和侧导流板与周围附件安装后存在较大间隙,密闭效果不佳,大量的气流从间隙处跑掉,导致散热器通风效率不高,并且散热器后方产生的热气流易从间隙回流到前进风口,降低了整体散热效率。

【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进风量偏小、发动机舱散热不良以及加热气体易回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导流装置,它可以将通过进气格栅的气体有效导向冷凝器和散热器从而提高冷凝器和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且能够防止散热器加热后产生的气流回流到前进风口。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汽车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冷凝器前端且横置固定在前防撞梁支撑柱上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下方设置下导流板,下导流板的两侧连接左、右侧导流板,下导流板和左、右侧导流板形成U型导流结构,所述左、右侧导流板的后边缘分别设有与前防撞梁卡接匹配的U型卡槽,左、右侧导流板后边缘分别向两外侧延伸出与前防撞梁支撑柱连接的连接片,所述U型卡槽的竖直边上向外延伸有紧压在前防撞梁上的紧压片。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左、右侧导流板通过U型卡槽紧压卡在前防撞梁上,通过连接片固定在前防撞梁支撑柱上,通过紧压片压紧在前防撞梁上,这种导流结构作为独立整体,安装牢固、安装位置少,由于各导流板与周围附件紧压固定,使得通过进气格栅的空气能够在导流板的引导下较好的流向冷凝器和散热器,相应提高了进入气流的利用效率。
[0008]优选地,所述下导流板的底部至少在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至少能与左、右侧导流板配合,并将下导流板固定住。加强件的设置能够加强左、右侧导流板与下导流板之间的稳固性,从而提升导流装置整体的导流效果。
[0009]优选地,所述加强件均向后端延伸,并向下弯折形成L型的固定在水箱下横梁上的格挡片。格挡片可以减少下导流板对前防撞梁产生的冲击力,提高下导流板的安全性能。
[0010]优选地,所述下导流板,左、右侧导流板以及与左、右侧导流板配合的加强件通过螺栓或卡扣固定连接。所述螺栓或卡扣固定的方式成本低,易实现。
[0011]优选地,所述左、右侧导流板在与周缘附件的接触位置处密封设置柔性部。通过在左、右侧导流板与其它附件的接触位置设置的柔性部,能够密封空隙,防止气流泄露,进而优化了导流装置的导流效果,还避免了散热器后方产生的热空气回流到正进风口,同时柔性材料部还有减震降噪的作用。
[0012]优选地,所述柔性部材料为聚氨酯。这种材料拉伸强度、抗撕裂强度高、弹性好,减振效果佳,且抗腐蚀、抗老化性能都比较好。
[0013]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通过合理的导流装置安装结构,可以高效地将前端进气导向冷凝器和散热器,防止周围出现明显漏气,密封用的柔性材料还可以防止冷凝器、散热器周围加热气流回流到前进风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所示汽车导流装置的正视结构图;
[0016]图3为图1所示汽车导流装置的左视结构图;
[0017]图4为图3所示汽车导流装置A部放大示意图;
[0018]图5为图1所示汽车导流装置俯视结构图;
[0019]图6为汽车导流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1-下导流板;2-左侧导流板;21-U型卡槽(左);22_紧压片(左);23_连接片(左);3~右侧导流板;31-U型卡槽(右);32-紧压片(右);33-连接片(右);41_加强件;42-格挡片;5_柔性部;6_散热器;7_冷凝器;8_前防撞梁;9_前防撞梁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0022]图1为从发动机舱向车辆前端看过去的立体图,图2飞以图1的视角作为参考方向,而图6是在车辆前端看过去的组装立体图,且本申请书中的左、右、上、下、前、后等词只是为了区别各部分名称,而不应理解成对其进行限制。发动机舱设有冷凝器7和散热器6,冷凝器7上下分别设置水箱上横梁和水箱下横梁(图中未示出),冷凝器7前端横置有固定在前防撞梁支撑柱9上的前防撞梁8,所述前防撞梁8下方设置下导流板I,下导流板I的两侧分别连接左侧导流板2和右侧导流板3,下导流板1、左侧导流板2以及右侧导流板3形成U型导流结构,其中下导流板I的上表面、左侧导流板2和右侧导流板3的内表面选择光滑平面,有利于减小进气阻力。所述左侧导流板2、右侧导流板3的后边缘分别设有与前防撞梁8卡接匹配的U型卡槽21、31,在左侧导流板2和右侧导流板3的后边缘分别向两外侧延伸出与前防撞梁支撑柱9连接的连接片23、33,所述U型卡槽21、31的竖直边上向外延伸有紧压在前防撞梁上的紧压片22、32。
[0023]由于前防撞梁8将前格栅(图中未示出)分为上格栅和下格栅两部分,因此气体会分成上下两部分进入,依次通过冷凝器7和散热器6。
[0024]如图2所示,下导流板I的底部设有三个加强件41,其中两个位于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侧导流板2、3配合,将下导流板I固定于其间,另外一个设在下导流板I的底部中部,提高了下导流板I的强度,避免其在车辆高强度运动下出现断裂的情况,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合适数量的加强件。
[0025]为提高导流装置整体的安全性能,上述三个加强件41均向后端延伸,并向下弯折形成L型的可紧压在水箱下横梁上的格挡片42,当下导流板I与前防撞梁8之间在车辆行驶中发生碰撞时,格挡片42因增大受力面积降低了两者时间的撞击力,格挡片42也可以点焊或铆接在水箱下横梁上,进一步提高下导流板I的强度。
[0026]需要说明的是,下导流板1、左侧导流板2和右侧导流板3以及与左、右侧导流板
2、3配合的加强件41通过螺栓或卡扣方式固定连接。
[0027]由于下导流板1、左侧导流板2和右侧导流板3与周围附件安装后密闭效果不佳,间隙中会有部分进气泄露,使得前端进气的利用效率不高,并且间隙中回流的热气还影响散热效率。因此发明人在左、右侧导流板2、3与周围附件接触的周缘位置密封设置有柔性部5,该柔性部5的材料可以是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PE (聚乙烯)、CR、RJ泡棉(聚氨酯)、PORON (聚氨酯)或者EPE (可发性聚乙烯,珍珠棉)、EPP (可发性聚丙烯)等等。这样通过加强密封空隙,防止了散热器后方的热空气回流到正进风口,优化了导流装置的导流效果,同时柔性材料还有减震降噪的作用,避免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摩擦撞击造成的损害。
[0028]对于该汽车导流装置的安装问题,可以在装配新车时先于前保险杠安装该导流装置,即使是已经上市的车辆,也可以简单的拆下前保险杠后再安装,因此适用性非常广。具体安装方式为:左侧导流板2和右侧导流板3分别通过连接片23、33与前防撞梁支撑柱9搭接,U型卡槽21、31卡在前防撞梁8上面,下导流板I底部前端与下格栅压紧,后端与水箱下横梁压紧,左、右侧导流板2、3上部前端与上格栅压紧,这种安装结构保证了导流装置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0029]为了测试安装本装置后的汽车导风性能,发明人根据有或无该导流装置的情况下做了相关实验,得到了如表I所示的数据:[0030]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冷凝器前端且横置固定在前防撞梁支撑柱上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下方设置下导流板,下导流板的两侧连接左、右侧导流板,下导流板和左、右侧导流板形成U型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导流板的后边缘分别设有与前防撞梁卡接匹配的U型卡槽,左、右侧导流板后边缘分别向两外侧延伸出与前防撞梁支撑柱连接的连接片,所述U型卡槽的竖直边上向外延伸有紧压在前防撞梁上的紧压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板的底部至少在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至少能与左、右侧导流板配合,并将下导流板固定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均向后端延伸,并向下弯折形成L型的固定在水箱下横梁上的格挡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板,左、右侧导流板以及与左、右侧导流板配合的加强件通过螺栓或卡扣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导流板在与周缘附件的接触位置处密封设置柔性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材料为聚氨酯。
【文档编号】B60K11/08GK203600991SQ201320783973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日
【发明者】李金树, 王阳, 伍元富 申请人:重庆市嘉陵川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