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748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安全服、线圈、铁芯、供电控制模块、制动传感器、撞击传感器。所述的安全服,后背部分应为铁粉混合橡胶材质制成,汽车座椅靠背内置线圈,线圈中心安置金属铁芯,线圈通过供电控制模块与汽车电瓶电源输出端电连接,供电控制模块受制动传感器与撞击传感器控制。仅当踩下制动踏板或车体受到外力撞击时,线圈通电,车辆座椅靠背瞬时产生磁力,将穿着安全服的司乘人员吸附在座椅靠背上,在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司乘人员可自由活动,没有系安全带的束缚感,另外由于磁力安全服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大以及磁力缓冲的特点,可在紧急情况下把因外力牵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专利说明】一种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防护装置,尤其是一种在汽车制动或受到撞击时为司乘人员提供瞬时保护的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车用安全带是为车辆司乘人员提供安全保护的最基本装置,可在车辆紧急制动或出现事故时将车辆司乘人员固定在座位上,以此提供安全保护。但车用安全带要求司乘人员在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一直扣紧,给人带来强烈的束缚感,舒适性差,以致有人心存侥幸不系安全带,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安全带和人体的接触面积小且没用缓冲作用,往往会导致在车辆紧急制动或受到撞击时,巨大的作用力将人们拉伤的情况。现有技术中没有对上述问题的妥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有效的克服或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或不足。仅当车辆制动或受到撞击时,本装置启动并通过电磁作用力吸附司乘人员穿着的安全装置使司乘人员贴合在座椅上,以达到安全保护的目的。
[0004]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安全服、线圈、铁芯、供电控制模块、制动传感器、撞击传感器。所述的安全服,后背部分应为铁粉混合橡胶材质制成,汽车座椅靠背内置线圈,线圈中心安置金属铁芯,线圈通过供电控制模块与汽车电瓶电源输出端电连接,供电控制模块受制动传感器与撞击传感器控制。
[0005]车辆司乘人员穿好安全服。当车辆正常行驶并未踩下制动踏板或未受撞击时,制动传感器或撞击传感器控制供电控制模块不工作,不向汽车座椅靠背感应线圈供电,汽车座椅靠背不产生磁力;当车辆踩下制动踏板或受到外力撞击时,制动传感器或撞击传感器控制供电控制模块工作,向汽车座椅靠背内置的线圈供电,线圈通电后由于中心铁芯的作用瞬时产生强大磁力,吸附穿着安全服的司乘人员贴合在汽车座椅靠背上,从而起到了安全保护的作用。
[0006]本发明所述的安全服,其材质应具有坚固、柔韧、轻便的特点,同时考虑穿着的舒适性应设计成网格结构。车座椅靠背内置线圈匝数应尽量密集,以便在紧急情况时,能够产生足够大的作用力吸附磁力安全服。制动传感器或撞击传感器可分别根据踩下制动踏板的或车体受到撞击的力度来向供电控制模块发送不同电信号,以使供电控制模块相应调节供电电流的强弱,力度越大供电电流越强,其【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在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公知解决方案,此处不详述。
[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仅当踩下制动踏板或车体受到外力撞击时,车辆座椅靠背瞬时产生磁力,将穿着安全服的司乘人员吸附在座椅靠背上,在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司乘人员可自由活动,没有系安全带的束缚感,另外由于安全服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大以及磁力缓冲的特点,可在紧急情况下把因外力牵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图1中的安全服放大示意图。
[0010]图3是本发明的供电控制模块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2]图1中,汽车电瓶I,通过供电控制模块2与座椅靠背内置线圈3连接,吸附安全服4,制动传感器5和撞击传感器6与控制电源控制模块2连接。
[0013]图2中,磁力安全服正面I为网格结构,磁力安全服背面2上有铁粉混合橡胶材质的磁力吸附面板3。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安全服、线圈、铁芯、供电控制模块、制动传感器、撞击传感器,所述的安全服,穿着在司乘人员身上,汽车座椅靠背内置线圈,线圈中心安置金属铁芯,线圈通过供电控制模块与汽车电瓶电源输出端电连接,供电控制模块受制动传感器与撞击传感器控制。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乘员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服后背部分的磁力吸附面板应为铁粉混合橡胶材质制成。
【文档编号】B60R21/01GK104260685SQ201410535172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3日
【发明者】李敏 申请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