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143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汽车当发生正面碰撞时,没有对驾驶员和乘车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上述碰撞会威胁到驾驶员和乘车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会威胁到驾驶员和乘车人员的人身安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底板;座椅,设置在车身底板上,车身底板和座椅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以防止座椅向前移动。

进一步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部及与限位部止挡配合的挂钩,限位部和挂钩中的一个设置在车身底板上,限位部和挂钩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座椅上。

进一步地,挂钩包括挂钩本体,挂钩本体的一端形成挂接部,挂钩通过挂接部与限位部止挡配合。

进一步地,挂接部包括与限位部配合的弧形凸起。

进一步地,限位部为限位轴,限位轴与弧形凸起止挡配合。

进一步地,挂钩本体包括底板及连接在底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突出于底板的一端与第二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突出于底板的一端贴合连接以形成挂接部,挂接部设置在底板上。

进一步地,第一侧板突出于底板的一端具有第一倾斜过渡段,第二侧板突出于底板的一端具有第二倾斜过渡段。

进一步地,挂钩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位于底板的朝向挂接部的一端,第一凹槽位于第一倾斜过渡段朝向底板的端面上,第二凹槽位于第二倾斜过渡段朝向底板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及设置在座椅本体下方的座椅托盘,座椅本体通过座椅托盘连接在车身底板上,挂钩设置在座椅托盘的一个侧边沿处。

进一步地,挂钩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孔,座椅托盘上设置有连接螺柱,连接螺柱穿过第一连接孔并通过第一螺母将挂钩固定在座椅托盘上。

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孔及设置在第二连接孔内的螺栓,座椅托盘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螺栓穿过第三连接孔并通过第二螺母将挂钩固定在座椅托盘上。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车辆包括车身底板及座椅。其中,座椅设置在车身底板上,车身底板和座椅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以防止座椅向前移动。经过发明人试验及分析后得知,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座椅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移动。在本申请中,当发生碰撞时,车身底板和座椅之间设置的限位组件进行止挡配合,防止座椅继续向前移动,即防止座椅从车身底板中脱出,从而避免驾驶员和乘车人员由于车辆正面碰撞产生的安全隐患。这样,限位组件的配合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尽可能地减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和乘车人员受到伤害的程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座椅托盘与挂钩配合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座椅托盘与挂钩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3中的挂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车身底板;11、限位部;20、座椅;21、座椅本体;22、座椅托盘;30、挂钩;31、挂钩本体;311、底板;312、第一侧板;313、第二侧板;314、第一凹槽;315、第二凹槽;32、挂接部;321、弧形凸起;33、连接部;331、第一连接孔;332、第二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车辆包括车身底板10及座椅20。座椅20设置在车身底板10上,车身底板10和座椅20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以防止座椅20向前移动。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当发生碰撞时,车身底板10和座椅20之间设置的限位组件进行止挡配合,防止座椅20继续向前移动,即防止座椅20从车身底板10中脱出,从而避免驾驶员和乘车人员由于车辆正面碰撞产生的安全隐患。这样,限位组件的配合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尽可能地减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和乘车人员受到伤害的程度。

在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的法规中规定:最大设计总质量不大于2500kg的N1类汽车需要满足正面碰撞要求。通过LS-DYNA碰撞软件对本实施例的车辆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分析结构可知本实施例的挂钩及限位部设计合理,对碰撞过程中座椅强度贡献较大,使得座椅强度满足法规要求。

在本实施例的车辆中,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部11及与限位部11止挡配合的挂钩30,限位部11和挂钩30中的一个设置在车身底板10上,限位部11和挂钩30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座椅20上。

在本实施例的车辆中,车身底板10上设置有限位部11。座椅20上设置有挂钩30,限位部11与挂钩30止挡配合以防止座椅20向前移动。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座椅20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移动,此时,座椅20上的限位部11与车身底板10上的挂钩30进行止挡配合,防止座椅20继续向前移动,即防止座椅20从车身底板10中的脱出,从而避免乘员由于车辆正面碰撞产生的安全隐患。这样,挂钩30与座椅20上限位部的配合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尽可能地减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和乘员受到伤害的程度。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车身底板上设置有挂钩。座椅设置在车身底板上,座椅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与挂钩止挡配合以防止座椅向前移动。应用该未示出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座椅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移动,此时,座椅上的限位部与车身底板上的挂钩进行止挡配合,防止座椅继续向前移动,即防止座椅从车身底板中的脱出,从而避免乘员由于车辆正面碰撞产生的安全隐患。这样,挂钩与座椅上限位部的配合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尽可能地减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和乘员受到伤害的程度。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座椅托盘与挂钩配合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座椅托盘与挂钩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的挂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挂钩30包括挂钩本体31,挂钩本体31的一端形成挂接部32,挂钩30通过挂接部32与限位部11止挡配合。挂钩30优选为一体结构,结构成型简单且方便加工。挂钩本体31的一端形成挂接部32,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挂接部32与挂钩30进行止挡配合,防止座椅20向前移动,从而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尽可能降低乘员的受伤害程度。

如图3和图4所示,挂接部32包括与限位部11配合的弧形凸起321。弧形凸起321用于防止座椅20上前移动,一方面弧形凸起321加工容易,另一方面增大了与限位部11之间的配合面积,使得弧形凸起321与限位部11止挡配合时受力均匀。弧形凸起321的凸出方向远离第一侧板312。

如图1所示,限位部11为限位轴,限位轴与弧形凸起321止挡配合。限位轴与弧形凸起321的止挡配合更加稳定,不易脱离配合。当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限位部11不仅限于限位轴,只要能够起到产生限位作用的零件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轴为钢棍。如图1所示,当车辆发生正面撞击后,座椅20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方移动,此时挂钩30勾住车身底板10上的钢棍,可防止座椅20碰撞过程中向前移动。

如图4所示,挂钩本体31包括底板311及连接在底板311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312和第二侧板313,第一侧板312沿其长度方向突出于底板31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313沿其长度方向突出于底板311的一端贴合连接以形成挂接部32。上述的挂钩本体31加工容易、成型简单。通过第一侧板312和第二侧板313贴合连接形成的挂接部32强度更高。

如图4所示,第一侧板312突出于底板311的一端具有第一倾斜过渡段,第二侧板313突出于底板311的一端具有第二倾斜过渡段。设置第一倾斜过渡段和第二倾斜过渡段使得挂接部32的加工更加容易,方便形成挂接部32,同时上述结构形成的挂接部32结构强度更好。具体地,第一倾斜过渡段及第二倾斜过渡段为折弯形成的结构,便于第一侧板312和第二侧板313形成挂接部32。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突出于底板的一端具有第一倾斜过渡段,而第二侧板不设置有倾斜过渡段,第一倾斜过渡段与第二侧板突出于底板的一端贴合连接以形成挂接部。上述结构加工方便易实现。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突出于底板的一端具有第一倾斜过渡段,而第一侧板不设置有倾斜过渡段,第一倾斜过渡段与第一侧板突出于底板的一端贴合连接以形成挂接部。上述结构简单易装配。

如图4所示,挂钩本体3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314和第二凹槽315,第一凹槽314和第二凹槽315位于底板311的朝向挂接部32的一端,第一凹槽314位于第一倾斜过渡段朝向底板311的端面上,第二凹槽315位于第二倾斜过渡段朝向底板311的端面上。上述第一凹槽314和第二凹槽315为工艺槽,方便挂钩30的加工。

如图1所示,座椅20包括座椅本体21及设置在座椅本体21下方的座椅托盘22,座椅本体21通过座椅托盘22连接在车身底板10上,挂钩30设置在座椅托盘22的一个侧边沿处。座椅本体21通过座椅托盘22连接在车身底板10上,使得座椅20与车身底板10的配合更加稳定。同时,上述结构装配简单且易实现。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设置在座椅托盘22侧边沿处(座椅20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挂钩30可与限位部11进行止挡配合,从而防止座椅20向前移动,使得挂钩30与限位部11的止挡配合更加稳定。

如图3和图4所示,挂钩30还包括连接部33,连接部33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孔331,座椅托盘22上设置有连接螺柱,连接螺柱穿过第一连接孔331并通过第一螺母将挂钩30固定在座椅托盘22上。上述结构简单易装配,且螺栓连接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优点。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3设置在底板311上,并位于所述底板311的远离第一侧板312的表面上。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33还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孔332及设置在第二连接孔332内的螺栓,座椅托盘22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螺栓穿过第三连接孔并通过第二螺母将挂钩30固定在座椅托盘22上。当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连接部33与座椅托盘22的固定方式不仅限于螺栓连接,也可以为焊接连接或是铆接,只要能够起到紧固作用的连接方式即可。

具体地,当第一连接部与座椅托盘22进行连接时,将座椅托盘22上设置的连接螺柱穿过第一连接孔331,再使用第一螺母将第一连接部紧固在座椅托盘22上。将座椅托盘22上设置的连接螺柱穿过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连接孔331,再使用第一螺母将第一连接部紧固在座椅托盘22上。将第二连接部上设置在第二连接孔332内的螺栓穿过第三连接孔,并通过第二螺母将挂钩30固定在座椅托盘22上。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双向紧固将挂钩30固定在座椅托盘22上,使得连接部33与座椅托盘22的装配更加简单。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因车辆在长期行驶过程中的高频振动引起的螺母与螺栓的松动,提高了座椅20的稳定性。挂钩30与座椅托盘22固定在一起后与座椅本体组成一个整体。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为两个结构相同的连接部本体,连接部本体包括连接孔,座椅托盘上设置有两个连接螺柱,两个连接螺柱分别穿过两个连接孔,并通过两个螺母将挂钩固定在座椅托盘上。上述结构装配简单易实现。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为两个结构相同的连接部本体,连接部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孔及设置在第一连接孔内的螺栓,座椅托盘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螺栓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连接孔并通过两个螺母将挂钩固定在座椅托盘上。上述结构装配简单易实现。

在实施例的车辆中,挂钩30的形状、材料均经过严格计算获得,碰撞中对座椅20强度的贡献较大,为乘员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尤其适用于微型卡车,上述微型卡车能够在正面碰撞时减少驾驶员和乘车人员受到伤害的程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发生碰撞时,车身底板和座椅之间设置的限位组件进行止挡配合,防止座椅继续向前移动,即防止座椅从车身底板中脱出,从而避免驾驶员和乘车人员由于车辆正面碰撞产生的安全隐患。这样,限位组件的配合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尽可能地减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和乘车人员受到伤害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