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型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5394发布日期:2018-07-27 17:28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轮胎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多型腔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是各种车辆设备中不可不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包括外层体以及弹性圈体,外层体以及弹性圈体分别呈环形状,外层体环绕布置在弹性全体的外侧,当轮胎滚动时,其直接与外部地面等接触。

弹性圈体作为弹性变形体,其内部设有型腔,该型腔环绕弹性圈体布置,这样,当型腔中充气以后,保证轮胎处于弹性状态,可以承受较大的径向动载荷,保证轮胎满足高速运行需求,但是,现有技术中,弹性圈体中的只设置单个型腔,这样,当外部的物体刺破外层体,穿过外层体时,整个型腔则与外部连通,轮胎泄气,弹性圈体的弹性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当轮胎在滚动过程中,则难以承受较大的径向动载荷,难以保持其高速运行的需求,且易导致整个轮胎受损报废,无法使用,大大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及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型腔轮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胎的弹性圈体中只有单个型腔,导致当外部物体穿过刺破型腔时,型腔难以承受较大动载荷,以致轮胎受损报废、无法使用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多型腔轮胎,包括外层体以及呈环状的弹性圈体,所述外层体置于所述弹性圈体的外侧,所述弹性圈体中设有环绕所述弹性圈体布置的型腔,所述型腔中设有多个分割筋板,各所述分割筋板沿所述弹性圈体轴向及径向延伸布置,且多个所述分割筋板环绕所述弹性圈体相间布置,将所述型腔分割为多个相互隔离的隔离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轮胎,弹性圈体中设置了多个隔离腔,当外部的物体刺穿外层体后,刺破隔离腔,只是某单个的隔离腔泄气,这样,其它未被刺破的隔离腔依然处于充气的状态,轮胎依然可以使用,且可高速运行,承受较大的径向动载荷;当外部物体同时穿过外层体,且刺破相邻的隔离腔时,此时,该两相邻隔离腔之间的分割筋板承受较大的动载荷,但是,轮胎还是可以使用,且适用于高速运行,只有当相邻隔离腔被刺破的现象多次发生时,此时,轮胎才难以适用于高速运行状态,需要维护和修理,这样,该多型腔轮胎可以承受多次刺破现象,且依旧可以满足高速运行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的部分剖切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的纵向剖切示意图一;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的纵向剖切示意图二;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的纵向剖切示意图三;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的左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的纵向部分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轮胎1包括外层体11以及弹性圈体12,外层体11和弹性圈体12分别呈环状,外层体11环绕布置在弹性圈体12的外侧。当轮胎1在使用过程中,外层体11直接与外部地面等直接接触,因此,一般情况下,外层体11为耐磨防滑材料制成;弹性圈体12则为弹性变形体,其保证轮胎1处于弹性变形状态,使得轮胎1可以满足高速运行的需求,其一般为弹性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弹性圈体12为聚氨酯材料制成,当然,其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制成,并不仅限制于本实施例中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弹性圈体12呈空心状,其内设有环绕弹性圈体12布置的型腔,且在弹性圈体12的型腔中设有多个分割筋板14,各分割筋板14沿弹性圈体12的轴向及径向延伸布置,多个分割筋板14呈环绕状布置,且相间布置,该分割筋板14沿弹性圈体12的轴向及径向延伸布置,将型腔分割为多个相互隔离的隔离腔122,这样,多个隔离腔122也环绕弹性圈体12布置。

具体地,上述的多个分割筋板14均匀布置,也就是相邻的分割筋板14之间的间距是一致的,这样,形成的多个隔离腔122也是均匀布置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分割筋板14也可以是非均匀布置,形成多个非均匀布置的隔离腔122,具体设置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上述的轮胎1中,其弹性圈体12中形成了多个隔离腔122,多个隔离腔122呈环绕弹性圈体12布置,这样,当外部的物体刺穿外层体11后,刺破隔离腔122,只是某单个的隔离腔122泄气,其它未被刺破的隔离腔122依然处于充气的状态,轮胎1依然可以使用,且可高速运行,承受较大的径向动载荷;当外部物体同时穿过外层体11,且刺破相邻的隔离腔122时,此时,该两相邻隔离腔122之间的分割筋板14可以承受较大的动载荷,轮胎1还是可以使用,且适用于高速运行,只有当相邻的隔离腔122被刺破的现象多次发生时,此时,轮胎1才难以适用于高速运行状态,需要维护和修理。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型腔轮胎1可以承受多次刺破现象,且依旧可以满足高速运行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轮胎1的使用寿命及性能。

本实施例中,弹性圈体12的内侧具有内支撑圈13,该内支撑圈13环绕弹性圈体12布置,且内支撑圈13中设有多个充气口16,各充气口16分别与各隔离腔122对应连通,且显露在内支撑圈13外,这样,可以利用外部的充气设备直接通过充气口16,给弹性圈体12中的隔离腔122充气。

当然,相邻的隔离腔122是相互隔离的,或者,作为其它的实施例,也可以是多个依序相邻的隔离腔122形成一个型腔单元,在该型腔单元中,多个隔离腔122是相互连通的,但是,相邻的型腔单元则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则可通过单个的充气口16给型腔单元中的多个隔离腔122充气,避免充气口16的过多设置,提高内支撑圈13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两相邻的隔离腔122形成了上述的型腔单元,当然,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隔离腔122形成上述的型腔单元,具体可视具体需要而定。

上述的弹性圈体12的外侧设有开口,该开口连通型腔,环绕弹性圈体12的外侧布置,上述的外层体11设置在弹性圈体12的外侧,且封闭了弹性圈体12的开口,这样,则实现弹性圈体12内型腔的封闭。

为了使得外层体11具备耐磨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外层体11的外侧设有耐磨层111,该耐磨层111环绕外层体11布置,这样,当外层体11与地面等接触时,首先是耐磨层111先直接与外部地面接触,从而增加轮胎1的使用寿命。

为了稳固隔离腔122的形状,加强弹性圈体12的弹性效果,本实施例中,隔离腔122中设有周向加强条15,该周向加强条1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隔离腔122的内壁上,且沿弹性圈体12的周向延伸布置。

本实施例中,弹性圈体12中设有周向筋板17,该周向筋板17环绕弹性圈体12布置,其沿周向及径向延伸布置,从而,将隔离腔122分割为两沿轴向布置的侧腔123,这样,在分割筋板14及周向筋板17的作用下,弹性圈体12中的型腔首先被分割为沿轴向布置的多个隔离腔122,接着,隔离腔122被分割为两沿轴向布置的侧腔123,当然,多个侧腔123之间隔离布置,也就是不连通。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轮胎1受力均匀,上述的周向筋板17设置在弹性圈体12的中间布置,这样,隔离腔122被分割后的侧腔123之间,对称布置。当然,根据实际需求,周向筋板17也可以布置在弹性圈体12的中间位置,这样,形成的侧腔123之间也不对称布置,具体设置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这样,在分割筋板14及周向筋板17的作用下,只有当外部的物体同时刺破相邻隔离腔122的侧腔123时,分割筋板14及周向筋板17才会收到径向的动力载荷,且此时,轮胎1还可以继续保持在高速运行状态,是由上述刺破现象多次出现时,轮胎1才需要处于低速运行,且进行维护及修理。

根据上述内容,侧腔123作为弹性圈体12的最小密封腔体单元1231,为了保证隔离腔122的各侧腔123可以充气,上述设置在弹性圈体12内侧的充气口16与侧腔123对应连通,这样,才可以保证外部的充气设备可以对弹性圈体12的各侧腔123进行充气。

为了细化侧腔123的体积,加强弹性圈体12的弹性变形性能,各侧腔123中设有辅助周向筋板18,该辅助周向筋板18沿周向及径向延伸布置,将侧腔123分割为两沿弹性圈体12轴向布置的腔体单元1231,当然,为了避免充气口16的过多设置,且简化设计,各侧腔123上的充气口16分别连通两腔体单元1231,这样,利用一充气口16,则可以同时给侧腔123的两腔体单元1231进行充气,此时,辅助周向筋板18则起到制成侧腔123的效果。

当然,上述的辅助周向筋板18也可以呈环绕状布置,分别贯穿处于同一周向方向的多个侧腔123,这样,则避免在各侧腔123中分别设置辅助周向筋板18。具体设置可视实际需求而定,并不仅限于某种设计结构。

本实施例中,各腔体单元1231中设有多个轴向加强板125,该轴向加强板12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腔体单元1231的侧壁上,这样,则可大大加强腔体单元1231的形状,避免其受力过于变形,使得轮胎1可以满足较大的冲击及载荷。

具体地,一轴向加强板125设于弹性圈体12的开口处,且封闭开口,且两端分别抵接在腔体单元1231的侧壁上,且外侧抵接与外层体11的内侧,这样,当轮胎1处于运行状态,可大大降低外层体11对弹性圈体12中的腔体单元1231的冲击。

上述的封闭开口的轴向加强板125的表面上设有凹凸结构,且该凹凸结构嵌于外层体11的内侧,这样,使得轴向加强板125与外层体11的接触面积增多,大大提高其支撑效果。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腔体单元1231中的轴向加强板125分别与辅助周向筋板18、周向加强条15、分割筋板14通过孔位连接。

本实施例中,弹性圈体12呈对称状,且两端面分别呈台阶状128,且沿径向,呈收缩状,这样,则便于内支撑圈13与弹性圈体12的配合,且配合稳固,内支撑圈13设置在弹性圈体12的内侧,且抵接在弹性圈体12的两端面上。

当轮胎1在运行过程中,弹性圈体12受力变形,其会产生较大热量,为了便于散热,弹性圈体12的两端面上分别设有多个散热槽121,该多个散热槽121呈环绕弹性圈体12布置。

具体地,该多个散热槽121分别与多个分割筋板14对应,也就是说,在轴向方向上,散热槽121与分割筋板14对齐布置。另外,散热槽121沿弹性圈体12的径向延伸布置,或者,作为其它的实施例,其也可以是其它的延伸布置,并不仅限制于本实施例中的布置。

在上述的分割筋板14中,还设有沿径向方向延伸布置的散热孔124,这样,则跟进一步促进弹性筋板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各侧腔123的充气口16中,环绕设置有金属环127,利用该金属环127的导热效果,可以将各侧腔123处产生的热量散开,也可以大大提高弹性圈体12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内支撑圈13中设有多个充气口16,且多个充气口16相间布置,为了增加弹性圈体12的散热效果,相邻的充气口16之间设有金属管,该金属管嵌于弹性圈体12中,并且与金属环127中的孔连接,这样,利用金属管的导热效果,可使弹性圈体12产生的热量散布至外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