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1589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将针对汽车后排座椅设置的安全带卷收的卷收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在汽车发生碰撞过程中保护落座于后排座椅的乘员,对于汽车的后排座椅也设有三点式安全带等需要通过卷收器进行卷绕的安全带装置。以往,出于空间限制及安装强度等问题,通常将该安全带的卷收器安装在车身侧柱与上方侧边梁或下方侧边梁的交界处附近而使其相对于后排座椅位于后方。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卷收器固定于车顶后横梁总成与左或右侧围C柱内板上段的搭接处(C柱顶部空腔内),但是,由于安全带的拉伸方向为斜下前方,与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方向不一致,所以为了提高强度,而需要额外设置安全带导向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安全带导向装置(导向件)作为上固定点,通过加强板安装于车顶后横梁总成的内侧。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结构中,由于需要额外设置安全带导向装置,所以占用了额外的车内空间,这对于确保车内空间来说是不期望的。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通过横向设置的固定支架板降低了安全带卷收器的高度,并通过该横向支架板实现针对安全带的导向功能,使卷收器的安装方向与安全带的拉伸方向较为一致,而不必要设置额外的导向装置。但是,在该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中,横向设置的支架板增加了制造、安装上的成本,导致车内结构复杂化,并且会占用额外的车内空间。而且,由于车内空间的限制,该支架板的强度难以保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CN 203228738U

专利文献2:CN202827461U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针对安全带的拉伸方向为斜下前方这一情况,通过简单的结构为卷收器提供在前方向和在下方向上的支撑力,能够避免设置额外的针对安全带卷收器的导向结构及/或加强部件而占用额外的车内空间,同时能够保证良好的安装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用于安装针对汽车后排座椅设置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纵向设置的针对减震器的补强结构,该补强结构设置在后轮罩处,其向上延伸而与车顶侧边梁连接、向下延伸而与底板连接,在上述补强结构的前面板的上部设有允许从上述安全带卷收器引出的安全带穿过的前表面开口部,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位于该前表面开口部的后方,形成在上述安全带卷收器的前表面下方的固定片向前方延伸至上述补强结构的上述前表面开口部的外侧,经由弯曲部向下方折曲并固定在上述补强结构的上述前表面开口部的下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优选为,在技术方案1中,形成于上述安全带卷收器的后部上方的延伸部,固定在上述车顶侧边梁的下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优选为,在技术方案2中,在上述延伸部的除固定于上述车顶侧边梁的下方的部分以外的长度范围内,在表面上形成有多条向下凹陷而成的加强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优选为,在技术方案2中,在上述安全带卷收器的左右两侧延伸出延伸板,上述延伸板固定于上述补强结构的上述前表面开口部中的左右的侧缘部的内表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优选为,在技术方案1中,上述补强结构的上 述前表面开口部的所在平面略向下倾斜,上部比下部靠前,并且,上述安全带卷收器的前表面倾斜,且倾斜方向与该前表面开口部的所在平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优选为,在技术方案1至5任一项中,在上述补强结构上设有加强板,该加强板构成上述补强结构的前面板,上述加强板沿纵向延伸且覆盖于上述补强结构的前表面,并且上端与上述车顶边侧梁连接,下端与上述底板连接,在上述加强板的左右边缘上分别设有翻边,上述翻边分别固定于上述补强结构及上述车身上。

发明效果

由于安全带的拉伸方向为斜下前方,其拉力可分解为向前和向下这两个方向,而现有技术中设置安全带卷收器固定点的固定方向比较单一,不利于承受与固定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拉力,因而需通过特殊结构进行导向。但在本发明中,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通过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片,在前方向上通过向下方折曲的部分与补强结构的前面板之间的连接支持,在下方向上通过弯曲部与补强结构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缘部的连接支撑,用较简单的结构实现在两个方向上对卷收器的支撑,避免额外设置导向结构或复杂的支架板,同时由于该纵向补强结构为车身上下部之间力的传递路径,因此能够保证较高的强度。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通过增加在后方设置的固定点,增强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强度,避免固定点仅设置在安全带卷收器重心这一侧而导致受力不平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3,增加了延伸部的刚性,能够进一步增强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强度。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4,在上述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固定安全带卷收器,在基于固定片的下部固定位置的基础上,在补强结构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左右的侧缘部增加两处固定位置,形成更为稳定的三点固定,扩大固定支撑面积,并且由于两侧难以对向下的拉力提供支撑,因此与下方固定位置在前表面开口部的外表面不同,将左右延伸板固定于前表面开口部的左右侧缘部的内表面,对向前拉力的 支撑强度更佳。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5,通过倾斜的补强结构的前表面开口部使安全带卷收器的前表面略倾斜,由此保持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方向与安全带的拉伸方向更为一致,因此安全带拉伸时不易与开口部周边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减少拉伸时的摩擦力。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6,加强板面积大,增加了与补强结构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补强结构的强度增强,分散受力,同时也为加强其他部位设置的部件提供了空间;由于翻边与加强板方向不同,通过增加翻边的固定点,使加强板的受力能够在不同方向得到分散,提高了加强板的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中,将安全带卷收器固定于针对减震器增设的补强结构的中空截面内,由于该补强结构为车身中强度较高的部位,因此能够在不额外设置针对卷收器的加强部件的情况下提高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性能和拉伸性能。另外,由于将安全带卷收器固定于补强结构的中空截面内,能够避免其向车身内部空间突出,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适用了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的汽车车身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表示将安全带卷收器安装于补强结构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全带卷收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B方向的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2:后轮罩,3: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1:补强结构,311:减震器补强件,312:加强板,3121:内侧翻边,3122:外侧翻边,313:前表面开口部,314:嵌孔,315:后表面开口部,4: 车顶侧边梁,5:底板,6:安全带卷收器,61:壳体,611:上板,612:前板,613:侧板,6136:延伸板,614:下板,62:延伸部,63:安全带,6121:引出口,6122:固定片,6123:弯曲部,6124:贯穿孔,6125:内嵌部,621:螺纹孔,622:螺栓,62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中,以落座于座椅的驾乘人员为基准,将车身前后方向作为前后,将车身上下方向作为上下,将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作为左右,将靠近车室侧作为内,将远离车室侧作为外。在此,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既可以形成在车身左侧也可以形成在车身右侧,但在说明书中仅以左侧为例进行说明。而且,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与本发明无关的车身结构要素。

首先,参照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的主要构成。图1是表示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的汽车车身1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表示将安全带卷收器6安装于补强结构31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图2所示,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补强结构31,该补强结构31包括:减震器补强件311,其以向上延伸并与车顶侧边梁4连接、向下延伸并与底板5连接的方式沿车身上下方向设置在车身1左侧的后轮罩2处,并在车宽方向上与车身1连接来对未图示的减震器进行补强;和成为补强结构31的前面板的加强板312(图1中简化了补强结构31而未明显区分减震器补强件311和加强板312),其在车宽方向的内外两侧分别设有大致垂直于加强板312的两个翻边(内侧翻边、外侧翻边)3121、3122。并且,如图2所示,加强板312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与减震器补强件311重叠的方式覆盖于减震器补强件311,加强板312的宽度尺寸与减震器补强件311大致一致。加强板312经由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翻边3121 与减震器补强件311的内侧面连接,并经由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翻边3122固定于车身1。由此,补强结构31通过减震器补强件311、加强板312而与车身1构成了闭合截面构造。在此,该连接通过焊接等适当方法进行。加强板312的内侧翻边3121与减震器补强件311的内侧面一同构成补强结构31的内侧面。

在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上部设有允许从安全带卷收器6引出的安全带穿过的前表面开口部313,在该前表面开口部313的下方形成有供后述的安全带卷收器6的内嵌部嵌入的嵌孔314(参照图4)。另外,在减震器补强件311的后面板的上部,与前表面开口部313对应地形成有向后开口的允许后述的安全带卷收器6的延伸部通过的后表面开口部315(参照图5)。而且,将两个开口部313、315的缘部设为圆弧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补强结构31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所在平面略向下倾斜,且设为上部比下部靠前,即通过将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313的部分以略向下倾斜的方式折弯,而将前表面开口部313的所在平面设为略向下倾斜。

其中,减震器补强件311是车身结构中的用于加强减震器而增设的既存部件,是当发生碰撞时供荷载沿车身上下部传递的传递路径,刚性很高,加强板312是用于增加补强结构31的强度并为其他部件的设置提供空间而增设的部件。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6的大致结构。图3是表示安全带卷收器6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安全带卷收器6主要包括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61、收纳于壳体61的卷绕机构、及从壳体61的上板611的后部呈大致反Z状延伸出的延伸部62。

壳体61还具有前板612及两侧的侧板613及下板614,其中,可以根据需要(例如轻量化)而将壳体61的各板形成为各种切缺状。如图3所示,在前板612上形成有供安全带63引出的引出口6121,另外,在引出口6121的下方设有固定片6122,该固定片6122一体地 从前板612的下端向斜上前方延伸后,经由弯曲部6123与前板612平行地向下方折曲,且在该向下方折曲的部分上沿纵向剪切而分成两部分,在较大部分上形成圆形的贯穿孔6124,并将较小部分进一步向后侧翻折而形成内嵌部6125,在安装安全带卷收器6时该内嵌部6125嵌入到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下缘部下侧形成的嵌孔314中。该内嵌部6125大致水平,由此,如图3所示,当从侧面观察时,该固定片6122呈大致F字状。

另外,如图3所示,侧板613是用于轴支承对安全带63进行卷绕的卷绕机构的部件,在侧板613上分别形成有向壳体外侧延伸出的延伸板6136。此外,卷绕机构的结构及原理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其具体说明及图示。

如图3所示,从壳体61的上板611的后部延伸出的延伸部62呈大致反Z字状,在其后端部形成有供螺栓622穿过的螺纹孔621,通过螺栓将延伸部62固定在车顶侧边梁4的下方。并且,在除了螺纹孔621以外的长度整体范围内,表面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加强筋623。此外,也可以不形成螺纹孔而通过焊接将该延伸部62固定到车顶侧边梁4的下方。

接下来,参照图4、图5,具体地说明安全带卷收器6向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的安装。

图4是图2的A部分放大图。图5是图4的B方向的向视图。如图4、图5所示,将安全带卷收器6置于补强结构31的中空截面内,并使其位于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后方。安全带卷收器6的前板612上形成的固定片6122向前方延伸至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外侧,此时,将安全带卷收器6的前板612倾斜设置,使其倾斜方向与补强结构31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所在平面的倾斜方向相同,由此,在将内嵌部6125翻折嵌入到前表面开口部313的下缘部下侧形成的嵌孔314中时,固定片6122的向下折曲的部分与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前表面紧密接触,且固定片6122的弯曲部6123搭载于前表面开口部313的下缘部。另外,安全带卷收器6 的从左右两个侧板613延伸出的延伸板6136固定于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左右侧缘部的内表面。

另外,安全带卷收器6的延伸部62从减震器补强件311的后表面开口部315通过而伸出,使螺栓622从形成于该延伸部62的后部的螺纹孔621通过并将安全带卷收器6的后部固定在车顶侧边梁4的下方。

由此,通过前后两处固定而将安全带卷收器6牢固地收纳在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中。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的功能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中,安全带卷收器6位于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后方,在安全带卷收器6的前表面(前板612)下方形成的固定片6122向前方延伸至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外侧后向下方折曲,此时,安全带卷收器6的前板612倾斜,且倾斜方向与补强结构31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所在平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固定片6122的弯曲部6123搭载于前表面开口部313的下缘部,并且形成于固定片6122上的内嵌部6125翻折嵌入到前表面开口部313的下缘部下侧形成的嵌孔314中。

由于安全带的拉伸方向为斜下前方,其拉力可分解为向前和向下这两个方向,而现有技术中设置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点的固定方向比较单一,不利于承受与固定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拉力,因而需通过特殊结构进行导向。根据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通过安全带卷收器6的向前方延伸后向下方折曲的固定片6122及进一步向后翻折的内嵌部6125,在前方向上通过内嵌部6125与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之间的连接支撑,在下方向上通过固定片6122的弯曲部6123与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下缘部的连接支撑,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在两个方向上对安全带卷收器6的支撑,避免额外设置导向结构或复杂的支架板,同时由于该纵向补强结构31为车身上下部之间力的传递路径,因此能保证较高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中,安全带卷收器6的延 伸部62从减震器补强件311的后表面开口部315通过而伸出,使螺栓622从形成于该延伸部62的后部的螺纹孔621通过而将安全带卷收器6的后部固定在车顶侧边梁4的下方。

由此,通过增加在后方设置的固定点,增强了安全带卷收器6的安装强度,避免固定点仅设置在卷收器重心一侧而导致受力不平衡。其中,该延伸部62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的距离而设置,其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中,在该延伸部62的除了螺纹孔621以外的长度整体范围内,表面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加强筋623。由此,增加了延伸部62的刚性,能够进一步增强安全带卷收器6的安装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中,从安全带卷收器6的左右两侧(例如左右两个侧板613)延伸出的延伸板6136,固定于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左右侧缘部的内表面。

为了更好地固定安全带卷收器,在基于内嵌部6125的下方固定位置的基础上,在左右增加两处固定位置,由此形成了更为稳定的三点固定,扩大了固定支撑面积,并且由于两侧难以对向下的拉力提供支撑,因此与下方固定位置在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外表面不同,将左右延伸板6136固定于前表面开口部313的左右侧缘部的内表面,对前向拉力的支撑强度更佳。

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中,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的所在平面略向下倾斜,设为且上部比下部靠前,安全带卷收器6的前表面(前板612)的倾斜方向与其相同。

通过倾斜的补强结构31的加强板312的前表面开口部313使安全带卷收器6的前表面(前板612)略倾斜,由此保持安全带卷收器6的安装方向与安全带的拉伸方向更为一致,因此安全带拉伸时不易与开口部周边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减少拉伸时的摩擦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3中,加强板312覆盖于减震器补强件311的前表面,上端与车顶侧边梁4连接,下端与底板5连 接,在加强板312的左右边缘上分别设置有翻边3121、3122,其固定于减震器补强件311及车身1上。

由此,加强板312面积大,增加了与减震器补强件311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强补强结构31的强度,分散受力,同时也为加强其他部位设置的部件提供了空间;由于翻边3121、3122与加强板312方向不同,通过增加翻边的固定点,使加强板312的受力能够在不同方向得到分散,提高加强板312的固定强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中,将安全带卷收器固定于针对减震器增设的补强结构的中空截面内,由于该补强结构为车身中强度较高的部位,因此能够在不额外设置针对安全带卷收器的加强部件的情况下提高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性能和拉伸性能。另外,由于将安全带卷收器固定于补强结构的中空截面内,能够避免其向车身内部空间突出,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加强板作为补强结构的前面板而与L形减震器补强件配合来形成补强结构,但减震器补强件也可以呈コ字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片将向下方折曲的部分局部向后翻折而形成内嵌部,但也可以将该固定片的向下方折曲的部分整体向后翻折而形成内嵌部。也可以不进行向后翻折来形成内嵌部,该情况下,不在加强板上形成嵌孔,而通过焊接、螺纹固定等方法将该固定片的向下弯折的部分固定于加强板的前表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中公开了延伸部在其后端部形成有供螺栓穿过的螺纹孔,并通过螺栓而固定在车顶侧边梁的下方,但也可以不形成螺纹孔而通过焊接将该延伸部固定到车顶侧边梁的下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安全带卷收器的延伸部从减震器补强件的后表面开口部通过而伸出,并固定在车顶侧边梁的下方的情况。但只要能够将安全带卷收器的延伸部固定在车顶侧边梁的下方即可,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后表面开口部,而是在减震器补强件的后面板 上设置凸起部来将延伸部覆盖。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另外,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可以适用于需要以卷收器卷绕安全带的任意方式的例如三点式安全带、预紧式安全带等。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而且还应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内容相等同的含义及其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