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安全气囊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365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侧安全气囊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侧安全气囊和具有该侧安全气囊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时,侧安全气囊可以保护乘员免受侧向的伤害,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的侧安全气囊无法根据乘员的体型或坐姿展开相应的幅度,为了使气囊压力适应乘员的体型,气囊上会设置通气孔,但是通气孔排出的高温气体极易灼伤乘员,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安全性高的侧安全气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侧安全气囊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包括:主体织物部,所述主体织物部的上端敞开;内侧副织物部和外侧副织物部,所述内侧副织物部和所述外侧副织物部设在所述主体织物部内,所述内侧副织物部的下端与所述外侧副织物部的下端相连,且所述内侧副织物部的上端和所述外侧副织物部的上端均与所述主体织物部的上端相连以封闭所述主体织物部的上端,所述内侧副织物部和所述外侧副织物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通气孔;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内侧副织物部和所述外侧副织物部之间,且位于所述通气孔上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可以防止高温气体灼伤乘员,且侧安全气囊对乘员侧面自适应保护的功能更佳。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第一方面的任一种所述的侧安全气囊。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侧安全气囊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在第一种状况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在第二种状况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7是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在第三种状况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9是图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在第四种状况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在第五种状况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侧安全气囊1,内侧主体织物部2,外侧主体织物部3,第一缝线5,折叠线6,气体发生器8,螺纹紧固件9,出气孔10,点火管11,第二缝线14,第三缝线15,第四缝线16,内侧副织物部20,弹性连接件30,外侧副织物部21,通气孔h,座椅s,乘员p,肩部ps,车身侧围v。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首先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1。侧安全气囊1用于保护乘员p,防止乘员p与侧向的内饰件撞击。

如图1-图13所示,侧安全气囊1包括:气体发生器8、主体织物部、内侧副织物部20、外侧副织物部21和弹性连接件30。

其中,气体发生器8用于供气,参考图1,气体发生器8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9安装于座椅s上,气体发生器8可以为火药式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8的点火管11接收到点火信号时,气体发生器8通过出气孔10向侧安全气囊1供气。

主体织物部的上端敞开,内侧副织物部20和外侧副织物部21均设在主体织物部内,内侧副织物部20的下端与外侧副织物部21的下端相连,比如,参考图3,内侧副织物部20的下端与外侧副织物部21的下端可以通过第四缝线16缝合连接,内侧副织物部20的上端和外侧副织物部21的上端可以均与主体织物部的上端相连以封闭主体织物部的上端,比如内侧副织物部20的上端与主体织物部的上端可以通过第二缝线14缝合连接,外侧副织物部21的上端与主体织物部的上端可以通过第三缝线15缝合连接。

内侧副织物部20和外侧副织物部21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通气孔h,可选地,参考图3,通气孔h可以设在内侧副织物部20上,当然,通气孔h也可以设在外侧副织物部21上。弹性连接件30连接在内侧副织物部20和外侧副织物部21之间,且弹性连接件30位于通气孔h上方。

可以理解的是,在气体发生器8启动后,侧安全气囊1膨胀,由于内侧副织物部20和外侧副织物部21的分离作用以及弹性连接件30的限制,内侧副织物部20和外侧副织物部21的膨胀受到限制,侧安全气囊1的上端可以膨胀成图4-图13所示的两瓣,且通气孔h在开放时只能朝内侧副织物部20或外侧副织物部21喷气,通气孔h背向乘员p喷气,比如在通气孔h设在内侧副织物部20上的实施例中,通气孔h朝外侧副织物部21喷气,可以防止高温气体灼伤乘员p。

可选地,弹性连接件30可以设置成在初始位置时放松以使通气孔h被内侧副织物部20或外侧副织物部21封堵。比如在通气孔h设在内侧副织物部20上的实施例中,在充气的初始阶段,通气孔h被外侧副织物部21封堵而处于闭合状态,从而有利于点火初期侧安全气囊1快速成型。

在不同身材的乘员p或者坐姿不同的乘员p挤压侧安全气囊1时,乘员p的肩部ps与侧安全气囊1的抵压位置不同,造成通气孔h可选择性地开启,从而使得侧安全气囊1可以根据乘员p的身材及坐姿自适应调整排气,侧安全气囊1对乘员p侧面自适应保护功能更佳。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1,可以防止高温气体灼伤乘员p,且侧安全气囊1对乘员p侧面自适应保护的功能更佳。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主体织物部可以包括:内侧主体织物部2和外侧主体织物部3,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下端与外侧主体织物部3的下端缝合相连,内侧副织物部20和外侧副织物部21设在内侧主体织物部2和外侧主体织物部3之间,且内侧副织物部20的上端与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上端相连,外侧副织物部21的上端与侧主体织物部3的上端相连。可选地,内侧主体织物部2和外侧主体织物部3通过一体的织物部折叠并缝合而成,参考图1,内侧主体织物部2和外侧主体织物部3之间的折叠线6可以位于侧安全气囊1与座椅s之间的安装处。

比如参考图2-图3,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下端与外侧主体织物部3的下端可以通过第一缝线5缝合连接,内侧副织物部20的上端与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上端可以通过第二缝线14缝合连接,外侧副织物部21的上端与外侧主体织物部3的上端可以通过第三缝线15缝合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3,通气孔h可以为多个,多个通气孔h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布置,参考图4-图13,侧安全气囊1可以设置成在充气状态下根据内侧主体织物部2被挤压的状况适应性地开放通气孔h的数目。比如图6和图7中,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上部被挤压。通气孔h开放的较少,图8-图9中,挤压部下移,更对的通气孔h开放,图10-图13中,挤压部继续下移,通气孔h全部开放。

可选地,通气孔h可以为椭圆形或圆形或线形或方形或花形等。优选地,通气孔h可以为图1中所述的椭圆形。

参考图3,弹性连接件30可以为多个,多个弹性连接件30与多个通气孔h一一对应,且弹性连接件30可以位于对应的通气孔h的上方,具体地,弹性连接件30与通气孔h交错设置。

可选地,参考图3,弹性连接件30的两端可以分别通过缝合线缝合在内侧副织物部20和外侧副织物部21上。弹性连接件30可以为弹性绳,弹性连接件30的形状可以为线状或带状或条状等。

下面以通气孔h和弹性连接件30均为四个为例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1的工作过程,为了描述的方便,四个通气孔h从下至上依次编号为h1、h2、h3、h4,四个弹性连接件30依次编号为31、32、33、34。

如图4和图5所示,侧安全气囊1位于乘员p和车身侧围v部件之间,在碰撞过程中,随着乘员p朝侧安全气囊1侧运动,乘员p肩部ps将挤压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与内侧副织物部20相对的部分,也就是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上部,致使内侧副织物部20与外侧副织物部21贴合。此时,不高于乘员p肩部ps的弹性连接件30处于未张紧状态,相应的通气孔h将被紧贴的外侧织物部堵住,排气适当减弱;内侧主体织物部2在遭受乘员p肩部ps挤压时,其被挤压区域将向车辆外侧凹陷,从而带动内侧主体织物部2与内侧副织物部20形成的一瓣气袋朝向乘员p侧翻转,促使高于乘员p肩部ps的弹性连接件30被拉长,内侧副织物部20与外侧副织物部21的上部部分分离,使得相对应的通气孔h恢复畅通。

如图6-图7所示,对于身材较高大的乘员p,其肩部ps在挤压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上部时,内侧主体织物部2与内侧副织物部20形成的一瓣气袋外翻现象不明显,被堵住的通气孔h数量较多,使得侧安全气囊1内的腔压较高,这将更有利于对损伤限值较高的身材高大的乘员p的保护。

如图8-图9所示,对于身材较矮小的乘员p,其肩部ps在挤压内侧主体织物部2的上部时,内侧主体织物部2与内侧副织物部20形成的一瓣气袋外翻现象较明显,被堵住的通气孔h数量较少,使得侧安全气囊1内的腔压较低,这将更有利于对损伤限值较低的身材矮小的乘员p的保护。

对于儿童乘员p以及非正常坐姿乘员p,其损伤限值较低。因此,当碰撞发生后,需避免侧安全气囊1的高腔压对其造成负面伤害。如图10-图13所示,儿童乘员p的肩部ps或非正常坐姿乘员p的头部将挤压内侧主体织物部2,被挤压区域将向车辆外侧凹陷,从而带动内侧主体织物部2与内侧副织物部20形成的一瓣气袋朝向乘员p侧翻转。促使多个弹性连接件30均被一定程度地拉长,内侧副织物部20与外侧副织物部21分离,使得相对应的通气孔h1-h4被打开,开始排气。

显然,当侧安全气囊1遭受乘员p挤压愈剧烈,腔压就愈高,则内侧主体织物部2与内侧副织物部20形成的一瓣气袋朝向乘员p侧翻转的角度就愈大,促使通气孔h1-h4被打开得愈加彻底,加快排气以迅速降低腔压。

当侧安全气囊1遭受乘员p挤压减缓时,由于弹性连接件30的弹性作用,促使内侧副织物部20与外侧副织物部21贴合,通气孔h1-h4将被阻塞,排气减缓,保持腔压,以应对下一次的剧烈挤压。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1可以根据乘员p身材大小及乘员p坐姿正常与否来自适应调整排气的目的,从而实现自适应保护侧碰工况下的车内乘员p的功能,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1更加巧妙、灵活、实用,对乘员p的侧面自适应保护功能更佳。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参考图14,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