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固定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361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供车辆乘车人员所佩戴的带(webbing)穿过的安全带固定器(throughanchor)。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91446号公报记载的安全带固定器中,在金属板上形成有螺栓插通孔,在螺栓插通孔中插入螺栓而将金属板安装于车身侧,并能够旋转。并且,在金属板贯通形成有带插通孔,树脂模压部留出金属板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带插通孔周围。在此,该安全带固定器优选能够提高金属板的旋转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提高主体部件的旋转性能的安全带固定器。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具备:主体部件,其安装于车身侧,并形成有使其可旋转的安装孔,并且形成有供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的贯通孔;滑动支撑部件,其留出上述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围,可滑动地支撑上述带;和周围部,其固定于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并且与上述滑动支撑部件形成为一体,而减小上述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具备:主体部件,其安装于车身侧,并形成有使其可旋转的安装孔,并且形成有供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的贯通孔;滑动支撑部件,其留出上述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围,可滑动地支撑上述带;刚性部,其固定在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并且具有刚性,而减小上述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和弹性部,其固定在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并且具有弹性,而减小上述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为在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中,使上述刚性部和上述弹性部形成为一体。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具备:主体部件,其安装于车身侧,并形成有使其可旋转的安装孔,并且形成有供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的贯通孔;滑动支撑部件,其留出上述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围,可滑动地支撑上述带;和弹性部,其固定在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且沿上述安装孔的周向配置有多个,并且具有弹性,而减小上述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为在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中,具备刚性部,其固定在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且配置于上述弹性部之间,并且具有刚性,而减小上述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具备:主体部件,其安装于车身侧,并形成有使其可旋转的安装孔,并且形成有供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的贯通孔;滑动支撑部件,其留出上述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围,可滑动地支撑上述带;和周围部,其固定在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并且其位于上述主体部件正面侧的部分和位于上述主体部件背面侧的部分形成为一体,而减小上述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本发明的第七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具备:主体部件,其安装于车身侧,并形成有使其可旋转的安装孔,并且形成有供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的贯通孔;滑动支撑部件,其留出上述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围,可滑动地支撑上述带;和弹性部,其固定在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且与上述滑动支撑部件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弹性,而减小上述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在主体部件形成有安装孔,主体部件通过安装孔安装于车身侧,并能够旋转。并且,在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贯通孔。并且,滑动支撑部件留出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贯通孔的周围,滑动支撑部件可滑动地支撑带。在此,在主体部件的安装孔周围固定有周围部,周围部减小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因此,能够提高主体部件的旋转性能。并且,周围部与滑动支撑部件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在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在主体部件形成有安装孔,主体部件通过安装孔安装于车身侧,并能够旋转。并且,在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贯通孔。并且,滑动支撑部件留出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贯通孔的周围,滑动支撑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撑带。在此,在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固定有具有刚性的刚性部,刚性部减小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并且,在主体部件的安装孔周围固定有具有弹性的弹性部,弹性部减小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因此,能够提高主体部件的旋转性能。在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刚性部和弹性部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在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在主体部件形成有安装孔,主体部件通过安装孔安装于车身侧,并能够旋转。并且,在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贯通孔。并且,滑动支撑部件留出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贯通孔的周围,滑动支撑部件可滑动地支撑带。在此,在主体部件的安装孔周围固定有具有弹性的弹性部,并且弹性部沿安装孔的周向配置有多个,弹性部减小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因此,能够提高主体部件的旋转性能。在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在主体部件的安装孔周围固定有具有刚性的刚性部,并且刚性部配置于弹性部之间,刚性部减小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主体部件的旋转性能。在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在主体部件形成有安装孔,主体部件通过安装孔安装于车身侧,并能够旋转。并且,在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贯通孔,并且,滑动支撑部件留出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贯通孔的周围,滑动支撑部件可滑动地支撑带。在此,在主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周围固定有周围部,周围部减小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因此,能够提高主体部件的旋转性能。并且,周围部的位于主体部件正面侧部分和位于主体部件背面侧部分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在本发明的第七形态的安全带固定器,在主体部件形成有安装孔,主体部件在安装孔安装于车身侧,并能够旋转。并且,在主体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佩戴在车辆乘车人员身上的带穿过贯通孔,并且,滑动支撑部件留出主体部件的整个外周端面而固定在贯通孔的周围,滑动支撑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撑带。在此,在主体部件的安装孔周围固定有具有弹性的弹性部,弹性部减小主体部件的旋转阻力。因此,能够提高主体部件的旋转性能。并且,弹性部与滑动支撑部件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时的正面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剖面图(图1的2-2线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板的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时的正面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时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的剖面图(图4的5-5线剖面图)。符号说明10:安全带固定器12:固定板(主体部件)12A:外周端面14:固定孔(安装孔)16:贯通孔18:套筒(周围部)18A:筒部(刚性部)18B:凸沿部(刚性部)18C:凸缘部(弹性部)22:导引件(滑动支撑部件)28:带40:安全带固定器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中以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时的正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10(带悬挂部件)。图2示出了安全带固定器10的剖面图(图1的2-2线剖面图)。应予说明,在附图中,将安全带固定器10安装在车辆的情况下的车辆前方用箭头FR表示,将车宽方向内侧用箭头IN表示,将上方用箭头UP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10作为所谓的伸缩接头(肩带固定器)而用于所谓的三点式座位安全带装置中,安全带固定器10设置在车辆(汽车)的乘车人员座位(省略图示)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侧的车体的上部。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安全带固定器10作为主体部件(强度部件)具有以金属(钢材)制造的板状的固定板12(参考图3),固定板12通过冲压加工而制作。固定板12的沿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弯曲,固定板12的比弯曲部更靠近下侧的部分沿着朝向下侧的方向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在固定板12的上部贯通形成有作为安装孔的圆形的固定孔14。在固定板12的沿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弯曲部贯通形成有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为U字形状的贯通孔16,贯通孔16的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贯通孔16的车辆前侧端部以及车辆后侧端部以大致呈直角地向上方延伸。在固定板12的固定孔14的整周周围有通过一体成型(注塑成型)而成型(固定)的作为周围部的树脂制套筒18。在套筒18设置有作为构成刚性部的联络部的圆筒状的筒部18A。筒部18A嵌入固定孔14内部并覆盖固定孔14的整个内周面,并且向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筒部18A具有刚性(与下述的凸缘部18C相比不易产生弹性变形)。在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以及车宽方向外侧端的外周,一体地设置有构成刚性部的凸沿部18B。固定板12被从正面和背面夹持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和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之间,凸沿部18B具有刚性(与下述的凸缘部18C相比不易产生弹性变形)。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呈圆环平板形状,并向筒部18A整周的径向外侧突出,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覆盖固定板12的固定孔14整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固定孔14的周向整体的边沿部)。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为大致呈半圆弧状弯曲的平板状,并向筒部18A的下侧部分的径向外侧突出,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覆盖固定板12的固定孔14下侧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固定孔14下侧的边沿部)。在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的外周上,在车辆前侧、上侧和车辆后侧,一体地设置有作为弹性部的凸缘部18C,凸缘部18C沿着朝向筒部18A的径向外侧的方向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延伸,且具有弹性(与筒部18A以及凸沿部18B相比容易产生弹性变形)。凸缘部18C呈向筒部18A的径向外侧弯曲为凸状的板状,并且凸缘部18C从车宽方向观察时沿筒部18A的周向弯曲为大致圆弧状。车辆前侧的凸缘部18C配置于筒部18A的车辆前侧端部,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配置于筒部18A的车辆后侧端部。并且,上侧的凸缘部18C配置于筒部18A的上端部。由此,车辆前侧、上侧和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相对于通过筒部18A的中心轴线并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面,成为对称的配置。并且,在车辆前侧的凸缘部18C和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之间配置有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固定板12在固定孔14周围的套筒18中,通过作为构成车身侧的安装部件的螺栓20而固定(安装)于车身。在螺栓2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多角形柱状(例如六角形柱状)的头部20A,在头部20A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圆形平板状的凸沿20B。并且,在凸沿20B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大致呈圆柱状的螺纹部20C。在此,螺纹部20C以嵌入套筒18的筒部18A内的状态与车身螺合,通过将螺栓20以轴向与车宽方向平行的方式进行了配置的状态固定于车身,从而使套筒18夹在凸沿20B和车身之间,固定板12(安全带固定器10)固定(固定连结)于车身。由此,在套筒18的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以及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与车身进行面接触(也可以为线接触或点接触),并且在套筒18的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各凸缘部18C以在车宽方向外侧产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凸沿20B线接触(也可以为点接触或面接触)。固定板12(安全带固定器10)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作为中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能够旋转,当固定板12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作为中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旋转时,在套筒18的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以及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沿车身滑动,并且在套筒1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各凸缘部18C沿凸沿20B滑动。在固定板1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有通过一体成型(注塑成型)而成型(固定)的作为滑动支撑部件(插通部)的树脂制导引件22,导引件22与套筒18的材料相同。导引件22从车宽方向内侧、车宽方向外侧以及贯通孔16侧覆盖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的整周(贯通孔16周向整体的边沿部以及内周面),导引件22仅配置于贯通孔16的整周附近,不覆盖固定板12的整个外周端面12A。在导引件22贯通形成有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为U字状的插通孔24,插通孔24配置于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内。插通孔24相对于贯通孔16较小且形状大致相似,插通孔24的中央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插通孔24的车辆前侧端部以及车辆后侧端部以大致呈直角地向上方延伸。插通孔24的中央部的下侧面为滑动面24A(支撑面),滑动面24A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其剖面大致呈半圆弧状地弯曲为凸状。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在套筒18和引导件22之间有通过一体成型(注塑成型)而成型(固定)的作为连结单元的树脂制连结部26,连结部26与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的材料相同,并且与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同时成型。连结部26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剖面为矩形,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连结部26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套筒1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的下端和导引件22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的上端连结。因此,套筒18和导引件22通过连结部26连结成为一体。长带状的带28沿长边方向可移动地插通(通过)导引件22的插通孔24的中央部(贯通孔16的中央部)。带28的比插通孔24更靠近车宽方向外侧(车外侧)的后端侧向安全带固定器10的下侧延长而伸出,被卷收装置(省略图示)卷收,卷收装置固定于乘车人员乘坐用的座位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下侧,并使带28趋向卷收方向。带28的比插通孔24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车厢侧)的前端侧向安全带固定器10的下侧延长而伸出,并固定到座位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下侧。因此,带28根据卷收装置的作用力,从而与插通孔24的滑动面24A接触而被滑动面24A支撑(悬挂支撑)为折返状态,带28相对于插通孔24沿长边方向移动时,带28沿滑动面24A滑动而被引导。带28比安全带固定器10(插通孔24)更靠近前端的一侧穿过锁舌(tongue)(省略图示),锁舌能够沿带28的长边方向移动。在座位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下侧安装有锁扣(省略图示),通过抵抗卷收装置的作用力而抽出带28,且将锁舌卡合到锁扣上,从而将带28佩戴到乘坐在座位上的乘车人员(省略图示)身上。带28被佩戴到乘车人员身上时,带28的比安全带固定器10(插通孔24)更靠近前端的一侧,从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辆的前斜下方延长而伸出,并且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辆前侧旋转。并且,在车辆发生紧急情况(碰撞时等)时,带28被卷收装置锁住而无法从卷收装置抽出。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在上述结构的安全带固定器10中,在固定板12的固定孔14的整周有一体成型的套筒18,固定板12在套筒18中通过螺栓20而固定于车身。并且,在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周围有一体成型的导引件22,带28沿长边方向可移动地穿过导引件22的插通孔24,带28被导引件22的滑动面24A可滑动地支撑。并且,导引件22仅配置于固定板12的贯通孔16整周,而使固定板12的整个外周端面12A露出。然而,当抵抗卷收装置的作用力而抽出带28并将带28佩戴到乘车人员身上时,当解除带28佩戴到乘车人员(解除锁舌向锁扣的卡合)并通过卷收装置的作用力而卷收时,当佩戴在乘车人员身上的带28由乘车人员而造成拉伸时,以及当佩戴在乘车人员身上的带28的由乘车人员造成的拉伸被解除时,安全带固定器10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在此,当安全带固定器10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时,在套筒18中的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以及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沿车身滑动,并且在套筒1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各凸缘部18C沿螺栓20的凸沿20B滑动。因此,能够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与车身以及螺栓20的滑动阻力(摩擦阻力),能够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旋转阻力,从而能够提高安全带固定器10的旋转性能。并且,套筒18的产生了弹性变形的各凸缘部18C与螺栓20的凸沿20B接触。因此,当安全带固定器10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时,通过套筒18的产生了弹性变形的各凸缘部18C沿螺栓20的凸沿20B滑动,从而能够根据各凸缘部18C的弹力来抑制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宽方向偏斜,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带固定器10的旋转性能。并且,在套筒18设置有3个凸缘部18C。因此,当安全带固定器10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时,安全带固定器10能够在三个凸缘部18C的位置被支撑在平面上,通过各凸缘部18C的弹力能够有效地抑制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宽方向偏斜,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带固定器10的旋转性能。并且,如上所述,套筒18的产生了弹性变形的各凸缘部18C与螺栓20的凸沿20B接触。因此,当车辆振动时,通过各凸缘部18C的弹力能够吸收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宽方向的偏斜振动(松动),能够抑制由于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宽方向偏斜振动而导致的异常响动的产生。并且,如上所述,在套筒18设置有三个凸缘部18C。因此,当车辆振动时,安全带固定器10能够在三个凸缘部18C的位置被支撑在平面上,通过各凸缘部18C的弹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宽方向偏斜振动(松动),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安全带固定器10向车宽方向偏斜振动而导致的异常响动的产生。并且,在套筒18中,车宽方向外侧的凸沿部18B和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通过筒部18A连结(联系),筒部18A与一对凸沿部18B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减少套筒18的部件数量,而能够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并且,在套筒18中,筒部18A与一对凸沿部18B同时成型。因此,能够减少套筒18的成型步骤数量,而进一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并且,在套筒18中,在筒部18A连结(联系)有多个凸缘部18C,筒部18A、一对凸沿部18B以及多个凸缘部18C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套筒18的部件数量,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并且,在套筒18中,筒部18A、一对凸沿部18B以及多个凸缘部18C同时成型。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套筒18的成型步骤数量,而进一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并且,套筒18和导引件22通过连结部26连结,套筒18、导引件22以及连结部26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减少安全带固定器10的部件数量,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并且,在制造安全带固定器10时,能够避免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之中一个未被设置,并且能够抑制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之中一个从安全带固定器10脱落,而能够减少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中有一个不在安全带固定器10上的情况的发生。并且,套筒18、导引件22以及连结部26以共用的金属模具同时成型。因此,能够减少套筒18、导引件22以及连结部26的成型步骤数量,而进一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10的成本。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18和导引件22通过连结部26形成为一体。但是,套筒18和导引件22也可以为不同的个体。这种情况下,套筒18和导引件22也可以同时成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连结部26。但是,只要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车宽方向外侧中至少一侧设置连结部26即可。(第二实施方式)图4中以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时的正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40(带悬挂部件)。图5示出了安全带固定器40的剖面图(图4的5-5线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固定器4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方面不同。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40中,在套筒18,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配置于车辆前侧、上侧和车辆后侧。在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侧的凸沿部18B配置于筒部18A的车辆前侧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后侧的凸沿部18B配置于筒部18A的车辆后侧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的凸沿部18B配置于筒部18A的上端部。由此,在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辆前侧、上侧和车辆后侧的凸沿部18B相对于通过筒部18A的中心轴线并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面而成为对称的配置。套筒18的凸缘部18C设置于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车辆前侧、下侧和车辆后侧。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与筒部18A形成为一体,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分别配置于筒部18A的车辆前侧端部和车辆后侧端部,并且沿着朝向筒部18A的径向外侧的方向朝着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延伸。并且,下侧的凸缘部18C从筒部18A分离,下侧的凸缘部18C配置于筒部18A的下端部的下侧,并且沿着朝向筒部18A的径向内侧的方向朝着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延伸。由此,在车辆前侧、下侧和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相对于通过筒部18A的中心轴线并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面,成为对称的配置。并且,在车辆前侧的凸缘部18C和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之间配置有在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的凸沿部18B,在车辆前侧的凸缘部18C和下侧的凸缘部18C之间,配置有在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侧的凸沿部18B,并且在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和下侧的凸缘部18C之间,配置有在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后侧的凸沿部18B。其中,套筒18的筒部18A在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的凸缘部18C的下侧之间(下侧的凸缘部18C的正上方)不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在套筒18和导引件22之间有通过一体成型(注塑成型)而成型(固定)有作为连结单元的树脂制附加连结部42,附加连结部42与套筒18、导引件22以及连结部26的材料相同,并且与套筒18、导引件22以及连结部26同时成型。附加连结部42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剖面为矩形,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附加连结部42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套筒18的下侧的凸缘部18C的下端以及导引件22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的上端连结。因此,套筒18和导引件22通过连结部26以及附加连结部42连结成为一体。因此,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特别是,在套筒18中,三个凸缘部18C相对于通过筒部18A的中心轴线并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面,成为对称的配置,并在筒部18A的周向上大致均等地配置。因此,当安全带固定器40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时,安全带固定器40能够在三个凸缘部18C的位置在较宽范围内被支撑在平面上,通过各凸缘部18C的弹力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安全带固定器40向车宽方向偏斜,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带固定器40的旋转性能。并且,在车辆振动时,安全带固定器40能够在三个凸缘部18C的位置在宽范围内在被支撑平面上,通过各凸缘部18C的弹力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吸收安全带固定器40向车宽方向的偏斜振动(松动),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由于安全带固定器40向车宽方向偏斜振动而导致的异常响动的产生。并且,套筒18与导引件22通过连结部26以及附加连结部42连结,套筒18、导引件22、连结部26以及附加连结部42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减少安全带固定器40的部件数量,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40的成本。并且,在制造安全带固定器40时,能够避免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之中一个未被设置,并且能够抑制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之中一个从安全带固定器40脱落,而能够减少套筒18以及导引件22中有一个不在安全带固定器40上的情况的发生。并且,套筒18、导引件22、连结部26以及附加连结部42以共用的金属模具同时成型。因此,能够减少套筒18、导引件22、连结部26以及附加连结部42的成型步骤数量,而进一步降低安全带固定器40的成本。应予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套筒18中的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面以及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的至少一方可以与螺栓20的凸沿20B进行面接触(也可以为线接触或点接触)。在该情况下,安全带固定器10、40以螺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时,该筒部18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面以及车宽方向内侧的凸沿部18B的至少一方在螺栓20的凸沿20B上滑动。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套筒18的凸沿部18B。但是,只要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车宽方向外侧的至少一方设置套筒18的凸沿部18B即可。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凸缘部18C。但是,也可以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凸缘部18C。在该情况下,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附加连结部42,并且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连结部26。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套筒18设置了三个凸缘部18C。但是,也可以在套筒18设置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的凸缘部18C。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安装罩体(覆盖部件),可以通过罩体覆盖固定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罩体贯通形成有通孔,由通过通孔使导引件22的插通孔24在车宽方向内侧露出,而使带28通过(穿过)通孔。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安全带固定器10、40应用于伸缩接头。但安全带固定器10、40为可旋转地安装于车身侧的部件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