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器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43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反射器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反射器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进行在日本行驶的货车和拖车通过轮渡船等向他国移动从而在当地行驶的相互运输的计划。但是,由于在日本和各外国,对车辆的形态进行规定的法律不同,所以需要符合双方规定的车辆。

例如在中国,在车厢的后面的外周部,必须设置有轮廓显示反射器。轮廓显示反射器显示车厢的轮廓,必须交替地设置红色反射器和白色反射器。

另一方面,在日本,能够在车厢的前面安装白色反射器,在侧面安装白色反射器或黄色反射器,在后面安装红色反射器或黄色反射器。在日本,虽然反射器的上述设置的设置不是强制的,但不能设置所指定的颜色以外的反射器。

另外,作为对使反射器露出的状态和使反射器隐藏的状态进行切换的机构,引用文献1已有公开。该切换机构在后栏板的车厢侧开口部,设置有具备反射器的旋转体。后栏板关闭时,与反射器不同的旋转体的面从开口部露出。另一方面,后栏板打开时,旋转体相对于后栏板相对地旋转,从而反射器从开口部露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86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切换机构,是通过后栏板进行开闭,对使反射器露出的状态和使反射器隐藏的状态进行切换的机构,但是不能适用于进行日本和外国之间的相互运输的车辆。其他,也不存在能够适用于进行相互运输的车辆的切换机构。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反射器切换装置,能够适用于进行日本和外国之间的相互运输的车辆。

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是对设置在搬运车辆的壁面上的反射器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的反射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沿着所述壁面的旋转轴和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板材;通过使所述板材与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来对所述反射器露出的露出状态和所述反射器隐藏的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能够对沿着壁面设置的反射器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所以能够适用于进行日本和外国之间的相互运输的车辆。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固定于所述壁面,在所述非露出状态下,所述板材覆盖所述反射器,在所述露出状态下,所述板材隔着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反射器相反侧。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和简单的操作,对反射器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固定于所述板材的一个面,在所述非露出状态下,所述反射器与所述壁面对置,在所述露出状态下,所述板材的另一个面与所述壁面对置。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和简单的操作,对反射器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沿着所述搬运车辆的后表面的门的外周边缘设置,正交的旋转轴彼此经由同步地对旋转传动的传动单元而连结。根据这样的构成,仅通过使一个旋转轴旋转,而使多个旋转轴进行旋转,所以能够省略切换操作的麻烦。再者,由于各旋转轴同步旋转,所以能够使各旋转轴的反射器一齐处于露出状态或非露出状态。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在规定位置停止的止动单元。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在露出状态或非露出状态下可靠地保持旋转轴。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传感器,对所述反射器处于所述露出状态或所述非露出状态中的哪种状态进行检测;及显示单元,将通过所述传感器取得的信息显示于驾驶席。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驾驶中,也能够确认反射器的露出状态。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使所述旋转轴旋转的致动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自动且容易地切换反射器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具备伸缩机构、齿轮机构、动力源和控制装置,所述齿轮机构对应于所述伸缩机构的动作使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控制装置能够从驾驶席进行操作。根据这样的构成,切换作业是容易的,而且能够从驾驶席确认是露出状态或非露出状态中的哪种状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能够适用于进行日本和外国之间的相互运输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设置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露出状态)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

图2是示出设置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非露出状态)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

图3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非露出状态)的局部放大图,(a)是示出了露出状态的后视图,(b)是示出了非露出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了止动单元的图,(a)是后视图,(b)是沿着与旋转轴的轴芯正交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c)是示出了承受部件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设置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露出状态)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

图6是示出设置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非露出状态)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

图7是示出设置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露出状态)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

图8是示出设置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非露出状态)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

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露出状态)的图,(a)是示出设置了反射器切换装置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b)是主要部放大图。

图10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非露出状态)的图,(a)是示出设置了反射器切换装置的车厢的后表面的图,(b)是主要部放大图。

图1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的切换单元的电路图,(a)是非工作位置时的整体图,(b)是示出了伸长位置时的电磁切换阀的放大图,(c)是示出了退缩位置时的电磁切换阀的放大图。

图1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的露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的非露出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添附的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将反射器切换装置设置在搬运车辆的车厢的后表面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为进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相互运输的情况。如图1及图2所示,反射器切换装置1是对设置在搬运车辆2的壁面上的反射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之中的白色反射器10a)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的装置。多个反射器10a、10b设置在搬运车辆2的车厢3的后表面(壁面)的门4上。

本实施方式的门4是双开门的构造,具备2个门主体4a。门主体4a通过多个合叶部件4b、4b…能够开闭地固定在搬运车辆2的后部体3a的宽度方向端部。在门主体4a的前端侧,设置有将门主体4a在闭门状态下固定在后面体3a上的锁定机构4c。

反射器10a、10b粘贴在门4的外周边缘部。反射器10a、10b由长方形的复归反射板构成。一个反射器10a是白色的反射器,另一个反射器10b是红色的反射器。以下,称作“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沿着门4的外周边缘,交替地配置。而且,在后表面的四个角落,配置有白色反射器10a。在门4的外周边缘部,在合叶部件4b和锁定机构4c所在的部分,未设置反射器10a、10b。

反射器切换装置1分别设置在2个门主体4a、4a上。各反射器切换装置1具备旋转轴20、板材30、止动单元40、传感器50和显示单元(未图示)。

如图1至图3所示,将旋转轴20分别安装在门主体4a的下边部、外侧侧边部及上边部。即,在旋转轴20中,有设置在门主体4a的下边部的下部旋转轴20a、设置在基端侧的侧边部的侧部旋转轴20b、及设置在上边部的上部旋转轴20c。在侧部旋转轴20b的下端,将下部旋转轴20a与侧部旋转轴20b正交配置,在侧部旋转轴20b的上端,将上部旋转轴20c与侧部旋转轴20b正交配置。上部旋转轴20c配置在下部旋转轴20a的上方。

下部旋转轴20a在沿着门主体4a的下边部排列的反射器10a、10b的上方,沿水平方向延伸。下部旋转轴20a配置在不与反射器10a、10b重合的位置。下部旋转轴20a的车宽度方向中央侧(门主体4a的前端侧)的端部,被设置在门主体4a的表面上的轴承21能够旋转地支撑。下部旋转轴20a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门主体4a的基端侧)的端部,被设置在门主体4a的表面上的其他轴承21能够旋转地支撑,其端部突出。在该突出的下部旋转轴20a的端部,设置有后述的传动部件22。

侧部旋转轴20b在沿着门主体4a的侧边部排列的反射器10a、10b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侧部旋转轴20b配置在不与反射器10a、10b重合的位置。侧部旋转轴20b相对于下部旋转轴20a正交地配置。侧部旋转轴20b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被设置在门主体4a的表面上的轴承21、21能够旋转地支撑,其端部分别突出。在该突出的侧部旋转轴20b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传动部件22。再者,旋转轴20b从下侧的传动部件22向下方突出,而且旋转轴20b从上侧的侧部的传动部件22向上方突出(在图3中仅图示下侧)。沿上下延伸的旋转轴20b的前端,分别被轴承21、21能够旋转地支撑。即,侧部旋转轴20b被上下各两处,共计4个轴承21、21…支撑,稳定化。

上部旋转轴20c在沿着门主体4a的上边部排列的反射器10a、10b的下方,沿水平方向延伸。上部旋转轴20c配置在不与反射器10a、10b重合的位置。上部旋转轴20c相对于侧部旋转轴20b正交地配置。上部旋转轴20c的车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被设置在门主体4a的表面上的轴承21能够旋转地支撑。上部旋转轴20c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被设置在门主体4a的表面上的其他轴承21能够旋转地支撑,其端部突出。在该突出的上部旋转轴20c的端部,设置有传动部件22。

如图3及图4所示,传动部件22是一边使相邻的旋转轴20、20彼此的旋转同步,一边对旋转力进行传动的部件。传动部件22例如由在相邻的旋转轴20、20的前端部分别设置的一对伞齿轮(锥齿轮)22a、22a构成。通过该传动部件22,下部旋转轴20a、侧部旋转轴20b和上部旋转轴20c同步旋转。即,当下部旋转轴20a旋转90度时,侧部旋转轴20b和上部旋转轴20c也同样旋转90度。而且,传动部件22不限于伞齿轮,也可以是万向接头或摩擦类的动力传动单元。若考虑使同步的性能,则相比摩擦类的动力传动单元,优选具备齿轮。

板材30沿着旋转轴20的轴方向延伸,而且沿着外周面的法线方向向径向外方延伸出。板材30的边缘被焊接在旋转轴20的外周面。若使旋转轴20半旋转,则板材30以旋转轴20为中心翻转。以与白色反射器10a相同的数量设置有板材30,将板材30焊接在与白色反射器10a相邻的位置的旋转轴20的表面。板材30构成为,具备比白色反射器10a大一些的矩形平面形状,在位于白色反射器10a的后方(处于非露出状态)时,在从后方侧看前方的状态下,覆盖白色反射器10a。

所谓非露出状态,是指板材30位于白色反射器10a的后方,白色反射器10a被隐藏的状态。在非露出状态下,从后方不能看见白色反射器10a。另一方面,所谓露出状态,是指旋转轴20从非露出状态旋转180度,板材30已翻转的状态。在露出状态下,板材30隔着旋转轴20移动到相反侧,所以能够从后方看见白色反射器10a。

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对设置在搬运车辆2的车厢3的后表面(壁面)的门4上的白色反射器10a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但即使是设置在车厢3的前面或侧面等其他壁面上的反射器,也能够对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并且,隐藏的反射器的颜色也不限于白色,能够对应于所适用的各国(还包括日本和中国以外)的法律来隐藏各种颜色的反射器。再者,反射器不限于复归反射器,当然也可以是电光式或密封型的反射器。

止动单元40是将旋转轴20以露出状态的旋转角度和非露出状态的旋转角度进行固定的装置。如图4所示,止动单元40设置于下部旋转轴20a。具体而言,在设置于下部旋转轴20a的把持杆41,设置止动单元40。

首先,说明把持杆41的构成。如图4所示,把持杆41设置在下部旋转轴20a的外周面。把持杆41沿着与下部旋转轴20a正交的方向延伸。把持杆41具备支撑部42和从支撑部42延伸出的把持部43。支撑部42是将金属板弯折成门型而构成的,具备一对脚部和连结部。一对脚部是在下部旋转轴20a的轴长方向上设置间隔地配置的。连结部将一对脚部的上端部彼此连结。把持部43由金属板构成,焊接在支撑部42的连结部上。把持部43沿着通过板材30、30的假想平面从支撑部42延伸出。在把持部43的两面,分别安装有垫片44。垫片44用于使把持部43不与门主体4a的表面冲突,由弹性树脂构成。

止动单元40具备安装在支撑部42的销45、及安装在门主体4a的表面的承受部件46。

销45沿着下部旋转轴20a的轴长方向配置,架跨在支撑部42的一对脚部间。销45以在长度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撑部42支撑。销45的轴长方向的两端部,向一对脚部的外侧突出。在脚部间,设置有覆盖销45的弹簧部件47。销45由弹簧部件47向前端侧(图4的(a)的图中右侧)被施力。

承受部件46由截面为L字的角钢构成。承受部件46具备与门主体4a的表面抵接的抵接部、及向支撑部42的侧方立起的立起部。承受部件46沿上下方向延伸,与下部旋转轴20a正交。

承受部件46的抵接部固定于门主体4a。承受部件46的立起部配置在脚部的侧方(销45的前端侧)。在立起部,形成有销孔48(参照图4的(b)及(c))。在销孔48中插入销45的前端,销45卡止于承受部件46。通过将销45向基端侧(图4的(a)的图中左侧)拉,从承受部件46的销孔48脱离,解除卡止。销孔48设置在立起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双方。上侧的销孔48形成在板材30处于露出状态时的销45的前端部的位置。下侧的销孔48形成在板材30处于非露出状态时的销45的前端部的位置。在立起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有切口部49。下部旋转轴20a通过切口部49。

如图3所示,传感器50是对白色反射器10a处于露出状态或非露出状态的哪种状态进行检测的器件。具体而言,传感器50由指示器开关构成,在下部旋转轴20a的下方,设置于车厢3的壁面。传感器50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在把持杆41的把持部43的前端部设置的杆51抵接的位置。杆51沿与把持部43的表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出,向把持部43的厚度方向突出。杆51在把持杆41位于下部旋转轴20a的下方时向车辆前方突出,其前端与传感器50抵接而按压传感器50(参照图4的(b)的下部的假想线部分)。总之,传感器50通过检测出被杆51的前端按压这一情况,来对白色反射器10a处于露出状态或非露出状态的哪种状态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在传感器50检测到正被杆51按压时,板材30在下部旋转轴20a的下方覆盖白色反射器10a,白色反射器10a为非露出状态。另外,在传感器50未被杆51按压时,板材30向下部旋转轴20a的上方翻转,白色反射器10a为露出状态。而且,传感器50的种类不限于上述构成,能够适当地应用各种传感器。

显示单元(未图示)与传感器50电连接。显示单元由能够从驾驶席目视的灯构成,例如在传感器50被按压时(指示器开关变为ON时),灯变为点灯。即,灯为点灯时,驾驶员能够判断为白色反射器10a为非露出状态,灯未点灯时,驾驶员能够判断为白色反射器10a为露出状态。

根据以上构成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搬运车辆2在日本行驶时,如图2所示那样,将把持杆41向下侧放倒,使止动单元40的销45卡止在承受部件46的下侧的销孔48。此时,经由传动部件22分别连接的下部旋转轴20a、侧部旋转轴20b和上部旋转轴20c相互同步旋转。这样,下部旋转轴20a的板材30向下侧旋转而覆盖白色反射器10a,而且侧部旋转轴20b的板材30向外侧旋转而覆盖白色反射器10a。并且,上部旋转轴20c的板材30向上侧旋转而覆盖白色反射器10a。由此,搬运车辆2的后表面的白色反射器10a为非露出状态,所以能够在日本行驶。

此时,由于旋转轴20通过止动单元40而被卡止,所以即使行驶时的振动等作用,旋转轴20也不旋转,能够可靠地保持非露出状态。

并且,由于杆51正按压着传感器50,所以传感器50检测出为非露出状态。另外,由于在驾驶席显示单元点灯,所以驾驶员不用逐个到搬运车辆2的后部进行目视,就能够确认白色反射器10a为非露出状态这一情况。并且,即使在驾驶中也能够确认为非露出状态这一情况。

并且,由于下部旋转轴20a、侧部旋转轴20b和上部旋转轴20c相互同步旋转,所以仅通过使设置在下部旋转轴20a的把持杆41移动,就能够使旋转轴20整体旋转。因此,反射器的切换作业能够在手能够到的位置进行,而且不进行使侧部旋转轴20b和上部旋转轴20c旋转的作业就能完成,所以作业容易。

搬运车辆2在中国行驶时,如图1所示那样,将把持杆41向上侧放倒,使止动单元40的销45卡止在承受部件46的上侧的销孔48。于是,下部旋转轴20a的板材30向上侧旋转(翻转)而离开白色反射器10a,而且侧部旋转轴20b的板材30向内侧旋转(翻转)而离开白色反射器10a。并且,上部旋转轴20c的板材30向下侧旋转(翻转)而离开白色反射器10a。由此,搬运车辆2的后表面的白色反射器10a变为露出状态,所以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交替地排列,能够在中国行驶。

此时,由于杆51离开传感器50,所以传感器50检测出为露出状态。另外,由于在驾驶席上,显示单元灭灯,所以驾驶员不用逐个到搬运车辆2的后部进行目视,就能够确认白色反射器10a为露出状态这一情况。并且,即使在驾驶中也能够确认为露出状态这一情况。

如以上那样,根据反射器切换装置1,仅通过使旋转轴20旋转,就能够对白色反射器10a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由此,能够提供能够进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相互运输的搬运车辆。并且,若适当地变更对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进行切换的反射器的颜色和种类,则也能够适应于中国以外的外国的法规。

另外,由于反射器切换装置1由能够旋转的旋转轴20和板材30形成,所以构造简单,能够容易地制造。并且,由于反射器切换装置1整体设置在门4上,所以门4的开闭是可能的。

接着,参照图5及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a进行说明。在反射器切换装置1a中,板材31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板材30不同。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板材30仅覆盖白色反射器10a的构成,但在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a中,为设置在旋转轴20的板材31覆盖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这两者的构成。即,板材31焊接在与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相邻的位置的旋转轴20上。而且,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所以标以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根据这样的构成,反射器10为非露出状态时,如图6所示,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参照图5)这两者被覆盖而不露出,所以在日本能够行驶。另一方面,反射器10为露出状态时,如图5所示,板材31翻转,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这两者露出,所以在中国能够行驶。

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射器切换装置设置在车厢的后表面,但不限于此。反射器切换装置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是车厢的侧面或前表面。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白色反射器10a贴在门4的外周边缘部的情况,但也可以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将白色反射器10a设置在板材30的一面(变形例)。将白色反射器10a贴在当板材30位于外周侧时能够从后方看见的面上(参照图7)。在这种情况下,在门4的表面,不设置白色反射器10a,仅设置红色反射器10b。此外,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所以标以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板材30位于外周侧时,白色反射器10a位于红色反射器10b之间而能够从后方看见。另一方面,在板材30向内周侧翻转后,白色反射器10a与门侧相对置,所以若从后方看则隐藏于板材30,白色反射器10a为非露出状态(参照图8)。

如以上那样,即使在上述构成中,也能够通过仅使旋转轴20及板材30旋转,来对白色反射器10a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容易地进行切换。

此外,也可以在与图5及图6的板材31相同形状的板材31的一面,贴上白色反射器和红色反射器这两者。根据这样的构成,当板材位于外周侧时,白色反射器和红色反射器这两者为露出状态,当板材向内周侧翻转了时,白色反射器和红色反射器这两者为非露出状态。

接着,参照图9至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b进行说明。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b,例如,安装在能够在日本和中国等交通法规不同的两国间行驶的取得双号牌的拖车上。该拖车具有日本制式和中国制式这两个系统的电信号线路。

如图9所示,在反射器切换装置1b中,反射器10固定在板材30的一面。具体而言,在设置在下部旋转轴20a、侧部旋转轴20b和上部旋转轴20c上的三个板材30的每个板材上,设置有白色反射器10a及红色反射器10b这两者。将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沿着各板材30的长度方向交替贴上。将各反射器10贴在当板材30位于比旋转轴20靠外侧时面向后方的面(一个面)上。即,在板材30位于比旋转轴20靠外周侧时,板材30的另一面与壁面相对置,另一方面,反射器10(白色反射器10a和红色反射器10b)面向后方为露出状态,为能够从后方看见的状态。在板材30位于比旋转轴20靠内周侧时,反射器10与壁面相对置而为非露出状态,为从后方不能看见的状态(参照图10)。

如图10中也示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b在旋转轴20、板材30和显示单元(未图示)之外,还具备一对致动器70、70。致动器70分别设置在左右的门主体4a、4a上。致动器70是使旋转轴20旋转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70使上部旋转轴20c旋转。若上部旋转轴20c旋转,则通过传动部件22,侧部旋转轴20b和下部旋转轴20a也联动地旋转。

致动器70具备伸缩机构71、齿轮机构72、动力源(未图示)和控制装置73(参照图11)。伸缩机构71设置在门主体4a的上部,例如由气缸构成。伸缩机构71不限于气缸,也可以是油压缸等其他构件。伸缩机构71在门主体4a上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伸缩机构71收纳在设置于门主体4a的表面的凹部60内。凹部60朝向后方开口,纵长地形成。伸缩机构71收纳在凹部60的下部。伸缩机构71的活塞杆74b从汽缸筒74a沿上下方向进退。如图11所示,在伸缩机构71上,连接着将工作气体提供给活塞侧空气室75a的空气管76a和将工作气体提供给杆侧空气室75b的空气管76b。在空气管76a及空气管76b上,分别存在将提供给伸缩机构71的空气的流速控制成恒定的速度控制器85。此外,图12及图13中的符号“76”,是在门主体4a上覆盖空气管76a和空气管76b的罩。

如图12及图13所示,齿轮机构72设置在门主体4a的上部,例如由齿条77a和小齿轮77b构成。齿条77a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在凹部60的上部。齿条77a安装在活塞杆74b的上端部,伴随伸缩机构71的伸缩而上下动作。在齿条77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有导向辊83。导向辊83沿着设置在凹部6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导轨61来回移动。

小齿轮77b与齿条77a啮合,小齿轮77b通过齿条77a上升或下降而旋转。小齿轮77b安装在上部旋转轴20c的端部。此外,在小齿轮77b和上部旋转轴20c之间,还可以另外设置有齿轮。若齿条77a上下动作,则上部旋转轴20c与小齿轮77b一起旋转。在凹部60的开口端,设置有盖体(未图示)。盖体覆盖伸缩机构71、齿条77a及小齿轮77b。

如图11所示,控制装置73具备对从空气供给管线78来的工作气体的供给目标进行切换的电磁切换阀79。电磁切换阀79能够对非工作位置(参照图11的(a))、伸长位置(参照图11的(b))和退缩位置(参照图11的(c))这三个位置进行切换。电磁切换阀79由具备2个螺线管的双螺线管构成。在电磁切换阀79的一个螺线管上连接着日本制式电信号线路80a,在另一螺线管上连接着中国制式电信号线路80b。电磁切换阀79在通常时为非工作位置。此外,在空气供给管线78上,设置有过滤调节单元84,能够稳定地提供空气。

控制装置73设置在驾驶席或其周边,能够从驾驶席操作。控制装置73在驾驶席上具备日本制式侧端子、中国制式侧端子和与这些各端子选择性地连接的电耦合器(连接部)。若将电耦合器连接在日本制式侧端子上,则日本制式电信号线路80a能够工作,若将电耦合器连接在中国制式侧端子上,则中国制式电信号线路80b能够工作。

以下,对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的切换次序进行说明。在从露出状态(中国制式)向非露出状态(日本制式)切换时,在驾驶席,将电耦合器(未图示)与日本制式侧端子相连,踩刹车踏板大约3秒钟。刹车踏板起到使动力源工作的开关的作用。此外,开关不限于刹车踏板,只要设置于驾驶员不会误接触而进行切换的位置(驾驶时不碰触的位置),也可以是其他构件。

若踩刹车踏板大约3秒钟,则电流从日本制式电信号线路80a流到电磁切换阀79,一个螺线管动作,电磁切换阀79向伸长位置(参照图11的(b))进行切换。由此,空气供给管线78和空气管76a相连,向汽缸侧空气室75a提供工作气体。伴随之,如图13所示,伸缩机构71伸长,并且齿条77a上升,小齿轮77b、旋转轴20和板材30旋转。齿条77a上升到凹部60的上端部,反射器10隐藏于板材30的车体侧而为非露出状态。反射器10变成非露出状态时电磁切换阀79返回到非工作位置。对于电磁切换阀79返回到非工作位置的时机,由设置在日本制式电信号线路80a上的计时器81a控制。即,通过计时器81a,将电磁切换阀79变为伸长位置的时间保持在一定时间,从而齿条77a的上升量为一定,在齿条77a上升到规定的位置(对应于非露出状态的位置)的时间点,电磁切换阀79返回到非工作位置。由此,齿条77a在上升了的位置被固定,保持非露出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计时器81a,但在使用了不需要计时器的具备螺线管的电磁切换阀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计时器。

在从非露出状态(日本制式)向露出状态(中国制式)切换时,在驾驶席,将电耦合器(未图示)与中国制式侧端子相连,踩刹车踏板大约3秒钟。于是,电流从中国制式电信号线路80b流到电磁切换阀79,另一个螺线管动作,电磁切换阀79切换至退缩位置(参照图11的(c))。由此,空气供给管线78和空气管76b相连,向杆侧空气室75b提供工作气体。伴随之,如图12所示那样,伸缩机构71退缩,并且齿条77a下降,小齿轮77b、旋转轴20和板材30旋转。齿条77a向凹部60的伸缩机构71侧下降,反射器10位于板材30的后表面而成为露出状态。在反射器10变成露出状态时,电磁切换阀79返回到非工作位置。对于电磁切换阀79返回到非工作位置的时机,通过设置在中国制式电信号线路80b上的计时器81b控制。即,通过计时器81b,将电磁切换阀79变为退缩位置的时间保持在一定时间,从而齿条77a的下降量为一定,在齿条77a下降到规定的位置(对应于露出状态的位置)的时间点,电磁切换阀79返回到非工作位置。由此,齿条77a在下降后的位置被固定,保持露出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器切换装置1b,能够对反射器10的露出状态和非露出状态自动且容易地进行切换。能够从驾驶席对切换装置70进行操作,所以即使不出去到车外也能容易地进行切换作业。并且,能够从驾驶席确认是露出状态或非露出状态的哪种状态。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耦合器与日本制式侧端子或中国制式侧端子相连,来进行切换,所以能够在各自国内自动且可靠地保持国内法规位置。即,电耦合器连接到一侧制式侧端子时,另一侧制式侧端子为被可靠地切断的状态。因此,只要驾驶员不是持有明确的切换的意思进行作业,各制式就不会发生切换。并且,在电磁切换阀79的一个螺线管上连接日本制式电信号线路80a,在另一个螺线管上连接中国制式电信号线路80b,所以,电磁切换阀79在各制式下仅向一个方向移动。因此,不会因伸缩机构71误动作而向相反方向移动(旋转轴20不向反方向旋转)。并且,人也不能随意地使旋转轴20旋转。因此,在车辆行驶状态下,为电路上还有人为(通过手动)都不能向其他国家的制式变动的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驾驶席进行非露出状态(日本制式)和露出状态(中国制式)之间的切换,所以,虽然没有设置对白色反射器10a处于露出状态或非露出状态的哪种状态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及将检测出的结果显示于驾驶席的显示单元,但也可以进一步设置传感器和显示单元。若设置这些机构,则能够把握实际的旋转轴20的旋转状态,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式选择的可靠性。

符号说明

1 反射器切换装置

2 搬运车辆

4 门

10a 白色反射器

10b 红色反射器

20 旋转轴

20a 下部旋转轴

20b 侧部旋转轴

20c 上部旋转轴

22 传动部件

30 板材

31 板材

40 止动单元

45 销

46 承受部件

50 传感器

70 致动器

71 伸缩机构

72 齿轮机构

73 控制装置

77a 齿条

77b 小齿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